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丰富多彩的世界作文(优秀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民族 传统体育 竞技化 生活化
新世纪的中国已成为一个全方位开放的社会,世界各国的文化包括体育文化会迅猛地涌进,对中国文化包括体育文化形成冲击和影响,成为中国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动因。中国体育文化要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参与世界体育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就必须以民族体育文化为根本,寻找有效的发展途径。[1]
一、中华民族体统体育的竞技化模式
在新时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的脱节。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竞技化模式的改造,是指以科学求实的态度,从世界的高度来审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自觉摒弃一些不符合科学原理、缺乏时代感的原始因素,借鉴现代体育竞赛规则、运动技战术、教学训练手段、竞赛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对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改造、整合,使之既富于时代性又保持民族特色,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进步。
今天,开放的中国正敞开胸怀拥抱世界,融入世界文化,这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世界提供了条件。欧洲杯、NBA、美洲杯、柔道、跆拳道等体育项目与竞赛吸引着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人们,成为大多数国家体育的主体,这正是各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互动的结果。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正处在一个全新的环境,要以自身价值为基础,跟上时代的步伐,借鉴现代手段,融入世界,才能与世界文化共荣。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是在河谷平原的摇篮中发育成长的。但其边缘部分却选择了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海洋文化以及游牧文化、渔猎文化,并由此繁衍出不同的文化传统,铸造了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多样性,使中国的汉民族体育文化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构成了一个蔚然壮观的文化丛林。每个民族都要发展自己具有民族个性的文化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体育活动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如果蒙古族停止了“那达慕”,傣族忘记了“泼水节”,朝鲜族没有了“荡秋千”、“蹬跳板”,侗族中断了“抢花炮”……将是不可想象的一种民族文化损失。各民族创造的多姿多彩、风格迥异的民族传统体育,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显示出人与自然界与社会的特殊表现,是对人的创造力和才能发挥程度的鉴定。[2]
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活化模式
现代社会发展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及其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形成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展的社会需求动因。振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面向全社会的推广、普及工作尤为重要。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体育形式要为世界人民所接受,首先是要在自己国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形成文化上的“认同”。走“生活化”道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高,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由关注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取转化为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从人们的生活需要内容看,物质生活需要与精神生活需要并举,且具体需求丰富多样;从需要层次看,生存需要作为生活主体的最基本的需要己不是最主要的内容。具体表现为生活主体对更多、更好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实际享用,从而得到满足、舒适和惬意。同时,生活主体关注提高自身素质,发挥自身潜能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这构成了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多面性和多样性。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往往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缩影,同时也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某些特征。中国有近千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其数量和形式丰富多彩,堪称世界之最。其活动方式的灵活性、独特性、趣味性形成得天独厚的优势是现代体育所缺乏的。目前,由于大多数竞技运动项目已经发展到了耗资巨大的近乎于杂技化的高超水平,一般群众仅满足于观赏,受场地、经费、技能学习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而被禁进入。因此,着眼于发展群众体育、走健身愉心的民族传统体育生活化道路,是体育短暂异化的回归,顺应了跨世纪的社会需求。[3]
传统的体育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文化模式,积淀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稳定、坚韧的结构形态,世代传承。我国少数民族由于生活地域不同,风俗习惯、等方面也各有差别,产生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在这些众多的民族节日中,有些是直接用单项传统体育项目命名的。这些节日,不管是祭祀性与纪念性的,还是庆贺性与社交娱乐性的,都与传统的体育活动有着不解之缘。例如,在贵州、湖南、广西相毗邻的侗族地区,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花炮节”;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要举行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还有一些节日,虽然不是以体育项目命名的,但其中也揉进了较多的体育成份。节日为体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体育活动又为民族的节日内容增添了绚丽多姿的色彩,相得益彰,互相生辉。因此,利用节假日、周末、交易会,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是民族节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我国也可以通过立法,把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作为法定节日确定下来,使之成为春节之外的一些重要的民族节日。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与传统体育活动是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合理内核,将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走“生活化”模式的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高柱。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探索[J]. 经营管理者。 2009年16期
