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子这一个风俗在南北方都是比较常见的节日活动。作为一种习俗,舞狮子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一种很热闹的活动。那你知道舞狮子的由来和寓意是什么吗?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舞狮子作文优秀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一、罗布民歌
千百年来生活在罗布地区的罗布人与世隔绝,创造了纯粹独特的罗布文化。多元化的生活,使罗布人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蕴藏着丰富的民间文学,而罗布淖尔民歌正是这种罗布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被称之为“歌谣之乡”。由于分散聚居,歌谣成为了罗布人宣泄内心世界的唯一方式。他们所有的情感、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统治阶级的反抗、社会形势等一切内容成为了罗布民间歌谣丰富绚丽的思想准线和情趣爱好。罗布淖尔民歌与维吾尔族其它地区的歌谣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 罗布淖尔民歌不仅在其歌谣形式方面与其它地区歌谣有所不同,而且在内容方面也有很多独特之处。罗布淖尔民歌中保留着很多珍贵的、已经消失或者是即将要消失的古代维吾尔语词汇。罗布淖尔民歌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表达手段独特、地方色彩浓厚等,意境深邃,清澈委婉,民歌独具特色,自成一体,歌词一般从四行到十几行不等,曲子有五音节、七音节、甚至十音、十二、十三音节,其中六行七音节和四行多音节的歌谣比较普遍,占主要地位,其旋律节拍节奏方面均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民歌,罗布民歌内容和形式无拘无束,如沙漠宽阔博大似塔河九曲回肠。
罗布淖尔民歌世代口头传承,自成体系,大都以爱情为体裁,也有歌颂英雄、怀念亲人、赞颂故乡的歌曲。
1.爱情歌曲
情歌在很多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所占的数量往往是最多,成就最高,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便是情歌。无论哪个民族,哪个地区的歌谣,情歌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情歌在罗布歌谣中的数量也是最多,艺术成分也是很高的。它们形式多样地表现了男女青年从相知、相识到相恋各个阶段热烈而复杂的情感,这些情歌中的语言朴实、真切、优美、健康,表现出生活在罗布淖尔青年男女健康真挚忠贞的爱情以及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观,歌曲语言生动,形象,反应了罗布人生活的一个重要侧面。主要的爱情歌曲有《我的红花》、《歌唱情人》、《我把房门打开》、《你何时来我的恋人》等,《歌唱情人》中唱到:
曾经在塔里木河的岸边,
遇见了我心中的爱恋,
从此我一直等待她出现,
我日夜期盼、望眼欲穿。
每当我见得到了它的影子,
我的心就会不住地跳荡,
我的愿望,
不知何时才能实现。
每当我唱起歌谣把恋人思念,
犹如尤素甫和孜莱哈,
我们尽情欢快地游玩,
时光匆匆日落西边,
月亮出来把我们陪伴,
黑色也没能把我们阻拦……
2.歌颂英雄的歌曲
歌颂英雄的歌曲主要是反应和歌颂英雄的功绩,歌曲主要有《穆扎帕尔》,歌词中唱到:
你有父亲吗,穆扎帕尔,
你有母亲吗,穆扎帕尔,
十五岁时上战场,
你有何义务,穆扎帕尔。
哪儿能找像他这样的男人,
哪儿有被沙漠淹没的城,
敌人见到了穆扎帕尔,
魂飞魄散,顿丧生命。
穆扎帕尔射出的箭,
穿透敌人的双眼,
穆扎帕尔挥舞的长剑,
把敌人的脸劈成两半。
穆扎帕尔的英名留在青史,
他的声誉在天地间流传,
应为其英勇无比,
永生永世被众人称赞。
3.怀念亲人的歌曲
怀念亲人的歌曲主要是抒发了千万儿女对亲人无尽的热爱和思念之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启迪孝道,歌曲比较凄婉,主要有《哀歌》,歌词中唱到:
困难陪伴你的一生妈妈,
你走我们兄弟六个如何成长,
你未能享受生儿育女的福分,
愿万能的胡达赐你安息在天堂。
失去了你苦难降临在我们头上,
与你诀别我们成为孤儿多么悲凉,
请你接受六个孩儿对你的祝愿,
愿天上的仙女日夜永远陪伴你。
4. 赞颂故乡的歌曲
赞颂故乡的歌曲主要有《楼兰倩影》、《罗布淖尔湖》,《罗布淖尔湖》歌词中唱到:
罗布淖尔湖你是自然之流,
蜿蜒崎岖恰似母亲的臂膀,
有多少绿洲掩埋,
有多少楼兰沉睡,
你的名字流传民间,
衔接世纪一代又一代,
你是塔里木之母情系人民,
人民的情爱汇入你的波浪。
