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评课稿(最新11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评课稿,评课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评价与调控,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写评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页是敬业的小编帮家人们整编的初中语文评课稿(最新11篇)。

初中语文评课稿 篇1

不学习就会退步,就会痛苦,我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在我的工作中,时常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每当这些让我头疼的问题缠绕我的时候,我会痛苦不堪,急于去解决,听课是我最常用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通过听课——这个业务上的学习,我解决了许多让我感到头痛欲裂的难题,正是这样的方式,我得到了进步。

观摩其他老师的课,我总结了她们的优点:

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

可以看出我们的老师们备课都非常用心,对课本的。内容了解的很透彻。

二、注重引导学生朗读

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武老师在上课时,首先让学生大声自由的读并找出,配乐读,让学生深情并茂的体会英子的感情升华。学习中还穿插着齐读、分组读、示范读,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爱的精神,层次非常清晰。

三、老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及时的纠正文字的发音,潜移默化的教导学生字音要读准的习惯

还有的老师一直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好批注,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

四、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这几位老师都充分的做到了这点。例如刘老师《让小草生生不息》时,通过课件的设计,精彩的品读,引发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美。

五、亲切的评价语言

几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如赵主任运用“你最聪明、你会更加努力的、我的孩子,你真棒、你的眼睛已经告诉我答案了”等来鼓励学生。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今后的职业道路上,我会努力吸取这些老师的宝贵经验,以长取短,避免在教学上的不足,必须不断地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这些业务上的这些直观听课学习活动,我对语文教学应是动情去读去感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习了很多的宝贵经验,让我烦恼的问题通过这些活动烟消云散,让我在以后的职业道理上更加轻松,也大大提升了我的工作水平。

初中语文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

1)引课能跟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发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2)能创设例情景,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促进师生互动,但应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动脑,训练基本技能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学设计思路较清晰,教学目标能体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4)这是一节整合课,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实现师生互动,成果分享,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在这一点上老师还应加强;

5)较成功的一节课。

初中语文优秀评课稿 篇2

今天有幸聆听了xxx老师的学区中青年赛课——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获益匪浅。对于xxx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我想作一个简要的评析。

xxx老师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开阔的思维方式从他的课堂教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从他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也可以看出这位老师的教学理念,紧密地与考试结合起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他的优点就一一显现在我们面前:

(1)课前备课准备充分,导课精彩

用“清风明月本无主,心闲便是其主人”诗句导入新课,引出“闲”字,并要求学生用“闲”造句。这个导课新奇、精彩,既切合文中对月色的描述,又为下面理解苏轼的情趣、突破本课的难点埋下了伏笔。这个导课可以总领本课内容与主旨,高屋建瓴,实在精彩,可见xxx老师课前充分的准备及对文本透彻的理解。

(2)课堂环节完整、流畅,训练有梯度

导入课文后学生自由朗读、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而后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形式多样,xxx老师热情鼓励,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文本。接着,老师教给学生简单的翻译方法,让学生对照注解疏通翻译,有疑惑处圈点或举手回答,而后出示幻灯片“自我挑战”,落实关键词与重点句。指导与自读相结合,训练有梯度,把文言词句理解落到实处。

(3)课文朗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方法得当

导入课文后学生自由朗读、大声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疏通、翻译课文学生再读思考: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其实文言文的教学要学生在朗读中慢慢地体会语感,从而达到理解文意的目的,我们平常的教学往往把朗读和理解人为地分离开来,早自习就要求学生预习、熟读至背诵,然后再上课也许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背诵课文,但对于理解文意却存在问题。

(4)问题设计巧妙、材料引入灵活

为掌握重点、突破难点xxx老师主要设计下面几个问题并及时灵活引入材料:

1、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并及时介绍相关写作背景;

2、为什么作者眼里只有竹柏并及时引入竹柏象征义;