[2] 张冬。 从体育人类学的角度论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J].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0年04期
[3] 倪依克。民族传统体育:最有生命力的休闲文化[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8年02期
关键词:中国画;随类附彩;色彩;水墨
关于中国画色彩问题,主要是针对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而言,再具体1点说,就是围绕自唐代以后形成并逐渐形成为中国画主流的文人画样式,也即所谓“墨分五色”的色彩命题,当然其中也涉及到“固有色”的观念。重点之所以放到前者,因为传统中国画的1些观念“山水居首”,“水墨为上”表明作为水墨画的墨分五色已发展为成熟的色彩系统。
中国水墨画色彩系统的形成,有1个历史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不了解这个过程,就不可能正确了解中国画色彩的特点,他的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表现规律,就会像有些论者那样轻率地指责中国画的色彩不够丰富和缺乏视觉冲击力,他们喜用西洋绘画的色彩传统和成就,在不经意中贬低我国传统绘画色彩语言的价值,这种割裂传统的认识和价值取向。不利于中国绘画事业的革新与发展。
当然,不了解这样1个历史过程,我们也不可能冷静地全面地认识我国传统中国画色彩语言的真实面貌,就会忽视传统绘画色彩语言特定的历史内容,1旦陷于固步自封的境地。背离了历史审视的目光,也会失去不断革新不断进取的锐气和方向。同样,会阻碍中国画的发展和提高。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中国画又叫丹青,可见,中国画本来是重色彩的。远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已有相当复杂的色彩:春秋战国和西汉色彩斑驳的帛画;辽阳棒台子汉魏墓壁画《车骑图》,有朱,赤。黄,绿,白,赭,黑,墨等几色,五彩缤纷;隋代展子虔勾勒重彩青绿山水《游春图》;唐代大小李将军的山水金碧辉煌:五代黄筌花鸟鲜艳夺目等,举不胜举的历代名作就是明证,传统中国画的1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了异常丰富的色彩系统,明代杨慎曾经概括指出了“画家有七十2色”,而这个系统在宋代之前就是建立在“固有色”基础之上的,我们不能无视这个历史事实,进而无端抹煞传统中国画色彩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其次,时至宋元,水墨画的崛起并逐渐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它并没有终止对于绘画色彩语言的追求和更新。并没有中断我国绘画色彩运用的传统,而是在新的表现技巧的形成过程中,对传统的中国的色彩语言进行了大胆的革新,这种革新导致了传统中国画色彩系统的形成,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充实,锤炼为1种高度精粹的独特的色彩系统,这种高度精粹的独特的色彩系统,是以墨白这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色彩为主要载体,通过水与墨不同量的融合于宣纸上得渗化,产生黑,白,灰丰富的层次,表现了色彩无穷的变化,如果用今天的色彩构成学中的“蒙赛尔色立体”去剖析这种变幻,它反映在黑白两极之间的纵轴之上,是色彩明度的变化,与横向的色相和纯度的变化并无直接的联系。但正因为此,从自然物象抽取,概括出来的不是模拟自然色彩的黑白关系,却似乎更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更具有表现性,从而达到以虚当实,虚实相生。不似之似的艺术效果。
从以黑白为主的中国水墨画色彩系统的形成和变化看,这种新的色彩系统,新的色彩观是渊源有自的,它不中断传统,不反叛传统,而是执着于新的追求,新的突破,这种突破主要表现为对“固有色”的超越。
中国画之用色比较注重主观性,自有其历史文化和哲学土壤,先秦的儒学,用理性精神解释传统“礼乐”,将理性引向现实的日常生活,伦理情感及政治观念之中,在色彩的认知上,则表现为对客观存在的色彩的主观性格予以肯定,“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徇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日:“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在缣帛上施加彩绘的美丽女子之形象,之所以美,是因为这个形象统1在素色之中,以此比喻“礼后”。认为仁是礼节仪式的思想内容,礼节仪式是仁的外在表现,即强调外在的表现形式必须从属于内在的思想观念,重视的是正常情感的感受与理念的结合,而不是认识模拟功能,把中国画对色彩的处理引向带有主观性的表现轨道,在理论上则演化为谢赫“六法”中的“随类附彩”说。
“随类附彩”主张作画要表现物的属性,即物的固有色,而不去模仿物的现象即所谓环境色,这1特点,要求画家必须对丰富的客观色彩世界加以高度的概括处理,而这1过程本身就为主观心灵活动1审美选择赋予了较大的空间。“炎绯寒碧,暖日凉星”而“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在中国画家看来,如果用绿色表现冬天的水(并非冬水不含绿色),那是难以吻合冷,寂静的冬之情调。这里的色彩属性(固有色)所体现的冷暖关系,已经通过心灵感应的过滤概括出来。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工整细润。缜密而富丽的设色;张萱,周昉的仕女图卷,轻简的衣裳,柔丽的色调:黄筌的工笔画鸟,几不见墨迹的五彩调子;范宽的雪景重林。云烟惨淡,风月阴霁之状。宋元之前,中国画丰富的色彩世界,无不通过对“固有色”的总体感觉的把握来表现“心”的世界。
对“固有色”的突破正是在唐代工笔重彩发展至成熟阶段水墨画出现之时,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山水。花鸟画在这1时期的兴起更助长了水墨的滥觞。此后,水墨画则1发成为中国画样式的主流。尽管元代前后出现了浅绛形式,色与墨又融合在1起,但这种融合是水墨(不是墨线)与色彩的交融,并仍以墨为主,色为辅。“右丞云:‘水墨围上’,诚然。操笔时不可作水墨刷色想,直至了局墨韵既足。则刷色不妨。”浅绛的问世,虽使中国水墨画更为丰富,为墨这1极色增添了别样的光彩,但依然是以墨为主调的。以墨代色,墨分五色的发现,是对色彩论看似离题却也是惊人的创造。“墨分五色”这1高度精粹的色彩观的形成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历史原因,概括起来讲,主要有3大方面的因素。
一、古蜀国r期陶器
四川有考古学依据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宝墩文化,距今大约4500~3700年。宝墩人以狩猎为主,传统农业尚未启蒙,遗址出土了数十件石箭镞,陶器也在此r出现。