唱罗布淖尔民歌,男声一般低沉粗犷,嗓音浑厚,有时极其高亢洪亮,音质饱满;女声悠扬婉转,清脆细腻,有光泽,有时音域宽广节拍拖得很长。演唱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伴奏问题,大多数民间艺人都是清唱,注重用说话般的感觉去唱,自然抒感,调子柔软动听,为了参加文艺汇演,从1979年开始启用乐器伴奏。
现今,罗布淖尔民歌在演唱形式的变化体现在:①由原来的清唱变为多种器乐伴奏形式,主要体现在在萨塔尔伴奏下歌曲引子的部分,这是以前罗布淖尔民歌演唱所没有的。②由原来的自然声区演唱转变为现在的高声音区演唱。③合唱出现多声部演唱,出现重唱,轮唱等形式。④运用现代化配器手法,增强音响效果。⑤出现歌伴舞的表演形式。
罗布淖尔民歌在演唱声音的变化体现在:①吸收美声唱法元素。②接近印巴风格的演唱,虽然秀气、细腻和洋气但商业气息过于浓重,失去了罗布淖尔民歌的“乡土”味道。③通俗唱法的演唱。
二、罗布人的舞蹈
罗布人的舞蹈主要以劳动场景和生活场景为内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做饭舞”和“狮子舞”
1.做饭舞
做饭舞维吾尔语叫“塔玛克依提希吾苏里”,它是和做饭融为一体的舞蹈。罗布淖尔千百年来与世隔绝,地处沙漠边缘,交通闭塞,人烟稀少,人也就格外淳朴。他们竭尽所能招待外来的客人,在做饭时会情不自禁哼着小曲,一边跳舞一边做饭,时间久了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做饭舞。做饭舞属于生活风俗类舞蹈,是生活在孔雀河畔及塔里木河两岸的罗布淖尔人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一般是在聚会、娱乐、游戏时的助兴表演。它完整地表现了罗布淖尔人款待客人的全过程。跳舞时,采用维吾尔族滑步舞的步伐,双脚脚跟、脚尖平行移动,模仿的是维吾尔妇女做拉面的全过程,包括梳妆、洗手、和面、切面脐子、拉面、盛饭给客人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罗布人款待客人的情景。
据《回疆志》记载:“各湖池之北大湖之南有一种回人,不种五谷,不牧牲畜,唯划小舟捕鱼为食,或采野麻或捕哈什鸟剥皮为衣,或以水獭等皮并哈什鸟之翎持往城市货卖,易布以为衣带。此种回人世居海边,不维不通中华,亦不与各部落想通”[1]。19世纪末以后,罗布人主要居住在阿不旦庄、罗布庄和起克庄。光绪十七年(1891年),罗布屯有21家,半渔半猎 [2]。民国五年(1915年)“罗布庄全庄居民10余家,男女共60余人,捕鱼为食,编芦为屋,眉睫壮者皆赴城郊种地,留者老弱20余人,……起克庄,牧民10余家,亦以鱼为食” [3]。青壮劳力都要去城外郊区种地,而且称起克庄的罗布人为牧民,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罗布人已由单一、原始的“不种五谷,不牧牲畜,唯划小舟捕鱼为食”的渔猎生活转为耕作或牧业为主,兼有渔猎的经济生活方式。1885年,普尔热瓦尔斯基考察时的记载中写到罗布人食物中有粮食[4]。1896年斯文·赫定在罗布泊考察时,罗布人用鱼、鸭蛋、芦笋和馒头招待他[5]。这说明做饭舞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罗布人的生活饮食发生变化后才逐渐形成的。现在的做饭舞没有固定的表演人数,没有时间限制,没有服装要求。跳舞时用艾捷克和小皮鼓,有时候也用都它尔代替艾捷克为舞蹈伴奏。舞蹈曲调有三次变化,节奏不变,当地人也称“小步拉面舞”。
2.狮子舞
在新疆,狮子舞有两种,一种是在和田地区洛浦县的狮子舞是有狮型的,就是把羊皮袄翻着穿,披在两个人身上,把毛染成各种颜色。装扮成狮身,前面用布缠成狮头模样,一般都是双人表演,可惜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到现在为止,和田的狮子舞几乎没有人会跳了。一种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尉犁县罗布人的狮子舞。罗布人的“狮子舞”堪称中国西部少数民族仿兽舞蹈中的瑰宝, 他们认为狮子是兽中之王,是凶悍、勇猛的象征,所以模仿其动作来表演,属于动物模拟(假形)舞,最初是通过舞蹈进行较量,后来渐渐变成取乐、游戏的节目,大多用于喜庆的场合,现在一般是在聚会、娱乐、游戏时为助兴而表演。表演时有专门制作的道具,披挂冉须、还有带着铜的装饰,头戴罗布人特有的船形帽,服装华丽上面缀满了金色亮片代表着狮子身上的花纹,充满了凶猛气息的动作在向人们展示着狮子的强悍。舞蹈者踏着纳格拉鼓的节奏,手舞足蹈,既有仿雄狮威风凛凛的手、眼、身、法、步,又有扑、爪、腾、挪、跃等驱邪捕食形态,无论表现形式还是艺术风格,意境深遂,惊世骇俗,超凡脱俗,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布淖尔狮子舞的唯一传人是亚森·赛皮丁,高高的颧骨,瘦削的脸庞,古铜色的皮肤,长长的一丛白须,硬朗的身板,精神很饱满,如今已有88岁高龄,是狮子舞传承人的骄傲。在舞台上,他身着缀满五颜六色亮片的金黄色披风,脖颈、手和脚上,分别挂一串铜铃,铜铃伴着他身体的抖动,叮咚作响,两撇俏皮的长胡子高高翘起,一挂长胡子垂在胸前。他随着音乐,时而扑,时而抓,时而跳,时而挠,模仿狮子的各种表情和动作,发怒的时候,高兴的时候,打架的时候,表演得很起劲。而且,还有一些爱护幼狮,捕食猎物的动作,他不时地瞪圆眼睛,胡子像狮子发怒时的鬃毛般甩动,离人们生活很远的狮子被他们演得更活了。这种狮子舞把兽中之王的一招一式表现的惟妙惟肖,其表演程式显然为罗布人所独有。表演者在表演狮子舞时面部表情十分丰富,诙谐幽默,常常能羸得观众热烈的掌声。