3、何谓“闲人”你是如何理解“闲人”并及时引入余秋雨及法国世界报对苏轼的评价。问题设计虽少却很有深度且给学生切实的帮助,切中肯綮且游刃有余。

纵观全课,xxx老师的这一节课内容充实、具体,有深度、广度,教法灵活、得当,教师热情鼓励、及时点拨,学生参与度广,在基础不太好的班级能把文言文上得如此扎实有效,着实不易。

初中语文教师听课评语 篇3

陈建平听课感受

季艳芳老师的语文课给我的感受是备课充分、讲解精辟、重点突出、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房平老师的英语课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安排合理、效果良好。

林燕、陈红梅老师的课有一定改进,但仍需努力,要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虚心学习,不断提高,力争成为学校骨干教师。

刘梦麟:

3月1日听了林燕老师的《dream homes》,认为林燕老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有了很大进步,知识点讲解清晰,所选练习讲解较精当,教学中各环节能有效衍接,课堂容量较足。但根据初一学生状况,课堂教学中学生口语练习还可增加,知识点的讲解、巩固如能使用多媒体设备来辅助教学效益会更高。

3月6日听了邵宏誓老师的《美好人生我选择》——直面升学与择业,认为本节课学习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学习紧密结合、息息相关的课题,教师授课中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学生面临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教学中能密切结合校园内及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件开展教学,深入浅出,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开展讨论。教师语言表述清晰、精要、幽默。建议教师要对学生的分析、提炼、总结问题的能力加强培养,提高要求。

3月8日听了陈红梅老师的一堂课,认为本节语法课内容紧扣知识要点,所选内容突出了重点、难点,加深了学生的体会,便于学生理解。教师语法授课中讲解能注意引导、启发。在课堂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还略显欠缺,各环节紧凑性还可加强,老师对学生纪律要提高要求。

3月8日听了秦丽燕老师的《透镜光的折射》一课,认为教师语言表述能力好,课堂讲解层次清晰,注重启发、拓展,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讲解中注重知识的记忆、整理,结合习题在授课中及时巩固,并做到精批精讲,板书相当清晰、规范。但做为复习课,对学生能力要求可再提高一些,课堂上可适当给予学生互动的空间。

刘凤:

3月6日听了曹国华老师的《第二次***战争》一课,认为本堂课知识点明确,条理清晰,板书大方,教师注意归纳总结,能联系书本以外的知识,扩大学生听闻。教学语言形象、丰富、生动,浅入深出,但与学生互动交流稍显欠缺。

3月8日听了李春涛老师的《分式的加减法》,认为该课语言幽默、风趣,生动形象,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动手、动口,注意矫正反馈,注重双基训练。

3月12日听了顾惠芳老师的《我的老师》一课,认为教师语言语调抑扬顿挫,普通话过硬,板书优美,基本功扎实,能循循善诱,逐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及分析事件与人物,解决讨论要点有成效。并注重学生的诵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

3月13日听了狄永伟老师的《鸟(专题)》一课,认为该专题内容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上积淀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学生参与多,课件精美,涉及知识范围广,开阔学生眼界,点面结合加练笔,让学生对鸟的认识逐步深入,效果较好。

3月13日听了季艳芳老师的《曹刿论战》,认为教师能让学生在理解中背诵,逐步掌握本文的重点、难点,但气氛少活泼。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和固定用法,能一定程度上自译成文。做到讲练结合,联系疏通新旧知识,分析精当。

汤逸平

潘海燕的《分式的通分》,通过类比学习是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小潘老师恰当地采用了这一点,值!教师示范---学生板演---巩固练习的过程清晰且训练较具体,巩固及时。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意细节,另外也多了一点严肃,少了一点轻松。

初中语文评课稿 篇4

《记承天寺夜游》

今天有幸聆听了xxx老师的学区中青年赛课——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获益匪浅。对于xxx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我想作一个简要的评析。

xxx老师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开阔的思维方式从他的课堂教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从他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也可以看出这位老师的教学理念,紧密地与考试结合起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他的优点就一一显现在我们面前:

(1)课前备课准备充分,导课精彩

用“清风明月本无主,心闲便是其主人”诗句导入新课,引出“闲”字,并要求学生用“闲”造句。这个导课新奇、精彩,既切合文中对月色的描述,又为下面理解苏轼的情趣、突破本课的难点埋下了伏笔。这个导课可以总领本课内容与主旨,高屋建瓴,实在精彩,可见xxx老师课前充分的准备及对文本透彻的理解。

(2)课堂环节完整、流畅,训练有梯度

导入课文后学生自由朗读、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而后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形式多样,xxx老师热情鼓励,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文本。接着,老师教给学生简单的翻译方法,让学生对照注解疏通翻译,有疑惑处圈点或举手回答,而后出示幻灯片“自我挑战”,落实关键词与重点句。指导与自读相结合,训练有梯度,把文言词句理解落到实处。

(3)课文朗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方法得当

导入课文后学生自由朗读、大声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疏通、翻译课文学生再读思考: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其实文言文的教学要学生在朗读中慢慢地体会语感,从而达到理解文意的目的,我们平常的教学往往把朗读和理解人为地分离开来,早自习就要求学生预习、熟读至背诵,然后再上课也许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背诵课文,但对于理解文意却存在问题。

(4)问题设计巧妙、材料引入灵活

为掌握重点、突破难点xxx老师主要设计下面几个问题并及时灵活引入材料:1、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并及时介绍相关写作背景;2、为什么作者眼里只有竹柏并及时引入竹柏象征义;3、何谓“闲人”你是如何理解“闲人”并及时引入余秋雨及法国世界报对苏轼的评价。问题设计虽少却很有深度且给学生切实的帮助,切中肯綮且游刃有余。

纵观全课,xxx老师的这一节课内容充实、具体,有深度、广度,教法灵活、得当,教师热情鼓励、及时点拨,学生参与度广,在基础不太好的班级能把文言文上得如此扎实有效,着实不易。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陶庵梦忆》的一篇精品。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奥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表现西湖雪景的千古绝唱。

本节课采取了“文本细读”新教法,引发学生兴趣,课堂节拍张弛有道,知识体系由浅入深,由读促学。 罗老师的这堂课整体安顿井井有条,层次明确:对文本重视全面细密,从字词的疏通,到朗诵的指导,写景句子的咀嚼及内容主旨的明白等等。正如朱光潜说的一句话“徐徐走,欣赏啊!”在课堂导入时,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一字来概述张岱的形象——痴,并引导学生去文中搜罗哪些方面展现出张岱的“痴”。罗老师抓住文中的一个要害词“痴”解读全文以及张岱所要展现的爱国心情。即由“人痴”延伸到文章的主旨——亡国之思,祖国之痛。整篇文章围绕一个“痴”字展开,由情入理,逐层展开。

接下来,我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罗老师主要扣住“准、清、活、实”四个字。

一.教学目标立足一个“准”字。

根据课标要求,上好一堂课,要凸显这堂课的“三维”价值,谋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这节课,我认为罗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有如下三个:

1.诵读课文,积累本课的文言词语。

2.学习白描手法,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之美。

3.体会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罗老师将教学目标分散开来,比如,诵读课文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目标一;学生理解课文后,进入课文重点问题的'教学阶段,师生共同学习白描手法,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之美,完成目标二;在男生读、女生读之后,通过对两个问题的探究,体会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从而完成目标三。

二.教学思路讲究一个“清”字。

叶圣陶先生说:“教学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学如同写文章一样,有一条思路,讲究思路教学。