古蜀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王朝,公元前316年为秦国所灭。古蜀国r期陶器有两大类型:本土类型和古羌类型。三星堆出土了数以亿计的陶器残片,足可说明当r陶器的种类已颇为丰富。据考证,秦以前成都平原多为泽国,古王朝多与水或治水有关。所以本土类型许多陶器与水有关,如白陶船形器、红陶鱼凫(图1)等。
古羌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居住在甘肃、青海以及四川西北部的“子拉”部。在3000多年前的印度史诗“摩珂婆多”称华夏族为“支拉”,汉以前国外称中国陶器为cinaware(音支拉瓦)。四川古羌族特征的陶器主要分布在岷江、雅砻江流域,其中最典型的是羊头罐(图2)。羌族是羊崇拜的民族,“羌”字就是羊的变形。
二、汉代四川陶器
两汉r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r期。作为文化的载体和文明的表征,汉代陶器凝炼着泥与火的艺术,是汉代文明之光的集大成者和汉代文化艺术的集中体现者。在汉代陶器世界中,四川陶器无疑是最具影响力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汉代是四川的鼎盛r期,秦代建成的都江堰使川西平原“水旱从人,世称天府”,秦末及汉代的多次战乱均未波及四川,数百年的和平使四川丰衣足食,非常繁荣,古成都曾入选“三都赋”而使“洛阳纸贵”,这一切在汉代川陶上都有所体现。古蜀文化的积淀折射,汉文化的沁养滋润,从天上宫阙到地下人间,从历史空间到现实生活,举凡世俗的一切,举凡思想的极致,举凡仙地冥界,凡想象所及,四海八荒的无不尽入四川陶塑的范围。这些陶器,大气张扬,释放着生命的活力,将一幕幕精彩的场面,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真实的汉代四川还原在世人目前,将精深博大的四川汉代文化诠释得淋漓尽致,解读得异彩纷呈。
汉代四川陶器大气雄浑,虽经千年历练,岁月侵蚀,神韵依然。你看那挤眉眨眼、动作诙谐的说唱俑,抬手鼓气、蓄势待发的吹竽俑,决不是滥竽充数(图3、4)。
汉代陶俑,市井百态无不尽入其中,一中年妇人拢手背孩,在市井中闲逛,背上小孩探出头来,一副好奇模样,真是一幅汉代绝好的写生画(图5)。
东汉r期道教神仙思想的盛行,对汉代丧葬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视死如生。汉代陶器艺术中没有生命消亡的阴影,而是充满对生命的礼赞和渴望,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冥器中的燕好俑是对生命的最好诠释(图6)。
汉代四川陶人物俑往往造型夸张,满脸含笑,其笑容多为微笑,幽默的、陶醉的、满足的、含蓄的、神秘的等等,充分体现了汉代四川那种富足、恬淡、悠闲的生活。可以说“川陶无笑不成俑”,其丰富性和历史厚重感远超什么蒙娜莉萨的微笑。
动物俑基本写实,并以突出神韵见长。动物俑以猪、狗、鸡、马为多,造型准确、形象生动,但不重细节。瞧这一家子和它们憨厚的朋友(图7、8)。
“方相氏”是汉代人神游八荒的产物。方相氏源于上古传说,面目狰狞,蒲扇大耳,怒目圆睁,口吐长舌,身披虎皮,一手握蛇,一手持斧。古人的想象力真是丰富,能够把想象的东西物化,真是巧夺天工(图9)。
汉代四川画像砖内容丰富,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汉代世俗生活和精神世界,有拜访、宴饮、娱乐、出行等等(图10),历史价值、艺术价值都很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神仙题材画像砖。西汉中期,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道教,很长一段r间,道教在四川影响很大,反映在陶器上就是产生了许多精美神秘的神仙题材画像砖。图11“羽人”反映的是传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山海经•大荒东经》),扶桑树、金乌,二日轮值,一个完整的故事。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汉以后,以邛崃窑为代表的青瓷登上历史舞台,逐渐代替了陶器。直到两宋,四川陶器再度辉煌。
三、宋代四川陶器
宋代四川最著名的陶器是“宋三彩”。 两宋r期,中原战火纷飞,四川则安定团结,富甲天下。四川宋三彩是对中原“唐三彩”的直接继承。“安史之乱”以后,流行于中原为贵族陪葬的唐三彩逐渐销声敛迹,由于经济繁荣、社会富庶、地域闭塞、社会安定,珍贵的三彩,已成为四川寻常百姓的陪葬品。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宋代的四川民众普遍笃信道教,在浓烈的迷信和谶纬思想下,驱除邪魔鬼怪的风气日盛,这些风俗习惯充分反映在宋代稀奇古怪的三彩俑造型上。在宋三彩发展的鼎盛期,制作了许多极为精美的三彩俑,如饕餮独脚俑、匍匐俑,以及各类文武百官、市井人物等等(图12、13、14)。最有趣的是生肖俑,大多兽首人身,身穿官服,拱手而立,表情严肃,一副草木为官、禽兽食禄样(图15),也算老百姓对官场的一种理解吧。
进入南宋以后,由于连年战乱,四川的经济受到了极大影响,宋三彩也受到了冲击,从此每况愈下,产品质量严重下降,流于形式,釉色稀薄,纹饰模糊不清,个头普遍矮小,烧成温度也有所下降,极易脱釉和破碎,基本没有新的器型出现。入元以后,这类三彩俑基本彻底消失。
宋元r期,川西南一带的陶器自成体系,印纹陶罐上精细的人物纹与写意的生肖动物纹相映成趣(图16),罐盖上的神秘图案至今不可解释(图17,所有这种图案都是八角形八个圈)
四、明三彩
元代蒙古人的铁骑踏碎了四川人的宋三彩。明王朝建立,四川藩王大都和平归顺,四川经济持续发展。藩王在成都琉璃厂窑设官督造王府冥器。四川明三彩制作精美,纹饰繁复(图18),但艺术性不如汉陶和宋三彩,由于数量稀少,价格反比宋三彩贵了许多。此r普通百姓大多已经采用纸制品陪葬,三彩器陪葬只是贵族的专利,四川明三彩成为冥器最后的辉煌。
五、清代四川陶器
明以后四川战乱不断,先有张献忠屠川,后有吴三桂之乱,人民流离失所,十室九空,四川陶瓷窑口基本断烧。清康熙始有“湖广填四川”,人口渐渐稠密,人民生活用品断不能缺,瓷器由外地流入,工艺相对简单的陶器转向大量生产日常生活用品,产品以四川本地粘土和矿物为原料的釉陶为主,其中以荣昌窑(图19)较为著名。
关键词:中国画;随类附彩;色彩;水墨
关于中国画色彩问题,主要是针对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而言,再具体1点说,就是围绕自唐代以后形成并逐渐形成为中国画主流的文人画样式,也即所谓“墨分五色”的色彩命题,当然其中也涉及到“固有色”的观念。重点之所以放到前者,因为传统中国画的1些观念“山水居首”,“水墨为上”表明作为水墨画的墨分五色已发展为成熟的色彩系统。
中国水墨画色彩系统的形成,有1个历史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不了解这个过程,就不可能正确了解中国画色彩的特点,他的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表现规律,就会像有些论者那样轻率地指责中国画的色彩不够丰富和缺乏视觉冲击力,他们喜用西洋绘画的色彩传统和成就,在不经意中贬低我国传统绘画色彩语言的价值,这种割裂传统的认识和价值取向。不利于中国绘画事业的革新与发展。