亚森·赛皮丁从10岁起学习狮子舞到现在已经跳了78年了,正是因为有了他这样的坚持者,才使这一罗布淖尔地区的“原生态”的舞蹈艺术流传到了现在,而且后继有人,“香火”越来越旺,坚持——这也正是罗布淖尔文化的精髓所在。当年和亚森·赛皮丁一起学习跳狮子舞的四个孩子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都相继离世了,只剩亚森·赛皮丁一人,巴州州县文化部门已经建立保护方案,确定了狮子舞传承人,建立民间艺人档案,并提高民间艺人的待遇。同时,整理所有关于狮子舞的资料,以世代承传,并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相关保护政策,对罗布淖尔狮子舞及传承人给予保护和扶持。设立罗布淖尔非物质文化传承中心,培养传承人,在狮子舞主要集中的乡村进行原生态传承,培养各个年龄段的爱好者。在收集、整理、研究罗布淖尔狮子舞的基础上,创编出新的艺术作品,使狮子舞能够得到传承。
罗布人的“狮子舞”与汉族人表演的狮子舞完全不相同,汉族人的狮子舞一般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 分为南狮、北狮两大流派,而罗布人的狮子舞则主要由一个人表演。
南狮就是俗称的佛山醒狮, 是富有南方风格的一种狮形,是在桩阵上比赛,在我国岭南一带十分普及,近几年随着中国龙狮运动协会的大力推广,在北方也得到发展。 中国南狮在广东,广东南狮源自佛山南海西樵。佛山是南狮的发源地,佛山南狮有如佛山咏春拳一样,有“狮王之王”之美誉。佛山的传统“三星”“七星”狮,技艺精湛,神、形、态美,是难得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它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主要有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文狮以刘备、关公作脸谱,武狮以张飞作脸谱。文狮表现为温驯而和善,武狮表现为勇猛而刚烈;少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幼狮,憨态可爱,一般跟随文、武狮同场表演。南狮在造型上极度夸张浪漫,威武雄壮,美丽活泼,形神兼备。 运用各种步形步法,通过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来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在表演过程中,其舒缓婉转之处,令人忍俊不禁,拍手称绝;其飞腾、跳跃之时,让人胆颤心惊而又昂然振奋。 南狮造型夸张,颜色亮丽,而南狮鼓擂动起来也更是振聋发聩,使人警醒。可以说,南狮是集观赏性、艺术性、竞技性为一体的具有强烈吉祥、喜庆色彩和气氛渲染能力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北狮是盛行于我国长江以北地区之一种舞狮技术。北狮与南狮的构造形状和起舞办技术都有显著的不同,北狮和南狮都是多姿多彩而富有舞蹈性之民间技术,北狮比较著名的计有安徽之青狮,河北保定双狮。中国舞狮,以"北狮"起源得最早。相传在北魏(公元386~534年)武帝远征甘肃河西,俘虏胡人十万之多。魏武帝令胡人献舞娱乐。胡人以木雕兽头,两大五小,披兽衣,集八音乐,武士三十余人,起舞于御前。北狮造型与真狮酷肖,不若南狮庞大,头部亦没有南狮五彩缤纷装饰,纯粹是兽毛颜色,惟其顶部加一独角以示不同平凡的兽类。全身以缨毛作狮被,甚至表演者所着之裤子与鞋都和真狮子腿部毛色一样,因而舞动起来就是一头惟妙惟肖的活动狮子,予人有真实的感觉。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表现武士雄姿,引者手握旋转绣球,并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狮起舞,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舞狮头者除跟随持球武士各卜种动作而配合演出各种舞姿外,还必须给舞狮尾者以充份默契,而舞狮尾者亦必须留意狮头动向,头则尾亦动,头定则尾亦定,跳跃翻滚,紧密跟随,俾能头尾舞姿调协,融成一体,方上乘舞技。
罗布淖尔地区没有狮子,其周边亦然,那么,没有狮子,罗布淖尔维吾尔族狮子舞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当地传说300年前,有个罗布人抓住了一头小狮子,从此便精心喂养,并教它跳舞。而狮子并没有学会罗布舞蹈,罗布人反而摸清了狮子的生活习性,学会了狮子的各种动作形态,创出了别具一格的罗布人狮子舞。