我觉得这节课课堂教学思路:品痴景,近看张岱(感受)——遇痴人,近看张岱(领悟)——还原痴遇,演绎情景(展示)——辨痴,回望张岱(触发),最后顺利到达终点。

就《湖心亭看雪》而言,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语言上几无难点,而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却引人玩味,耐人琢磨。所以,本堂课罗老师先走进去,教学生积累词语,疏通文意;再走出来,教学生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之美;再走进去,重点教学生如何理解白描写法;再走出来,在难点处设置疑问,

巧妙引导,终于让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

三.教学方法注重一个“活”字。

把学生盘活,把教材教活,把课堂搞活?那么,这些都取决于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活”。俗话说“千个师傅千个法”。罗老师本节课运用了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诵读法、启发教学法等。其中孔子创造的启发教学法,是古今中外最好的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启发教学法的运用。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一大难点,因此,罗老师的“导”显得十分重要。课堂上,她注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诱导学生在讨论中提升层次和境界。几个设疑,深入浅出,突破了难点,解决了问题,“得来全不费功夫”。

2.朗读法的运用。有道是:学文千法,朗读为本。就学习文言文而言,朗读毫无疑问地应该也必须成为解读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整个教学都是由“读”引领的。围绕着解读痴人之“痴行、痴景、痴遇”,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内核。这其中有范读、有齐读,有男生读,有女生读,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和难点的突破都是以“读”为载体完成的。从这次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应用灵活恰当,朗读完全是有能力承担起解读文言的重担的。

四.教学有效要强调一个“实”字。

课堂教学要做到实,还必须认真准备。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说来,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这节课罗老师经过精心准备的。小到一个字的读音,大到与本课相关的各种背景资料,都认真对待,丝毫不马虎。

文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无论哪种风格,都应该以认真解读文本为基础,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设计出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案。然而,语文课堂就像电影一样,是个遗憾的艺术。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生一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情境,从而生成问题,提高他们探究质疑的水平。还有教学时间处理不妥当,前松后紧。

以上是本人的拙劣之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初中语文评课稿 篇5

观看了李老师的课堂教学,心中豁然开朗,原来,“语文课”要这样教“语文”。我们惊喜地认识到研修给我们的课堂带来的变化,研修使我们的教学设计取得的进步。针对这节课,我认为李老师的教学设计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新课先是情。

李老师利用现有资源———课文插图创设情景,让孩子从观察到说话,认识图画美的同时也就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语文学习,可谓“未成曲调先用情”,调足了学生胃口。

2、感受画面再激情。李老师采用多种形式赏读儿歌,在教学中先发挥自身声情并茂地导读的优势向学生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夏日荷塘美景图。然后采取个别读、小组读、全班齐读、配上动作表情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懂了画面——美,读出了感受———可爱,也读出了对学习的喜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识字激情。

3、初步探究兴致浓。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让孩子再读儿歌,抓住顺口的特点————押“ao”韵,引出带有“包”字的一系列形声字。而后随文识字,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组织教学,引领孩子在文字王国中遨游。课堂上老师教得张弛有度,学生学得兴致浓浓。

4、总结特点——————绝知此事要躬行。老师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抓住“你们怎样记住它们”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领悟形声字的特点。最后通过两个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识字,顺利地完成了目标教学。

5、指导书写——以点带面。教学中老师发挥自身书写又一优势,展示“包”字的范写。示范中渗透了方法指导,评价中找出了存在的不足。写字教学落实得扎实到位。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课堂延伸,把语文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孩子在生活中识记、积累汉字。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次大胆尝试。

总之,整堂课思路清晰严谨,目标明确,措施到位。课堂教学从设计到实施都很好地体现了从“内容分析”到“能力培养”的转变,也很好实现了“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初中语文优秀评课稿 篇6

今天第二节课,我听了xxx老师上的一节生动有趣的公开课,获益匪浅,现在由我对这节课作如下评说: X老师语文功底深厚,教师语言丰富、优美、感染力强。既求新又求实,充分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中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教师充分体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理念,运用了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课文层次清楚、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深入理解了课文,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一、情景导入,画龙点睛

