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一起去赏月话题作文(精选3篇)
秋赏月古人说的好:小时不识月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小时侯的我以为月亮是弯的,太阳是圆的,直到有一天,妈妈告诉我,中秋时,月亮就会变成圆的,我有点半信半疑,可是中秋那天,月亮真是圆的,并且还要吃上几块香甜的月饼,从此,我便喜欢上了中秋赏月。当然,今年也不例外,今天(八月十五)为了看月亮我早早地坐在了阳台前,准备欣赏那迷人的圆月了。过了一会,只见青黑色的天空上出现了大似金盘的月亮,只见它光华灿烂,像娃娃的脸,幼气十足,那轻柔的金环拌着缕缕云柳轻轻围绕。月亮越升越高,已经爬上了大楼顶。它俯视着大地,把余辉挥洒。我眯起双眼,确确实实是看到了月亮中那模模糊糊的景物。是树?是山?是云雾?是风沙?是我的身影?真是想什么就是什么。忽然飘下来朵朵淡云轻轻地遮住了月亮,只看见在云雾中穿梭的闪光。它挤呀!使劲钻出来。一阵凉风吹散了云雾,月亮重新露出了它秀丽的脸蛋,像小姑娘撩去了她披在额头上的乌发向人们露出了笑容。我觉得那穿上云层的月亮似乎更蓬而富有诗意。为了更全面的赏月,我们一家到了江边散步。奔腾了一天的江水平息了,静静地流淌着。一轮圆月倒映在水面上,晚风一吹,波光粼粼。啊!河上亮了,整个宽阔的江面就像一条坠满宝石的长绸带。地上亮了,一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真好像是盖了一层霜。
光又把温柔、包括静洒入江面,撒向人间,那月亮,那摸轻那摸纯,清纯的足以融化心中所有的不暗和烦躁。啊!多么美的圆月,多么清纯的圆月,多么可爱的圆月呀!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合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而制作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月饼到处皆有。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
中秋,是一个很特别的节日,不象六一只是属于儿童的欢乐,也不象国庆那么重大,这是一个温馨、团圆的日子。
在我眼里,中秋这个节日,是最最温馨的,别人一提到中秋,我脑海里就会显示出一幅画面,一家人和和美美的坐在香气扑鼻的桂花树下,品尝着甜甜的月饼,谈谈心事,聊聊趣事,再赏赏月,是多么温馨呀!
身在异乡的人,不管回家的路途多么艰辛、遥远,在中秋这天也一心一意想着往回赶,即使有些人实在回不了家,也会在这天和家人通通电视,来个视频,互诉一下思念之情。在这里,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静夜思》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用来寄托身在异乡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今天我们一家来到好婆家吃中秋团圆饭,妈妈拿来了两盒月饼,一箱苹果,两个大大的哈密瓜,吃过了外婆精心准备的美味佳肴后,我们来到外婆家的庭院乘凉。外婆给我准备了香甜的月饼和新鲜的水果,一家人说说笑笑,我和妹妹象两只小馋猫,迫不及待地拿了个月饼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长辈们更是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赏着那象白玉盘的月亮。
是的,在我眼里,中秋就是温馨的,一家人和和美美的坐在一起品着月饼,赏着月亮,桂花的的香气和浓浓的爱意汇聚成了一股幸福的味道弥温在我们的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