古代中原地区是不产狮子的,古代人又把狮子视为“外国兽”。很多专家学者都众口一词,认定早期中原地区的狮子是从西域来的。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明代科学家李时珍也说:“狮子出西域诸国”[6]。晚清学者文廷式论证更详:“狻猊即狮子,非中国兽也,三代之前若果有之,则《诗》、《书》记载必不称犀象而转遗狮子”[7]。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公元87年,安息国王遣使献狮,第二年,月氏王也向中原献狮,这是我国有关狮子的最早记载。西域人民喜爱狮子剽悍威猛的形象,将其融入艺术的海洋,结合当地的乐舞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狮子舞艺术。春秋战国时期,西域羌人就将狮子带到关内,中原人称之西域狮。能工巧匠雕塑了骠悍威武的狮像,歌舞艺人创造了趣味悠长的狮子乐舞。从中国古籍记录情况看,东起疏勒,西至大食、条支、拂菻,北至柔然,南至天竺,大致在今中亚、西亚、南亚及东南欧地区,都是狮子的产地。,撒玛尔罕城是西域名城,因周围多产狮子,被誉为“狮子城”。 成吉思汗统一中亚后,娶了一名撒玛尔罕城里美丽善良的姑娘为妻,给她取名为“阿尔斯兰汗”,波斯语意为狮子皇后,因此城周围多产狮子而得名。张骞“凿空”丝路后,中亚和西域各族人民,曾将狮子带到中原,故称之为“西域狮”。 西域狮个子矮、浑身长着厚厚的卷毛,从色泽可分为:金狮(土黄色),黑狮;从外形上可分为:坐狮(身短、喜坐卧),棒狮(腿长、身长善跑)。西域地区有着猎狮、驯狮和崇狮的习俗。人们以聪明的才智射杀、猎获狮子,进而驯服狮子。在波斯,人狮搏斗是其艺术中常见的题材。人们猎狮寝皮,蔚为成风。据《新唐书·西域传》称,狮子国“能驯养狮子,因以名国。”唐代文绫中就绘有驯狮图。在斗狮、驯狮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以调教、驯服、戏弄狮子为最初内涵的狮舞[8]。它性格凶猛,但是能够驯养。幼狮出生在“阿术河芦林中,初生目闭,七日始开,土人于目闭时取之,调习其性,稍长则不可驯矣”。据史料记载,西域人将驯养的狮子拴在门前,大概西域狮还有“恋家守户”的本领。有人说“西域狮”就是今天的藏獒,也有人说“西域狮”是古代生活在中亚地区的亚种狮的形象。它浑身长着厚厚的卷毛,与直毛的非洲狮大不一样。其实亚洲的狮子在我国古书即称其为“西域狮”,现称为亚洲狮。
西域的贡狮进入中原地区,其驯狮和舞狮的艺术必然随之传入。中国狮舞的源头当在西域。《新唐书·回鹘传》记载,黠嘎斯“戏有弄驼、师子、马伎、绳伎。”这种狮子戏,与中土的狮舞类似,并有密切的关系。在今撒马尔罕一带的米国,“开元时,献璧、舞筵、师子、胡旋女。”这里所献“师子”应为狮舞。元稹《西凉伎》有“狮子摇光毛彩坚,胡腾醉舞筋骨柔”之句。这里,狮子舞与胡腾舞并述,同在宴乐中表演。后者为西域舞,那么狮舞似乎也应出自西域。李白《上云乐中》记西域贡狮舞情况:“金天之西,白日所没。东来进仙倡,五色师子,九苞凤凰。”明言狮子舞为康国所献“仙倡”之一。白居易《西凉伎》诗:“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如从流沙万里来。应是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近来时。”把狮舞出西域作了更为细腻的描绘。《史记·大婉传》记载,汉武帝时为了招待西域各国客使,就演出了各种角抵奇戏。汉代的奇戏中便有扮兽戏。张衡《两京赋》写道:“总会仙倡,戏豹舞罴,百虎鼓瑟,苍龙吹。”《文选》薛琮注:“仙倡,伪作假神,谓如神仙也,罴豹熊虎皆假头也。”文中无装扮的狮子。中原地区狮子舞至迟在曹魏时期已经出现。孟康注《汉书·礼乐志》“象人”条时说:“若进戏鱼虾、师子者也。”这是中原地区最早的出现狮舞的记录。孟康为曹魏时人,可见其时已有戏狮子的表演。
[关键词] 《东方狮王》;电影;中国武术;体育
电影《东方狮王》于2006年8月15日,由梧州市委、市政府、藤县县委、县政府、梧州市文化局和北京东方明星影视艺术开发公司、广西电视台、广西天上星影视公司联合摄制。该片上映后得到强烈的反响,并于许多电影节上获奖,比如第九届国际儿童电影节优秀影片奖,美国圣地亚哥国际电影节优秀影片奖。同时作为许多大型颁奖典礼的参展影片和首映影片亮相,比如作为2008年英国的“东方电影节”参展影片,还作为了北京体育电影节首映影片以及第一届北京国际电影季参展影片。该片故事发生在广西一个偏僻的小村落,起因是县委共青团为了发展健康向上的新农村同时丰富农运会的项目和特色,同时也是为了解决农村孤儿的生活问题而组织起了一支武术队。共青团企图用中国人的尚武精神来耳濡目染地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通过将农村孤儿、问题少年以及残疾少年聚集起来,规范社会秩序,提升社会和谐度。故事原型来自于广西藤县狮队,采用了同样的队名,故事地点和主要事件,就连最基本的人物关系也没有作大的改动。藤县自古有着舞狮的传统,其19个乡镇内都有属于自己的农民狮队,总人数超过两百人。原藤县文体局副局长,现国际级舞狮教练和裁判廖金胜在电影上映时介绍说,禤洲狮队是藤县所有舞狮队中最有名的一支。这支队伍成型于1995年,是在习武少年队伍的基础上渐渐发展起来的。这支队伍在成名以前,经费和器材相当有限,但是农村少年们对于舞狮的梦想从不放弃,放学回家后用破旧的箩筐和旧床单充当狮子头和狮子尾巴,在树桩上跳跃练习上桩。通过这些不懈努力,近几年该农民狮队在国际大赛中崭露头角,并于2004年步入辉煌期。连连出彩,先是在全国狮王邀请赛上折桂,而后还夺得了马来西亚世界狮王争霸赛的冠军宝座,为广西藤县禤洲狮队赢得了“南狮王”和“东方狮王”的美誉。影片中出现了大量的中国功夫画面,深刻地体现了我国功夫体育的文化特点和迷人魅力,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功夫所带来的底蕴深厚的体育文化。
