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民族习俗作文【精选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今天是大年初一,早上起床,奶奶问我早饭吃什么,要不要吃藕粥?可是为什么每年大年初一早上多吃藕粥呢?这象征着什么呢?
问奶奶,她说表示在新的一年生活过的甜甜蜜蜜;问妈妈,她说象征着生活过得幸福、甜蜜;可我觉得应该是生活每一天都过得幸福、快乐,每一天都应该甜甜蜜蜜、幸福美好。
第二天我住在外婆家,早上起床,外婆给我端来一碗晶莹剔透的汤圆,可不是早上要吃藕粥吗?这又象征着什么呢?
端午节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产生的。今天农历初五,这一天有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它能和家乡的春节、清明、中秋节一样热热闹闹,处处洋溢着人们欢歌笑语,欢度节日的快乐。
家乡的端午节更加隆重,端午节前几天家家户户就准备迎接它的来临,后几天准备划龙舟庆贺。这天人们买好箬叶、棕、糥米和肉等物品包粽子。今年的端午节更加具有节日气氛,你看现在离节日还有四五天,挨家挨户都在紧锣密鼓地包粽子。原来单调的粽早有了改进,现在有豆沙馅的、板栗馅的、蜜枣馅的真是五花八门,口感好极了。满街都能闻到粽子飘香,真是猴得人直流口水,提前带来节日的气氛。
端午节这天,每家每户早餐桌上都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早点,让你看得眼花缭乱。不
过最不能缺少的是包子、麻圆、粽子、茶蛋和大蒜,这是家乡传统的佳肴。大家欢度在一起,团团圆圆,吃得热热闹闹,津津有味,但对我来说到没有什么新鲜感,因为这些东西我早就吃厌了。听外公说,他们小时候多么盼望节日这一天的到来,因为只有过节才有这样的>幸福生活,平时那有这样好的生活呢?
想想现在,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呀!这真要感谢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我们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要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藏族是一个爱美也善于表现美的民族,因而对于居所的装饰也十分讲究,常见的有在室内墙壁上方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内壁则画蓝、绿、红三条色带,以寓意蓝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则的民居在门上或绘制日月祥云图,或悬挂风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则竭力渲染外墙和门窗,富于彩绘装饰,气势不凡。
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区别于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显的标志。
民居室内外的陈设显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论是农牧民住宅,还是贵族上层府邸,都有供佛的设施。最简单的也设置供案,敬奉菩萨。
富有宗教意义的装饰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标识,外墙门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悬红蓝白三色条形布幔,周围窗套为黑色,屋顶女儿墙的脚线及其转角部位则是红、白、蓝、黄、绿五色布条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观中,此五色分别寓示火、云、天、土、水,以此来表达吉祥的愿望。
还有以墙体装饰表达藏传佛教派别的。如萨迦民居的墙上涂有白色条带,在条带上再涂以相同宽度的土红色和深蓝灰色色带,中空为白色,在建筑主体或院墙直角转弯处及较宽的墙面上,还自上而下地用土红色和白色画出色带,以标识该地区信仰的是萨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萨的八廓街民居群即是围绕大昭寺发展起来的,是城镇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农牧区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为中心,自由布置、彼此错落,形成不相联属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着低矮的窝棚,无家贫民只能寄居檐下,栖身道旁。西藏自治区成立后,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12。24平方米,农村人均20。36平方米。由于旧西藏经济发展缓慢,建筑材料仅仅局限于块石加粘土,现在的民居已经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建筑材料,盖起了许多高层建筑,使藏式建筑风格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旧西藏绝大部分人家的室内设施极其简陋,现在电视、收录机、成套的藏式家俱已进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中国人的改革开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钱,他们将自己的住房装修得漂亮且具特色。
苗族花山节
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
“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节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朋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
滇东北和滇南一带苗族,每年农历六月六日过“踩花山节”。传说古时苗族战败流落异乡,想起祖先东逃西散的苦,伤心落泪。一年六月初六,祖先显灵,劝他们不要太难过,应该到高山顶上吹芦笙、唱歌跳舞给我们看。说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挂在一棵树上。大家围着这棵树歌舞,吹芦笙,这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从此后,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树,举行跳芦笙舞、斗牛、跳狮子舞、爬花杆等活动。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杆,谁爬得高,就把一个猪头和好酒奖给谁。