本文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散文。情景导入时,X老师用那声情并茂、富于文采的语言,引领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学生在品味祖国奇山异水的同时,激发出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导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讲解朗读、方法多样

作者简介上,X老师采用了让学生简介的办法,简洁明了地进行了介绍。字词讲解采用卡片式,解决方式新颖。课文朗读上,重点突出,有听课文朗读录音、齐读、范读、自由朗读、指名朗读等多种方式,能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课文朗读时,教师给予了充分的学法指导,还采用适时点评打分的方式激励学生。

三、疏通文意,方式新颖

教师充分体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理念,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四人一小组疏通文意,然后每人一句进行翻译,教师适时点评、鼓励,形式新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都能动起来,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增强了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

四、感知内容,层次清晰

感知课文内容部分,x老师的分析富有层次性,能够通过三个有梯度的问题的逐步合作探究,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及掌握了课文内容,效果明显。

五、品味赏析,设计科学

品味赏析部分,教师能选择典型的句子,进行点拨、赏析,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作业设计,典型科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x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活泼的文言文示范课,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还有很多,未尽之处,还望各位同仁再作评说。

初中语文优秀评课稿 篇7

今天很高兴跟陈老师学习了一堂初中语文课,觉得自己很有收获,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心得,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紫藤萝花是一种怎样的花,许多学生多没有感性的了解。能积极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对此种花有初步的感知,这是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的表现。我们有些教师往往会忽略或漠视课本中的插图,没有把它当作一种资源,这是很遗憾的事。在对文本整体感知的过程中,设计了三个以花为中心的两字词语概括情节的环节,既明确了阅读的任务,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阅读的指向性,加强了阅读的有效性。

面对学生概括的动词加以辨析,如看花、赏花两字的区别,及时纠正板书的内容,体现现代教育的理念——以人为本。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对花的大开大阖的多角度描写是学生欣赏与借鉴的重点。“观千剑然后知器,操千曲然后知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话都在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毛老师抓住朗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妙处。有齐读、分组读、默读,让每一位听课者又惊喜地听到了语文课堂里那久违的朗朗书声。

学生在分析句子时,从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进行及时指导。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色是借景抒情,在观花的过程,不时加入作者的感受。全文从线索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作者的看花过程之线与她的情感变化之线交错在一起,要弄清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就是理清和理解作者结合生活而透露出来的情感。此时,教师能及时介绍作者的有关情况,使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手足情和生死谜”。让我们看到了呈现教学内容时机的重要性。总之,这是一节成功的课,有许多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听了此课后,有两点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①如何调控课堂行进速度

②开放性的课堂是否也应该注意提问的指向性,如何避免学生回答问题误入“歧途”?

初中语文评课稿 篇8

曾经看到过叶澜教授评论一堂好课的标准,他说,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是有意义的、有效率的、有生成性的、常态下的和有待完善的课。以此来衡量姚老师上的《行道树》一课,这应该就是一堂好课。

《行道树》是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作。它出现在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当中。课文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文刻画了行道树作为一个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可以激发读者对自己人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但是,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富有哲理的语言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姚老师在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内,能够引导学生对内容的感知,对问题的深入理解,注重语言的运用,注意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一切水到渠成,又拟乎信手拈来,不禁为姚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所折服,也为她松驰有度,收放自如的课堂驾奴能力钦佩。总的来说,听课之后三点感受很深。

第一,和谐是激活课堂的催化剂。我觉得活跃的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其中,教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很重要。当全班朗读完课文后,老师及时给予评价:读得比较整齐、响亮;当学生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其他同学又作了很好的解释的时候,老师的评价是:问题提得好,同学们讲得也很深刻;当一位同学因紧张而说不出话来的时候,老师的鼓励是:慢慢来,别着急,其实你讲得很好。再加上老师温暖的微笑,亲切的姿态,让我们感觉到老师是和学生站在一起的。

