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我爱吃窝窝头作文(优秀5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今天上午,我正在写作业,突然隐隐约约地听见妈妈对爸爸说:“咱上午蒸窝窝头吧!”“蒸窝窝头?太好了!”我急忙跑到妈妈身边,恳求妈妈:“妈妈,您不是要蒸窝窝头吗?我也想蒸。”妈妈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行,那你也蒸吧!”“妈妈万岁!”我一蹦三尺高。
准备开始蒸窝窝头了,我高兴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我先像模像样地把围裙穿上,又大摇大摆地走到了厨房,站在水龙头旁边,把手用洗手液搓了一遍又一遍。哎!总算洗干净了。
窝窝头是用黄豆面和玉米面掺合在一起做的。妈妈把两碗黄豆面和一碗玉米面掺合在一起放到面盆里,又加入了半碗水合成均匀的面团。开始做了!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先拿起一小团面,把这团面揉圆,用大拇指在底部按一个洞,放到左手掌里,然后再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在洞里旋转,旋转成帽子的样子。别看这么简单的步骤,做起来可难着呢!我做的第一次因为力度和技巧不合适,所以失败了,好多次都是这样没做成功。后来在妈妈的指导下,掌握了力度和技巧,我终于做成功了比较像模像样的窝窝头。
妈妈把做好的窝窝头放在了锅里,又打开了炉子,告诉我30分钟以后,窝窝头就熟了。在我焦急的等待下,窝窝头终于出锅了。我也顾不上热了,抓起一个窝窝头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嗯!真好吃,真好吃!真是越嚼越香呀!
通过今天的体验,我明白了:原来蒸窝窝头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以后要多多练习,才能像妈妈那样,做出又好看又好吃的窝窝头。
正午,正在熟睡的我闻着隔壁窗外飘来阵阵香味,仔细一嗅,像极了小时候奶奶给我煮的窝窝头的味道。
娴儿,让奶奶亲亲,小时候的我常常与奶奶形影不离,亲密无间,如图好朋友一般。奶奶爱做窝窝头,我便是她的窝窝头忠实粉丝。每当奶奶从厨房中端来散发诱人香气的窝窝头时,我便能不顾一切扎进盘里,慢慢品味着这色泽金黄的窝窝头,认为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
后来慢慢地,我长大了。不在无时无刻的粘着奶奶,爸妈因为工作调动,我跟随他们去了另一个城市,久而久之也忘记了奶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窝窝头也在饭桌上随处可见,比奶奶做的美味也比奶奶做的美观。也渐渐忘了小时候奶奶做的窝窝头。
一天我接到了奶奶的电话,奶奶还是像往常一样关心的问候我几句:有空就还来看看我,我给你做窝窝头吃。谁爱吃你那玉米面做的窝窝头啊!我不耐烦的回了句。奶奶什么也没说,只哦了一声。
当时的我并没有听出那个哦字竟饱含了奶奶满满的失落。如果我知道那是奶奶最后一次神志清醒,我一定不会那样!一定不会!
当我感到奶奶家时,一个傻笑说胡话的老人。听大舅说,奶奶因长期寂寞患了老年痴呆症。我不禁心我一倏,后悔当年为什么不多陪陪奶奶。正当此时,奶奶端出了一盘窝窝头,呲着牙冲我笑着说:妞,给吃窝窝头。我不禁泪水止不住的流了下来。
外面的窝窝头再好吃,也没有奶奶做的好吃,因为奶奶的窝窝头有种家的味道,但,错过,便再也回不到从前。
可有好多年了,我都没再见过和吃过高粱面做的“窝窝头”啦!
