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战国策》,这个故事可谓是尽人皆知,但是其中也不乏破绽。
《战国策》本身只是介于子和史之间的一部书,更算不上正史,其中引用了很多民间故事和语言,本身可信度就不高。
疑问最多也最大的应属唐雎挺剑而起这一动作,唐雎可能带剑去吗?荆轲刺秦王是在公元前227年,而唐雎出使是在公元前225年,在史记中有记载说“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可见在这时,秦国侍卫都不能带剑上朝,而唐雎仅作为一个小国使节怎可能明目张胆带剑和秦王谈判呢?
而说唐雎拔出的是秦王的剑则更不可信,按常理来说,唐雎应该在殿下,怎能拔出秦王的剑呢,而且秦王也精通武艺,秦国的铸剑技术更是高超,荆轲刺秦王时,秦王只一剑就使荆轲倒地不起。连荆轲准备如此周全的专业刺客都无法刺杀秦王,唐雎一个瘦弱文臣怎能刺伤秦王呢,秦王何必害怕?秦王在此前经历了其弟长安君成峤和嫪毐发动的两次政变,并遭到荆轲刺杀,心理素质应该很强,也肯定会有准备,何况荆轲刺秦王反加速了楚国灭亡,唐雎是不敢做这样的举动的。
通读全文,只有三人对白,而且唐雎竟然和秦王相对而坐,唐雎挺剑而起时也没有旁人,看起来更象是秦王出使于安陵,而这样的事是绝对不会发生的,并且秦王完全没有必要“易地”,方圆五十里之地,在收拾完魏国之后它就应该灭亡了,秦国十年统一六国,军事力量雄厚,即使先后灭韩、赵、魏,其军事力量也十分强大,万余人足以荡平安陵。秦当时已有九鼎,灭六国名副其实,何必纠缠。
而且唐雎本身也有漏洞,既然先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已经让秦王有所准备了,秦王怎么可能还坐在那里,而且这三件事的时间顺序也有错误,唐雎这样的文臣说话怎可能如此没有逻辑?
以我来看这只不过是刘向自编自演的舞台剧罢了,假如秦王真是如此,又何以灭六国呢?
初中时学《唐雎不辱使命》便觉得唐雎的言行着实怪异。直至今日,依然怀疑此事的真实性。其理由如下:
秦王当时已经“灭韩亡魏”,而作为魏的附属国的安陵国并没有和魏国一齐归顺秦国。秦国为了得到安陵的土地而骗安陵国王说什么“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不干,但又怕秦国兵临城下,于是派出唐雎出使秦国。那么,从以上的历史背景来看,可以知道,安陵君既不愿依附秦国,又惧怕秦王,心理矛盾重重。作为安陵国的使者,唐雎应该和他的君主一样,是惧怕秦王的。可是唐雎不但不惧秦王,而且在与秦王闹僵,秦王威胁他“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也就是要发动战争)之后,他突然变得大胆起来,竟然怒对秦王:“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意思是说,若秦王发动战争,他将刺杀秦王。}
之后,《战国策》又记载了唐雎一个与当时礼节相悖的举动“挺剑而起”,试问一个使臣在面见别国君王时,有机会佩剑吗?
我们来看看《战国策》中的记载,同是刺客的荆轲是如何做的?为了行刺成功,经过密谋,荆轲和燕太子丹先将浸过毒的匕首卷入地图,再假意向秦王解说地图,最后图穷匕见而刺杀秦王。这就说明,在秦国,使臣是不能佩剑上殿的。文中有证可循,“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那么,你可能会说,荆轲刺秦是在唐雎之后,秦王可能从这一事件吸取了教训而修改《秦律》禁止任何人殿上佩剑。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那我们再来看看在此之前刺客们是如何做的。
远的不说,就拿唐雎所举的例子“专诸之刺王僚”来说吧。阖闾为篡位而要刺杀吴王僚,但由于殿上守卫森严,刺杀不便,所以阖闾请来杀手专诸谋划刺杀吴王僚大计。专诸是如何刺杀吴王僚的呢?其做法与荆轲刺秦王有异曲同工之妙。首先,他抓住了吴王僚喜爱吃熏鱼的特点,将吴王诱入阖闾家中,并将匕首藏入宴会上吴王僚所要吃的熏鱼的肚子里。然后,在阖闾家中设上埋伏。最后,在给吴王僚上熏鱼的一瞬间,将匕首抽出,刺向吴王。这说明什么?其一,在吴国,大殿之上也是不能佩剑的,否则他们不必多此一举。其二,在吴国,在大殿之外面见君主也是不得携带任何兵器的,否则,他们不必煞费苦心藏短剑于鱼腹中。
即使退一万步说,秦王殿上并无不得佩剑的规矩,那么,唐雎佩剑上殿是合法的,秦王的侍卫、武将们也同样合法。他们在唐雎“挺剑而起”时,绝不会听之任之,必会冲上去护驾。也许你会说,他们没有时间,唐雎的`举动太过突然。然而,我们完全有理由证明这个假设不成立。为什么呢?
