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春节的随笔精彩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春节马上就要到了,突然怀念起儿时的春节,许多的情景都历历在目。
记得从姥姥、姥爷家转学,回到我的出生地,那个偏远的坝上小城,是在1973年。那时的我刚九岁,正在上三年级。与姥爷家相距150公里,但口音却有着较大的区别,一时难以改口,以至转学后时常被同学们学舌调笑,大约一个月后才慢慢改变了口音和同学们一样了。
儿时的我,同许多的孩子们一样,最盼望的就是过春节了,至今也有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普遍的家庭生活都比较拮据。市民的粮食都有定量,买米面油要粮本,买布要布票,肉要肉票,糖要糖票……副食供应很紧张。所以,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到相对比较多点的肉和其它一些平日吃不到的美味。
我接触的富裕家庭不多,那时也没有太大的贫富差距。春节前,每家都要彻底打扫屋子,拆洗被褥,洗许多衣物。那是个样板戏的年代,清楚地记得家里墙上挂着《龙江颂》中江水英和《红灯记》中铁梅的剧照。随后,家里要做的就是要准备新年的食物了,当时几乎每个家庭必有的三样就是:压粉条、炸点心、炖猪头。也买点糖块,炒制一些花生、瓜子,油炸一些蚕豆,也叫兰花豆,还有中秋节时储存在地窖的水果,这已是不错的条件了。
白天父母上班,这些准备工作都是在晚上进行。粉条是用纯土豆粉做成的,坝上盛产土豆,比玉米粉、红薯粉要筋道、好吃,做粉条工序比较复杂,还有一些小技巧,以至我一直也没有学会。每次做很多,做好后,一团一团的直接放到院子里冻起来了,这样也便于保存,做菜时也方便取用。我的家乡地处坝上,冬季最低气温常常达到零下40度,院内的东、西厢房也便是天然的大冰箱了。
炸点心主要是糖枣、麻花和江米条,这可是个技术活,不是每个家庭都会做的。我家每年都要请人来做。和面很关键,发面、搭碱、软硬、糖量等等。搓麻花很有意思,把和好的面切成条搓几下,折成三折,提起来就自动扭转成麻花了,我也在旁边认真的看和学,也试着搓了几个,没想到也成功了,受到父母的夸奖,心里还颇得意呢。搓好的麻花摆在一起,最后用北方特有的胡麻油(也称亚麻籽油)炸熟,金黄色的麻花便出锅了,一定要控制好火候和油温,点心可不需要外焦里嫩哦。
再就是炖猪头了。因为,当时肉价虽然只有八毛多一斤,却也要凭票供应的,而且也很有限,价格还是比猪头要贵得多且不用凭票,每家都要买三四个猪头。那时的家庭双职工每月收入大概也就四、五十元,养活五六口人,生活都不易。
炖猪头事先要用在炉膛烧红的铁钎子把猪头上的毛烫掉,弄的满屋子都是燎猪毛的味道。最后洗净,每个猪头分为两瓣,便于炖熟。那时,家里都用的是灶膛、铁锅,锅也比较大,满满一锅猪头要炖两三个小时才能炖熟。渐渐的铁锅里的肉香就飘满房间的每个角落,也飘到了窗外,左邻右舍都能闻的到,令人垂涎。我最盼望的就是三十晚上吃炖好的猪头肉了,最爱吃猪鼻子的部位,也只有今晚才可以足吃一顿,平日节俭的生活吃肉是很少的,剩余的就要挂在厢房,冷藏起来,留作以后慢慢吃了。
晚饭后,天色已黑下来,每家院子里都要挂起红灯笼。我们这些孩子,则每个人提一个里面点着小蜡烛的纸灯笼,有圆的也有长的,也有家长们自己做的,形态各异。兜里揣着着不多的鞭炮就跑去街里玩了。那时的炮竹很小,也很便宜,二毛钱一挂,只100响。这也不舍得一下子放完,而是逐个的摘开,单个的去放,为的是玩的时间更长些,点燃后没响的那些,也要拣回来掰断,用香头点燃火药看喷出的。火花。有些调皮的孩子把点燃的炮竹扔到其他孩子的灯笼里,随着一声炸响,他得意的笑了,而被炸坏灯笼的孩子,委屈地提着破灯笼哭着回家向父母告状去了。
那时的家庭都没有电视机,只有在外面和同龄的孩子们一起玩才是最开心的时刻。偶尔也和父母玩玩扑克,听父母讲讲他们小时候过年的故事。许多人在年三十晚上是不睡觉的,这叫熬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守岁,我熬不住,却也睡得很晚,就这样其乐融融的度过除夕之夜。
那个年代的生活是艰苦的,但年味却是浓浓的,四十多年过去了,太多的回忆至今仍记忆犹新,令人怀念,每每想起儿时的春节,也是那么的温馨、甜蜜和幸福!