第二,自主是课堂的主旋律。教师是一堂课的策划者而不是单纯执行者,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姚老师在这堂课中,给了学生三个句式:读了_____,我仿佛看到了______;读了______,我体会到了_______;读了______,我不理解_______。让学生用这三个句式,谈自已的阅读感受,这一环节成了整堂课的主要环节,给了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给予了非常好地引导与点播。整节课,学生就是在这种自主学习、自主提问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深入对文本的解读的。这样的方式,我觉得对于教师来说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魄力的。因为学生的思维有的时候不同于我们大人,他们提的问题有时也是我们很难预测的,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对文本要有深入地理解和把握。

第三,有效是课堂结出的硕果。一堂有效的课堂,关键并不在于教师怎么教,而在于学生学了什么。姚老师在这堂课中非常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不仅重视学生学会了什么 ,更注重教会学生会学。比如在要求学生选择三个句式说自己的阅读感受的时候,每一个句式都强调读了什么,我怎么样,这实际上教给学生阅读要立足于文本;比如有学生提出“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一句怎么理解的时候,姚老师问“堕落”一词一般用来形容什么,这里指什么;学生问“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度给予我们”一句怎么理解,姚老师问什么样的事业是“神圣”的,为什么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深沉”什么意思,找找它的同义词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姚老师引导得非常巧妙,同时也教给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来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要求全班同学一齐朗读课文的时候,老师的要求是:拿起课本,身体坐正,大声地朗读。这既是一种读书方法的指导,也是一种朗读习惯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也就体现在这里吧。

说几点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一是对课文的朗读是否可适当加强。因为这是一篇精美的小品文,文章语言很美,蕴含的感情很丰富,所表现的精神境界很高尚。我觉得这样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进行感悟,从而感知美,体味美。课堂初,全班齐读之后,老师的评价是:读得比较整齐、响亮,但行道树的感情没有读出来,相信学了课文之后,同学们一定能够读得更好。那么在分析完了行道树的形象,体会了行道树的感情之后,如果再组织学生朗读的话,和前面也有前后呼应的感觉。

二是尽管老师给了学生三个句式进行选择说自己的阅读感受,但绝大部分同学都选择的是第三个句式,都是提问题的,质疑探究的比较多,欣赏、品味、想象、抒情的比较少。

初中语文评课稿 篇9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首先感谢市教研室给我们基层的语文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高层次、最实用的学习机会。

说是“高层次”,本次执教的教师都是语文教研员,他们都是我们市内语文界颇有影响的语文学科带头人,他们的课堂教学代表了了我们连云港市语文教学的最高水平。说是“最实用”,因为执教的教研员都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指导者,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者,是平时语文考试的命题人,更是语文中考的命题成员库的人员。他们的语文教学代表了他们对语文教学的思考,通过这样的听课,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通过他们对语文课堂知识的把握,了解我市语文考试的新动向。这对于我们基层的语文教师来说是“最实用”。

由于忙于会务安排,我听了今天三节课中的两节,在这两节课中,我最大的感觉是受到了“心灵的震憾”。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四点收获:

第一、老师生动的讲。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味道,老师的“讲”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在课堂上要讲语言、讲文学、讲写作,而不是去讲思想道德、讲国际风云等等。今天的课堂上,两位老师都的“讲”都很生动。

东海县教研室张法庄老师的课堂上,注重情感氛围的营造,教师情感表达细腻,语言有文采,深深的打动着课堂里的每一个学生。其中一位女生和教师进行对话时,感动的泪流满面,这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样打动学生心灵的课堂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生动的语文课。

新浦区教研员张永春老师在课堂上语言幽默,和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始终面带微笑,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教师睿智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如坐春风,这样的也是我所说的生动的语文课。再有营养的饭食要好吃才能下咽,才能有助于身体健康。不好吃的饭菜不会打动人们的胃口的。所以语文课堂首先要生动。

