如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性最新3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摘要】科学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全面全方位去发展学生的个性的根本的途径。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创新 发现
如今,创新精神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十分重要。我们知道,鱼离不开水,瓜离不开藤,人类离不开美丽的大自然,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的职责,让孩子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自然现象的探究员,做科技创新的小主人,使科学教学一举多得,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全面全方位去发展学生的个性的根本的途径。
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之中,我是这样做的:
1.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的目标
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都处于萌芽的状态,怎样才能在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领悟新的道理、发现新的问题,创造新的内容等一系列探究性的思维的培养,是小学科学教学的根本的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之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1 有趣去做。在教学之中,我努力去创设大自然情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亲切与爱好之情,引导学生充分去发掘生活的资源,趁势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有兴趣研究身边显而易见的自然现象,从中受到启发。使学生做到能从身边的平常事物之中发现问题,并能积极地去研究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有了,其他的就都好做了。
1.2 敢于去做。创设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的欲望,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使学生被自然的魅力所吸引,孜孜不倦,探索不已。鼓励学生积极动手,不怕失败,多次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1.3 尝试去做。创设试验情景,启发学生试着用自然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从中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反复试验,相互交流,学会反思学习的过程,自觉去调控学习的思路及创造的激情。鼓励学生积极去尝试,积极去实践。
1.4 做中去悟。创设参与情境,尽量使一些陌生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操作、分析,而豁然去领悟。能说明,评价试验的结果,对于一些不懂的问题,积极进行思考,力争得到一些初步的结论。
1.5 悟中去疑。创设生疑情境,自然的秘密不是一眼就可以识破的,引导学生由直观感知事物的现象,发掘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敢于进行质疑,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要鼓励学生时时保持这样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2.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途径
2.1 抚育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去观察自然,萌发创新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可以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并且促使他们努力地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伟大的天文学家张衡,小时候是个爱数星星的孩子,好奇心使他富有追根求源的精神。由深思奥秘到发现奇异的整个过程都充满了好奇。
因此,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励小学生去发现各种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点,利用好奇、激疑、体验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教学《天气》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开发生活的经验,感知晴、阴、雨、雪,但这种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没有引起学生的深思,接着又通过各种天气的挂图的详细的解释,证明学生的日常体验是对的。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学习积极主动。
在学生感受成功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显得活跃,纷纷提出:“为什么晴天有太阳,没有云,下雨是怎么回事?”学生的思维变得十分的活跃。
2.2 运用类比的方法,培养学生沟通自然的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类比是通过某种自然现象的本质属性,探究其本质属性的一种方法。运用类比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纵横沟通,培养学生的抽象的概念,例如:我在教学种子的萌发的条件时,先布置学生自己提前动手泡豆子,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的习惯,还让学生认识了植物的生长,并且启发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之中,观察种瓜果、树木、农作物的一些方法。
2.3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智慧又是试验与探究的尖端,世界上的许多的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往往是从好奇心到实验的一个不断的探究的过程。
小小的一个试验,会给创新研究以启迪。例如:教学《沉与浮》一课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把自己做的纸船放入了水中,通过两种现象的对比,指导学生得出一个结论,物体在水中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
2.4 营造氛围
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的环境,对认知创新思维是十分有益的,情感与认知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无情感的认知,也没有无认知的情感。
在教学之中,我能积极地设计一些使学生亲近自然、观察自然、探究自然、保护自然的活动,例如:冬天在阳光下取暖、在雪地里堆雪人。夏天在水里游玩,并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进校园,观察校园植物,亲近大自然,进而让学生喜欢大自然。并且组织兴趣班的学生考察金渭湖,并且让学生写出一些很有见解的考察报告。
我努力做到能够面向所有的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享受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喜悦,促进学生的创新发展。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落到实处。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党的建设部分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且提出了体现-§ 改革创新精神的总要求和一系列创新举措。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具有与时俱进的远见卓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为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指导原则和行动纲领。
首先,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顺利完成党肩负的执政使命的现实需要。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也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靠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来保证。我们党作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党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党的工作必须改革创新。这是新的形势下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关键所在。