这就是苗族热闹的花山节。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藏族是一个爱美也善于表现美的民族,因而对于居所的装饰也十分讲究,常见的有在室内墙壁上方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内壁则画蓝、绿、红三条色带,以寓意蓝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则的民居在门上或绘制日月祥云图,或悬挂风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则竭力渲染外墙和门窗,富于彩绘装饰,气势不凡。
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区别于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显的标志。
民居室内外的陈设显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论是农牧民住宅,还是贵族上层府邸,都有供佛的设施。最简单的也设置供案,敬奉菩萨。
富有宗教意义的装饰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标识,外墙门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悬红蓝白三色条形布幔,周围窗套为黑色,屋顶女儿墙的脚线及其转角部位则是红、白、蓝、黄、绿五色布条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观中,此五色分别寓示火、云、天、土、水,以此来表达吉祥的愿望。
还有以墙体装饰表达藏传佛教派别的。如萨迦民居的墙上涂有白色条带,在条带上再涂以相同宽度的土红色和深蓝灰色色带,中空为白色,在建筑主体或院墙直角转弯处及较宽的墙面上,还自上而下地用土红色和白色画出色带,以标识该地区信仰的是萨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萨的八廓街民居群即是围绕大昭寺发展起来的,是城镇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农牧区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为中心,自由布置、彼此错落,形成不相联属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着低矮的窝棚,无家贫民只能寄居檐下,栖身道旁。西藏自治区成立后,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12。24平方米,农村人均20。36平方米。由于旧西藏经济发展缓慢,建筑材料仅仅局限于块石加粘土,现在的民居已经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建筑材料,盖起了许多高层建筑,使藏式建筑风格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旧西藏绝大部分人家的室内设施极其简陋,现在电视、收录机、成套的藏式家俱已进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中国人的改革开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钱,他们将自己的住房装修得漂亮且具特色。
苗族花山节
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
“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节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朋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
滇东北和滇南一带苗族,每年农历六月六日过“踩花山节”。传说古时苗族战败流落异乡,想起祖先东逃西散的苦,伤心落泪。一年六月初六,祖先显灵,劝他们不要太难过,应该到高山顶上吹芦笙、唱歌跳舞给我们看。说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挂在一棵树上。大家围着这棵树歌舞,吹芦笙,这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从此后,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树,举行跳芦笙舞、斗牛、跳狮子舞、爬花杆等活动。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杆,谁爬得高,就把一个猪头和好酒奖给谁。
这就是苗族热闹的花山节。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广西人, 我爱广西,爱广西的山、广西的水。
广西有许多处山水城市,有桂林、阳朔、北海、贺州……最能代表这个特点的便是全国闻名、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使桂林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便形成了其天然的各种溶洞、清澈见底、水平如镜的漓江、貌似大象的象鼻山。有浩瀚苍翠的原始森林、雄奇险峻的峰峦幽谷、激流奔腾的溪泉瀑布、天下奇绝的高山梯田……各种天然奇观尽聚桂林,象鼻山,就是桂林的象征,它因山形酷似一头大象。她神奇壮观、形象兼备,鼻脚之间的水月洞就如同一轮临水皓月,构成“象山水月”的奇景,潇潇洒洒。
桂林的山水也是独一无二的。人们常说“人间仙境、梦幻漓江。这话一点也不错。看第一眼漓江,只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清澈而平静。山的倒影再倒映下来,美得无与伦比。漓江是美的,它不会被任何天气影响以至丑陋—晴天,青峰倒影;阴天,漫山云雾;雨天,涟漪圈圈。
我爱广西的景色,也爱广西的食物。
广西有三大名粉:桂林米粉、柳州螺丝粉、南宁老友粉。桂林米粉以爽滑而闻名,桂林米粉入口香,爽滑,细嫩,容易入味;柳州螺丝粉和南宁老友粉都是以辣闻名,辣让食客更有胃口,为食客增加了食欲。
我们广西人,热情好客,有客人来,他们会唱起山歌,跳起山舞;他们又会拿出最好的食物和客人分享,还会搞一些活动让客人增添乐趣。
读文章的你,如果来到了广西,不要忘了逛逛桂林,吃吃三粉,这会让你领略到广西的美丽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