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月亮更圆,更明亮。此夜,人们会吃各种各样的月饼,赏五花八门的灯笼,舞一大条一大条的吉祥龙。
记得今年中秋节的傍晚,我和爸爸一起去了武林广场看灯展。在那里,人山人海,十分热闹。我们好不容易挤进了人群,一抬头,就看到了最高最大的吉祥牛,它弯着腰,脸上带着微笑,正给大伙儿拜年呢!一回头,一排小小的水果灯笼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有紫盈盈的茄子灯笼,有绿油油的西瓜灯笼,还有红似火的柿子灯笼。走着走着,我发现棵棵大树都绑上了一颗颗如钻石般闪闪发光的灯泡,好像大树穿上了华丽的星星舞裙,在人群中翩翩起舞。还有一个个有着小朋友图案的灯笼,被微风轻轻吹动,前后摇摆,似乎在向我们问好。
中秋节是个家人团聚的日子,但妈妈却在遥远的圣彼得堡,我非常想念妈妈,就给她发了一条短信:
中秋没月亮,杭州寒风吹。
家人倍思情,团圆少一人。
妈咪我想你,请你快回来。
希望明年的中秋节,我们一家人能团聚。
“呜呜……”我突然从梦中哭醒,眼角还挂着泪滴。妈妈听到我的哭声赶紧跑过来焦急地问我:“闺女,你怎么了?”我伤心地说:“妈妈,我梦见爸爸了!爸爸去刚果(金)已经工作三个月零五天了!”“你怎么记得这么清楚?”妈妈惊讶地问我。“爸爸走了以后,我天天都数着日子,明天就是中秋节了,我想跟爸爸视频聊聊天。”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是举家团圆的日子。望着窗外那轮美仑美奂的,似玉一般皎洁的圆月,我特别期盼与爸爸妈妈在一起。晚上,月正圆。透过如水的月色,我与万里之遥的爸爸连上了线。看到爸爸出现在画面上,我激动地喊道:“亲爱的老爸,我可想您了!”说完,我的眼泪就抑制不住地流了下来。爸爸连忙说:“闺女,爸爸也想你和妈妈了。你们好吗?”“好!我们可好了!爸爸,您怎么瘦了?”我哽咽地问。“这边很热,我一天要洗三次澡。我挺好的,你们放心吧!你要听妈妈的话,经常给爷爷奶奶打个电话问候一下。”爸爸叮嘱着我。
由于刚果(金)地处非洲,经常停电,网络信号时断时续,爸爸传来的画面总停顿,只有画面而不出声音,我心急火燎,妈妈在旁边也一筹莫展。我们只聊了三五分钟,网络视频就中断了。我只能无奈地关上了电脑。
皓月当空洒清辉,中秋良宵寄思亲。我对爸爸的思念仿佛插上了翅膀,飞向无垠的浩瀚的星空,越过万水千山,送给远方的亲人。我希望爸爸在异国他乡,平平安安。我会好好学习,多看望爷爷奶奶。我和妈妈盼着您身体健康,早日完成工作,早日回家!
今日重阳,传统的"敬老爱老节",我的长辈均已去世,一天里不免伤感而茫然。现在的长辈只有丈夫的父母了,想下班去陪伴,却被一关系极好的朋友竭力邀请吃饭——庆贺他晋级了。
饭后一伙人各分东西,走在回家的路上,风吹来,有白河水的味道。热闹后的安静分外冷清。抬头看,头顶有半月高悬,放眼看,万家尽灯火。我知道每一盏灯火里,都有老老小小一个家,都有各自的悲欢离合,都演绎着各自的剧本。
突然,好想好想自己的亲人们。
第一个想起奶奶,奶奶若在,今年该有105岁了。前几天和一个十几年没见的师范同学聊天,她忆起上学时放假的时候骑五六十里车去我家找我玩,她说:"去你家我记得最清的是你奶奶,她可真是个资深老美女呢!"其实,那时候的奶奶已经八十多岁了,却依旧是美的。她皮肤极白,腰板笔直,瘦瘦的,并不带半分老人们那种龙钟之态,不管走路还是干活,还是像年轻人一样利利索索的。头上白发与黑发数目各半,当然脸上也有皱纹,但就是显出一种说不出的美和端庄,那种美战胜了岁月,使人觉得美人迟暮,依旧动人。多年后我才明白,那种美,来自爱和慈悲。
奶奶的人生经历,恰是一部近代中国史。出生于佃户家庭,姐妹兄弟多,排行老六。小时候躲土匪刀客,长大后遇上兵荒马乱,常听她讲"1942年"也就是民国31年的故事,在天灾人祸战乱中艰难活下来,解放后,却因为爷爷为国民党当过"保长"而被批斗。可是,奶奶天生有一颗爱心。自己家里再穷,也总愿在左邻右舍需要帮助的时候竭尽全力帮助。那时候走乡串户做小买卖的人多,奶奶总体恤这些人出门在外不容易,宁愿自己不吃饭,也给人家端一碗饭,若是女的,奶奶就留人家在我家吃住。印象最深的是奶奶常常接济村上一个孤寡失明老太太。幼小的我常常被奶奶派去给她送东西。有一次,在南阳上班的姑父给奶奶买了一些水果饼干,奶奶舍不得吃,叫我挎一个小篮子给她送去。一路上,我用力吸鼻子使劲嗅那水果饼干的香味,却忍着不敢打开偷吃。我知道,那是不对的。奶奶有一颗慈悲心肠,有一次,水缸里有一只落水的老鼠,奶奶连忙伸进去一根棍子,让老鼠顺着棍子爬了出来。至于今后老鼠偷吃粮食,她不管了,只是救一条命。奶奶一生吃素,一生不骂一句人,活了96岁。
有一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个栏目叫"家风",我想奶奶若有什么"家风"留给我们,那就是爱和慈悲。这使我总有一种悲天悯满分作文网物之心,同情弱者,善待所有人。也从不仇富,因为我觉得每个人的收获都是他或者他的祖先付出了辛苦获得的。这使我心态平和,随遇而安。