第二、学生高声的读。读书是感悟语文的重要途径,出声朗读更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手段。在两位教研员的课堂上,我们都多次听到了学生饱含感情的读书声,教师还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悟的思想,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体验中寻找独特的感悟。

东海县教研室张法庄老师在课堂上注重朗读、齐读、散读,不拘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很快的融入文本的氛围里。新浦区教研员张永春老师也把学生的朗读运用的恰如其分,达到了“读”的目的。

第三、学生思考的“深”。授课教师通过问题的预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比如张法庄老师让学生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词语,并围绕所找到的句子进行深入挖掘,启发学生多元思维。张永春老师抓住重点段落进行反复诵读,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赏析文本,让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样的深入的思考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第四、学生练的“实”。也许有的老师说:今天的语文课上没看到教师出什么题目给学生做啊,怎么能说练的“实”呢?我觉得这是我们教师对新课程观照下的语文测试练习的一种误读,在传统的语文考试中,总是把“知识点”作为考试训练的重点,但是,今天这样的观点已经过时了,我们的语文训练必须从“知识点”转到“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训练上,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也是今天语文考试的要点。

在两个老师的课堂上,我们都看到了他们特别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让学生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时还有专门的书面表达,比如张永春老师就专门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感悟写出来,这样的训练是针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训练,是治“本”的做法,而不是我们通常的知识点训练,这是我们要深入领会的。

除了收获,还有几点疑问提出来向专家请教,并和同仁一起交流。

第一、语文课堂上要不要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听了两位教研员的语文课上都没有运用任何的教学辅助手段,这是不是向我们基层语文教师传达一种导向?如果是,是不是和今天我们的优质资源进课堂有矛盾呢?

第二、教师该如何评价学生的课堂行为?今天听的一节课上,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后,我发现授课教师多次简单的评价是“不对”、“你思考的不全面”、“我的意思你没听懂”等类似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是否值得商榷?

第三、课堂上,提问的面不是过于狭窄?我大概数了一下两位教研员提问的学生,80%以上都集中在前三排,特别是第一排,似乎每个学生都被提问了,有的还有三四次机会,第三排以后的学生基本没有交流的机会,这可能和今天听课的人很多,教师无法走动有关系,但这里是不是还需要扩大提问的面,让参与的学生更多呢?

好了,我就说这么多,说的不对的地方请专家、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初中语文评课稿 篇10

听了老师的爱莲说一课,我想起了这么一句话,老师讲的再多也是老师的,学生学的再少也是学生的。初中语文评课稿这篇课文培养学生立异阅览的习气。

这种教育恳求学生在阅览进程中“能有自个的情感体会,开端体会着作的内在,从中取得对天然、社会、人生的有利启示。对着作的思想豪情倾向,能联络文明布景作出自个的评估;对着作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个的体会;品尝着作中富于表现力的言语。”在悉数教育进程中,肖老师侧重处理好以下三个联络:

学生和老师的联络。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联络的从头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晰指出:“阅览是学生的特性化做法,不应以老师的剖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览实习。”因而,肖老师贯穿在讲堂中的一条主线即是让学生去阅览去品尝。肖老师既把阅览的'自动权交给学生,又活泼表现帮学效果。课前预备的关于莲花的图画为学生供给更多的阅览体会。

肖老师把阅览作了五个时期的组织:

第一阶段:师大声朗诵,全体把握。

第二阶段:放录音,学生跟读。

第三阶段:生齐读,自渎后处理字、词、句。

肖老师选用学生质疑这一手法,让学生读出新的感触、新的体会和特性化的了解。在阅览进程中,既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阅览办法,处理学生阅览中遇到的艰难,更要珍爱学生一同的感触、体会和了解,这么老师就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了,也不是居高临下的操纵者,而是学生阅览的火伴,是阅览团体中才干略强的一员。在这一时期,肖老师斗胆的向课文录音中的“蔓”字的读音提出了纷歧样的见地,这种勇于说“不”的精力值得学习和学习。