第一,唐雎作为一国的使者{虽然安陵是个小国},秦王接见他的地点只可能是大殿之上{这一点可以参照荆轲刺秦王的史料}。第二,作为使臣的唐雎完全不可能与秦王面对面坐得很近,他与秦王之间必然有一个不小的距离,这就为侍卫们护驾争取了时间。那么,根据以上假设,殿上的武将、殿外的侍卫完全有时间保护秦王,甚至将唐雎擒拿。而且,唐雎在“挺剑而起”前对秦王说的那番话无异于告诉秦王“我要杀了你,你要小心”!这也是非常不符合情理的。试想想,如果真是这样,唐雎的刺杀会成功吗?还会有后面的“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情节吗?由此可以看出,《唐雎不辱使命》疑点重重!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它记叙了秦王想不费一兵一马就把安陵国消灭,便对安陵君说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地换安陵,唐雎识破了秦王的唐雎的奸计,并用自己的胆识与才智赢得了这场外交斗争的胜利。在这篇文章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第三段,是写唐雎以“土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之所以喜欢这段,是因为它最能表现出唐雎的胆识、才干、临危不惧、不畏强暴,为自己国家的尊严,可以置个人生死不顾,而且在唐雎讲“土之怒”那段更是畅快淋漓。唐雎虽不是把秦王杀死,但他把那种“土之怒”和那种精神也完全表现出来了。
第二段唐雎说“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就已经把秦王惹怒了,并引出“天子之怒”: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是多么危险的时刻呀,当时秦王已灭韩亡魏,可唐雎还毫不畏惧,并讲出“土之怒”:若土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秦王面对这样一段坚决的话,也不得不色挠。
在我看来“天子之怒”,也是不过仗着自己的权势搞得百姓家破人亡,生灵涂炭罢了,是以个人角度去大开杀戒。“土之怒”是以国家百姓为利益,牺牲自己,维护正义,是以国家的角度去铲除奸邪。这足以看出唐雎的临危不惧,以国家为大。
唐雎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那种“土之怒”更是要记住的,作为平民的我们怒也要“土之怒”,不求“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但也要怒的有用,怒的有尊严,为正直、忠义的事而怒。
话说当年唐雎不辱使命,保住了安陵国的土地,吓住了秦王,今天,再现现代版的《唐雎不辱使命》,真是别有一番滋味萦绕在心头。
学习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时,语文老师要王欣宁负责安排演出课本剧《唐雎不辱使命》,这下我们班可热闹了,王欣宁的两个兄弟跟在他的屁股后面不断起哄道:“王导,王导……”引得我们暴笑不止。
经过一中午的准备,下午演出正式开始。演员就绪,action,随着王导的一声令下,董淑恒饰演的大臣缓缓上场,在和秦王(田子阳)商计不出一兵一卒吞并安陵国的计谋。秦王派遣使臣出使到安陵国说:“我们大王,要以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这个小国,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们大王哟。”安陵君已识破了秦王的诡计,百般不愿意,又没办法,只好派唐雎出使秦国。
同学们演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只是秦王与唐雎的对话出现了一点小瑕疵,唐雎(吕瑞泽)佩戴宝剑,正气凛然的出现在秦王面前。秦王愤怒的质问唐雎:“想当年秦国灭掉韩国、魏国,要消灭你这小小的安陵国自然不在话下,但你们安陵却以五百里的土地生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但你们也不要得寸进尺,否则别怪我不客气。”唐雎以犀利的语言回敬了秦王。
“嗯。.。嗯。.。”不好,秦王忘词了,只见田子阳一脸茫然的望着下面,好窘迫啊!我们则像热锅上的蚂蚁般急得团团转,恨不得变成他肚子里的蛔虫,把台词告诉他,经过漫长的几秒钟后,田子阳终于想起了台词,演出继续。秦王怒喝:“你曾经听说过天子发怒吗?”依旧冷酷。“没有!”唐雎语气冷冷的。“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上百万,流血千里远。”愤怒中夹杂着得意。“那大王听说过平民发怒吗?”“平民发怒只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是那样的不屑。“想当年,专诸……”关键时候,唐雎(吕瑞泽)居然卡壳了,这可急坏了台下的我们,纷纷在下面悄悄提醒。幸运的是他迅速想起了台词,我们在下面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自此之后演出顺利的进行直至最后,唐雎拔剑挺起,效仿古人,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秦王脸色瞬变。赶忙向唐雎道歉。唐雎出色的完成了使命。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虽然这次因演员紧张而忘记台词,但在王导的英明领导下,剧组演出同样不辱使命,出色完成了任务。借演员房宝兴一句话:“也许我们的演出能冲击奥斯卡呢!”
