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电影碟中谍4观后感(优秀10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碟中谍4看完了,效果之好出乎我的意料,除了不老的阿汤哥出色的演技,还有炫目的特技,宏大的场面,扣人心弦的情节,堪称碟中谍系列最出色的一部。
高潮连续不断,令人血脉贲张,阿汤哥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演绎到极致。影片的取景是在布达佩斯、莫斯科、迪拜、孟买这样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很多空中俯瞰的全城景色,著名的克里姆林宫、迪拜塔都是主要的场景。有白天的风景,也有晚上的灯光璀灿。特别是攀爬世界第一高度的迪拜塔和沙暴的场景很有些令人想尖叫。像是做了一次旅游。在这样的背景下,是流畅紧凑的情节,一环扣一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迪拜阿利法塔的动作戏是该片最大的亮点,其紧张刺激程度丝毫不亚于当年《碟中谍》里伊森-汉特潜入IMF总部窃取特工名单那场戏。这段动作戏没有华丽的爆破,没有子弹横飞,没有电光火石,但紧迫的时间,扑面而来的沙暴,八百米多的阿利法塔和生猛的伊森让这段戏成了影片的标志和高潮。伊森从阿利法塔上不慎滑落的桥段,纵身而下的桥段,以及人肉抛物线的戏都让影片紧张至极。据说阿汤哥拍摄危险系数极高的这段戏,坚决不用替身,以年近50高龄亲自上阵,在巍峨的迪拜塔上上演生死极速,出色的电影情节再加上阿汤哥的这份执着职业精神,该片已在全球掀起的观影风暴也就不足为奇。
不老的阿汤哥,出色的碟中谍,期待第5部!
在我看来,碟中谍系列电影的成功关键所在是汤姆·克鲁斯。像在碟中谍6中为了动作场面的逼真效果,汤姆·克鲁斯拒绝绿幕特效,亲自驾驶直升机进行拍摄。驾驶直升机需要高超的技术,而让汤姆·克鲁斯亲身驾驶更是从未有人尝试过的特技。在拍摄前,阿汤哥专门前往专业公司学习直升机驾驶,以求在短时间内成为拥有2000小时飞行经验的驾驶员,但即使是成为新手驾驶员,也需要至少3个月每天8小时的训练量。这样的严苛标准需要汤姆·克鲁斯夜以继日地训练,终于达到了既定的驾驶标准。为了拍摄空中追逐这段危险动作戏,摄制组会有13架直升机同时飞行在空中,要拍摄的直升机在空中做特技时相距更是只有区区几英尺,危险系数直线飙升。除了汤姆·克鲁斯之外,碟中谍的另一个成功因素,我觉得是这个系列的故事总是辗转到世界各地去取景,并且总能把动作场面和城市地标建筑完美融合在一起,能做到这一点的动作电影,同样也是少之又少。
总的来说,碟中谍6纵使有些不足之处,但是在用生命去追求完美演绎的汤姆·克鲁斯面前,也显得是微不足道了。
美国媒体这两天持续用这个词形容《碟中谍5:神秘国度》带给人的观感。这也的确名副其实。它在两个方面值得称道:一是汤姆?克鲁斯饰演的伊森?亨特上演了前所未见的惊心动作场面;另一面是制造出了迄今为止最复杂神秘的烧脑谜团。
在首部曲诞生25年之后,作为系列的第五部,很多人以为这部影片将不可避免地显出疲态,即使汤姆?克鲁斯依然保持着一线巨星的地位。然而,阿汤哥总是拥有业内独到的眼光,总是能够找到最适合的导演与合作者,即使他们每个人的风格大相径庭。不断有新鲜血液的加入,使得《碟中谍》系列持续焕发青春,将观众早已耳熟能详的故事模式拍出新花样来。很多人都表示:《神秘国度》是该系列中质量最为上乘的一部。
电影一开篇,观众带着熟悉的感觉跟随着亨特,他像往常一样开始行动,为阻止偷走核弹头,这位超级特工徒手扒在飞机外壁。这段开场足够惊心动魄,而且52岁的克鲁斯没有用替身,亲自完成这一“敢死”行动。他要证明自己足够无畏足够疯狂,为了让观众耳目一新而无所不用其极。不过,这段戏份并非只是装饰性过场,而与情节密切相关:亨特很快发现,给飞行员发号施令的所罗门?莱恩(肖恩?哈里斯饰)并非只是个想引爆核弹头一了百了的`狂躁型坏蛋。他,没那么简单