第二个我想起了我的父亲。父亲活着的时候我生他的气,怨他,因为他重男轻女,忽视我们姐妹的受教育,不支持我们上学。可是,所有的怨都在7年前随着父亲的病逝烟消云散,继而化作无限愧疚。随着他的老去,父亲有了极大的改变,过几天不见我,就打电话,让我回家,一辈子不下厨的他,居然也慌着为我做饭。他长途跋涉坐车去外省看望在外地做生意的姐姐。我生老二不到一月,生了病,父亲焦急,天天打电话问我病情,打听出一种又一种药方。七年前父亲得了脑出血,等我见到他,已经不能说话不能动。在医院里,只睁两次眼。一次是往病床上放,他睁一下眼,当时他在我爱人的怀抱里,他望了自己女婿一眼合上眼睛。第二次,是姐姐连夜从外省赶回,千呼万唤,他又睁一眼,从此再也没有睁开。我愧疚的是,听从医生安排,让他进了重症监护室而没有亲自陪伴,让他孤零零的身上插满管子与最后的命运搏斗,而不是我坐在他身边握着他的手,让他安详的离开。父亲走后,每次路过他去世的医院,我都会忍不住哭。每次坐车或买东西,看到老人,我都会走神,都会想起父亲。我明白了他的土生土长的农村经历限制了他的眼界和视野,使他狭隘,可是怎么怪他?就像秋日一棵大树摇落叶子,不是他不爱叶子,是他处于林中无法掌控秋风,风吹叶落,不关大树。
最后,我想起我的母亲!母亲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母亲是个勤劳善良的人。常听母亲讲,她生我的那天晚上,是初冬的晚上,月如钩,清辉洒地,她于月光下去地里收红薯干,然后背了几十斤的红薯干回来,接着生下了我。这故事使我也变得坚强。我们的生活哪里有苦?尽是甜的。
母亲不给我讲故事。她给我讲真事。给我讲南阳解放的时候,九岁的她,听着枪声睡着了。给我讲,"五八年吃大锅饭","六二年吃二两七饿死人","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些故事给我的震撼远远超过了那些童话故事,使我总在感恩我们这一代生于和平年代多么幸运。母亲的勤劳也是出了名。不怕脏不怕累,总和父亲抢着干。对奶奶又极为孝顺,端饭倒茶,像闺女一样伺候,"妈"不离嘴。妈妈从不会讲做人的道理给我们听,却以"身教"教会我们真诚善良勤劳吃苦。今年春天,妈妈因不治之症去世。走时面带笑容。
感谢亲人,思念你们……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看到或听到这首诗,我的心中便涌起一种浓浓的、甜蜜的思念味道,想起远在异乡的奶奶。
小时候,奶奶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个人。她那灵巧的双手,总是会带给我一个又一个惊喜。一块小小的布,经她的裁剪,就会变成一双漂亮的布鞋;几块花布经她变法,竟能变成一件好看的花衣服;几个土豆加上几种简单的调味品,就可做出一顿可口的大餐。最让我佩服的是奶奶给我做的洋娃娃,几块破旧的布头,几块用过的棉花,竟被她魔术般做成了一个漂亮的娃娃。
长大之后,虽然和奶奶的距离远了,但是我对奶奶的思念一直没变。每当我吃着月饼过中秋时,总会想到远方的奶奶。“奶奶,您还健康吧?只有爷爷和您两个人一起生活,您会感到寂寞吗?中秋月圆夜,您和爷爷在做些什么呢?”所有的牵挂和思念,都在这个节日里,涌上心头。每到中秋,我就很想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陪他们一起过节,将我的快乐与爷爷奶奶一起分享。
我记忆中的中秋节,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回忆和思念的日子。
我不应该听到这首诗,“一个人在异乡是陌生人。”我会想起家乡的情况,那时候的记忆在我的脑海里依然如新。
当我打开一首古诗时,我会看到那首古诗。王维的《九月九日以山东兄弟》,我会看几遍,“一个人在异乡,一个陌生人,每逢佳节思乡”,那时候的情景会立刻浮现在眼前:
那时候我在老家,奶奶照顾我。我奶奶很爱我,对我很听话。不管我的要求是什么,虽然我今天不想那么有钱,但是我奶奶会想尽办法满足我。我不开心的时候奶奶哄我,奶奶陪着我的时候我开心。我很爱我奶奶。
想到这我就流泪了。就是和奶奶住了五年,最后因为想上学和奶奶分开了。分开是我和外婆舍不得分开。我在车里看着奶奶,渐渐奶奶的背影消失了。
我回家,奶奶总是留给我好吃的,但她舍不得吃。奶奶对我很好,我想报答她对我的好。我一年只见奶奶几次。
现在中秋节快到了。我更加想念我的奶奶和我的家乡。期待回家。相聚亲人,一起吃月饼,一起赏月,多美好啊!
我想中秋节快到了,这样我就可以和家人团聚,一起过中秋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