当然,不了解这样1个历史过程,我们也不可能冷静地全面地认识我国传统中国画色彩语言的真实面貌,就会忽视传统绘画色彩语言特定的历史内容,1旦陷于固步自封的境地。背离了历史审视的目光,也会失去不断革新不断进取的锐气和方向。同样,会阻碍中国画的发展和提高。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中国画又叫丹青,可见,中国画本来是重色彩的。远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已有相当复杂的色彩:春秋战国和西汉色彩斑驳的帛画;辽阳棒台子汉魏墓壁画《车骑图》,有朱,赤。黄,绿,白,赭,黑,墨等几色,五彩缤纷;隋代展子虔勾勒重彩青绿山水《游春图》;唐代大小李将军的山水金碧辉煌:五代黄筌花鸟鲜艳夺目等,举不胜举的历代名作就是明证,传统中国画的1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了异常丰富的色彩系统,明代杨慎曾经概括指出了“画家有七十2色”,而这个系统在宋代之前就是建立在“固有色”基础之上的,我们不能无视这个历史事实,进而无端抹煞传统中国画色彩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其次,时至宋元,水墨画的崛起并逐渐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它并没有终止对于绘画色彩语言的追求和更新。并没有中断我国绘画色彩运用的传统,而是在新的表现技巧的形成过程中,对传统的中国的色彩语言进行了大胆的革新,这种革新导致了传统中国画色彩系统的形成,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充实,锤炼为1种高度精粹的独特的色彩系统,这种高度精粹的独特的色彩系统,是以墨白这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色彩为主要载体,通过水与墨不同量的融合于宣纸上得渗化,产生黑,白,灰丰富的层次,表现了色彩无穷的变化,如果用今天的色彩构成学中的“蒙赛尔色立体”去剖析这种变幻,它反映在黑白两极之间的纵轴之上,是色彩明度的变化,与横向的色相和纯度的变化并无直接的联系。但正因为此,从自然物象抽取,概括出来的不是模拟自然色彩的黑白关系,却似乎更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更具有表现性,从而达到以虚当实,虚实相生。不似之似的艺术效果。
从以黑白为主的中国水墨画色彩系统的形成和变化看,这种新的色彩系统,新的色彩观是渊源有自的,它不中断传统,不反叛传统,而是执着于新的追求,新的突破,这种突破主要表现为对“固有色”的超越。
中国画之用色比较注重主观性,自有其历史文化和哲学土壤,先秦的儒学,用理性精神解释传统“礼乐”,将理性引向现实的日常生活,伦理情感及政治观念之中,在色彩的认知上,则表现为对客观存在的色彩的主观性格予以肯定,“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徇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日:“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在缣帛上施加彩绘的美丽女子之形象,之所以美,是因为这个形象统1在素色之中,以此比喻“礼后”。认为仁是礼节仪式的思想内容,礼节仪式是仁的外在表现,即强调外在的表现形式必须从属于内在的思想观念,重视的是正常情感的感受与理念的结合,而不是认识模拟功能,把中国画对色彩的处理引向带有主观性的表现轨道,在理论上则演化为谢赫“六法”中的“随类附彩”说。
“随类附彩”主张作画要表现物的属性,即物的固有色,而不去模仿物的现象即所谓环境色,这1特点,要求画家必须对丰富的客观色彩世界加以高度的概括处理,而这1过程本身就为主观心灵活动1审美选择赋予了较大的空间。“炎绯寒碧,暖日凉星”而“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在中国画家看来,如果用绿色表现冬天的水(并非冬水不含绿色),那是难以吻合冷,寂静的冬之情调。这里的色彩属性(固有色)所体现的冷暖关系,已经通过心灵感应的过滤概括出来。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工整细润。缜密而富丽的设色;张萱,周昉的仕女图卷,轻简的衣裳,柔丽的色调:黄筌的工笔画鸟,几不见墨迹的五彩调子;范宽的雪景重林。云烟惨淡,风月阴霁之状。宋元之前,中国画丰富的色彩世界,无不通过对“固有色”的总体感觉的把握来表现“心”的世界。
对“固有色”的突破正是在唐代工笔重彩发展至成熟阶段水墨画出现之时,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山水。花鸟画在这1时期的兴起更助长了水墨的滥觞。此后,水墨画则1发成为中国画样式的主流。尽管元代前后出现了浅绛形式,色与墨又融合在1起,但这种融合是水墨(不是墨线)与色彩的交融,并仍以墨为主,色为辅。“右丞云:‘水墨围上’,诚然。操笔时不可作水墨刷色想,直至了局墨韵既足。则刷色不妨。”浅绛的问世,虽使中国水墨画更为丰富,为墨这1极色增添了别样的光彩,但依然是以墨为主调的。以墨代色,墨分五色的发现,是对色彩论看似离题却也是惊人的创造。“墨分五色”这1高度精粹的色彩观的形成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历史原因,概括起来讲,主要有3大方面的因素。
其1,“墨分五色”的色彩追求。与道家追求与自然同趣的至大至美的艺术观是1脉相承的。既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们很自然的看到道家对色彩的去取,是摈弃人为的“无色”。所谓“五色令人目盲”,因而面向对自然本质的追求。他们认为人为的色彩追求是不足取的,因为追求人为的色彩就会破坏自然固有的“全美”。这种面向自然本质的精神。与以后中国画色彩演变之间。存在着非常内在的关联。用“墨分五色”的这种超主观的色彩观去突破“固有色”的主观色彩观,实际凭籍的真是道家的艺术哲学。作为道家最基本的思想的“道”。其本质是“无”是“虚”,而又表现为“有”为“实”,这种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艺术哲学对中国艺术(当然包括中国绘画的色彩追求)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这1色彩观与禅宗的人生哲学与文人审美兴趣也逐渐趋向1致。禅宗追求以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与文人画家自然淡泊,情境高雅的生活情趣融为1体,清幽,闲静的审美情趣也逐步形成。自然适意,不加修饰,浑然天成,平淡幽远的闲适之情成为他们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而水墨色调那单纯,朴素,清雅。浑然天成的美学性格成为最适合于文人画家审美兴趣的技法手段。
其2,工笔画是以勾线填色的形式来表现物象的,这种方法与写实主义西画的区分,就在于形和色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既分离又关联的形式要素,简而言之,西画的形与色是相互融合,形是用色来体现的,而中国工笔画的形是用墨线轮廓来表现,色则是在这墨线轮廓之中的形象的固有色。这种表现形式发展到唐代已相当成熟,墨线与色彩的各自发展,势必要以侵入对方的领域为前提。用金线勾勒的金碧山水画,以明暗层次为主要特色的陆探微和黄筌的画作,可以说是用色人形,而水墨画的出现则是以墨线的扩展向色彩方面逼近。宋朝时期,出现院体画和文人画相互对峙的局面也并非偶然,这是中国画样式自身发展的1个必然结果。另外。中国画传统强调的不是对象实体,而是主观情感所表现的气势和韵律,这种生动的气韵主要是通过墨线的“形”来表现的,像“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春蚕吐丝”,“风雷电驰”这样优美的词汇,都是用来描绘墨线艺术的独特风格及特殊韵味的。可以说工笔画样式发展的日趋成熟,也是墨线扩展为“墨分五色”的水墨画艺术的又1内在成因。
其3,我们还要注意水墨画及其色彩系统形成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从整体上看。唐代之后的审美追求。逐渐从儒家政教怀抱的束缚下挣脱而出,朝着追求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和形式规律的方向发展。于是以1种反对矫揉造作,追求自然平淡,质朴无华的情趣韵味,去表现那种超尘脱俗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便成了时代的审美风尚。因此,有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耐人寻味无穷的优美诗句;有了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临”的审美主张;也有了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的文人水墨画。