第四阶段:品读根究,精确评估。这儿有“自个思考”“团体谈论”“师生协作”“老师指点”等几种办法。老师计划几个要害的疑问:

(1、翻译语句。2、表现莲高尚的语句还有哪些?3、找出文中告诉归纳莲高尚的语句。)让学生去根究、去评估。

第五阶段:齐读课文、小组谈论释疑。

在这一时期学生提出了几个有代表性的疑问。

1、作者为何“独爱莲”?

2、完毕仍然存在次第发作了改动,终究说牡丹之爱?

肖老师尽量让学生自个处理,老师做以恰当指点。

第六阶段: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再读课文,生谈收成,齐读完毕。

第二,师生与作者的联络。阅览本是一种发明性的劳作,假定读者仅仅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无味?只需是特性化的阅览,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许多好着作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一同劳作的效果。所以,不管是老师仍是学生,都不应当把投合当作尊敬,也不要把阅览的自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即是书的主人。因而,我以为肖老师让学生去多读课文,这本身即是一种特性化的阅览和发明性的劳作。

第三,阅览和日子的联络。文学是日子的反映,阅览是日子的构成有些,阅览和日子的联络是十分亲近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览的观念,既要照顾他人的日子,更要注重自个的日子;既要为今日的应试去认知和了解,更要为明日的打开去批评和立异。肖老师让学生去写读后感恰是衔接阅览和日子的联络的一条有用路径。

初中语文优秀评课稿 篇11

今天我听了黄老师的一节作文课《炼一双慧眼,学会选材》。

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黄老师选的内容又是最难上的一节。因为选材如同选美,每个人有不同的标准,如何用一双慧眼,学会选材,真不是一件容易说清的事情。

我从黄老师的课堂上看到了很多亮点,例证一二。

1、重积累。

老师布置任务,学生能围绕“快乐”的主题去收集材料:词语、古诗、名言、故事等等,这种原始语言素材的积累,不仅能丰富写作素材,实则建立了一个大的语文库,是在为大语文的学习奠定基础。老师面对七年级的学生能想到学生高中以后的发展,这是在做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我看到好多的学生记了有八九百字,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是主动去做的,是愉快地完成的,这也很好地体现了我们学校三学循环中自学的宗旨。

2、苦经营

黄老师留给人的印象是苦干、是实干,我也从教学的设计到展示给学生用的材料上看到老师的苦心经营。既要选出有问题的病文,又要选择事例新鲜、典型的佳作,这就要求老师也要独具慧眼。然后根据自己的设计,牵引学生来说一说、改一改、评一评,既有教又有学,既有指导又有练习,相得益彰。

但是黄老师的课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思考。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作文。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天真、活泼、烂漫,他们的眼睛里印下的都是世界的美丽,纯真的想法,指导他们把这些变成文字,就可以了,写作是心灵的泉水叮咚,要让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尽情倾泻,才能写出感动心灵的好作品。可是在这节课中,黄老师给了学生很多概念化的东西:什么是主旨、选材、精心的选材,这些硬梆梆的概念化的知识学生消化不了,与写作也不一定有什么好处,反倒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从积累的快乐主题的材料入手展示,来评价学生的作文《我很快乐》,找出选材的问题,接着就让学生来评议另一篇作文《那一次,我真的很棒》,教学环节脱节了。尽管学生搜集了大量的材料,但是只是语言方面的材料,事例材料并不多。另外既然搜集了以快乐为主题的材料,为什么不围绕作文《我很快乐》进行选材方面的指导呢?这样不是更有的放矢吗?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只追求课堂容量的大和环节的齐全花样,更要了解自己的学情和教学的最终目的。

让写作成为学生心灵的欢歌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