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作文【优秀4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美丽的小编帮家人们整理的知行合一作文【优秀4篇】,仅供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知行合一高考满分作文 篇1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从名字上便可看出陶老推奉王阳明的格物致知说,可见其教育思想也是符合国民思想和国情教育。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正如陶老所说的那样,出世便是启蒙,进棺材便是毕业,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是静下心来想想,不正是这样么?中国有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确实,古人的确这样做,不这样做便是另类,可用在现在却大不一样,大部分年轻人不肯学习甚至厌恶学习,这就是心境不够开阔,没有把能放下的放下。没有做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当然,知行合一不是让你隐居山野去做学问,而是秉承着自己的理想去学习,若真的必要归隐才能做学问,那做出来的也只是死文章,不堪大用,宁可不学。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

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们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这是一种莫大的人文关怀,寒门出优仕,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在日趋于成熟的教育体制下,陶老的这一教育理论已经实现。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生活之中处处有老师,生活之中处处可学习,生活和学习本就是密不可分的一对情侣,但是在大部分人的眼里,学习是高尚的,他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

活,持这种想法的人应该不是已经参透学问大义的学者,可能只是个爱好者,生活和学习密不可分,学习不会高于生活,他必须借助生活,所以,“学”和“做”既是两门学科又是一种态度。

可见,陶行知教育理念也好,教育思想也罢,他的中心阐述对象是“学”、“做”。一个人光会学而不知道做,这种人只能夸夸

其谈,而只懂得做不会学,那么只能是碌碌无为,教育上也是一样,这便是知行合一,做和学,他们并不高深,仅仅只来源于生活。

知行合一作文 篇2

让青春花朵在知行合一中绽放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诚哉斯言!知与行犹如人之双腿,“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唯有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并重,才能更好地发展自身。

行是知之始,我们首先要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刘基有言:“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只有去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纵观历史长河,重要的知识常来源于亲身的实践。亲自到人民中去,陶行知在实践中才有了“平民教育”的主张;亲身参与中国革命,毛泽东才在实践中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亲自到田间地头,袁隆平才在实践中打破了传统观点,提出“杂交水稻”的构想……“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他们独特知识的来源,是他们自己的亲身实践。身为高三学子的我们,也应以他们为榜样,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比如亲自动手做物理、化学实验。

知促行之成,我们也要用知识促进实践。“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无论是用知识带领乡亲们脱贫攻坚的干部,还是运用“北斗”指挥救灾的人员,抑或是用新方法治理沙漠的治沙员……他们都是在用新的知识与技术来促进实践的发展,从而真正将知识落到实践中。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知道与做到的距离。身为高三的学子,身处备战高考的紧要关头,“知行合一”这一金玉良言更应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我们应当加强实践性学习、迁移使用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不断充实知识库。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答题方法及技巧在练习中加以巩固运用,在考试中更能灵活变通,如同王阳明用其心学指挥剿匪,平定叛乱,我们也应做到“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用“知行合一”打赢高考这场战斗。

“何幸当斯世,莫放此生空!”让我们在平时落实好知行合一,不懈奋斗,我们定能浇灌出最美的青春之花!

陶行知,在一生中曾三次為自己改名。他的原名是陶文浚,在大学期间,他深受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影响,在19岁时给自己改名“陶知行”,认为“知是行之始”,认识先于实践。之后,他逐渐认识到“行”的重要性,提出“行是知之始”,有实践才有认识。于是在43岁时,又改名“陶行知”。

知行合一奋斗青春 篇3

生活在一个现实主义的社会下,生活在一个充满实质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应有自己内心的一片天地,拥抱自己的青春。作为当代社会的一员,赢做到知行合一,努力奋斗,为自己的青春贡献力量。

“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先生曾这样论述知与行。在我看来,知是对事物的理解认知,行是所做出的行动。做人要保持理性的认知,果敢地行动。认识与行动的结合是尤为重要的。在没有理性的认识而冒然行动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故知行合一是当代社会中每个人必不可少的一个东西。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看待奋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满分作文网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由此可见:奋斗是当代社会中每个人应具备的素养。奋斗鼓舞着人们勇往直前,奋斗的人生是充实的人生,奋斗的少年看上去亦是英姿勃发的。也许优秀的人不一定奋斗了多少,但奋斗着的人一定在走向优秀,走向成功!

唐代诗人袁牧有云:“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青春的力量是庞大的,是有潜力的。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都应被书写上灿烂的华章。所以,青春同样也是当代社会每个人要追求的,应该被重视。

知行合一,可以明心智;奋斗进取,可以促成长;舞动青春,可以助发展。做为当代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应知行合一,奋斗进取,为青春添把力。知行合一,奋斗青春!

知行合一 篇4

纵观华夏千年之史,可谓人才辈出,自春秋起至明清,各种学说都发展得极为迅速。从哲学入手,大致有四人被公认为代表,为孔、孟、朱、王,四人所论各有千秋,但在我看来,近代影响最大的则是王学。

对于王学,褒贬不一,有人说这影响了中华近代史的进程,也有人表示,正是王学使得明朝灭亡。但总而言之,王学,的确影响了数个时代,其之精髓,即为知行合一。

知者,即为理;行者,即为动;合一,归纳也。从理出发,与行相合,这种思考方式,于为人处世上极为变通。

王阳明一生贯彻知行合一的思想,其人前期哲学思想并未完善,带着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做事难免冲动,带着书生的思维僵性,但在被刘瑾贬到龙场,悟道后,王阳明的思想明显转变。所以在日后生活中,仕途要顺利得多,在日后的几次战争,不难看出他运兵之巧,打破寻常思维僵局,实际上正是知行合一的思想于中贯彻。

对于王阳明而言,他的学说在后世争议极大,却并未被人理解。海瑞在中国历史上尚有公正廉明之称,但从哲学思想上,海瑞的存在是个不折不扣的悲剧,海瑞虽清廉,思想上却有些可悲,也许满分作文网是受到幼年影响,在他眼里贪官之行,当罚,故有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行动。实际上,在皇帝与重臣看来,海瑞只是一个花瓶,一个摆设,他的思想太过腐朽,与当时时政相悖,所以海瑞终其一生,最后也未得大任,只是将其派往南京,养老罢了,海瑞的悲剧之根源,便在其虽信王学,但未能做到知行合一,知是有了,但却未能与行相连。时代会变化,海瑞曾提出过依朱元璋在时法律来处罚,即贪污60两以上处决,实际上,不论是经济还是社会,这种行为完全无法实现,这是海瑞的悲,而缘由正是没能理解知行合一。

相对海瑞而言,王阳明的另一个门生徐阶对于知行合一理解得相当透彻,他在和严嵩相争的时候,抱着稳坐钓鱼台的想法,以退为进。在此途中夏言被杀,徐阶的表现也仅仅是稍有不满罢了,他的学生张居正曾向他质疑,对此不解。但这实际上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意,通俗说就是知道自己要干什么,道理是什么,现实情况是什么,再借机将此实现,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所以说,知行合一不但是王学的核心思想,更是一种思考的方式,唯有理行相合,才能在人生里顺风顺水。此便为知行合一。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