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格作文【通用10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美丽的编辑帮家人们找到的出格作文【通用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出格作文 篇1

哈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高考语文评卷顾问刘新生说,批阅高考试卷二十多年来,每年都会碰到多份字迹不清、书写潦草的卷子,这些卷子通常被归为“疑难卷”。为了对全体考生负责,评卷老师通常会认真“猜”上下文,不放弃任何努力。当然,这种“疑难卷”作文的分数自然会受影响。

刘新生说,有的高考“疑难卷”字迹潦草,还不加标点,一篇作文“一逗到底”,看不出作文层次,导致文章结构混乱;有的字大出格如斗,有的则字小如蝇头小楷。通过微机扫描后,字大的不如字小的容易辨认,小字可以通过放大功能看清楚,如果是笔画多的大字,出格后与其他字连在一起更难以辨认了。

刘老师说,近些年学生的书写水平普遍下降,书写很不端正。中国字要求横平竖直,可眼下一些学生的字别说美感,连基本的辨认都成问题。一些学生书写习惯不好,随意涂改、勾画、打补丁,卷面不洁,这种多处涂改的作文,既影响考生思路,也影响阅卷老师的思路。

记者在哈尔滨市一所中学采访时发现,很多学生都不重视汉字书写。“只要会写就行,现在是信息时代,会使用电脑就行,字写得再好也派不上用场,有时候一笔一画地写字还浪费时间。”一名初三学生这样对记者说。他的作业本上书写的字东倒西歪、涂涂抹抹。这位同学的心态在学生中很有代表性。

刘新生认为,电脑再普及,手写字在生活中的地位还是不能替代的。老师应该教给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不要让学生打字熟练而写字潦草。用笔书写文字可以表达一种情感,是电脑无法替代的。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中小学课程表中,“书法”被列入必修课。作为中国人,更应该把写好汉字当成一份责任。现代人更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这是现代人精神缺乏的一种补救。过多地抬举微机、打字技术,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公。汉字书写应该引起教育界、语文界同行的高度重视。

出格作文范文 篇2

关键词:原作;译者;翻译风格

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是增强促进人们社会交流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中,“翻”是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译”是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翻译者处在翻和译之间,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译者的文化素质,甚至是思维情感都会影响到其对原作的理解,而译者的语言习惯、语言能力及采用何种译法都会影响到译文的效果。长久以来,翻译界都以严复的“信、达、雅”作为衡量译文好坏的标准,译者们也以此来规范自己的翻译风格,以求将原作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更好地呈现出来。

一、何为译者风格

所谓翻译就是基于原作品的意思进行再创造,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翻译风格带入作品中,从而会出现同一原作有不同韵味的译文,这种“不同韵味”,即为译者风格。从广义上讲,译者风格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主要是语言运用的特点。由于译者之间不同的文化素质及语言习惯,其译作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比如译者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话的翻译,就有多种风格:“Study well an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这种翻译风格就比较规整,符合英语语言及语法特点;而“Good good study,and day day up”这种翻译形式虽然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但是已经作为来自中国的外来语,在西方广泛流传及被认可,也是别具风格的。

二、译者风格的多样性

从理论上讲,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等量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等量即为等值,译者的任务就是使译作在内容、文体及风格上与原作保持高度一致。但是傅雷曾经说过:“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翻译时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过则求其勿太过,不及则求其勿过于不及。”可见,在多数情况下,译文也只能做到与原作相似,而做不到完全一致。

(一)不同的翻译方法反映出不同的译者风格

翻译标准决定着译者采取什么样的翻译方法,而不同的翻译方法就会使译作展现出不同的文体风格。有的译者为了使译作更加贴切原作而采用直译的方法,而有的译者就选择意译的翻译方法使译作呈现出完全不同于原作的风格形式,也有些译者在译作中交替使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使译作充分体现出译者的翻译风格及习惯。由此可见,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风格,译者风格的发挥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二)译者风格的互补

只要是翻译都具有科学风格和艺术风格,科学风格偏向于逻辑思维,而艺术风格偏向于思想感情。这两种风格完美结合融入的译作是真正的艺术品,一件译作既能表达出原作的中心思想,又能使这种思想融入译者感情,这样的译作自然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怎样正确体现译者风格

出格作文 篇3

出游小记

我对生活充满了厌倦,好不容易迎来了一个长假,但繁重的作业又让我喘不过气来。回到家,我烦闷地放下书包,大声感叹着。父亲看了看我,说:“跟我去巴黎玩一趟吧,反正你要放七天的假。”我点了点头,心里没有多余的兴奋和期待。

傍晚时飞机降落在巴黎,我和父亲默默地拿着行李,走下飞机。

坐在大巴上,透过玻璃,我安静地看着窗外。即使已经是晚上,人们仍旧繁忙地工作着,但每个人脸上都是平和的,没有一丝焦虑与烦恼。

第二天早晨,我独自步行在街头,咖啡馆还没有开门,人们快速地向工作室涌去。渐渐地,街上人少了。人们在大楼里打电话,谈商务,传真机忙碌地工作着……

学校的栅栏门打开了,孩子们都背着沉重的书包,他们向我打招呼,用不标准的英语说着“hello”。我看着三楼的阳台上放着姹紫嫣红的百铃花,全都绽开了,每家每户的花点缀着连排的楼房。“真美!”我心里想着。

大约是中午了,父亲开完会,带我走进一家普通的咖啡馆,我看到人们都轻声唤来服务员,优雅地点一杯哥伦比亚或是卡布基诺,小口小口地啜着。这里安静极了,安静得让我感到有些害怕,怕自己不小心打个喷嚏便会招来所有人的目光。我一边吃着一边向外看去,外面的大遮阳伞下坐着看报纸的人们,他们的脸上布满了阳光。

多么和谐可爱,一顶顶的大伞,一排排的椅子,人们的笑容和优雅的举止……所有的这些又让我想起了校园里的一切,教室黑板,花草树木,还有同学们的笑容、安慰和关心,老师们的教诲、引导……

我看了看父亲,轻轻地说:“爸爸,我想回家了。”

升格指导

这是一个话题作文题。“感恩”这一话题的审题难度不大,只要文章内容或者主题能围绕“感恩”展开即符合题意。

本文取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叙了一次出游的经过,表达了对自己的生活从厌倦到怀念的感情变化,文中的记叙比较清晰,语言比较顺畅。但问题也很明显,文章从头到尾都没有点明主旨的句子,使得读者很难找到内容与话题之间的联系,有偏离主题之嫌。此外,文中的语言以概述为主,显得平淡乏味,缺少画面感,使文章缺少感染力和表现力。

要使这篇作文升格,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修改。

一、点明主旨,突出主题。要使作文更贴近主题,除了围绕主题选材之外,最积极有效的办法就是在行文过程中反复点题,以此来渲染并突出主题。点题,可以用一个关键词,也可以用关键性的语句。当然,这里的反复是相对而言的,既不可乱点题,也不可滥点题,否则就会弄巧成拙。就本文而言,题目中即可点出“感恩”;开篇可以先写自己内心的烦闷与无聊,以此反衬后文的感恩之情;中间应设置伏笔,表现“我”的心情在这次旅途中的慢慢转变;文末要照应开头,写出这次旅行带给“我”的巨大改变,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恩之情。如此行文,能使主题逐渐得到强化,前后文彼此照应,浑然一体。

二、描写需细腻,增强画面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掌握一些用来增强文章画面感的方法,如,合理运用表示方位的词语、精确的动词、准确的形容词、恰当的修辞,并调动多种感官,或描述一些细微的景物等。这样,文章才能更真实丰满,更生动形象,才能给人以吸引力、感染力,才能带领读者进入你所描述的现场中。具体到这篇文章中,可以在适当的地方加入景物、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如,开篇可用人物语言表现心理状态;刚到达目的地时可增加一些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心情;随后可多次用细节描写反映“我”的心理变化,并最终落在“感恩”这一主题上。