那天去逛街,见路边竟有卖高粱面“窝窝”的,很是稀罕。眼见心馋,遂就买了两个黑“窝窝”,吃得满嘴香甜。只不过,这高粱面“窝窝头”绝非是我小时记忆里的那种味道了。
小时候,我跟着妈妈来太姥家串亲戚。太姥当年已是逾八十高龄的人了,可她的精神头儿却很好。只不过,她那饱经沧桑的脸上布满着道道很深的皱纹,嘴里的牙全掉光了,平日只能吃些软食,常爱抿着嘴慢慢的咀嚼。我见她吃饭时嘴角晃动的样子颇感好笑。太姥见到我就像见了什么“宝贝”似的,把我揽在怀里爱抚的问长问短,嘘寒问暖,生怕我受什么委屈。
那天,太姥家里来了不少的亲戚,有舅老爷,舅舅,大姨、小姨的,他们边陪妈妈说话,边逗我开心。门口站满了很多左邻右舍来看热闹的小孩子,有的瞪大了眼睛,稀奇地看着我这个从“远方★WWW.BAIHUAWEN.com★”来的客人,有的主动过来和我说话,有的从家里捧些枣、花生让给我吃。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照明点的是煤油灯,晚饭直到天黑了才开始做,当人们端起饭碗吃晚饭时,外面的夜色已变得更加的黑了。
庄户人家做饭都是用地锅,要一边往炉膛内添秸杆、树枝等柴禾,还一边“呼哧、呼哧”手拉风箱儿帮助烧火的那一种。每做一顿饭,都是现生火,遇到雨天柴火湿,屋子里会烟雾腾腾的,滚滚的浓烟把做饭的人呛的直流眼泪,不住的咳嗽,很是辛苦。
太姥家不富裕,平日吃不起白面馍,天天净吃些高粱面的黑“窝窝”了。“窝窝头”是将高梁面掺杂些麸皮、豆类等杂粮用石磨加工成杂和面,拌水后把面在盆里揉揉,做成“窝窝”的形状,放在蒸笼里蒸,数十分钟后就该出锅了。新鲜出锅的“窝窝头”带着淡淡的清香,不沾油也不沾糖的,吃起来倒也香甜。起初,我就很喜欢吃,还直夸“好吃、好吃”的。可没新鲜两天,我对“窝窝头” 就没了兴趣。这黑“窝窝”吃多了,肚子不舒服。看来,这农村的高粱面“窝窝头”还是没咱城里的白蒸馍好吃啊!
过去,一般的农家日子过的都很紧巴,村民大多也没什么钱儿。谁家想买一些如针线儿,糖果、小镜子之类的东西,由于缺钱,就拿家里的鸡蛋、高梁面去兑换。村里常有一些担着挑子的送货郎来卖货。
送货郎手里摇着拨浪鼓,嘴里不时的吆喝着。一个鸡蛋大概能换数个糖果或一小纸包针什么的。也有的拿糙麦、高粱、玉米等,来换些大坷垃盐,酱油、醋之类的生活用品以贴补家用。
有许多小孩爱围着货郎的小摊瞧热闹,拿拿这个摸摸那个的,久久不肯离开。也有哭呀闹啊的,非让大人给自己买喜欢的小玩艺儿……
太姥家离县城较远,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交通工具,上趟县城主要靠步行,或说说好话,趁着别人的马车捎个脚儿。村民进趟县城一般还要再备些干粮,以便路上肚子饿了好垫吧垫吧,充充饥,吃的也就是些窝窝头、煮红薯,或者烤熟的玉黍黍等。家境好点的人家把高梁面和小麦面变着法儿做成花卷馍带着路上吃。
等我长大些,再次来太姥家时发现,这里的人们做饭烧火用的是烟煤,煤火代替了柴禾。吃饭有玉米面馍,或用小麦和一些粗粮做成的花卷馍,再者就是白蒸馍了,可唯独不见高粱面做的“窝窝头”,我心里不免顿生疑惑。
一次吃饭,我故意打趣的提出:还想吃高粱面的“窝窝头”!家里的人们闻讯赶忙找左邻右舍去打听,好半天才讨来了两个高粱面的“窝窝头”。再吃,没有了过去那种香甜的感觉,倒有一种苦苦的,涩涩的味道,难以下咽。
时光荏苒,岁月无情催人老。当年的我还是懵懵懂懂的娃儿,如今都到了“知天命”的年龄,胡子花白的成了“老”人了。
太姥姥离开我们已有多年了,可太姥那和蔼可亲,眉目慈祥,充满善意的笑容却深深的留在我的心里,而且越来越深了。
当清晨的微光照进房间,公鸡嘹亮的嗓音将奶奶叫醒。她悄悄地起身,轻缓着步子走入厨房。穿上素色围裙的那一刻,奶奶的工作便开始了。
我站在厨房门口,看着奶奶从灶台下掏出一个不锈钢的大盆,而后弯腰拿出两袋白色的面粉,分别从不同袋子里用瓢舀出两勺。
我一脸疑惑,不禁问道:“奶奶,您为什么要从不同的袋子里舀出相同的面粉啊?”奶奶拍拍手上的面粉,勾了勾我的鼻子:“这啊,可不是什么相同的面粉。这一袋是我们平时吃的面粉,另一袋是糯米粉。至于为什么要用不同的面粉,这个就有学问了。”奶奶用一只手向面粉里不断试探着加水,并用另一只手搅匀“如果只用小麦粉,就无法吃到松软爽滑的口感;只用糯米粉,最后的窝头便会塌在锅里,根本无法成型,所以,要把两种面粉采用1:1的比例混合后和面。好了,现在揉的差不多了,让它醒一会儿,咱去处理大枣。”