春节到了,人们都拿着大包小包赶往车站,返回家乡和亲人团聚。
每当春节的时候,我们都给每一位家人买一件漂亮的衣服。我的老家在漳州龙海,因为很冷,有时还要买一整套暖和的衣裤等,这都是我们春节前就要准备好的礼物。
除夕上午,老爸的工作才结束,我们开始启程回家。"就要见到奶奶了,好兴奋啊!"我高兴地喊着"瞧,爷爷奶奶正向我们招手呢!"还没进门,我就闻到了一股香味,原来是爷爷在煮面。"真是百闻不如一尝"爷爷煮的面果然是天下一流的,哇,还有年糕,真好吃!
后来,我的干妹妹一家来拜年,我们俩光是东串串,西串串,玩了整整一个下午。
晚上,吃完年夜饭,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晚会有令人捧腹的小品,有抒情动人的演唱,还有神奇的魔术表演,还有主持人流利的'话语,节目又多又精彩,浪费点电费也值!
我们和爷爷奶奶相处了两天,又要依依不舍的离开老家了。我想,爷爷奶奶就是我的老老朋友!
传统节日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它所潜在的教育价值对幼儿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注重运用传统节日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特别是利用传统节日进行亲子活动教育,引起幼儿、家长的重视。下面是我们开展传统节日活动的心得。
一、创设情境化的传统节日环境
积极创设情境化的传统节日环境,注重环境对幼儿的隐性渗透作用。我们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首先确定哪些节日需要教师先重点布置节日环境,再让幼儿参与进来;哪些节日环境可以直接让幼儿参与创设,在实际认识和操作中开展节日教育。如:春节是传统节日中非常喜庆的节日,我们就把重点放在渲染节日气氛上,教师先布置好了节日环境:挂大红灯笼和鞭炮、贴福字等……然后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春节的各种资料,让幼儿了解有关春节的故事等。
二、注重传统节日教育与课程教材的结合
传统节日教育与课程教材相结合,即与儿歌、故事、谈话等语言活动,美术、音乐等艺术活动以及科学活动等的结合。比如,在“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系列教育活动中,我们开展了美术活动《做月饼》、音乐活动《爷爷为我打月饼》、科学活动《我给月饼分分类》……在中秋节过后我们还开展了《话中秋》的谈话活动。
三、强调传统节日教育与主题活动的整合
我们将传统节日教育与主题活动有机整合,积极开发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主题教育资源,组织和指导幼儿自主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发展。如:围绕“感恩节”,我们开展了《小熊进城》的主题活动,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幼儿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灵感受,在自己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情感,无论对待谁,无论快乐悲伤,都学会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懂得感恩父母、老师和伙伴,感恩自然、社会及身边的一切。
春节活动随笔集锦9
教育最主要的意义就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但如何利用节日活动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践:
一、构建主题活动,开展节日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根据节日内容,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激发了幼儿主动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并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克服困难,获得成功,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例如植树节的种树、端午节的包粽子、八月十五自制月饼、圣诞节的礼物、冬至包饺子等,孩子们都迫不及待的参与到活动中去,新奇的感觉淡化了孩子们的困难意识,在每个活动中都有超出想象的成就。比如在包粽子的时候我们设想孩子们根本不可能包出粽子来,只是让他们参与就可以了,没想到孩子们掌握的还很快,并包出了不同花样,不同口味的粽子,真是另人刮目相看。在“敬老爱老,共度重阳节”的亲子游戏活动中,通过与家长的合作、相处,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一次次主题活动,幼儿的相互交流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在协商的过程中,幼儿通过交流、辩论、讨论、商量的互动过程,充分发挥了语言、思维的作用。
二、通过幼儿自主活动,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1、看一看,捕捉节日的特色
每到传统节日来临前夕,教师们依然会将各种特色鲜明的饰物、图片等布置在活动室或校园的各处,如:春节时的鞭炮、春联、红包、春卷……端午节时的菖蒲、艾草、香袋、龙舟、粽子……等。教师不再主动介绍各种物品的来历用途,而是请幼儿自己去观察发现教室中细微的变化,多了什么,少了什么,这些东西叫什么?为什么要摆放这些东西,它们有什么用?这些是我们留给孩子的问题。我们以这些“为什么”,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通过对比,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各个节日不同的特点。