升格后作文

一游之“恩”

“生活太烦闷太无聊了!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啊?”放下沉重的书包,我大声地抱怨着。父亲停下手中的工作,用温和的目光看着我,轻声说:“学校不是要放七天的假吗,随我一起去趟巴黎吧。”我从书包里倒出雪花般的试卷,面无表情地一张张整理好,心中没有一丝兴奋和期待。

飞机追着夜色,稳稳地降落在戴高乐机场,我和父亲下了飞机,默默地拖着行李,随拥挤的人流离开机场。坐在大巴上,我安静地望着窗外,感觉一如在国内时那么麻木。

窗外的楼宇近在咫尺,楼的外墙都是一块一块精致的石头浮雕,三楼黑色的铁艺阳台镂刻着婉约浪漫的图案。人们就在这古老、高雅而又充满奇幻色彩的房子里,在橘黄色灯光的映衬下,接电话、打字、上网、走来走去、忙碌着各自的事。繁忙的人们脸上并没有一丝忧虑与烦躁,有的只是一种宁静的平和与舒适的安详。这时,夜色早已弥漫了整个儿城市。

第二天清晨,我独自步行在街上,咖啡馆还没有开门,人们涌向大街,又向工作室涌去。不一会儿,小巷里停满了自行车,古典优雅的老房子里的百叶窗又被拉起,打印机不停地吐出一张张纸,人们又开始忙碌起来……

古旧的学校,灰黑色的外墙斑剥得不成样子,栅栏门已经被打开,陆陆续续地,褐色头发、蓝色眼睛的孩子们背着沉重的书包,走向学校。他们微笑着从我身边经过,用不标准的英语说着“hello”,如一缕阳光射进我不知封尘多久的心,感觉暖暖的。

太阳的淡淡色彩浅浅地浮在空中,蓝色铺满了大部分的天。古朴的建筑在天空下静静地相互依靠着,金色镀边的栅栏后摆着花,家家户户,花儿全都绽开了,姹紫嫣红,妩媚多姿,花的海洋点缀着人来人往的大街小巷。“真美!”我不由赞叹着。

中午,父亲开完会,带着我走进一家普通的咖啡馆。我顺页从地坐在沙发上,望着人们进进出出。他们轻声唤来服务员,优雅地点一杯哥伦比亚或是卡布基诺,悠悠地啜一小口。透过玻璃窗,我看见街角露天咖啡座坐满了边品咖啡边读报的人,他们的脸上都抹着阳光的油彩,那颜色一下子驱散了我心中的阴霾。

优雅的举止、安详的表情、从容热情的孩子们、街边一排排长椅与七彩的大伞……繁忙的工作让人们更懂得发现美和感谢美。社会的安宁幸福是由每一个懂得感谢生活的法国人组成的。

那我有什么可抱怨的呢?我一手托着下巴,一手用匙轻轻搅着咖啡。同学的关心安慰、老师的教诲引导,校门口那一串串的紫藤萝散发着恬静的幽香,玉兰花绽开雪白纯净的花瓣,浅浅的草色铺满了操场……原来,是自己的心被厚厚的灰尘所蒙蔽了。感谢这次旅行让我有了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生活恩赐了我这么多,感谢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放下匙,抬头望了望父亲,欲言又止。父亲和蔼地摸摸我的头,说:“怎么了,孩子?”

“爸爸,我们什么时候回家?”

专项练习一

下面是作文《变幻生命之光》中的~段,请找出其中的主旨句。

诸葛亮在南阳则躬耕,在朝野刘尽瘁;坡被用则竭尽心力,被贬则纵情山水;鲁迅学医则图救人,执笔则念天下……他们不正是在不同的位置上进射出不同的生命之光吗?

参考答案

他们不正是在不同的位置上进射出不同的生命之光吗?

专项练

请扩写下面几个句子,使其具有更强的画面感。

1 他向我走来。

2 她戴着一顶帽子。

3 我的学校在离我家很近的地方。

参考答案

1 他穿着一身黑色的西服,表情严肃地向我慢慢走来。

2 她戴着一顶黑绒布的宽边遮阳帽,上面点缀着各色小碎花。

3 我的学校在离我家很近的地方,沿着我家小区东门的那条大马路向前走大概两百米,在红绿灯路口右转,再走几步,便可以看到学校的大门。

专项练习三

从营造画面感的角度赏析下面这段文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出格作文 篇4

议论文写作训练要求中非常注重“能设置分论点,且层层深入”,要求“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而高考作文也一再强调“论证有层次感,立体感”。在这里,议论文的“结构”是否“清晰”,“层次”是否“分明”,其实关键就在于议论文的分论设置是否清晰、有条理。因为议论文在内容上进行分论点设置直接构成了议论文形式上的论证结构,它相当程度上体现着议论文的论证力量。与此同时,一些理论上颇为肯定的看上去也很美的论证结构方式在实际写作中又常常有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就此结合具体作文训练题谈谈有关议论文分论点设置(论证结构)的有关问题。

【核心要点】

议论文分论点设置的五种“基本式”。

【训练例题】

以“出格”或“求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其他常规要求(略)。

【简要说明】

1.本文所谈论的议论文分论,只取“一个中心论点,三个分论点”的比较“规范”的基本模式。

2.本文所讨论的议论文论证结构(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类型,只取常见且常用的几种基本类型,主要有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辩证式等。

3.本文所用的基本概念中,“论证结构”基本等同于“结构”“层次”“论证层次”等,其内部逻辑关系都是由分论点设置体现的,所以这些概念在本文中也都基本指向分论点设置。

【分论设置建议一:必须慎用的两种论证结构】

下面涉及的两种论证结构,并不是绝对不能用,只是在写作实践中,如果处理不当,往往或者很容易似是而非,或者不能很好地如人所愿,终究难以达到“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要求,所以最好慎用。

【须慎用的论证结构一:并列式】

第一组

(1)出格是一种真实存在

(2)出格是一种可贵品质

(3)出格是一种坚强精神

第二组

(1)出格需要胸怀大志

(2)出格让人刻骨铭心

(3)出格体现悠然自得

第三组

(1)求己意味着孤独中求生

(2)求己展示成熟的力量

(3)求己呈现别致之美

第四组

(1)求己需要恬淡自信

(2)求己需要宁静致远

(3)求己需要坚忍不拔

以上四组并列式论证,单独地看,每一个分论点都很清晰明确,而且每一组分论点之间句式整齐,用语考究;但是,如果从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去审视,不难发现,在每一组分论点内部,彼此之间明显缺乏较强的逐层递进逐层深入的内在逻辑关系,只是作了一些“由此及彼”的横向转换迁移,其思维基本停留在一个层面上,缺乏必要的纵向掘进的深度。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前后次序甚至可以任意调换。这样的分论设置,很难真正体现“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要求,更难以企及“论证有层次感,立体感”的境界。

【须慎用的论证结构二:完整层进式】

这里所说必须慎用的层进式是指传统狭义的完整层进式。这种传统狭义的完整层进式一般要求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一整套思路来结构文章。比如有一篇高考作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提出中心论点“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之后,这样设置分论:

1.生活丰富多彩是指生活不应是一种模式。

2.为什么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1)符合人的本性(人具有多方面的精神需要)。

(2)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3)有利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

3.怎样使生活丰富多彩?