我跟着奶奶进入阳台,看着奶奶搬出三个小马扎,奇怪道:“我们不就两个人吗?”“傻丫头,这不是给人坐的,是放案板的。”奶奶拿出一袋蜜枣,一袋红枣和一把宽面菜刀“我们先将蜜枣切成四份,然后再处理红枣。红枣不要直接切,要先将它用菜刀拍扁,然后切下红枣核两边的肉,最后再把红枣核上下部分的肉切出来。看看,是不是切的很干净。”奶奶拿起红枣核,向我炫耀。“走吧,咱们看看面醒好没有。”
奶奶拿出面盆,掀开盖在上面的白布。我用手指戳了戳面团,凹下去一个小坑。“你看,能够戳出小坑的时候,就说明面醒好了。”奶奶用手拨了拨黏在盆壁上的面团,然后将处理好的枣倒进盆中,一手扶着盆边,另一只手翻来覆去地蹂躏着面团。不一会儿,她拍了拍揉好的面,拿出面板,向上面撒了一层面粉。“咱们要先揪出一个小面团,在手中经过几次简单的转动,然后把拇指插入面中,再经过几次转动,看,一个窝头做好了”奶奶将窝头放在面板上,对我说道“小馋猫,去把蒸锅和笼布拿进来。”我赶紧跑去找蒸锅,生怕晚吃上窝头。奶奶将水加进蒸锅,盖上篦子,放上笼布,我捧起一个个馅料丰富的窝头,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放进蒸锅。
等待的时光是那么漫长,心急的我一次次地向厨房跑去。
“差不多了,可以开饭喽!”我紧跟着奶奶走到灶台前,掀开锅盖,蒸腾的雾气中一阵红枣的清香扑面而来,一个个形似宝塔,金黄闪光,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着诱人的光芒。
我拿起筷子,戳出一个窝头,直接塞进嘴中。还冒着蒸汽的窝头烫得我直哈气,奶奶在旁边笑得合不拢嘴,我也笑了。
老家的屋前有一棵高大的榆树,它枝繁叶茂,有桶口那么粗。
又是清明节了,榆树开花了,圆嘟嘟的,密密麻麻的榆钱儿挂满了枝头,将我的思绪拉回到童年……
那年我八岁,银发苍苍的奶奶吩咐我去捋些榆钱儿放在盆里洗干净,说要蒸一锅榆钱窝头给我们尝尝。那一刻我兴奋极了,长这么大,这还是头一回吃榆钱儿做成的窝头。于是,我一边想象着窝头的美味,一边围着奶奶忙碌起来。
奶奶的手艺真好。她先把洗好的榆钱儿用石磨磨碎,然后拌上红薯面,最后将和好的面捏成十几种花样,有“龙抬头”“千层顶”……然后,便放在竹屉上入锅蒸了。约摸过了半个钟头,窝头出锅了,大老远就能闻到一股诱人的香味。
邻院的孩子们不知啥时跑来了,我无暇顾及他们,迫不及待地从屉子上拿了一个热气腾腾的窝头,咬了一口,烫得我咧开嘴巴大叫起来。奶奶接过窝头,用她那干瘪的嘴替我吹着。我伸了伸舌头,仔细地观察着奶奶掌心里的窝头:黑黑的,有拳头那么大,结结实实的,一层一层地重叠着。奶奶说这叫“蒸蒸日上”。过了一会儿,窝头凉得差不多了,奶奶轻轻掰下一小块放进我的嘴里,那味道怪怪的,苦中透着麻,涩中带着辣,细细嚼嚼,才觉得有那么一丁点的甜味。
“呸!真难吃!”小伙伴们仅仅吃了一口就纷纷将窝头吐掉,并且一个劲地嚷着:“没有巧克力好吃!”“没有饼干甜!”“没有薯片香!”……奶奶无奈地摇摇头,叹了一口气说:“唉,你们这些孩子。”她用微微颤抖的手掰着窝头,放在无牙的嘴里津津有味地咀嚼着。随后,奶奶把我们召集在大榆树下,给我们讲述她生活的那个年代的故事。
从奶奶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了奶奶童年时代生活的艰难,闹饥荒那年,院子里的这棵大榆树曾经救过奶奶一家人的命。说到这,泪水顺着奶奶那饱经风霜的脸颊流了下来。那一刻,我和小伙伴们都惭愧地低下了头……
如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而奶奶却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老屋拆迁后,我家搬进了崭新的楼房,但院子里的那棵大榆树始终没有被砍掉,每当榆树开花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慈祥可亲的奶奶。
我多么想再吃一回奶奶蒸的榆钱儿窝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