安陵君僵直地坐在椅子上,回想起秦使怫然离去的背影,想起秦王的凶残,想到秦军势如破竹的强大,他觉得安陵国就像一座即将倾覆的大厦,世界末日就要到了……谣言如瘟疫一般在朝野上扩散,随后席卷了整个国家。自此,安陵君饭不能食,夜不能寐,他感觉自己就是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小舟。有一天,侍者跑进来喊道唐雎能解决他的烦恼时,正面对饭菜无法下箸的安陵君赶忙站起来,连鞋都没穿就飞过桌子朝门口奔去。只见在璀璨的阳光下,一个八尺有余,身体健壮,有着一双富有力量的眼睛的人坚定地站在那里——唐雎!安陵君紧紧攥着他的手,犹如溺水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
出使那天,安陵君与众大臣送唐雎到城郭外。唐雎双膝跪地,缓缓俯下身去亲吻安陵君脚下的土地。
马车一路狂奔,国都已消失在视野中。唐雎回头一望,耳畔仿佛传来了父亲的教诲,鼻翼间飘来了妻子做的晚饭的香味,眼前浮现出了母亲在灯火阑珊下缝补衣服的身影,似乎儿子还在奶声奶气地叫着爸爸,跑过来给唐雎一个拥抱……唐雎紧紧捏着栏杆,拭去眼泪,强迫自己不再往后看,铭记使命。
离国都越来越远,路上的行人也越来越少。天是一望无际的蓝,地是一望无际的黄,在重复而单调的广袤乾坤间,一个独行者向世界的边缘奔去,似乎每前进一步都注满了世界的孤独满分作文网。天变黑了,地也变黑了,唐雎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似乎造物主在天地之间泼上了墨水似的。一个时辰后,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闪电在天上如银蛇一般纠缠不休,不一会儿,暴风雨就开始歇斯底里地怒吼了,顿时,天昏地暗,世界都晕染开来,四下里,尽是一片风声雨声雷声马蹄声。受了惊的马突然抬起双蹄,发疯地向未知的黑暗冲去。马车在颠簸的路上仿佛要飞起来,唐雎闭了眼,死死抓住栏杆,俯下身子,像是秋风中飘零的落叶。马停了。唐雎睁开眼睛,一座古色古香的寺庙映入眼帘,香火萦绕。唐雎刚踏进庙中,魁梧的专诸,信义的聂政,独臂的要离三人出现在他的眼前,威严,令人敬畏。风止了,雨停了,阳光射进寺庙中,唐雎坚定起来,大声呼喊:“我并不孤独!前人的精神永远在我身边!”他大跨步走出寺庙,双手合并,虔诚的连鞠三躬……
几天后,唐雎到达了秦国都城。漆黑如铁的城墙拔地而起,高耸入云,如翻滚的乌云;卫兵军纪严明,长戈反射着尖锐的寒光。进入都城不多时就到了秦王的宫殿。殿内金碧辉煌,有六根大柱子,那柱子上的龙,金鳞金甲,张牙舞爪,恍若凶神恶煞一般,好似要冲出来。柱旁是满朝文武百官,整整齐齐,气势汹汹。唐雎高昂着头,大跨步从百官身边跨过,朝斜上方那个坐在龙椅上的人坚定地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