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学生道德修养的演讲稿(通用3篇)
道德是一种美德,是个人品质的一种根本表现,一个具有崇高品质的人,也同样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
道德与法律一样,都可以约束人。但道德的约束更多取决于个人的品质。道德虽然不是制止不良风气的有效手段,但却是治本的手段。所以,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更需要着每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其实,爷爷提出的八荣八耻必定是提高大家道德素质的一种很好的催化剂。
最近,国家推出了307位道德模范代表人,他们分为五大类别: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见义勇为。
假如我们当中的一位当选了道德模范,但并不意味着他的道德素养已经相当高了,因为,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东西。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习已经评上了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还要学习未评上道德模范的优秀人物。
如果提到洪战辉,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他是孝老爱亲的模范,从13岁起就支撑着一个父亲患病、母亲出走、弟弟读书、妹妹待哺的困苦家庭,但是尽管这样,他依然无偿资助贫困学生,再忙再累也坚持接送弟妹,成了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也成了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等一些荣誉称号。有人可能会说,我们还是小学生,怎么能够成为孝老爱亲的模范?其实,我们只要从小事做起,不让亲人们再操心,也算是尽到了一份孝心。
我相信,我们一定会用自己的热情,去看、去学、去做,体现中华发展民族传统美德,争当文明小少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细节决定命运,一件小事,往往能折射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曾几何时,即便是被称为一方净土的校园,也会经常出现一些发人深省的镜头。
教室里,讲台上,放着同学们自制的精美教鞭。上课时,它欢快地跟随老师的手在黑板前飞舞,是老师的好助手。但是下课以后,它却成为个别同学手中的玩具,调皮地在大家手中飞来飞去。没过多久,这教鞭竟然不翼而飞了。当我们苦苦寻找以后才发现,它正躺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睡大觉。
教室门口,几把扫帚躺在地上。同学们进门,有的若无其事地避开它;有的毫无顾忌地踏过去;有的当球将它一脚踢开┅┅陆陆续续地,全班到齐了。那几把扫帚仍然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仿佛以特有的方式进行着的无声抗议。
这些镜头,常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我不禁沉思:“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讲道德,必须从小事做起。不随地乱扔垃圾,就是道德;不故意损坏公物,也是道德;维护公共秩序,尊重老师的劳动,同样是道德!其实,道德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就在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要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加强道德修养,持之以恒,永不懈怠。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我们不必埋怨这个社会的文明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单薄,对社会的影响不大。试想一下,面包里的酵母不是很少吗?可是,单凭这一点酵母,不是就把面包发起来了么。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做这个时代的酵母,让自己的酵素,在这个社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新世纪新时代,新国家新文明”,不要让文明下,不要让文明只在纸上出现,要让它活跃在我们当中,让文明无所不在,让我们做文明的主人,让“文明与我同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