(1)个人要既会工作,也要会休息,培养多方面的生活情趣。

(2)社会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宽松有利条件。

这样的论证结构本来并没有什么不妥。然而,一篇文章如果按这种层进式展开论述,就不得不对“为什么”“怎么办”等内容作一些条分缕析的展开和论述,而这么多内容要在已被限定只能800字左右篇幅的文章内来完成,往往不可避免地造成好像什么都涉及到了,却什么也没说深说透,徒有面面俱到的表象,实则更像编写提纲的“蜻蜓点水”似的状况。这样的一整套所谓层进式论证其实不可能有多少论证力量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设置议论文的分论点,更多的一般都是或者围绕“为什么”或者围绕“怎么办”进行的,所以,我们建议慎用层进式,是指在800字左右的作文中企图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一整套思路来结构文章,并不是拒绝围绕“为什么”或者“怎么办”二者之一来分解中心论点。不仅如此,我们在常见且常用的议论文论证结构(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类型分类中,依然保留层进式论证,只是此“层进式”已非彼“层进式”,具体见下述。

【运用较好的几组“层进式”分论举例】

第一组

1.(1)出格的可贵,在于它从一开始就引人注目。

(2)出格的可贵,在于它的奋斗过程中所散发的坚强。

(3)出格的可贵,在于它的结局中所体现的永恒的美丽。

2.(1)求己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的前题就展现进取的姿态的。

(2)求己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的过程是充满期待的。

(3)求己之所以美丽,源于它的结果往往令人刮目相看。

第二组

1.(1)一次出格,凝聚为自身的一次新生。(例:李白挥别长安)

(2)一次出格,堆砌成他人成功的基石。(例:鲍叔牙荐管仲)

(3)一次出格,汇聚成民族振兴的希望。(例: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

2.(1)求己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创造美丽人生传奇。

(2)求己给予国家创新的机会,开辟新的征程。

(3)求己还使得全人类受益,创造美丽新世界。

第三组

1.(1)求己,让我们在思考中面对现实。

(2)求己,让我们在探索中砥砺自我。

(3)求己,让我们在奋斗中问鼎辉煌。

2.(1)出格,给了我们发展新空间。

(2)出格,激励我们努力奋斗。

(3)出格,教会我们永不止息。

【分析解说】

第一组,分论点中的关键词“开始——过程——结局”和“前奏——过程——结果”体现的是思维沿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延伸状况,以此体现“论述层层深入”。且名之曰“时序延伸型层进”。

这一类层进式分论中的关键词还有“过去——现在——将来”“既往——眼前——未来”“昨天——今天——明天”,等等。

第二组,分论点中的关键词“自己——他人——民族”和“个人——国家——全人类”体现的是范围逐步扩大的思维方向,以此体现“论述层层深入”。且名之曰“范围扩展型层进”。

这一类层进式分论中的关键词还有“独自——彼此——群体”“个人——家庭——社会”“(单一具体的)——(某方面的)——(全面综合的)”,等等。

第三组,分论点中的关键词“面对现实——砥砺自我——问鼎辉煌”和“发展新空间——努力奋斗——永不止息”明显体现着对问题认识程度的逐步加深,也就是所谓“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以此同样可以体现“论述层层深入”。且名之曰“认识深化型层进”。

这一类层进式分论中的关键词还有“面对……——分析……——掌握……”“认识……——把握……——运用(创造)……”“承认……——探究……——解决……”,等等。

【分论设置建议二:大胆使用“新层进式”】

以上三组“时序延伸型”、“范围扩展型”和“认识深化型”层进式由于已经不同于传统狭义上的层进式,我们姑且称之为“议论文层进式论证的‘基本三式’”[为表达方便,下面简称“(新)层进式”]。

特别重要的是,“(新)层进式”在理论概念上各自特征清晰,区别明显,但在设置分论点时,不仅每一组内部之间关键词可以交叉运用,组与组之间也是可以交叉融合使用的。比如“认识+过去——把握+现在——创造+未来”“个人+开始——合作+过程——集体+成果”“昨天+个人奋斗——今天+群体合作——明天+国家(民族)辉煌”,等等。

【范文一篇】

出 格

高三(8)班 魏良杰

先贤孟子有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意在要求人做事要规规矩矩,按道理办事,而不能做出出格的事,否则就不成体统了。可是任何事情并不绝对而唯一,有时出格更表现出一种勇气,一种智慧,一种无比强大的社会道德意识,它的存在让我们感受到人类身上的伟大品质。

出格,出出真诚,出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四年前,她女扮男装,去学堂读书,为的是看看外面的世界,增长才干;而如今,她卸下男装,换上红装,去打扮,为的是成为同窗多年的梁山伯的妻子。父母的规劝挡不住她火热的心,马家的威逼扑不灭她坚定的信念。一个弱女子,执意去把握自己的未来。因为在四年里她感受到人性的美好,体会到知己的相知相爱,更领悟到超越友情的忠贞不渝。她认定他,不顾一切,哪怕化为蝴蝶,双双飞去。祝英台的出格,是对封建礼教的不满,是对自身美好生活的追求。

出格,出出智慧,出出人们探究真理的精神。这无异于一场战争,对于人们根深蒂固的自然认识,对于先哲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下降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一个少年提出质疑,并想通过实验推翻它。许多人嘲笑他的幼稚无知和狂妄自大,可这无法动摇他坚定的步伐,在比萨斜塔上他的一个实验彻底否定了先哲的观点,在众人惊骇之余,一门伟大的学科——物理学真正意义上诞生了。伽利略的出格,见证了他的智慧,更见证了人类不畏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

出格,出出社会责任感,出出民族与人类的良心。那是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前联邦德国总统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的纪念碑前下跪。他虽贵为一国总理,拥有常人无法企及的地位和声誉,但面对国人曾经的可耻行径,他执意干出“出格”的事,去挽回一个民族的良知,去唤回人类共同应有的良心。

出格,不再是简单的叛逆,也不再是一时的冲动,它成为一种动力,一种精神,世界因此变得更美好。

【简评】本文能分层展开论述,事例比较有说服力,行文也大气;与此同时,分论点的表述也在努力追求清晰性和层次感。对于分解不好分论点,或不善于显性扣题的同学而言,此文值得借鉴。但是也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1)提出分论点后最好阐述引申一下,不要急于举例;(2)三个事例的叙述分析有逐渐简化的趋势,这容易让人产生文气慢慢衰减的感觉。

【话题转换】

以上所述“(新)层进式”论证比较好地解决了“论述层层深入”的问题;但实际写作中,中学生又常常因为将其减缩成“历史——现实”“个人——集体”“表面——实质”等二元结构分析,从而使层进式论证陷入第三分论难以继续层进的尴尬局面。

先看两组“再衰三竭”第三分论难以继续层进的例子:

1.(1)出格体现了自然法则

(2)出格体现出人文之美

(3)出格体现了灵魂之美

2.(1)求己使外表更真实更自然

(2)求己让内心的美更凸显更可贵

(3)求己使人的精神与品质得到升华

【分论设置建议三:努力开辟第三分论的“新天地”】

像上面这样,由于运用“(新)层进式”设置第一第二分论时,习惯性使用二元结构分析,从而导致第三分论难以明显继续层进。

在此窘境之下,应该将“错”就“措”,抛开原先第三分论严格按(新)层进式写作的方向,考虑在第三分论开辟“新天地”。

或者索性在构思全文分论设置时,干脆直接考虑第一第二分论用二元结构分析、按“议论文层进式论证的‘基本三式’”展开,而第三分论则另辟“新天地”。

【第三分论“新天地”之一:(正反)对比论证】

第三分论作一个反面论述,与第一第二分论构成正反对比论证,如:

(1)如果不敢出格,如果遇事一味求安稳、求规矩,人就会安于现状,满足于“圆满”“完美”,不思进取,最终彻底失去真正的“大美”。

(2)假如一事当前,首先不是着眼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求己,而是一心指望别人的拯救,那么,就算别人救得了你一时,也救不了你一世。