一、电影《东方狮王》中中国武术的具体体现
电影《东方狮王》作为一部儿童功夫电影,在片中出现了大量的儿童功夫画面,首先在开场使用了倒叙的手法,开门见山,为大家直击中心主题——舞狮。然后在农运会开展前夕,邓教练带着众孩子在共青团干部家楼下空地进行了一番小型的功夫表演以及后来教练失踪后孩子们进城寻师为了筹钱吃饭的有偿街头表演,还有片中无数次的舞狮练习和比赛现场的舞狮表演等。大量的功夫片段是该片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在特技和3D技术泛滥成灾的今天,一部真正的儿童功夫电影为人们呈现出一道开胃菜。而这许多的功夫表演中,集体表演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军体拳、形意拳和舞狮。
(一)军体拳
影片《东方狮王》中在问题少年邓波逃体育课舞狮之前,邓波怂恿阿三逃课时说:“军体拳谁不会啊,不去练了。”军体拳是由拳打、脚踢、摔打、夺刀、夺枪等格斗动作组合而成的一种拳术。经常开展军体拳训练,对培养青少年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具有重要意义。在影片《东方狮王》中军体拳是作为体育课的常用教学内容存在,因此突出了功夫在教育青少年上的重要意义以及精彩表现。
(二)形意拳
百科全书上形容形意拳是这样说“形意拳,又称行意拳、心意拳、心意六合拳,中国传统武术,与太极拳、八卦掌齐名,同属内家拳之中。打法多直行直进,与八卦之横走、太极之中定有显著差别。形意拳之短打直进用于战阵中最为适合,无花哨之招法,长劲亦是最快。两军交战,千军万马中,要能有闪转腾挪之地不易,只有直行直进,走亦打,打亦走,如黄河之决堤。”电影《东方狮王》中邓教练的小女儿带领队员们练拳时常用的一套拳便是形意拳。这套拳在体育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高校体育的必修学分之一,也是全国各大武术比赛中的项目之一。甚至是作为功夫的入门拳法引导学生强健体魄用。电影《东方狮王》中邓波作为一个问题少年,初入邓教练麾下时,颇不服气,自以为有着许多年的打架经历便可以轻松学会功夫,因而十分不满邓教练对其基本功的要求,不愿跟随大部队一起按时按量完成压腿的任务。殊不知功夫的作用是“筑其基,壮其体,使骨体坚如铁石”,要真正学会一门功夫必须在身体素质上下苦工,为技术打下基础。有了最基本的功法后才能化劲道为力量,达到周身完整,刚柔相济,精神贯注,形神合一,以意导体,以气发力的效果。电影《东方狮王》中邓教练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正是中国功夫的内在体现,不偏不倚,可刚可柔,强身健体,锻炼意志。随着练功时间的增加,街头小混混版的邓波终于随着功夫的修炼,把自己的心魔克服,达到遇事不慌,以礼待人,忍让宽容的境界,总算真正领悟到功夫的意义。
(三)舞狮
在影片《东方狮王》中,舞狮是贯穿全片的线索,也是全片的主题,而舞狮这一现象在我国是十分常见的。舞狮,在我国有许多称呼,有的地区叫狮子舞,有的地区叫舞狮子,有的地区甚至把它叫做狮灯。舞狮在我国的历史可以归宿到汉朝。《汉书·礼乐志》中记载了现在舞狮的最原始形象,也就是“象人”,而最早对舞狮有生动描写的文字出现在唐朝。而舞狮的活动,由于狮子象征着吉祥如意,瑞兽临门,寄托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也寄托了人民对消除天灾人祸的美好愿望,因此在我国得到广泛流传。发展到现在的有南狮和北狮两大类。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在佳节或隆重的节日庆典中,借以助兴。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欧美霸权主义文化的入侵,我国传统文化得到不断排挤,青少年对基督文化的崇拜势不可挡,舞狮文化已经岌岌可危。因此影片《东方狮王》中通过叙述农民狮队在国际竞赛中获得荣誉来号召青少年重拾我传统文化,对爱国主义和集体荣誉感有着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因此舞狮在影片中变得十分感人。不再是单纯的表演或功夫。影片《东方狮王》中表现的是北狮的内容,由邓波和张三双手分别执狮子头和狮尾,阿三俯身双手抓住邓波的腰部,两人分别披上用牛毛缀成的狮皮覆盖腿部,合演一只威武的大狮子。这种狮子在官方叫做太狮。在舞狮的过程中,邓波和阿三表现出了优秀的功夫功底和一定的英雄气概。通过“前空翻狮子”“后空翻上高桌”“云里翻下梅花桩”等动作表现默契程度。邓波和阿三合舞的那只狮子外形夸张,狮头圆大,眼睛灵动,大嘴张合有度。而在踩高桩时,邓波表演的狮头一时威武雄壮,一时憨态可掬;通过模仿狮子日常的看、站、走、跑、跳、滚、睡、抖毛一系列动作来博取观众的掌声,同时选取了一系列的高难度动作在狮王争霸赛中夺冠,包括“耍长凳”“梅花桩”“跳桩”“隔桩跳”“亮搬造型”“360度拧弯”“独立单桩跳”“前空翻二级下桩”“后空翻下桩”等。