其次,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党正确应对新课题新考验的现实需要。改革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的奋斗历史,实质上就是一部适应党的历史方位和目标任务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党的理论、丰富党的实践、完善党的制度的历史。我们党已经成立*年,在全国执政*年,这使我们党积累了治国理政和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经验,但也容易使一些党员、干部产生惰性和脱离群众的倾向。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我们党已经拥有*多万名党员,新党员数量大量增加,新老干部队伍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不断增添了新鲜血液,也使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要适应新变化、经受新考验、解决新课题,就必须在党的建设中大力倡导改革创新精神,不断进行党的建设制度、机制和工作方式等方面的创新。
第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解决党的建设自身存在问题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以改革创新的思路谋划和推进党的建设,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抓好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我们党的建设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等等。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中,以改革的思路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举措,以创新的精神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和办法。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时代精神的整体呈现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创新
时代精神是历史的,又是普遍的。它是在时代变革实践中孕育、形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时代潮流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范式。时代精神以整体性的形式集中、综合地表现人们的共同愿望、价值追求和前进动因。单一个体的单一活动以及某些群体的局部实践或阶段性实践只有融汇到社会的具有普遍性的时代性实践中,才能将其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呈现出来,也才能真正成其为时代精神。当今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运行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将自身汇入以改革创新为精神核心的时代潮流中,另一方面。就其本身而言,必须以整体性的系统的创新实践才能真正反映时代精神的要求。①机械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改革”、“创新”,都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代表或反映时代精神的改革创新。
许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创新”不可谓不多。但却总是难以取得明显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将自身的创新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全面地、整体性地实施,而是各个环节相脱离地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样的改革和创新,我们不能说它就绝对不是改革与创新,但显然不能体现当今时代精神的整体性要求,因而也就难以产生令人满意的实际效果。许多时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表面上也似乎是全面的、整体性,但只是在改革创新的“计划表”里将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各个部分尽量地罗列进去,并提出改革创新的要求和设想,有时候还有具体措施,但并没有把各个部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地统一起来,没有充分、认真地思考和研究各个部分的联系及其相互影响。这就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终究还是部分的、机械的,而不是整体的、有机的。例如,在筹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教材的改革与创新时,就必须紧密联系教学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观念变革和素质提升,以及教育环境的优化等等。否则,课程、教材的任何改革创新都不可能是有效的。也是不可能体现和反映时代精神的整体性要求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创新的整体性和要素创新的有机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一个由许多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这一系统的创新必然是整体性的。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创新必须同其它要素的创新紧密联系、相互统一,才能融合成为系统的整体创新。要素创新是为系统创新服务的,必须有机地融合到系统创新之中。脱离系统的整体,离开与其它要素或组成部分的有机联系.任何单一要素的创新都不是真正的创新,或者说不可能实现整体创新的目的。
1.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方法为导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教材
课程和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必须从课程和教材的改革创新人手。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教材的创新绝不能孤立地、机械地进行,而必须系统地、有机地开展和推进。所谓课程和教材创新不能孤立进行而必须系统开展,指的是不能单纯地就课程和教材来改革课程和教材,而必须将课程和教材当作是国家教育行政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心理特征及价值取向为依据,将其同教师队伍思想观念革新、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整体创新效应。如果仅就课程改革而改革.就教材创新而创新,是无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创新的,因而也是无法提高其实效性的。
课程总是供学生学习的,教材永远是由教师讲授的,并且是以一定的方式方法讲授的只有把课程和教材的改革与创新与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发生、协同进行,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教材的创新发生实际的创新效应。试想,一种不适应大学生思想变化和心理特征,不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所认同的课程和教材,再怎么创新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这种创新又怎么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呢?所谓课程和教材创新不能机械进行而必须有机开展,指的是课程和教材的每一个环节和内容的改革与创新都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教师的授课能力,是把课程和教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服务和实现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实效性为最终目的来开展的创新。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教材的创新是心中有人(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并以教师的教学方法为导引的创新。那种脱离学生、脱离教师的课程和教材创新显然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在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和教材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效果也符合时代的要求。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总是难以提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课程和教材体系没有与时俱进,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和形式。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要具有科学性,就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时展的要求。