【第三分论“新天地”之二:辨证(分析)论证】

第三分论作一个辩证思考,与第一第二分论构成辨证论证,如:

(1)出格,并不是无视限制不顾条件的一味蛮干冒险。它是我们充分运用人类的智慧实现对自我的完善。

(2)出格,不是不要“格”,不是否定一切,打到一切;而是尽我们力量所及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的天地。

【因篇幅所限,“求己”的范文未登,故先列出三组相关第一第二分论——

A组:求己,求得真实的自我,获取战胜目前困难的力量——求己,求得精神的升华,博得今后人生的辉煌

B组:求己,是一个人自强不息的根本——求己,是一个民族屹立不倒的根本

C组:求己,是相信自己,是对自己的充分肯定——求己,是超越自己,使自己在探索实践中提升能力

然而,凡事都有度,“过犹不及”……】

(3)我们在求己的同时,不是禁锢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我们也应该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接受别人的帮助,求己,并不排斥借鉴与合作。

(4)求己,绝不是盲目自信、自不量力,以自我为中心,将那个大大的“自我”架铸在别人之上;恰恰是让我们在迷茫困惑中看清找寻可资借鉴的力量,寻回自我,重塑信心,于喧哗烦扰中得到宁静。

【特别提醒】

(新)层进式,(正反)对比式,辨证式,这是议论文主体论证结构的“基本三式”。

无论对比论证还是辨证论证,都是在第三分论或难以继续层进深入,或继续层进深入有可能走向“极端”露出破绽的情况下,对基本论述的补充、完善,最终的论述重点(也就是结论)仍然要回归正面的基本观点上来,既不能不加条件不作限制的唱反调,也不要走向极端化,绝对化。例如:

(1)凡事不会出格的人注定是痛苦的。

(2)没有出格的生活无滋无味毫无意义。

(3)不求己的人都是徒有其表内里空虚。

(4)不求己的人必定能力不足十分丑陋。

【最后结论】

(新)层进式有“时序延伸型”、“范围扩展型”和“认识深化型”“基本三式”,(新)层进式、(正反)对比式和辨证式又构成议论文主体论证结构的“基本三式”。这样,议论文的分论设置就至少拥有五种基本思路与写作方案。学会根据写作需要灵活运用这些思路与方案,定能让议论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并且使文章观点明确,说理透彻,论述辨证强有力,进而达到“论证有层次感,立体感”的要求,顺利赢得发展等级加分!

出格作文 篇5

作文,最初训练的应该是语言的训练,说话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物化思维就是写话的阶段。其实,作文就是作者内在情感的倾吐,作文的生命在于真实。

给学生一个喜欢的命题,就能诱发孩子强烈的倾吐欲望。一个懂感情并有生活积淀的孩子,本身就是一个高明的作家,日本小学生片山悠贵德写的《我和爸爸的便当盒》不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吗?记得自己当初执教的八(10)班的学生陈国建,一个标准的学困生,所有学科都是个位分,唯有语文能考30多分,那次我让全班学生当堂描写一个任课老师的片段,他竟然刻画了我,还表达说自己喜欢我这个语文老师上的课。那天我表扬了他,表扬了他的文章。从此之后,每周的随笔他都写满了两页作文纸,而且字迹清楚,一反此前从不写作文的习惯。我平时运用霍桑效应,对于离题作文,采用改变作文命题措词方法并同时辅以两个分数,激发孩子作文的热情。这样作文的意外收获是在随后的一次家长会上,他爸爸告诉我,那篇我让其父亲参与点评的作文《父亲》化解了父子之间的矛盾,改变了儿子对作文的态度。我感到很欣慰,并以此为切口,鼓励并调动了类似一批作文学困生。

让每个孩子有话可说,每周开设作文专版讲评课:A版佳作展示、B版病文升格、C版网络佳作(教师推荐)、D版好文摘抄(学困生摘抄推荐)。竭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读写评的整个写作过程。积极创办文学社,激发孩子的作文兴趣,赋予孩子们一个成长的平台。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真情是习作的灵魂。作文之初,力求“无格”,教师不用讲解过多的写作技巧和套路,而是放手让学生随性作文,发表自己的“原初感悟”。倡导先写后教,回归写作的本源。在“无格”中“入格”,在“入格”中“升格”,最终在游刃有余中自由“出格”,这是笔者倡导的微格作文教学的四个境界。中学作文教学既要能“入格”,又要能“出格”:低年级的学生要重视“入格”,这符合此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求同思维起主导作用;高年级学生要注重“出格”,这也符合此阶段学生思维特点――求异思维起主导作用。这是立足于当前作文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活用了语文教材的资源,架构起了阅读与写作的桥梁。

作文是“心”的艺术,必须用心呵护,用情灌注。作文,指向心的方向。

出格作文范文 篇6

关键词: 翻译风格论 文学翻译 《名利场》 人物对话

一、引言

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生活,在由话题、交际参与者、交际媒介等组合而成的情景中,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会打上社会地位、文化修养、职业、时代背景、地域环境之类的种种烙印,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成一体的、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风格,体现什么人说什么话的主旨。因此,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必须掌握作家对人物的定位,译出其身份地位、教育背景、个性特征,还原其内心世界,从而有效地再现原作风格。

《名利场》是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活饱满,作家借助或生动、或通俗的对话把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每个角色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语言风格,不仅折射出人物鲜明的个性、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而且形成了《名利场》独特的风格之美。

苏联翻译理论家列维认为文学翻译是一种艺术,文学翻译的目的应该使读者从译作中得到美的享受,感到与原作相应的艺术感染力。茅盾说:“文学翻译是使用另一种语言,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本文将依据刘宓庆提出的翻译风格论,解析杨译《名利场》的人物对话,探究杨必先生是如何成功地再现原作风格,更深层次地挖掘她在文学翻译中蕴藏的美学力量的。

二、翻译风格论概述

翻译风格论所关注的中心是源语风格意义所在,以及在对源语的风格意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获得译文风格对源语文风格的“适应性”,也可以说它研究的不仅是源语的风格表现手段,而且包括如何使译文在与源语的对应中力求在风格表现上做到“恰如其分”(appropriateness)。

风格表现为一定的符号体系,即在源语的语言形式上可以被认知的风格标记。认识风格标记,是能够在译文中表现源语风格意义的最基本的一步。风格标记分为形式标记与非形式标记两类。

1.形式标记。任何风格设计都要考虑如何将它赋形于语言,而语言是一种符号体系,因此风格必不可免地被语言符号化了。风格的符号化形式标记体系是由以下六类属性标记组成的:(1)音系标记;(2)语域标记;(3)句法标记;(4)词语标记;(5)章法标记;(6)修辞标记。掌握以上六类符号标记,就能使我们从语言形式上认识原作所承载的风格意义。这是风格分析直观的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

2.非形式标记。在翻译中我们不但要掌握风格的形式标记,抓住直观的东西,更要细心掌握风格的非形式标记;不忽视种种非直观的,属于意念的、心理的和情态的因素,这在美学上称为“非定量模糊集合”。非形式标记风格符号系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表现法,即作家对题材的选择、处理方式及技法;(2)作品的内在素质,它包括思想和感情两个方面,也就是作品的格调;(3)作家的精神气质,作品的语言形式、思想内容及情态风貌,无不受作家本人的精神气质的支配,这就是所谓的“风格即人”;(4)审美主体的因素,作品本体外的非稳态结构的内涵(包括对意境、神韵、情致等的审美感应),取决于接受者,也就是审美主体的审美个性。

