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是很有名的书法类型,那么你想要学习隶书吗?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隶书的笔画与写法有哪些(最新3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隶书又称佐书、八分书。正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许慎《说文解字•叙》说:“秦天经书,涤除旧典,官狱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实际上隶书就是篆书的简约与急就。
隶书上承篆籀,下启行草。隶书产生于战果,兴于汉。隶书作为一种实用书体,曾通行于汉代。汉以后虽然被草书、楷书、行书诸书体所取代,但仍然由于其字形的美观、结体的多变,备受人们的欢迎,并成为今天书法艺术创作中颇受欢迎的一大书体。并由于自汉以来隶书传世的碑刻、墨迹众多,也是入门书法的极好途径。
就初学者学习隶书而言,今人的隶书墨迹,只能看,决不可以直接去临写。如果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看也是很有危险的,因为你尚不知学哪些、弃哪些。故临习只可以临写古人的字帖、碑版。其道理很简单,我们学习书法只可以学习经过历史淘洗后而积淀下来的东西,遵循历史的成功经验,无疑是件事半而功倍的事。
学习是一个扬弃的过程,要不断摒弃糟粕,这个难度较大,需要不断提高审美认识。所以学书先要多看、多读,提高自己的审美鉴别能力之后,再进行有的放矢的临写,这是极为必要的。如果自己看都看不懂,也不明白哪里好、哪里坏,那又如何去学习?如果学了坏的、丢弃了好的,那还不如不学吗。因此,永远要眼光在前,动笔在后。否则笔动错了,还不如不动。
汉隶是汉代隶书的统称。因东汉碑刻上的隶书 ,笔势生动,风格多样,而唐人隶书,字多刻板,称为“唐隶”,故学写隶书者重视东汉碑刻,把这一时期各种风格的隶书特称为“汉隶”,以别于“唐隶”。从宏观上将秦汉隶书划分为古隶、汉隶和八分三种形态:一是古隶:古隶的流行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09年至公元前111年,即从秦武王时期至汉武帝晚期。这只是大致的分期。古隶的特征为纵向取势,横不平,竖不直。二是汉隶:广义的说,所有汉代的隶书都是汉隶,包括汉初的古隶、汉隶(狭义的汉隶)和八分书。狭义的汉隶是指西汉使用最广泛的隶书体。汉隶较古隶规范,又不像八分那样具有装饰性,是西汉直至汉末的通用书体。汉隶的特征为取横势,突出横画,横平竖直。三是八分:八分是隶书中的艺术书体。八分书的特征是取左右分布之势,突出挑画和捺画。
学习汉隶,最好从临写汉碑开始。但汉碑里的字,有些初学者欣赏不了,也根本不知道如何去临写。就必得找个老师请教了。汉碑风格多种多样:
公正俊逸的如《曹全碑》、《朝侯小子残石》、《乙瑛碑》、《华山碑》、《张景碑》、《史晨碑》、《礼器碑》、《张寿碑》、《袁博碑》等。此类碑版,技法精妙严谨,意态典雅端庄,点画细腻完善,结体平正匀称。
古拙雄强的有《鲜于璜碑》、《张迁碑》、《开通褒斜道刻石》等。此等碑刻,形貌古拙质朴,意态简远雄浑,点画苍劲凝重,结构方正稚拙。
疏旷萧散的有《衡方碑》、《西狭颂》、《郙阁颂》、《封龙山颂》等。其艺术风格雍容大度,意态安闲古雅,笔画风后遒润,结构疏扩方满。
奇倔纵容类的有《石门颂》和一些简牍墨迹等。意态疏放恣肆,笔画圆浑洒脱,结构富于变化。
总之,根据经验,不要拿起笔就写,先去读书,掌握基本知识,帖读多,审美鉴别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书店的字帖很多,尽量多的买回来,自己参悟,不懂就问,最好先看上一年半载,自己搞明白了,没有问题了,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了,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了,自己就知道怎么写了。
(一)横画
横画是隶书中有特色的笔画。往往以“横飞”为美。隶书的横画有两种,一为平横,一为波横。有方笔圆笔两种。
(1)平横是指横呈水平状,一般逆锋起笔,折笔中锋运行,回锋收笔或露锋收
笔。平横有凸形、凹形和基本平形。
(2)波横是波笔的一种,是指横画具有俯仰之态。一般逆锋起笔,折笔重顿,形成蚕头,然后提笔运行,至收笔处顿挫出锋,形成燕尾。亦有蚕头小燕尾大的现象。波横一般要写得厚重圆润,蚕头、燕尾都要饱满,横中略向上弯。
(二)竖画
竖画在隶书中只是普通的一个笔画,这个笔画承篆成分较大,即多数为圆起圆收。有些竖末端较尖,亦不属楷书悬针竖,而是写时自然收结。隶书的竖一般均为逆锋起笔,中锋徐行,藏锋收笔。竖画在隶书中有三种形式:中竖,向左弧竖,向右弧竖。也有方笔,即逆锋起笔,向左上角切,折笔下行。虽然竖画在隶书中不如波画有特色,但书写时同样不可轻视。
(1)以坚代撇
隶书中有一种情形值得注意,即以竖代撇现象较多。主要表现在书写楷书戈钩的短撇上,如“或”第七笔,“威”第八笔,“咸“第八笔。