要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成这样的课程体系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线教师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然后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努力求同舍异.编写出符合当代大学生成长特点和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切忌以少数领导和专家的缺乏调查研究的武断意见,去为全国的大学生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所谓“高质量的教材”,首先必须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全面反映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全面反映在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简言之,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已经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重大项目集中全国教学科研力量组织编写。⑧、教育部联合成立了教材编写领导小组。问题的关键在于.教材的编写同样需要我们做大量的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大学生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意见。仅仅依靠编写小组和少数专家呆在书斋里是不可能编写出符合时代精神要求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
2.以教材创新为载体,以观念更新为先导,以学生接受为尺度。努力建设一支体现时代精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教师是实施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重视并努力建设一支体现时代精神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构建符合时代精神要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的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以改革创新为精神核心的当今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业务素质的提高。或教学水平的提升。而是要贯穿、融汇一系列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才能使自身成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创新的一部分。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也不能孤立地、机械地进行,而必须系统地、有机地开展。具体一些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以教材创新为载体。以观念更新为先导,以学生接受为尺度。才能培养出一支体现时代创新精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才能使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整体创新,并进而提高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师授课的原始和基本依据就是课程和教材。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创新必须紧密围绕相应的课程和教材进行。
教师如果不能对课程和教材有深人的理解和把握。并实际地参与到课程和教材的改革与创新之中去,那么即使其它方面的素质有再大的提高,也是难以同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创新协调发展的。④在此基础上,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以观念更新为先导。教师要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的变化,要实际地提高自身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的重要表现就是,要使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方法所讲授的课程内容能够实际地为当代大学生所接受。毕竟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输系统的终端。大学生能否接受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时代性的最终检验标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否真正体现了时代精神、实现改革与创新的最终检验标准。很显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是仅靠教师自身能够完成的,首先必须引起各级党委特别是高校党委及行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各高校要认真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建立这样培训体系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措施,等等,但是,很显然,为培训而培训是毫无意义的。关键还在于培训的内容必须符合时代要求、适合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培训的目标必须是建设一支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否则,即使培训出来的教师满腹经纶.也是难以适应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
3.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线索,以学生为对象。积极探索并科学运用符合时代精神要求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新体系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需要教育内容符合时代要求,具有说服力另一方面还需要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接受特征,具有感染力。要鼓励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探索科学的符合时代特点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并将之有机地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方法体系。⑧对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新体系的探索不是仅靠在书斋里、教室中翻阅书本、沉思默想就可以完成的.而必须密切关注当今社会的变化。深入研究和分析当今时代变迁对大学生的影响,广泛接触当翘代大学生群体,以平等的姿态和心态同他们进粥;行经常性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发现和提炼符合他们接受特点的教学方法,并努力融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活动。只有这样的探索才有可能活跃教学气氛,启发。
三、系统的环境制约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适应创新
任何系统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的综合状况对其内部的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大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同样要受到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体现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要求,在处理与环境的关系上必须进行相应创新。
1.要由被动适应环境变为主动适应环境
一般来说.纯自然系统的动植物的生存和发展只能被动地适应其环境,而作为主体的人.却可以主动地适应自身的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仅受自然文化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不仅受社会大文化环境的影响,而且要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内部小文化环境的影响。环境既影响受教育者的接受性,也制约着教育者所采用的方式。一般来说,社会文化环境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选择的,也不是其教育对象可以选择的。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这种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对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感到无所作为.只是一味地被动适应,那么,其教育效果就难以令人满意。他们必须在适应环境方面有所创新.即由被动适应转化为主动适应,才能不断提高其工作的实效性。怎样主动适应社会文化环境呢?一是要主动、科学地研究社会文化环境对教育内容的影响,改变那些与新的社会发展趋势不相一致的教学内容。二是要主动、科学、系统地研究社会环境对教育对象的影响.根据教育对象由这些影响所形成的思想和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2.要积极地影响和改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