在认识了源语风格之后,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恰如其分地来表现原作的风格。风格翻译的关键,在于与原作风格的适应性。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风格符号的换码模式来实现译文的风格再现。

(1)对应式换码(corresponding),即一般所谓的模仿(imitation)。模仿在风格的翻译中具有最广泛、最切实可行的意义。

(2)重建式换码(recasting)。重建式风格转换的实质是风格意义的再创造。一般来说,重建式换码属于最高层次的风格转换。

(3)淡化式换码(decolouring)。淡化式风格转换是一种权宜性对策,“淡化”的实质是在确保概念意义的前提下不得已放弃(或部分放弃)风格意义。

三、杨必译《名利场》人物对话分析

《名利场》的汉译版本较多,其中不乏翻译佳作。杨必先生的译作近乎完美地传达了原作人物的个性化交际言语,达到了“得意忘形”的化境,使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风格一致的美感。在杨先生的译作中,翻译风格论的实践与自然运用随处可见,值得我们在文学翻译的探索过程中学习借鉴。

1.音系标记的风格美。人类的语言首先诉诸听觉,因此语言文字系统的音系特征就成了语体最基本的特征。音系标记可以构成语言独特的风格美。但是英汉两种语言的音系符号迥然各异,如何自然而不失源语风格的转换音系标记之美值得推敲。萨克雷在人物对话中经常使用大写字母、错误拼写等处理手法来塑造各个人物的语言特点,使之符合各自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说话时的心理活动等。作者通过这种手法彰显了小说的通俗化的风格,但为译者再现这种风格美增加了难度。下面来看看杨必先生是如何来处理这些难点的:

Example 1:“What a beautiful,BYOO-OOTIFUL song that was you sang last night,dear Miss Sharp,”said the Collector.“It made me cry almost;‘pon my honor it did.”(Chap.4)

收税官说:“亲爱的夏泼小姐,你昨天晚上唱的歌儿真是美……依……极了。我差点儿掉眼泪。真的不骗你。”

原作中用BYOO-OOTIFUL来代替beautiful,是为了让收税官拉长了语调来奉承夏泼小姐的形象栩栩如生,而杨先生用了汉语中押韵的两个字“依”和“极”来对应源语中的音系标记之美,恰到好处地再现了原文风格。

同样是大写字母,有些是无法通过汉语的音韵来表现的,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Example 2:“MISS JEMIMA!”exclaimed Miss Pinkerton,in the largest capitals.“Are you in your senses?Replace the Dixonary in the closet,and never venture to take such a liberty in future...”(Chap.1)

平克顿小姐一字一顿地大声嚷道:“吉米玛小姐,你疯了吗?把字典仍旧搁在柜子里,以后不准这么自作主张。”

萨克雷用大写的MISS JEMIMA来强调说话者不满和警告的语气,杨先生则采用了添加状语来修饰引述词的方法,间接强调了引述内容,实在不失为一种智慧的风格再现手段。对于原文中用错误拼写若干单词来显示各个人物的语言特征的表现手法,突出引述词也是可以减少源语风格的流失的。

Example 3:“Put down the letter,Dobbin replied,“no gentleman readth letterth.”(Chap.5)

都宾刁嘴咬舌地说:“把信放下来。君子不看人家私信。”

readth letterth即reads letters,在引述词前增加“刁嘴咬舌”一词,巧妙再现了都宾说话时的语气和神态。

2.词语标记的风格美。区别文学作品中的各个人物,赋予他们各自的语言特点,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词语的选择上因人而异,有文野雅俗之分。原作中人物对话的用词可谓为量身定做,不但表现了人物特征,而且刻画出了作品的时代特征,这些都是萨克雷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下面就两个例子来欣赏一下杨先生译文的审美再现:

Example 1:“The girls were up at four this morning,packing her trunks,sister,”replied Miss Jemima,“we have made her a bow-pot.”

“Say a bouquet, sister Jemima, ’tis more genteel.”

“Well,a booky as big almost as a haystake;I have put up two bottles of the gillyflower water for Mrs. Sedley, and the receipt for making it,in Amelia’s box.”(Chap.1)

吉米玛小姐答道:“女孩子们清早四点钟就起来帮她理箱子了,姐姐。我们还给她扎了一捆花儿。”

“妹妹,用字文雅点儿,说一束花。”

“好吧。这一簇花儿大得像个草堆儿。我还包了两瓶子丁香花露(gillyflower water用来洗涤膏药遗留在皮肤上的污垢),送给赛特笠太太,连方子都在爱米丽亚箱子里。”

bow-pot和booky都是bouquet通俗的、口语化的表达,在姐妹俩的日常对话中完全可行,但是姐姐Miss Pinkerton却一再强调并要求妹妹使用正式的词语,从中不难看出她们各自的修养和个性,而作者对Miss Pinkerton不失时机的嘲讽也入木三分。杨先生在翻译时挑选了“捆”、“簇”、“束”这三个正式化程度依次递增的词语,举重若轻地实现了风格的换码模式。

Example 2:“What have we for dinner,Betsy?”said Baronet.

“Mutton broth,I believe,Sir Pitt,”answered Lady Crawley.

“Mouton aux navets,”added the butler gravely(pronounce,if you please,moutongonavvy),“and the soup is potage de mouton a I’Ecossaise.The side-dishes contain pommes de terre au naturel,and choufleur a I’eau.”(Chap.8)

从男爵说:“蓓翠,今天咱们吃什么?”

克劳莱夫人答道:“毕脱爵士,大概是羊肉汤吧?”

管酒的板着正经脸说:“今天吃Mouton aux navets,(他读得很像“木头窝囊废”)“汤是potage de mouton a I’Ecossaise,外加pommes de terre au naturel和 choufleur a I’eau。

[注]法国是著名讲究饭菜的国家,因此用法文菜名,显得名贵,实际上吃的菜不过是羊肉萝卜,苏格兰式羊肉汤,添的菜是白煮马铃薯和菜花。

原作中会出现一些外语来体现时代特征,如果直接译成汉语,就会损失原文风格,杨先生选择了保留法语原文,另外增加注释的方法,可谓原汁原味的风格再现。

3.修辞标记的风格美。修辞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风格手段,总的说来,各种修辞格都是属于表现法变异。所有修辞格的功能都是为了加强语言效果,因此可以作为一种风格手段来加以适当运用。

Example 1:(Mr.Osborne)“My father didn’t give me the education you have had,nor the advantages you have had,nor the money you have had.”(Chap.21)

“我爹没有给我受好教育,没有给我各式各样的好机会,没有给我这么多钱,我哪能跟你比?”

原文使用了一组排比句来强调父亲挖苦儿子的尖锐的语气,如果翻译时只是选择“没有……没有……”的排比句型,看似实现了对应式换码,实则削弱了语言的力量,淡化了原文写实、批判的风格。反观杨先生在句末增加的设问句,完全弥补了汉译本纯粹模范的不足,生动地表现出了父亲语气的强硬和不可侵犯的权威。

头韵作为一种音韵上的修辞手法通常被认为是很难翻译的,原作中也出现了这一修辞格,杨先生努力尝试再现这种修辞的风格美,但由于语际的文化障碍,这并没有成为十分成功的淡化式换码。

Example 2:“Yes,hang it”,said Sir Pitt(only he used,dear,a much wickeder word),“how’s Buty,Hodson?Buty’s my brother Bute,my dear――my brother parson.Buty and the Beast,I call him,ha,ha!”(Chap.8)

“哼,对了!”毕脱爵士还用了一个非常下流的字,他说:“霍特生,别滴怎么了?亲爱的,别滴也就是我弟弟别德――那个当牧师的弟弟。我说他一半是别滴一半是野兽,哈,哈!”