此外,毛笔,墨与生宣纸质的相互磨合为“墨分五色”的审美理想的实现又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即特殊的绘画材料。进而构成了特殊的绘画语言。
通过上述3个相关因素的分析可知:中国水墨画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悠久的文化哲学内涵。从“固有色”到“墨分五色”的演变中,我们看到传统中国画色彩语言系统既有其高度概括,高度浓缩的主观色彩的艺术特色,要大胆肯定和发扬这种审美方法的优良传统。重表现重主观情感意志的传统审美特点,决定了传统中国画的色彩追求,不像西方写实主义绘画那样刻意追求物体的环境色,重在客观物象的再现,这1点,就连西方画家也认识到了,后期印象派的变革便是明证,我们似乎没有理由菲薄自己。
[关键词]色彩;感知能力;途径
【中国分类号】G61
幼儿认识客观世界是从感知觉开始的,视觉在感知觉的各种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研究表明:人从环境中获得的大部分信息(约80%)是通过视觉传递给大脑的,而色彩感知觉(即色觉)在视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幼儿用其独特的敏感性和直觉性感知世界,感受色彩,发展色彩感知能力。所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对于他们获得愉快的体验与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幼儿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以下途径教师可以培养幼儿色彩感知能力。
一、引导幼儿感受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大自然是幼儿获得色彩感知能力最直接的途径。大自然中的色彩是最天然的,便于幼儿认识并在培养色彩的敏感度上有积极的效果。一年四季大自然中的色彩各不相同,教师可以引领幼儿感受色彩的变化。如在春天,教师组织幼儿春游,让幼儿感受万物复苏,植物发芽,幼儿此时感受到的是大自然中淡淡的绿色。教师可以告诉幼儿绿色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颜色,象征着森林,属于冷色系,给人严肃、清醒、安静的心理感受。在夏天,茂密的丛林由淡淡的绿色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浓绿,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感受这种绿色之间的变化,如深绿、浅绿、淡绿、草绿等。在秋天,树叶开始变黄,此季节是丰收的季节,呈现出耀眼的金黄色。借助于黄色,教师让幼儿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物进行联想,如可以联想到柠檬、水仙等,并告知幼儿黄色象征着光明、希望、快活。在冬天,绿色悄然退去,伴随着纷飞的大雪,到处呈现出一副银白色的画面,教师引导幼儿感知白色的特性,白色让人感觉明亮、干净。
教师有效引导幼儿对大自然中色彩进行观察、感知,积累了丰富的感知经验,认识到不同的颜色,以此可以去表现这些色彩之间的不同。在美术教育中,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借助于色彩这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所看、所想。这一过程是在幼儿已有的色彩感知能力的基础上实施的。
二、创设优美的幼儿园环境
在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时,环境色彩的设置要与幼儿的天性相结合,尽量选用活泼、明亮、温暖的色调,并可以适当加入幼儿特别喜欢的元素,所以在图画的色泽等方面要单纯,要接近大自然的色彩,这样才能使幼儿产生共鸣,便于幼儿的理解、欣赏,在绘画等创造中可以更好地借鉴与表现。
幼儿喜欢丰富绚烂的颜色,但是,如果一个孩子的周边环境的颜色过度丰富(即色彩纷杂)会干扰孩子对未来有益信息的采集。所以在创设时,要注意画面的整体美,运用一些明快的色彩,并产生一定的对比,让幼儿感受到色彩变化的节奏,这也符合了幼儿好动活泼的特性。也可以采用一些具有互补性的颜色,形成色彩的互动关系。但这些颜色在运用时,要注意画面的整体协调性,也要把握好各种颜色之间在搭配等方面的尺度。通过创设健康和谐的幼儿园环境,让幼儿身临其境,以此培养幼儿的色彩感知能力。
三、创造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
活动是幼儿学习的一种方式,而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教师在幼儿已有的色彩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展示图片或室内现有的颜色进行游戏。如让幼儿通过观察,找出室内相同颜色的物体,并让幼儿作出判断,如果所选出的颜色配对是正确的,则给以相应的鼓励;如果颜色选择有错误,则找出其中的错误,并说明原因。在进行了上述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幼儿利用彩笔和白纸,根据教师的要求,选择相应的彩笔在白纸上进行绘画。
教师也可以采用美术主题活动的形式,以“海底世界”为主题,让幼儿通过绘画的形式借助于色彩来表达自己所见所想的海底世界。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不同,对海底世界了解的程度不同,这就会导致在运用色彩表达时也会有所不同。最后所呈现的“海底世界”各不相同。其中有的“海底世界”在色彩的表达上会较为绚丽多彩,有的却与“海底世界”相差甚远。教师应引导幼儿用心灵去表现画面的色彩,丰富绚丽的颜色给予幼儿愉快的感受。在这些活动中,幼儿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对色彩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更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色彩感知能力。
四、提供多种形式的赏析作品
鉴赏能力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教师可为幼儿提供不同题材的名人名作,或者是为社会公认的、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作品作为欣赏的内容也是很有必要的。
如教师在指导幼儿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可以对幼儿提出问题:“小朋友,向日葵有什么颜色组成?”“你们发现了颜色上有什么不同?”把幼儿引到对不同黄色的观察上。通过观察可以看到此作品是由黄系组合,黄色的背景,黄色的花瓶,黄色的花。而这些黄色是由深黄、浅黄、柠檬黄、橘黄、土黄等组成的。此时,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用这么多不同的黄色来进行绘画呢?”因为黄色代表太阳的颜色,这些色彩的运用成为梵高表达感情的一种手段,也是其作品的特色。
我们要珍视幼儿对色彩独特的敏感性和感知力,注重对幼儿色彩感知能力的培养。引领幼儿走入大自然去感受色彩的千姿百态,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并通过欣赏不同形式的色彩作品,让幼儿感知色彩的魅力,引导幼儿积极的感知与分析。并能运用于实际的游戏活动中,以此来增强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实现审美教育对幼儿所提出的要求,为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金湄。走进彩色的世界――幼儿色彩感知觉的特点与培养[J].幼儿教育,1995(12):10.
[2] 盖迅达。学龄前儿童色彩心理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9:11.
[3] 费玲玲。浅谈幼儿色彩审美感的培养[J].好家长,2010(1):65.
[4] 董健。幼儿色彩培养初探[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2(4):114.