2、查一查,了解节日的
有了兴趣,幼儿主动参与节日活动的积极性自然大大提高,抓住这一时机,我们引导幼儿主动去解释这些“为什么”,大胆地去问一问、查一查,了解更多节日文化的。幼儿通过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长辈,询问他们小时候怎么样过这些传统节日,了解了很多现在的孩子不知道的历史。幼儿还在成人的帮助下利用图书资料、网络等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名称、时间、来历、传奇故事、习俗等,主动了解了许多传统节日的`初步认识。
3、说一说,丰富节日的知识
了解了那么多的节日知识,自然要与同伴分享,于是“说一说”这一活动也就顺理成章地展开了。其实,这也是节日氛围营造的一个重要环节。全班幼儿围坐在一起,介绍自己查问到的相关知识,了解到了的传奇故事和典故,一些原本不太积极的幼儿也会热情倍增。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幼儿再次观察和欣赏班级中的各种实物,及时进行补充和小结;还可以展示孩子们收集到的其它各种节日物品,并装饰在班级中,从而使孩子们对传统节日有更全面更正确的认识。
浓郁的节日环境不再是静态的摆设,而成为了孩子们自主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节日环境的有效运用,教师指导策略的及时改变,不仅丰富了每个幼儿对的节日认知,也更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真正成为级节日活动的主人,学习的环境氛围也会更加快乐。
三、通过各种节日活动丰富幼儿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对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教化作用与意义。节日文化中经典丰富又深刻的文化,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并滋养着幼儿关于热爱生命、崇敬自然、认识自我、关爱他人等等的认知、品德与行为。例如在爱眼日、无烟日、地球日气象日等节日活动中孩子们通过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不仅获得了科学保健、环保知识,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并内化为自己的内心意识。事实上,由于节日主题内容的丰富性与活动性,由此展开的教育活动形式也多种多样,仅在幼儿园,就可以做成系列主题活动,巧妙的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融合进来,使幼儿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节日教育不局限于幼儿园,它与家庭、社区、社会资源的紧密联系,形式多种多样,活动丰富多彩,使孩子们亲身体验,主动参与,在潜移默化中其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我国一年中有一个最重要的节日,它就是古老的“春节”。千百年来,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如扫尘,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守岁,爆竹,拜年与春节食俗文化等等等等。春节的众多风俗至今都代代相传的。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原古时代就记载着春节扫尘的风俗。因为‘尘’与‘陈’是谐音,新春扫尘有除旧布新的涵义,用意是把一切贫穷,晦气统统扫地出门,人们寄托着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借扫尘的方法去整理全年来的得失,向往打算新年的美好开始。用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等方式来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烘托出喜庆的节日气氛,把福字倒着贴,意示着“福气已到,幸福已到”。还有行行色色的年画,窗花,春联贴挂,期盼赐予福禄寿,一年更比一年好。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等待着辞旧迎新的时刻,当五彩缤纷的爆竹遍地开花,四处响起的时候,新年走到我们眼前,人们都会穿得整齐漂亮,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祝贺。长辈们给晚辈分发压岁钱,真是其乐融融,新年新气象啊!春节还有不得不说的食俗,大年初一吃红豆,寓示着一年红红火火;吃年糕,寓示着一年更比一年高;吃汤圆,寓示着全家都团团圆圆。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趣味乐事也说不胜说,祝福寓意讲不胜讲。试问有谁不喜欢这传统的春节呢?试问又有谁不想传承这古老的习俗呢?
狗年春晚开播了,四十位主持人载歌载舞向我们拜年——电视机前,我和老爸正兴致勃勃地看着,老爸手里还拿着手机不停地刷微博。
“包汤圆了,包汤圆了!腾个位置,腾个位置,来,一起包汤圆!”老妈端着一个托盘冲我叫道,托盘里放着糯米粉和芝麻馅子,摇摇欲坠的样子。好煞风景的老妈!我很不情愿地往沙发边上靠靠,在我和老爸之间让出个位置。
我嘟囔道:“超市速冻汤圆多得是,买点来好了!”老妈说:“外面买来的哪里比得上自己包的汤圆好啊,我们宁波人过年的习俗就是包汤圆,象征全家团团圆圆。来来来,我来和面,爸爸搓馅子,等会榆榆你来包汤圆!”