[注]指童话“美女与兽”,美人(Beauty)和别滴(Buty)同音。

四、结语

一部成功的文学译著既取决于原著作本身的艺术价值,也取决于译作的艺术价值。文学翻译“二次创作”的属性决定了在实践过程中对原文的艺术模仿和对译文的艺术创造的必要性。译者应该对源语中表达方式、篇章结构、交际意图的审美要素尽量予以保留,即保留原文的风格。

杨必先生的《名利场》译作在译坛长久以来享有美誉,是不可多得的学习和赏析文本,通过对上述人物对话翻译的研究与分析,我们窥探到风格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实践,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语际转换时如何恰如其分地表现原作的风格与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修订本)[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4]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5]黄源深。翻译的风格[M].重庆:重庆人学出版社,1994.

[6]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7]冯建文。神似翻译学[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

[8]杨必。名利场(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出格作文 篇7

从传统作文命题形式看,审题应当做到:要写好考场作文,审好题是关键。审题做到如下几点:

辨明文体

一般情况下,一个文题只有一种适合它的文体。审题的第一步是判断文体。判断文体应注意以下规律:(1)记叙文文题的字面一般对记叙文的六要素有所涉及。题目当中直接带有“人"、“事"、“记"等字样,就更是记叙文的标志了。(2)议论文文题中经常会有“议"、“论"、“谈"、“辩"等字眼,也有的由“ 的启示”、“从 想到的”、“由 说起”等短语构成。(3)中考考查说明文的情况很少,即使有,一般也对文体有所提示。应用文试题则明确要求写通知启事书信等等。

看清要求

一般中考作文题都在“要求”一项里对文体、字数、表达方式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必须把“要求”这项内容搞清楚,并且严格执行不能遗忘。

理解含义

注意题目中隐含内容。考题中明确提出的要求是一望而知的,必须照办无误,但有些要求是隐含在表面文字背后的,需要考生自己悟出来。比如《在阳光下成长》中的阳光,当然不是指自然界的阳光,应理解为党的关怀、集体的温暖、家人朋友间的亲情等等。《我的脚印》一题也决不是要描写真实的脚印,而应当写成长道路上、进步过程中的有意义的事件。对一些给材料作文题目中提供的材料,更应当注意运用概括、引申、类比等方法,加以认真分析,理解题目的比喻或象征意义。为此,本文结合重庆市中考话题“生命”讲讲话题作文的审题。

试题:

生命只有一次,它是宇宙间最宝贵的,最值得珍惜的。生命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生命既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 。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希望。生命中那些成功与失败,荣辱与耻辱,高尚与卑下,纯真与芜杂,都是一本内容不同的书,或是一幅风格迥异的画。生命值得审视与感悟,生命值得欣赏与敬畏。

请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也可以写别人的故事;可以从正面写,也可以从反面写;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所写内容必须与话题相关。2.题目自拟,立意自选、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面对这道话题作文,究竟怎样才能快速地进入正确的写作状态呢?下面就具体谈谈:

一、读懂试题、找准切入口

“读懂试题、找准切入口”是审好话题作文的第一步。话题作文降低审题难度,不是说话题作文就不需要审题,话题作文与其它作文题一样,同样需要认真阅读理解作文题干和作文题示。“找准切入口”是写好本作文的最重要环节。对这个作文题认真阅读后,不难看出,该题干的关键句子是请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见,“生命”就是我们写作该作文的切入口。

二、准确发散、找到作文点

“准确发散、找到作文点”是写好本作文的第二步。因为找到了切入口并不等于我们就可以下笔行文了,我们找到的切入口还只是作文面上的问题,还显得空泛,我们必须向纵深挖掘,找到作文点,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从作文面聚焦到作文点,最有效的方法是发散。可围绕“面对‘何时’、‘何地’、‘何人’(物)、‘何方式’的生命”进行发散。

如:以“时间”为发散点可拟题目:《恐龙时代的生命》、《一万年后的生命》等。以“地点”为发散点可拟题目:《森林里的生命》、《火星上的生命》等。以“人(物)”为发散点可拟题目:《生命在讲台上闪光》、《植物的倾诉》、《大森林的宣泄》、《死海之死》等。以“方式”为发散点可拟题目:《生命诚可贵》、《如此生命》《平凡的生命》等。

同时我们还可以围绕体裁进行发散。以记叙文为发散点,可写成写人写事的记叙文。如:《外公的生命》等。以说明文为发散点可拟题目:如《生命的种类》、《生命存在的形式》等。以议论文为发散点可拟题目:如《说生命》、《生命浅谈》等。以散文为发散点可拟题目:如《生命礼赞》等。以小说为发散点可拟题目:如《邂逅生命》等。

通过发散,我们的作文思路就打开了,接下来就是选择题目、题材了。

三、选好题目、觅到题材亮点

“题好一半文”。可见文章的题目是作文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题目拟好后,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选好题目和题材。一般说来,选自己最熟悉的身边事来写,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切不可选那些自己略知一二的事下笔!

四、选好体裁、确定最好表达方式

近年来,中考作文在表达方式上不断翻新,除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说外,在考场作文中出现了日记、书信、倡议书、话剧、电子公告板、访谈录等形式,使文章在形式上创新,从而提高了作文的得分类别。如果你选择了传统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你最好避开他人容易写的文体,选择别人不愿写的文体行文,你就可以在作文中出奇制胜了。

五、多方布控、力求展示最佳创意

作文要想有所创意,必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如在写作范围上,我们就可以选择人以外的生命作为写作对象。或者是动物,或者是植物;或者是环境,或者是宇宙等等。在主题上我们可以从反向立意,如“生命的反动”,可从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对大气的污染、对矿藏的掠夺来写;也可从乙肝病毒的蔓延、爱滋病的扩散、非典型性肺炎的肆掠等来写这些生命对人类带来的灾难,来表现主题“生命的反动”。通过出格,使文章达到创新。

出格作文 篇8

一。有格:继承――印证――梳理

作文有格指写作者心中既要有可依章法,即典范、框架,又要一定的内容存在,即品格、品质。操作上我们不妨按照“继承――印证――梳理”的路线带领学生触摸体会,夯实行文的根基。

1.有法度,指行文应遵循基本规则。事物运行总有法度,违背这个法度,事物即会异变。作文法度,即作文规则、章法,弃置一旁,则作文粗糙,品质低下;坚守执行,则作文精致,文从字顺。老师最好捡那些优秀传统里最好懂的法度、最实用的技法科学地传授给学生。比如,写作议论文,就得以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主,就得自圆其说,清楚地告诉读者应该坚持什么观点和做法,不应该坚持什么观点和做法。写出来的语言低标准最起码要准确,经得起推敲,清清楚楚,高标准要精美,耐得住品味,入耳入心。触摸法度的过程必然伴随思维训练,藉以印证、领悟。

2.有品质,指作文内容具有一定的品味。何以有品味?厚积薄发使然。考前作文指导如果过于看重技巧,则使作文匠味太浓,学生腔满篇,即“高考体”泛滥。目前各地考场真正的厚重作文鲜有。考前试卷铺天盖地,学生何来写作泉源?唯有持之以恒地提高品质,或引领学生精读若干本经典作品,做好读书笔记,或帮助他们网读天下大事,体察人间冷暖,或指导他们精选专题,展开激辩,或不时促使他们拿起笔来,随手书写性灵感悟。如此,考场高分作文才会越来越多的涌现出来。

故此,老师要做的事最好是继承、梳理、印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作文之有格,从而帮助他们从根本上认识作文之道,提高自我努力的主体觉醒度。

二。入格:提炼――典范――仿格

心中有了行文之格,入格就较为容易了。所谓入格指能按照一定的要求,写出一篇正儿八经的文章来。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最要紧的是能在5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完成审题、破题、揭题的任务。所以最为安全的做法就是指导他们写什么文像什么文,即入格。