二、电影《东方狮王》中中国功夫体育的实际意义
电影《东方狮王》导演王晓民认为:在电影脱掉了舆论工具的帽子,正式成为一种产业时,在商业片、娱乐片主导了电影市场时,主旋律影片还要不要搞,是电影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问题。而答案是肯定的,既然要多样化,就必须百花齐放。当前经济快速发展,世界上各种价值观念自由流行,青少年还未能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便已淫浸在美国等霸权主义文化主流价值观下,这对我国青少年教育造成了相当大的阻碍和破坏。而随着近几年流动人口的增多和农村户口的减少,农村青少年教育已经成了教育局当局心中的一种痛。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落后,整体水平低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种不甚乐观的农村青少年教育局面为功夫体育的出现带来契机。青少年喜爱娱乐节目,喜爱观看电影电视节目,因此创作一个中国儿童功夫体育电影可以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把助力,提供一个绿色空间。这有助于和谐社会中健康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形成,因此电影《东方狮王》对电影工作者和青少年两者都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功夫是我国多年来最传统的体育项目,但却未能参与到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竞技项目。而当前局势下的县委体育早已一心扑向国家奥体热衷的几个竞技项目,比如乒乓球、羽毛球、跳水、排球等。电影《东方狮王》的出现,体现出我国民间体育中人民不忘本的一种良好美德。同时反映出我国基层团组织工作的到位,一个都不能少的精神在这一群积极向上的青少年身上体现的十分清晰,这是时代在进步,这是人民的进步,也是组织的进步。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戏剧影视文学教研室主任王建平认为:《东方狮王》的深刻性表现在,编导并不满足于仅仅对少儿舞狮的神奇故事的演绎,而是努力挖掘其背后的思想含义,提炼成艰苦奋斗的励志主题。片中男主角邓波宁肯被人打上三拳,也不肯打破誓言,不愿放弃学功夫的机会,这种价值观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对青少年的一种人文主义关怀,同时也体现出青少年教育的不断前进,还表现出了我国青少年勇于直面人生,直面困难,挑战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可贵精神。邓波等一众孩子在大雨中坚持看完黄飞鸿舞狮的电影;舞狮队在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中,失手跌伤后大无畏坚持比赛完成的精神;还有狮队惨败而归却受到乡亲们的尊敬和鼓舞的精神;受制于经费,邓教练重操旧业不畏船运风险;受制于经费吴书记想办法给孩子们免费观看舞狮的机会等。这些宝贵的镜头无一不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和坚强的信念。爱拼才会赢,这并不只是一句歌词,而是中华民族的拼劲,透过一系列对困难克服的经历和不畏险恶的精神,电影《东方狮王》向世界也向青少年展示出一种人生的积极意义,一种中国功夫体育的积极意义,一种励志向上的教育意义。
三、结 语
功夫在电影《东方狮王》中最大的作用莫过于共青团企图用中国人的尚武精神来耳濡目染地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这是一种成功的模式,也是无数代前辈的经验的指示。中国功夫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无论是在体魄上还是在精神上,都给了我们青少年一种不一样的体验和精神指标,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就是我国功夫所追求的终极宗旨。
[参考文献]
[1] 王建平。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评电影《东方狮王》[J].当代广西,2007(10).
[2] 贾亮。武术与中国武侠电影[D].郑州:河南大学,2006.