作者信息:
孙晶,女,1988.4,山东省滨州市,就读于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专业硕士,不区分方向)。
邮件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研究生部
儿童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美术上而言,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同时也具有惊人的表现力。我从事美术教育的时间不长,时常惊讶于儿童的大胆而丰富的绘画想象力和表现能力,尤其是在色彩上,大红大绿,紫醉金迷,不拘一格。
一、通过指导,培养儿童想象创作能力
想象是每一个正常人共有的思维能力,它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进行联想、创造,形成一个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儿童作画喜欢想象是其天性。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想象去表达内心世界,往往能画出使人倍感亲切并且天真、纯朴的好画。
在小学美术教学新课标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在美术教育中重视培养学生想象力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我国著名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就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他曾经说过“绘画不仅以形似标准”,更重要的是“以神气表现灵魂”。儿童天生喜欢幻想,而且想象能力丰富,美术教育可以引导他们正确动用想象能力进行美术创作。如何引导呢?我认为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关键在于生活感受和表现能力的培养。对儿童而言,没有生活感受是缺憾,有了生活感受无法表达更是遗憾。为了增强儿童的想象能力,必须启发他们的形象思维运转,鼓励想象和表现“敢”字。
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就是让儿童处于自由创造的主动地位。万不可用成人的模式、公式化的教条及成人的意志去强制性的机械模仿,束缚他们的手脚,使其失去自我个性的表现,没有了自己的观察思维方式,只会用学过的凤毛麟角的公式去生搬硬套,否则儿童画出来的画就不生动,同时也不带童趣,进而变得成人化,其后果会导致儿童失去学习兴趣,失去信心,直至对美术产生反感,这种教学与培养与学生想象能力背道而驰,万万不可取。
在各个年级的小学美术课本中均安排有“海底世界”“未来汽车”“我设计的机器人”“孙悟空在今天”等想象画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和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只有对美术的浓厚兴趣,才会主动积极地表现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想象画可使人异想天开,随心所欲,它不受任何限制,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拟人、夸张、变形等。在指导学生画想象创作画时,应从学生的童心出发,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现实困难。如:我指导卞逸飞同学画创作《和平・自由》就考虑到她对世界各国国旗认识不多,就找来有关各国国旗的图片和书籍给她看,并讲述有关各国国旗的知识和世界三大人种给她听,丰富的见识,引导她开展想象,并指导她整幅的构图。很快她就完成了创作,此画充分发挥了想象能力,她把世界各个国家的国旗用图案形式组成一个和平的天空,天空中自由地飞翔着一只和平鸽,和平鸽载着三位不同肤色的和平使者(黄、白、黑代表世界三大人种)整幅画都完全表现出和平自由的主题。
可见,想象力的培养在美术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重视培养想象力,艺术教育才会丰富多彩,学生的作品才具生命力。
二、通过色彩写生,提高直觉色彩的感受与表现能力
要提高儿童的色觉水平和审美能力,最重要的方法是写生,让儿童真实面对对象,去感受和细细分析物体固有色在空气和光影中的自然变化与和谐统一,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并“提炼”出每一个点、线、面所具有的色性与美感,并用自己的方法有序地进行大胆的表现。在教学中,小学生写生对象在色彩对比上应布置得较为明快与强烈,不宜灰暗的颜色过多,内容与造型也应丰富一些,这样可使儿童能用较大的兴趣来“深入地”描绘,避免侧面的单调平乏。在表现方法上,结合儿童的实际,可以以勾勒与平辅设色相结合的装饰性画法为主,可以允许造型的自由处理,重点放在对物体色彩的感觉与提炼上,进行色性的概括性表现,不必细究光影的复杂变化和立体的塑造。
在写生的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儿童对轮廊线进行艺术的处理,以色压线,使线产生虚实的变化,也可把色“填满”后用有感觉的色线作虚实有致的勾勒,使画面与造型更具整体性。由于儿童用色胆子一般都较大,没有许多的概念约束,故常能用直觉的方法画出非常精彩的作品来。
对于小学生常容易出现的弊端――如对比不足,空间不大,画面过灰暗等毛病,教师要常提醒学生找到画面的最暗色与最亮色厚纯度较高的颜色,并从最深的地方画起,逐步退到最亮的颜色,在作画过程中要常把局部的颜色放到整体中作一番感觉与比较,找出局部在色性上的“定位”,使画面始终保持整体的清新强烈。
三、通过创作,培养小学生大胆用色、果断地进行个性表现的艺术品质
儿童个性差异大,表现在画面用色上,有的粗犷豪放,风格强烈,色彩张扬;有的丰富细腻,充满韵味。一方面,艺术创作的标准也不应固定于一定的用色概念与表现方法,现代艺术的发展更注重人对色彩的主观运用和情感表达,另一方面,儿童在色彩表现上的固有化、主观性、情绪化和随机性,也形成了儿童画特有的一种率真和朴索之美,教师要保护儿童这种似于“不加思索“的直觉表现方法,使儿童艺术个性的发展能保持长久的新鲜与活跃,尤其教低段年级,更要给孩子的色彩活动以自由的空间,为孩子创造能充分展示自己独特用色的机会。
泰来先生的画,在我看来很有些意思。一方面,他大量使用着鲜艳亮丽的色彩,传达着乐观和纯真,是用儿童的眼睛和本人的思考来观察外部世界。另一方面,他一反中国传统山水和人物的画法,采用符号化的图式来编织他对这个世界的梦想,这里又映象了西方塞尚、马蒂斯等画家的风格。传统的中国山水技法和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在这里得到重组并有了新的表现。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极为丰富且又多姿多彩的世界。发展之迅速,变化之神奇,令人目不暇接。这赋予了我们生活在当今世界的艺术家以职责,那就是用艺术家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用心感悟这个世界,用艺术表现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是,艺术家要敢于担当。世界需要艺术,艺术必须展现世界,怎样植根于这个世界,又把当今世界的本质和表象用艺术描绘出来,让观赏到这些艺术作品的人们从中领悟到世界的博大和深邃,使后来者通过欣赏弄懂这个世界的一隅,知微见著。艺术的这种影响力,是由有责任感、有发现力和担当力的艺术家实现的。
世界有一个中国。中国文化以她5000年的文明史,展现着独特的魅力。这种独特性不仅体现着制度的差异,也体现着人们从事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方式的差异。有差异的存在,恰恰构成这个世界的丰富性和多姿多彩。中国国画可以上溯至战国时期,至宋达到鼎盛。如果说今天的我们还能一窥距今1000多年宋代的生活场景,国画无疑是有巨大作用的。中国国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我们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首先是要有文化的复兴,要有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的想象和艺术的笔触把中国梦绘出来。中国在与时俱进,绘画艺术也要与时俱进。在一个开放的世界里,中国画作不能仅仅固守传统,还要推陈出新,并要在艺术的形式上承载中国深厚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让世界在认同中国艺术的同时,也领略到这些。对文化艺术界而言,尤其是对画家而言,这是个重要的使命,人们期待有更丰富的想象,更靓丽的色彩,更打动人们的构思,更美的视角感觉,来看到这样的作品。这类艺术,产生于斯世,无疑将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传播于世界,同时将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时代元素传播于后世。
色彩,是构成美的重要部分,也是构成美的世界不可或缺的因素,多彩的颜色构成了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而中国的传统色彩文化,更是民族文化艺术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种表现。中国的传统五色观理论则包涵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人们借由色彩去深入观察、了解以及认识各种事物。我国的这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也被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当中,使得平面设计保持更为蓬勃的生机。