比如可利用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陈情表》一文教学。此文系蜀汉后臣李密不愿应诏为太子洗马,而写给新兴皇帝晋武帝的表文。晋武帝览表之后甚为感动,大赞李密名副其实,允其不仕。何以至此?细察本文即知,李密恪守辞官侍母之意,例数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点点滴滴,真情表白奉孝之心、坦示辞官之由、流露进退维谷之情。起笔言“臣密言”,即为表文的规范开头,运笔即展开叙述,言辞恳切,四字一句,铺排修饰,兼以多字句式错综相连,写足辞诏理由,委婉以请,勾起晋武帝真实想象,引发深切共鸣。看全文层次,先言侍母之需,次言知遇之恩,后言辞官之请。可谓文从字顺,奔腾畅达,事、情、理、文,四者尽备。这就是比较典范的叙述文。我们的学生难道没有向师长、社会可表达的心声吗?为何不去引领他们提炼出行文之典范而去仿写书写真事、表白性灵呢?当然,教材中叙述文可圈可点的典范之作不止一篇,不必舍近求远。关于叙述文的表现手法和布局模式,我们理当提炼出来,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仿写之处。

三。出格:思维――融合――创格

入格之后,我们还应当鼓励更多的学生达到出格的境界,所谓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作文能出格是在有格之后,在入格的基础之上的升华,需循序渐进,不可刻意追求。寻本可知,出格离不开两个元素,即多样的思维和足量的材料积累。只有自我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在由量变到质变的升华过程中产生了独到的思想、喷涌的情愫,并且在具备一定深度、广度和纯度的灵异思维之后,才会出格。内在潜质集聚充足厚实之后,自会由内而外地溢出,宛如泉水。如果注入多维思维,则会加速喷涌,创造至美文字。

因此,实践上可一方面引领学生厚积薄发,另一方面提高思维品质。

高考紧迫,作文教学也应该相机调整,但又不能急功近利。我们不妨帮助学生确定若干专题,以此为抓手,有针对性地备考。比如笔者曾经做过贬官文化专题教学。我提前搜集了大量的信息,提出了研究方向,列出一组题目:贬官与社会,引领学生知人论世;贬官与文学,引领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品味经典作品;出世与入世,引领学生探究人生观,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贬官与酒,引领学生从细部切入研究。考虑学生学习时间紧张,特开辟专题研究课堂。

出格作文范文 篇9

一、汉语教学提高文学翻译者应具备的素质

文学翻译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单纯普通的交际能力不能适应文学翻译的高度要求,文学翻译者要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必须完成跨语境的交际任务,因此他除了要具备基本的“交际能力”,还要具备更高的语言能力,这也是汉语教学中要提高的内容之一。各民族国家语言、文化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各种差异,必然会使译者与作者在这些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受知识结构、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差异,二者在作品风格展现上肯定会出现一定的差距,因此,翻译作品只能和原作品更大限度的接近,但不可能和原作达到一致。如何与原作风格最大程度的接近,这就需要译者来完成了,所以这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最基本的要求是文学翻译者要具有高水平的双语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汉语教学中对译者的汉语能力进行提高,并促进想象力的萌发。因为译者直接面对的是未经翻译的文学作品,不是直接面对作者或是读者,但是他要凭借自己对文章理解及自己的想象力,来把握译文的准确性,翻译时原作的风格再现,翻译者是通过作者的文章进入到形象里面,译者要先充分了解原作要表现的问题,然后完成原作的风格再现,这就需要译者对字面的充分理解后,利用想象力进入到形象当中去,用自己的语言再翻译出来,因此,如果双语能力不强、想象力不够是不能进行文学翻译的。

其次,翻译者要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这在汉语教学中得到实现,并且译者要对各种作品风格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两种文化具有不同的社会特点,译者必须非常熟悉的掌握作品承载的两种文化背景,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对两种语言文字进行转换的同时,要对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进行巧妙的转换。这一点是文学翻译关键所在,文化素养越高的翻译者,对原文风格的感知力就会越强,对原作风格的再现就会表现的越突出,依据自身的文化内涵对原作的美学特征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翻译,最大限度的展现原作的风格。再次,译者要处理好自身风格和原作风格的关系。译者的自身风格在面对原作风格时要适时地做出让步,但不是彻底的让步,只是在展现另外一种语言文化时尊重原作风格,同时也要重视个人风格,在文学翻译中服从艺术再创造的规律,个人在译文时表现的创作个性要呈现出来。这两种风格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既矛盾又有一定的联系,既有只出现一种的情况,又有两种同时出现的情况,两者在译文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如果遇到原作风格与译者风格接近时,就很有利于译者的翻译,翻译后也会呈现出非常好的文学作品。

最后,汉语教学帮助译者不断吸取新知识。译者需要不断地吸取新知识,适应时展规律,提高文化素养,扩大知识宽度及深度,从而更好地来进行文学翻译;并且要经常进行翻译实践练习,积累丰富的翻译经验,对成熟的翻译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学习风格展现技巧,在实践中提高对文学作品翻译的能力。

二、汉语教学语言风格再现的基本步骤

(一)原作风格进行识别。文学艺术是通过风格来进行艺术展现的,一部文学作品没有风格就等于没有思想,没有生命,风格展现的是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以及作者的创作个性。文学译者要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首先要正确识别这部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其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体现原作的精神风貌,成功的再现原作。但是,如何正确的识别原作风格一直是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文学作品风格是原作家驱遣文字、运用语言的独特手法,这种手法是每个作家都会有的,但是又各不相同。然而,所有文学作品的风格都是依赖于语言的基本规律存在的,因此,要掌握文学作品的风格是有规律可循的。风格分有形和无形两种表现形式,在作品的词语、句型、艺术手法等方面都会有所体现。为了更加全面的发掘原作的语言风格,译者要对原本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仔细的阅读发现作品中每一个可以识别的有形和无形风格标记。有形标记识别是进行风格分析最基础、最直观的一步,包括语音、词汇、句法、篇章、语域和修辞标记6种,掌握这六种有形标记是识别原作风格最重要的手段;无形标记指的是作品所呈现出的气势、风骨、情调、神韵等因素,风格的这些无形标记可以增强作品的审美效果,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作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文学作品风格的影响因素包括作品的思想和情感,一个作家真正为情而进行写作,才能写出令人震撼的好作品,因此,思想和情感是文章的无形标记,在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要非常的关注无形标记,才能真正了解原作者的写作意境,翻译出的作品才能最大限度的体现原作风格。2、原作家对题材的选择,及文章的处理方法和原则。例如“象征性潜隐叙事法”以富于言外之意的象征性动作或情景代替直接叙述,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3、作家的精神气质,作家本人所具备的精神气质支配着作品的语言形式、情态风貌等,一部作品的风格即是作家风格展现。4、阅读者的因素,这些因素包含文化素养、文学修养、价值取向及时代特征等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之下,阅读者对原作品风格的接受程度会有所不同,阅读者的才情素养越高,他的风格识别能力就越强,对原作风格的审判力、感知力等也会越高,风格识别的深度和广度也会随之增加,对原作风格翻译出的水平会越高。无形标记的识别是对原作风格更高层次的分析工作,翻译者提高作品风格展现的重要步骤。