半个小时后,大大一盆宁波汤圆出现在我们面前。老爸开腔了:“榆榆,你看你包的汤圆,外面怎么有麻点啊,是不是把馅子里的。芝麻搓到糯米上来了,这个汤圆一下锅,馅子肯定流出来!”老妈开玩笑说:“破了的傅榆涵吃,哈哈!”我假装生气地说:“明年我不包汤圆了,你们去超市买吧!”老妈用她沾满糯米粉的手刮了一下我的鼻子:“好好好,我马上去煮,我陪你们一边吃汤圆一边看春晚!”
不一会儿,老妈端着煮好的汤圆进来了。“吃汤圆喽!不吃汤圆等于没过年!来,大家一起吃!”我用勺子托起一个汤圆,小心地咬了一口,芝麻馅汩汩地流进嘴里,好糯,好甜!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坐在电视机前,一边吃着汤圆一边看着春晚,还真的很有味道。魔术开始了,太神奇了!这个小品太好笑了,肚子都笑破了!“这个节目太烂了!”坐在我边上刷微博的老爸突然冒出来一句。“哪个?我觉得都很好看啊!”“你看,你看,微博里很多人在吐槽节目呢,还有人抱怨春晚节目不新颖,说还不如看电视剧呢!”我急了,叫道:“除夕不看春晚怎么办啊,没有春晚过年就没年味!”妈妈也在一旁附和着说:“是啊,就像过年不吃汤圆也没有年味一样!”
小小的汤圆把我们家人聚在一起,意味着家庭的团圆;央视的春晚把全国人民聚在一起,意味着全国人民的团圆。春晚和汤圆都是我们
春节,这座空城已经让我们厌倦了这个似乎没有多大特别的节日,于是我们决定回去,期待那个记忆中的家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动。
踏上湿漉漉的青砖,儿时的记忆随着潮湿的空气都飘上了眼前,记得幼时,这条长街就是我们玩伴的高级定制,我们总是对这里有一中无法言说的眷恋,哪怕不知道如何表达,却也能明白这里是家。的确,记忆中,这就是家。在春节放假期间,我们总会回去,就算凭着声音或是背影,我也总能辨认出伙伴们的样子。那个曾经是与我多在同一个地方的他,哪个又是曾与我一起迷路的她……
记得那时的青砖白瓦总是为我们守护了一切,守护了我们不愿承认的童真,守护了我们的友情,守护了那个承载我们幸福的“家”。一到饭店,整条街都是幸福的味道,就算隔着一道道被水汽浸润的江南的墙,我也总能辨识出一个母亲的。牵挂。每每夕阳挂天,母亲总会在门前等着她的孩子,那条系在母亲身上的围裙是家的召唤,是幸福的预兆。春节的故乡人也同样拥有这般的幸福。
不知不觉地,就走到了巷尾,从前的我们总是愿意一直跑,这颗心没有终点,于是,这条街也没有尽头。跑累了,就就地坐下,休息够了,就站起来再跑,乐此不疲。因为我们知道在巷尾总会有期待的快乐。从前,心照不宣的我们认为买热汤面事实上最幸福的职业。巷尾老爷爷卖的热汤面,味道总是迷漫过旧旧的后院。跑到那里的我们也总会要上一碗,老爷爷总是会笑着戏问我们是否带钱,而我们却总是笑,因为他总会幸福的端上一碗面,那氤氲的热气为我们画出了幸福的形状。
“热汤面,热汤面……”一声声的吆喝将我拉回了现实。当时的店铺早已换了主人,却总感觉不陌生,还是那样的笑容,还是那般的柔和,我分明在他的笑眸里看到了那个慈祥的爷爷,看到了曾经放肆的我们,看到了心中不忍割舍的家,看到了那段幸福的时光……
流浪猫睡熟在摇晃秋千,夕阳照了一遍他咪着眼……
低下了头,挑起了幸福味道的见证,可怎么突然就模糊了眼,已然分不清碗里的是葱叶,还是面,大概是泪吧。
春节时的老街依然是那么的热闹,那般的人情,寻久不见的年味最终还是在“家”中有了专属的归宿。也许这才是春节赐予我们的最大感动,每一个故乡人都能在家里找到心底的封存,释放内心的感伤。
春节的我们都决定喜欢上每一个春节,爱上未来终将变成幸福回忆的每一天。
春节,是年龄的放纵;
春节,是心的归期;
春节,是家的任性;
春节,是幸福的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