关键词:
传统色彩;平面设计;应用
一、中国的传统色彩
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的色彩体系是世界上独特的“五色体系”,随着色彩发挥的艺术作用,它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审美观念和对世界的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色彩的五色体系包括红、黄、青、白、黑。红色,是中华民族的最喜欢的颜色,寓意吉祥与欢乐,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各种喜事,如婚嫁,过年,庆祝等喜庆之事。黄色,在传统色彩中处于崇高的地位,意为高贵与吉祥,特别是在古代,被我们所熟知的帝皇服饰,均为黄色,并且严禁其他人穿着黄色,由此可见,这一色彩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性。青色(包括蓝色与绿色),象征着生机勃勃的春天,也代表草木,象征繁荣、生机。由于草木会根据季节的变换而颜色发生改变,由此产生不同阶段的青色,丰富了颜色的视觉效果。白色,象征着神圣、高贵与光明,代表纯洁,朴素,而我国古人受道教思想的影响,视白色为世界上未被污染的最纯真色彩,然而白色在使用当中,人们是相当谨慎的,如把白色看作“丧色”,把丧礼成为“白事”。黑色,也成为玄,五行当中黑色居于最高之位;《易经》中有“天玄地黄”之语,规定了天的色彩为黑,地的色彩为黄色,黄黑混杂则为天地,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颜色。
二、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色彩
中国传统色彩不仅具有审美的视觉感受,也代表了丰富的社会内涵,这些特点应用于现代的平面设计中,体现出民族特色设计,因此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对于传统色彩,我们要做的是吸取它的精华,用新的艺术形态来推出创新作品。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加入中国传统色彩,可以吸取传统色彩文化的精髓,丰富现代平面设计创意。下面将分别从色彩在图形、文字和象征上的呈现,来阐释传统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体现。
1、传统色彩在图形信息上的呈现
图形分为具象与抽象两类,而图形设计主要有三个原则:直观性、象征性和个性化。中国传统图形元素符号都具有丰富的设计元素,例如人物、花鸟等等。传统色彩在具象图形类的设计作品中,加上设计师的创意,使得画面更为逼真更直观。现代设计大师吕胜中老师的剪纸图形作品“小红人”,让人们在视觉效果中产生强而有力的冲击效果,这是传统色彩与传统图形的结合下的有力升华。抽象图形比具象图形更富有内涵与层次感,使用抽象,可以使主题特征更强烈、鲜明并具有情感化。而在选择抽象图形融入设计当中时,必须了解人们欣赏习惯,是否能理解到通过此内容传达本身所要表达的信息,从而发挥它的作用。不同的人由于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等差异而对作品产生不同的看法。
2、传统色彩在文字当中的表达
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字,它与图形、色彩同属于视觉符号。而在平面设计当中,文字设计的特征,一直是设计师们喜爱的创作素材。字体设计的原则是:辨别性、艺术性、个性。设计师们将文字设计进行图形设计,加入自己的创意,使得整个设计更具有视觉效果,而且将文字进行设计之后,又具有视觉图形的意义。在这其中,色彩对于字体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色彩对文字意念的有效传达,文字得以准确有利的将信息传达出去。我国民间艺术博大精深,特别是文字的装饰形式,例如“花鸟字”,还有象征着吉祥之意的“寿”字,红色“双喜”、倒“福”等,都是借助汉字的会意和谐音以及象形,加上中国传统的色彩文化来传达意境。
3、传统色彩的象征性的表达
色彩的象征意义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宗法观念、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互相融汇,使色彩具有丰富的内涵。运用设计色彩的象征性来表达情感或者观念,是设计者在对色彩有一定的认知的基础下,通过实践而实现的。在我国民间美术艺术创作当中,遵循传统的色彩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才是符合吉祥和审美。“红红绿绿,图个吉利”这句流传在老百姓中的口头禅,作为一般的民间口诀,是在传统的民间文化观念下表现出的审美观念,丰富了中华民族色彩的文化内涵。民间色彩的象征意义,反映了中国古代五色观的长期影响,在阶级社会里,色彩被打上了不同阶级的烙印。朱门、红墙、青黄为宫廷显贵所独有的“禁色”,具有特殊的意义。
三、中国传统色彩对现代平面设计的意义和启示
传统色彩是实现中国现代设计民族性的必走之路,许多设计师的往往崇拜西方设计而使自己的设计处于模仿状态,其并没有从本国的文化背景以及受众出发,所以并没有使观众产生共鸣,这样的作品也无法与大众交流。那么本国想走上设计强国这条路,必定是一条无比艰辛的道路。因此,设计师们应该积极寻找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与当代的设计相结合,实现民族化特色的设计,是中国的平面设计不仅具有世界性更具有民族性。基于传统色彩文化的基础上,设计师们需要走创新道路。随着时间的流动,生活的变化,人们的需求也在变化。所以设计当中的色彩观念也应该不断改进,但这种改进必须以传统的色彩作为立足点与支撑点。人们在传统的基础上,在目前的状况下将设计不断改进,让它展现出新的特点。在传统的色彩的观念中加入创新,这是每一位现代平面设计师应该有的态度。但我们不能要求独一无二的创新,而对传统的文化全盘否定。传统,就是要创造。
四、结束语
色彩,一直在艺术发展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我国的现代平面设计色彩观离不开传统色彩的影响,现代设计色彩观的形成是在传统色彩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延伸。现代设计师们应该将传统的色彩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当中,使设计既蕴含着民族传统的神韵,又具备了强烈的现代感,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之下寻找自己的定位,开创崭新的视觉理念,这对于现代平面设计是一种新层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晶。浅谈传统色彩观念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和影响[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2)
[关键词] 中国文化;动画电影;影响
动画电影目前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一大批爱好者,随着中国市场的打开,不管是国外动画电影还是国产的动画电影,均吸收中国文化为之创作提供丰富而宝贵的资源。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文化博大精深,不管是从传统的文化、传统人物造型,还是涉及具有民族文化精神和国家尊严的形象等都正在成为动画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笔者将其称为“中国元素”。本文将在动画电影的制作和传播中寻找“中国元素”,试图探析中国文化以何种路径影响动画电影,并提出自身对中国文化在动画电影中应用的一些思考。
一、中国文化在动画电影中的应用
目前,中国文化在动画电影中被广泛应用,不管是国产动画电影还是国外的动画电影,而且以中国文化为依托的动画电影其中有一些也堪称经典创作,要了解中国文化如何影响动画电影之前,有必要清楚中国文化在动画电影中的应用:
(一)中国文化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应用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前与80年代之后,有过辉煌的动画成就。中国动画电影的出现和产生是植根于中国文化的,从其创作之日起便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在取材方面,有着大量丰富且反映民族文化和特征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作依托,而且在表现手法或是动画形象方面也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
如《骄傲的将军》(1959年),《东郭先生》(1955年),《抬驴》(1991年),《葫芦兄弟》(1986年)这些动画电影或电视剧的创作都是选择中国传统的寓言故事或者是神话故事,体现了“寓教于乐”的中国精神,电影故事的教育意义成为当时动画电影制作的主要宗旨之一。在国产动画电影中,有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影响力的作品,其中1962年万氏兄弟制作兼导演的《大闹天宫》,该作品便是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取材、形象设计、服饰、音乐等,不管是从角色分析还是从整个作品的美学设计方面都无不折射出“中国元素”,令国人骄傲。更加令人叹服的是水墨动画电影《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等,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奇葩,是世界动画电影中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作品。这些影片强而有力地彰显了中国艺术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传播了中国文化。笔者认为,中国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成为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的财富。它是土壤,是美学营养,中国动画电影将在未来的创作中更多地吸收中国文化。在动画片的设计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内核与灵魂的最终展现,以本民族文化为支撑的动画创作应该是我国动画艺术创作的主流。