[3] 姜玉泽。舞狮运动的形成与现代舞狮的特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5).
[4] 马行风,葛国政。中国舞狮的社会特性和功能——兼论体育院校开设舞狮课的可行性[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6).
[5] 丁保玉,解乒乒。舞狮文化解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6).
本课程共包含:五部分内容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知道狮子并非产于我国,它的故乡远在西亚和非洲。由于狮子的外形雄壮,威武有力,又有百兽之王的美誉,因此,人们往往把它作为权力、威严的象征。
而我国狮子的由来要追溯到西汉,公元前138年张骞历时13年,两次出师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从此,各国使者、商人、传教士等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不绝。在《后汉书》中记载了贡狮。公元87年,西域大月氏和安息等国为了结好汉室,不远万里把象征吉祥、威武的狮子作为礼物送到我国,使得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逐步地相互融合。
在此之前,我国道教普及,逢年过节,有舞老虎的习俗。到了东汉时期,班超再次西行,印度僧人沿着丝绸之路到达洛阳,将佛教传入中国。经书讲文殊菩萨坐骑为狮子。因此,舞狮逐渐取代了舞老虎被人民所接受。有关舞狮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礼乐志》、龟兹文化都有舞狮的记载。关于舞狮的起源有很多中说法,其中主要和宗教、训狮和战争有关。
从以上可知,舞狮运动是一项集武术、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项目,通过两个人的默契配合,模仿狮子的各种形神动作,达到表形体意的目的,是典型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第二个
舞狮分为北狮和南狮两个流派,北狮起源流传于中国北方地区,南狮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
南狮在民间也叫作“醒狮”。有关的南狮起源在正史中所见材料不多,根据《广东省志》记载,广东舞狮发端自北狮,从中原流传至岭南地区,逐渐演变为南狮。在明代就有工匠从事狮头、狮被、锣鼓等的制作,并逐渐形成产业。因此,可以推断南狮至少起源于明代时期,迄今有几百年历史。
关于南狮的起源有三个传说,我们来看一下。
醒狮运动的发展经过了四个时期;
萌芽期:舞狮运动虽然早在三国时期已经存在,但是真正的南狮运动还要从明清时期说起,南狮运动在明清兴起,并得到一定的发展;南狮运动注重技巧的运用,舞狮也逐渐有个人过渡到团体组织形式,大大提升了南狮运动的技术水平,并逐步融合武术、舞艺、技巧等多种项目因素于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南狮文化和艺术。这一时期尚未形成真正的南狮运动,多以狮舞为主,且普及和推广程度也稍显不足。
发展期:民国时期,随着南狮运动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佛山派和鹤山派两个南狮派别。随着南狮派别的划分,各个南狮队伍通过选择狮子的颜色和个性来展示他们的舞狮技术和特点,最为著名的就是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和张飞,分别用黄、红、黑颜色代表。刘备与黄色相称;关羽与红色相配;张飞与黑色相搭。在解放前期,南狮运动主要在庙会、祭祀、节日等期间进行表演,各个狮队之间进行比试和较量,这对南狮运动技术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停滞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南狮运动作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也开展的如火如荼。1966年,一场时代的厄运从天而降,全国各地被红色恐怖笼罩,阶级斗争随之而来,文化大革命爆发。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全国各地体育工作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各个运动队停止训练,运动员上山下乡,参加劳动改造。直到1976年以后,“四人帮”倒台,文化大革命宣布结束,全国经济、农业、工业恢复正常生产,体育运动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成熟期:文化大革命后进入正常发展轨迹。国家大力发展各项体育运动,龙狮项目在中国龙狮运动协会的推动下,进行了挖掘整理,推动了龙狮运动的发展。自从1995年国家体委把龙狮运动列入全国正式比赛项目以来,每年国内外大小赛事将近上百场,有亚洲室内运动会、世界龙狮锦标赛、全国龙狮锦标赛、争霸赛、精英赛、邀请赛、大中小学龙狮赛等一系列国内外龙狮赛事纷纷举办。截止目前全国已有三百多所高校开展龙狮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南狮运动的发展,使得龙狮运动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南狮有很多习俗我们来了解一下:
(一)新狮初舞“开光点睛”
(二)起舞的礼仪
(三)舞狮迎宾方式
南狮在演变的过程中有分为:佛装狮 和 鹤装狮 两大流派。
佛装狮:主要流传于佛山等地,表演特点以大开大合的动作配合沉雄稳健的广东民间武术(洪、刘、蔡、李、莫)的步形、步法和腰桥,舞动线路宽阔,力猛,气势磅礴,着重于烘托气氛,多在镇宅驱邪、喜庆、喜气洋洋的场面(或群狮)出现。
鹤装狮:主要流传于鹤山等地,表演特点以猫形狮性为特征,极力仿生,用猫步和细微的神态以戏剧诉说故事形成表现。
南狮讲究技巧和武术功底,一般由二人或三人组成。其中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另一个舞大头佛,手执大葵扇作为引导,后面则有锣鼓队配合,狮子的动作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节奏舞出千姿百态。
舞狮运动作为中国传统体育,具有自己的自己的特点和价值功能。
舞狮运动的特点具有:
一、鲜明的民族特色
舞狮活动在中国,原是一种以娱乐、表演为特点的民间传统习俗活动,发展成为一种现代的体育运动比赛项目,其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二、强调集体配合
舞狮运动是两个人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一个集体表演项目,两个人通过狮被将其联系在一起,来完成各种动作,因此,如果没有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就不可能将狮舞好。
三、鼓乐伴奏
鼓乐伴奏是舞狮运动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舞狮运动本身存在着地区差异,因此在舞狮的鼓乐配合上不尽相同,南狮有南狮的鼓乐风格,北狮则更多地融入了北方鼓乐的特点。
四、种类繁多、竞技性强
舞狮这种形式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由于地区的不同,受当地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的影响,其形式和种类也是丰富多彩的。舞狮的表演,技巧性较高,因此也有着极强的竞技性。
五、与节日娱乐密切联系
在华夏各民族的节日和庆典里,有许多传统节日和社火活动都与舞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像北方地区正月十五各地举行的庙会上,自然少不了舞狮的队伍,由于舞狮表演热烈,加上人们对狮子的崇敬,给节日增添了许多吉祥、喜庆的气氛。
中国舞狮运动的价值功能:
1. 文化传承功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主旋律。舞狮运动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不仅能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凝聚各民族人民之间的感情,同时对外也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狮文化”。
2. 教化功能:从事舞狮活动,不仅是对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意志力等方面的教育和锻炼,而且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它能增进对本民族文化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能激发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欢庆吉祥、颇有难度的舞狮表演,也是一种热爱生活的教育,培养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精神的教育。
3. 健身娱心功能:舞狮是一种集武术、舞蹈、音乐等综合因素的体育项目。舞狮通过鼓乐将武术和舞蹈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变化多端的节奏中完成各种造型和表演动作,“鼓乐激昂雄狮起舞”,这对表演者来说,是一种极好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锻炼,对于观赏者也不失为一种健康休闲、调节身心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