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竹林七贤分别是什么,你知道了吗?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竹林七贤是哪七个通用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嵇康,生于公元223年,字叔夜,死于公元262年,享年40岁。与阮籍等竹林名士提倡玄学,他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主张不要理会世俗的观念,不要将世俗观念放在心上,顺应人本来的天性,超越自然,自己所想的不要被自己的欲望所拘束,这样才能看透富贵贫贱。
嵇康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由母亲和兄长抚养他成人。他在小的时候便可以看出他天资聪颖,后来迎娶了曹操后人长乐亭为妻,并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嵇康还是个音乐家,他喜爱弹琴,一曲《广陵散》更是让人俯首称臣,嵇康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邑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后在隋朝被作为取仕的条件。
竹林七贤是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他们是先有七贤的名声,之后因为常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的竹林下,饮酒、赋诗、纵歌,肆意酣畅,又因为被称为七贤,所以就和地名竹林合称,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阮咸,字仲容。是三国至西晋时期文学家、音乐家。阮咸是阮籍的侄子,建安七子中阮瑀的孙子。在当时,阮咸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阮咸这个人性情比较放达不受拘束,因为阮咸很崇拜阮籍,所以能常常跟着他的叔父一块去外面游山玩水。虽然阮咸是“竹林七贤”之一,但是阮咸并没有广泛受到世人的关注,是在七贤中受到关注中最少的一位了。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风采出众的一个文学群体,即嵇康、阮籍、刘伶、向秀、山涛、王戎和阮咸七人。他们这些文人墨客,有的不拘礼法、我行我素,有的逍遥山林、终身不仕,更有谈玄醉酒、长歌当哭。《世说新语》曾有这样一段记录:“陈留阮籍樵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更有竹林笑傲的典故,指“竹林七贤”独立于世俗之外的放浪不羁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在古代历史上,“竹林七贤”是隐士的代表他们以远离官场,淡薄名利而被后人传诵。
“竹林七贤”的产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三国末期魏晋交替的这个时代,政治黑暗且战争不断,著名的“曹马之争”直接促使竹林七贤走到了一起。大约1700年前,曹叡驾崩后的正始年间,朝廷危机重重,司马氏集团和曹氏集团为争夺皇位的争斗已暗中涌动。据说,7位名士为了躲避这一场迟早都会到来的腥风血雨,先后来到了云台山的一片幽静的竹林中聚会。他们在竹林中开怀畅饮、放歌长啸、抚琴赋诗、谈玄论道,过着潇洒飘逸的生活。随着时光推移,他们被视为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一个象征,为后人纷纷效仿和津津乐道。“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竹林七贤”虽继承建安文学的精神,但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却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竹林七贤”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其中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而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作品主要以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为主。
山涛是三国曹魏至西晋时期的名士,是竹林七贤之一。虽入仕较晚,但颇受重用。但是他不贪恋权位,屡求逊位而不被批准。晚年时,位列三司,清贫而终。
山涛生于205年,卒于283年,是三国曹魏至西晋时期有名的政治家,是竹林七贤之一。山涛自少时就卓尔不群,显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但是他宁愿掩饰自己的才能,隐居于乡间也不愿出仕。所以,他到了四十岁,才开始做官。
任情和率性是竹林七贤的共同特征,而最能表现这一特征的,就是谈玄和饮酒。
人生态度是人们对人生与社会的基本观点与看法,处世方式是人们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点。人生态度不同,其处世方式也就必然会有差异。
竹林七贤的人生态度大抵相近,处世方式也趋于一致,最恰贴的表述应是嵇康所说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具体表现为任情和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