(二)中国文化在国外动画电影中的应用
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日益深入,加之中国市场成为动画产业巨大潜在市场之一。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外动画电影制作商开始将眼光投向中国。在他们所创作的动画电影中,吸收中国文化,将中国文化和自己本民族的特点和气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取材、动画人物形象设计到片中所传达的思想,无不折射出中国文化的影子。
如美国迪斯尼公司出品的《花木兰》则是最为典型,该电影取材自中国优秀民间故事《木兰从军》,在该片中,花木兰被演绎成为一名具有现代特色的女性,从现代青年的视角出发得到大众的共鸣。由日本制作的《神赐太郎》,影片虽以日本本土文化为载体,但是在画面背景方面,犹如中国山水画展现在人们面前,水墨的运用带着中国韵味,在日本动画电影界曾经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再如,近年美国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的热映又一次将中国文化与动画电影的结合推向高潮,从影片的核心思想到影片的背景音乐,如在神龙武士竞选的那一片段,背景音乐便是中国乐器组合,唢呐锣鼓,鞭炮齐鸣,这些都使得影片的中国风味浓郁,另外《功夫熊猫》的背景画面均以中国水墨画出现,写意特质尽显其中。笔者认为,中国文化在国外动画电影中的运用将会是动画电影界的一次伟大的革命和创新,丰富了动画电影的内涵,同时更好地传播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二、中国文化对动画电影的影响
上文可知,中国文化越来越渗透到动画电影的创作当中,不管是国产电影还是国外电影都有成功的应用,那中国文化具体是通过何种路径影响动画电影?笔者将从动画电影本身的创作进行分析,动画电影的设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动画场景、动画角色、动画故事、动画色彩设计及动画意境。笔者认为,中国文化对这五个方面均有一定的影响:
(一)中国文化影响动画场景设计
动画场景是指动画画面中除了人物和动物形象以外所有构成部分的设计,场景对于动画电影而言犹如一个载体和依托,所有的动画形象均以此为背景进行动画故事的演绎。以此动画场景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动画电影的审美效果。中国文化为动画场景的设计提供一种比较开阔的思路,国产电影自不用说,几乎所有的国产动画电影均以中国文化浓厚的动画场景作为背景,如《宝莲灯》《大闹天宫》等这些神话故事影片场景基本上构建了一个虚拟的世界,以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描绘了一个天界,烟雾缥缈,仙气弥漫等。最惹人注目也被国外动画电影所大量采纳的则是中国特色的水墨丹青,《小蝌蚪找妈妈》是最早使用水墨画作为动画背景的,《功夫熊猫》的背景也是中国山水画,这些都显示出中国文化对动画场景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影响动画角色设计
角色是动画电影作品的中心,将会牵引整个动画故事的情节发展走向。是否能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衡量动画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也将对整个故事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文化在动画角色设计方面可谓独树一帜,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不少人物角色,这些人物都形象鲜明,个性特征突出。这些都对动画电影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孙悟空动画形象的设计,哪吒动画形象的设计,花木兰形象的设计,包括到最近《喜羊羊与灰太狼》影片中喜羊羊、灰太狼、村长角色的设计,等等。
(三)中国文化影响动画故事设计
动画故事设计是动画电影的主线,包括角色设计、场景布置等都要与动画故事相联系,动画故事引导观众通过既定的意图进行互动的艺术体验与享受,因此对于动画故事的设计是动画电影质量好坏的标尺之一。现有的中国动画电影的故事设计真正做到了古为今用,在传统作品当中,《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都将成为动画电影的制作题材,中国丰富的寓言故事和英雄人物故事都以情节动人吸引大众眼球,将其搬上电影银幕,并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令人欢欣。美国迪斯尼公司出品的《花木兰》则是最为典型,电影取材自中国优秀民间故事《木兰从军》,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演绎得很到位。还有《东郭先生》则取材于原名寓言故事,其故事幽默且具有丰富的内涵。
(四)中国文化影响动画色彩
动画色彩在动画画面中通过渲染自然环境,通过描绘建筑景观和角色形象,丰富了动画画面的表现语言,能起到烘托整体氛围,增强视觉冲击和艺术感染力的作用。中国传统的国画色彩语言丰富,风格鲜明为动画色彩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传统赋色的中国画中,讲究随类彩赋。不同于西方画注重对物象真实感的追求,中国画通过丰富变化的墨色以及多彩的颜料注重作者情感的表达,而这些元素同时也契合了观众的审美要求,被大量地应用于动画电影的制作当中。如《牧笛》画面色彩的明快简洁,配合故事情节让人迷醉其中,《功夫熊猫》背景则为中国山水画,其色彩丰富,让人眼前一亮。
(五) 中国文化影响动画意境
动画电影的制作离不开对动画意境的追求,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动画电影意境的创作。以中国画为例,北宋时期郭熙的“三远构图”强调的是中国画的虚无缥缈的意境,从景观而言给人以空间感,人物来说,给人以立体感觉。由于人的情感丰富,因此从造型而言,中国画强调“以形写神”,强调“形似”象形法,强调“写意”人物画,在人物画中常以某历史人物来象征某种人格、寄托某种思想和情怀具有审美价值的造型和形式。在动画片的实际拍摄过程中,可以表现这样的意境,《牧笛》中,牧童爬上山顶,眺望远山,寻找水牛时的镜头,牧童人物线条的移动,画面中出现的群山,云雾,疑如人间仙境,非常完美地体现了剧情的需要,给观者以美的熏陶。动画意境在动画画面中通过渲染自然环境,通过描绘建筑景观和角色形象,丰富了动画人物的形态和神情,能起到烘托整体氛围,增强视觉冲击和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总之,中国文化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动画电影的创作,不管是有形的背景设计、动画色彩,还是无形的角色设计、情节设计与动画意境等方面,许多电影作品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成功应用。除了以上五个主要方面以外,其实还有许多都体现了中国文化与动画电影的融合,如背景音乐的使用,服饰,线条,包括电影中所倡导的中国古代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等。
三、结 语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逐渐受到各国人民的青睐,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动画电影的创作之中,许多影片都成为本土文化与中国文化实现融合的成功典范。在这些影片全球热映的同时,也让充满意蕴的中国元素及文化走向世界。笔者认为,在中国文化对动画电影渗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偏激地认为中国文化将成为动画创新的包袱,因为中国文化始终是世界动画电影无尽的财富;二是要正确对待国外动画电影植入中国文化,我们必须抱着学习的态度来认真对待那些经典影片,是对创作者的尊重,更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动画电影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够不断提高,与时俱进成为其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必然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对中国文化对动画电影产生的影响的研究,还要不断地提出新问题,新思路,这才是不断发展动画电影,更好将中国文化与其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万康。艺术市场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 彭玲。动画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 佟婷。动画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