(2)竖点
隶书中的点大多是由竖充任的。
(三)撇画
撇画又称掠画,是仅次于波画的又一重要笔画,它在隶书中变化很多,除了长撇、弯撇,还适用十一些左旁的竖画(竖撇)。隶书中的撇笔无论怎么变化,书写时均应起笔有力,沉着刚劲,忌轻飘。
(1)长撇
这是隶书中最基本的撇。一般逆锋起笔,内右向左倾斜行笔,整体弧度不大,藏锋向上收笔,它与后来楷书的长撇基本类似。
(2)弯撇
这是隶书中常见的撇,胃比后弯如半月。一般为逆锋起笔,或竖行—半向左下弯行,或直接弯行,弧度呈45�角。
(3)竖撇
这是一种将左旁竖画进行艺术美化的做法。起笔如竖,行至一半,向左上弯行,至末端向上微挑旋即回锋收结。
(4)横撇
这是一种基本无弧度的撇,在隶书中常用于字头呈外展状。只是起笔处稍向心上抬。一般逆锋起笔,转向左行,至尾处向上回锋收笔。
(5)短撇
逆锋起笔,由右上方向左下运行,回锋收笔。
(四)捺画
捺画是波笔的又—形式。是造成隶书气势的重要笔画。隶书中的捺画与波横写法近似,均为蚕头燕尾状。只是波横平出,捺画逆锋起笔后,向石下倾斜行笔,至捺角处稍顿向右上提笔出锋。
(五)钩画
隶书中的钩画有时易和撇画混为一谈,原因在于钩锋并不明显。钩颈部分过长,并不像楷书的钩向上翘拔,出锋犀利。隶书的钩画由于多带波笔痕迹,滑行出钩,因此书写时应走笔慢—些。
(1)坚钩
有左向竖钩,右向竖钩两种。起笔如竖,行至出钩处向左(或向右)滑行,回锋收笔,钩圆而不挑。其小左向竖钩往往成为隶字中的主笔 如“事”、“于”。
(2)弯钩
这种钩与楷书的钩近似。出钩前折笔顿驻,然后向左上方提笔挑钩出锋。
(3)撇钩
这是一种近似撇的钩。起笔如撇,行一半时滑行向左出钩,钩身略弯。
(4)钩画的变化形式
(六)折画
折画在隶书中是很简单的,主要指两种笔画接合处,笔法较为随意。一种为内折,一种为外折。
(1)内折与外折
内折就是横笔写完后,向右上方提,然后折回向内写,竖呈内弯,有明显的折肩,如“己”、“史”。
外折承继了篆书的折法,横笔写完后直接折下,折角是圆的,折后竖向外稍弓,如“蜀”,有些外折两笔写成,虽断意连,如“官”。
(2)折画的变化形式
隶书中的折画变化很多,出于它承继篆书,许多折画不像楷书那样有规可循,多为带有图画的随意行为,因此书写时还要多临帖。
(七)点画
点画在隶书中处于发展状态,多利用其它笔画如横、竖、撇、捺来代替。真意思的是,隶书中的点没有楷书中的基本点——圆点。
初学隶书,首先要在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汉碑中先选择一种来入手临习。选帖的标准是,书法应规入矩,平正端严,存字较多,字口清晰,笔法完备的汉碑,如《史晨》、(乙漠》、《华山》、《曹全》诸碑,当然选帖也要根据每个人的笔性和喜好来加以取舍。字帖最好用初拓本,因初拓本较好的保留了原碑书法的丰神。在好拓本不易得的情况下,可用影印本。
选好帖后,就可以开始临帖了。学习书法主要采用钩、摹、临三种方法。钩是以透明的纸复在字帖上,把映出的字用很细的笔画钩出字形的轮廓,然后再用墨填。不填墨的称为双钩。摹,也是用透明的纸复在字帖上,按照映出的字形,摹写其笔画和位置。临,是把字帖放在面前,对照字帖上的字,细心观察和领会字的点画形态,结体特点和运笔方法,细心仿照写出。用钩的方法繁琐费事,摹和临也各有利弊,如姜白石《续书谱》就说:“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盖临书经意而摹书不经意之故也。”所以临写的方法多为人取。
临写之前,还应多读帖,所谓读帖,就是打开字帖,认真观赏,注意字帖上每个字的笔顺、笔意点画和结构特征,乃至神韵。养成了读帖的习惯,还可为背临即不对照字帖,用记忆的方法写帖上的字打好基础。
选定一种字帖后,要临写一个时期,能做到临写的字与原帖字体形态及点画气势相象就可以了,并非要一一无差才可。总之,既不要见异思迁,也不可一成不变。有了一定的根基,多换几种帖来写,对笔法、结构就掌握得多些,还会避免专临一帖,跳不出去和过于甜熟的弊端。
在临写练习过程中还有几点要加以注意:临写时不要贪多,每次临写几个字就可以。往往一次写几十个字,却一无所得,精意地临写几个字,反而会有收获。临写的字最好比原帖上的字大,这样会使笔势展开,也易见骨力,一般汉碑上有些字残损或漫漶,字形不完整,笔意不明显的可以不临,甚至有些结构不美观的字也可以不临。
隶书从发展到嬗变、升华,已是有了定型的书体。对其加以变革和创新,都相当困难,这就更需要每一个学习隶书者要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我们应该尽可能对古今各种优秀的隶书作品反复观赏,提高欣赏能力,从中不断汲取营养。书法之外的艺术也须学习和借鉴,这有助于丰富我们的学识和提高创造能力。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随着书法艺术的不断发展,书法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古今有关隶书的理论,揭示出了隶书艺术的本质及其规律,会给我们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