(二)原作风格再现。翻译后文学作品要展现原作风格,关键在于在翻译过程中与原作风格的适应性,通常采用的实现方法有3种,第一是对应式的风格转换,第二种是重构式的风格转换,第三种是淡化式风格转换。第一种对应式风格转换即模仿,风格的各种有形标记进行相对应的转换,在翻译过程中掌握好这一转换,便能恰到好处的保证译文和原文风格的适应性,实现原语的各种文体相应地转换成目的语的相应文体,在这些基础层次上实现风格的统一性;第二种重构式风格转换即风格的再创造,这属于翻译作品中最高层次的风格转换。在对应式风格转换无法实现翻译目的的情况下,运用另外一种形式来达到翻译目的,其表达效果与原作风格一致。一般在四种情况下要进行重构式转换,1、翻译作品中缺乏与原作品中的有形标记相对应的符号系统。2、时空差出现在原作与翻译作品中造成原作风格的变化。3、在翻译作品中考虑到实际功效时,必须要对原作风格加以再创造。4、各种语言及文化差异等因素导致的一系列差异,如表达方式、习惯用语、思维方式等等;第三种淡化式风格转换即一种权宜性对策,在翻译过程中遇到难以逾越的语言文化障碍时,便会出现淡化式风格转换。这些难以逾越的障碍即原文中所含的浓郁的民族语言色彩、本国家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方言等等。但是,风格淡化并不是风格完全消失,风格淡化也是艺术手段的一种,在遇到以上情况下所采取的风格转换,实现交际功能的强化,淡化是为了适应目的语的交流,也是高于对应式风格转换的一种形式。风格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体,因此在处理原作风格与翻译风格进行转换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也会运用多种转换手段。翻译实践证明,不论是对应式还是重构式和淡化式风格转换,各种风格转换方法灵活、适时地运用在译文当中,才会到达与原作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效果,这是每位翻译者应该掌握扎实的风格转换方法。

三、总结

出格作文 篇10

关键词: 作品纯文学风格 基本意义 具体意义

作品纯文学风格的意义,是作品纯文学风格在结构上的整体意义。在讨论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基本意义和具体意义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作品纯文学风格”这一结构作具体的解释。作品纯文学风格,是在以文本为单位的文学作品更高层次结构构造活动中,作品文学手法统一体与作品艺术图画相互同化作用转换生成的新的整体。这一新的整体是对孤立、静止状态文学作品的整体的概括。

作品纯文学风格的能指是文学手法统一体,而作品艺术图画是其所指。文学手法统一体和作品艺术图画在关联方式上存在着基本的客观性、确定性,这种内在关联方式承认文学手法统一体为其所传递的信息――作品艺术图画提供了相对确定、客观的基础,这种基础是不由读者的自由想象而改变的。同样,建立在这种内在关联方式基础上的作品艺术图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不因读者的自由想象而发生改变的。这里的所谓“一定意义”,即是有读者的自由想象的一定程度的参与,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品纯文学风格具有整体性。作品纯文学风格符号是文学手法统一体与作品艺术图画相互同化作用的构造过程与被构造物。文本是“文学手法统一体――作品艺术图画”隐含的新单位。作品纯文学风格既不等于文学手法统一体又不等于作品艺术图画,更不是简单地将二者累积相加所得之和。作品纯文学风格构造过程,既不存在文学手法统一体的图象化、造型化,更不存在作品艺术图画的技巧化、形式化。

作品纯文学风格的意义是文学手法统一体、作品艺术图画各自都不具备的一种崭新的结构特征,是对文学风格连续构造过程中两个等级序列构造过程,以及被构造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特征的概括:以文本为单位的文学手法统一体内部诸文学手法的相互同化作用;以文本为单位的文学手法统一体与作品艺术图画的相互同化作用。作品纯文学风格意义作为审美客体的基本结构特征,直接参加文学审美活动。

确定作品纯文学风格的意义有一个基本原则,即以主人公塑造与情节布局二者的关系为中心,作品的体裁、题材、人物塑造手法、情节布局方法、语体风格等文学手法意义,以及作品人物形象、情节故事、场景、背景、主题编码的形而上追求相互同化作用,决定作品纯文学风格意义。

作品纯文学风格基本意义的确定,主要是由作品纯文学风格要素――主人公塑造与情节布局的关系来确定的。主人公塑造与情节布局是同质等价的文学风格要素,它们的相互同化作用,不仅规定了双方的不同性质,而且放大了影响文学风格的能指、所指的结构性质,并在这种同化作用中影响文学手法统一体与作品艺术图画关系构成的整体文学风格,从而转换生成新的文学价值。如在欧洲文学研究中,从主人公塑造和情节布局的关系出发,欧洲文学可以概括为四种纯文学风格符号:自由摹仿、不自由摹仿、具象表现、非具象表现。其中摹仿与表现体现了欧洲文学风格的基本对立。主人公塑造和情节布局注重性格必然性、事件发展必然性,体现摹仿风格的基本文学特征;反之,注重表现主观精神世界,则体现了表现风格的基本文学特性。

有一种较为特殊的情况,那就是抒情诗的作品纯文学风格基本意义的确定。抒情诗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而较少对主人公形象作直接的言语描述,诗中几乎没有具体可感的形象;在情节布局上,也呈现出片段性、无连续性的跳跃状态。抒情诗由此体现了不同于一般作品的主人公塑造和情节布局的关系:抒情诗对主人公塑造和情节布局采取了“零位”或者说“淡化”的处理,而侧重的是作品艺术图画的描画和氛围、意境的营造。因此,抒情诗的作品纯文学风格基本意义的确定,是通过零位或淡化的主人公塑造和情节布局的关系来实现的。

那么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具体意义该如何确定?作品纯文学风格诸结构元素的相互同化作用决定了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基本意义。例如,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名作《一个文官之死》采用的是短篇小说的体裁,以城市灰色生活作为其题材,向我们展示了沙皇俄国的官场:强者倨傲专横,弱者唯唯诺诺,蛆虫般的切尔维亚科夫及其奴才心理正是这种官场生活的产物和牺牲品。小说的情节布局可以说是“以一当十”,描写了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因为一个喷嚏而陷入灾难境地进而死亡的故事:庶务官伊凡・德米特利奇・切尔维亚科夫在戏院观看《哥纳维勒的钟》时打了个喷嚏,将唾沫星子溅到了文职将军勃利兹查洛夫的秃顶和脖子上。切尔维亚科夫为此而惴惴不安,前后几次去给将军赔罪,惶惶不可终日,最后精神崩溃,倒毙在自己家里的沙发上。

这篇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采取的是复杂性格里的漫画式勾勒,将切尔维亚科夫胆小怕事和多虑的性格活脱脱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虽然很少对人物外貌作直接描写,但通过诸如“脸皱起来,眼珠往上翻,呼吸停住……低下头去……啊嚏!”“嗽一下喉咙,把身子向前探出去,凑着……耳根小声说……”“……惶惶不安,定不下心来……走了一忽儿,压下胆怯的心情,叽叽咕咕说……”“……吓得楞住了……肚子里似乎有个什么东西掉了下去”等语句,将主人公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小说的语体风格承袭了契诃夫惯有的作风,有着简洁而冷峻的特点,寥寥数笔,就让我们体味出那种小人物的可悲与可叹。

以上我们谈及了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基本意义与具体意义的确定方法,那这二者的关系如何?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基本意义是对作品纯文学风格基本类型的概括,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基本意义不同,即作品文学想象空间的基本类型不同。同时,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基本意义并不否定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具体意义,不否定作品具体审美个性的差别性,不否定作家个性。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具体意义是对作品纯文学风格基本意义的补充,而不是对作品纯文学风格基本意义的否定。因此,结构主义中的“模式”和解构主义的“多样性”,以及对于文学风格的“模式”研究和“多样性”的研究都不是矛盾的,它们相互的关系也都可以用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基本意义与具体意义的关系来进行说明。

参考文献:

[1]刘甫田,徐景熙主编。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7.

[2]周振甫。文学风格例话[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