整个《碟中谍》系列,伊森·亨特都在经历一次次险象环生,不断遇到更大的危险和更强的敌人。在《神秘国度》里,莱恩不仅置亨特于生死关头,更在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织出一张无形大网,自己稳居于幕后运筹帷幄。面对这样的对手,亨特光是依靠化险为夷的身手还不够,还要搜集蛛丝马迹,去“潜入”莱恩的脑中,预测这位敌人的心思巧计,双方都在步步为营。这种智力竞赛使得《神秘国度》不同于单纯追求感官刺激的动作大片,其内在意义同样浓厚。
尽管如此,作为一部以徒手扒飞机开场的影片来说,《神秘国度》不能玩得太玄乎,为了烧脑而将《碟中谍》系列改装成“最强大脑”,那样只会令观众失望。迈考利在电影中让系列的全套传统重回观众视野,经典桥段逐一登场:橡皮面具、花哨的新式道具、异国风情游以及只有想不到没有不做到的“杂技式”表演。更重要的地方在于,镜头始终追随着汤姆·克鲁斯,达到了某种纪实感,观众把一切尽收眼底,不论是他用双臂吊挂在飞机上,还是在水底一段几乎窒息的漫长连续镜头,观众都真真切切地看在眼里:那是汤姆·克鲁斯,不是别人,也不是什么骗人的摄影把戏。
《碟中谍6:全面瓦解》是由派拉蒙影业公司出品,克里斯托夫·迈考利执导,汤姆·克鲁斯、丽贝卡·弗格森、亨利·卡维尔、西蒙·佩吉、亚历克·鲍德温、安吉拉·贝塞特等主演的动作电影。该片讲述了伊森·亨特与团队遭遇到了核恐怖主义威胁,从而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保卫战。
众所周知,黑夜是阴谋的伊始,当黑夜降临之时,伊桑、享特又开始了他的新任务—阻止恐怖主义组织“使徒会”获得“钚”。而他的团队需与CIA杀手沃克进行联手,在“使徒会”得手之前抢先拿到钚。不过其中卖家要求享特交出他最大的敌人所罗门·莱恩,用以交换钚。曾经并肩作战的前任队友—伊尔莎得到MI6指示要杀掉所罗门,局势变得错综复杂。还有CIA新头目的指令,前妻的安危都让已经中年的享特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同时在任务中,上级的怀疑,派系间的掣肘,朋友间的愧疚,叛徒的离间,心中的爱,这一系列的遭遇让享特体无完肤、伤痕累累,但他没有时间喘息,只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最终享特完成了这“不可能的任务”。
汤哥有了自己的制片公司,近几年主演的作品越来越少了,我是汤哥的忠实影迷,他拍的电影我基本都观看,昨晚和网友一起吃了晚饭后,去电影院观看了我梦寐以求的《碟中谍4》。
如前几集一样,情节紧张刺激。为了防止克伯特发射核弹,汤姆。克鲁斯饰演的伊森特工与另二个特工前去阻止,却身入绝境,遭遇变故,没有任何IMF的协助,当然最终还是阻止了这场阴谋。在这里,美国奉行的个人英雄主义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与前几集一样,影片的取景是在布达佩斯、莫斯科、迪拜、孟买这样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很多空中俯瞰的全城景色,著名的克里姆林宫、迪拜塔都是主要的场景。有白天的风景,也有晚上的灯光璀灿。特别是攀爬世界第一高度的迪拜塔和沙暴的场景很壮观,有些令人想尖叫。我看的很是投入,就感觉身临其境一样。在这样炫丽的背景下,加上流畅紧凑的情节,perfect!情节一环扣一环,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当然,这种题材是好莱坞最擅长的,题材和结构也算不上很新颖,但观影的过程还是很过瘾的。
《碟中谍》系列影片的最大亮点是高科技的使用,各种先进的设备、通讯方式和电脑程式都有展现,也不少IPAD、BMW概念跑车这样的时尚产品,与时俱进啊。
汤哥毕竟老了,肌肉也没从前那么结实了,不知道还能打几年,但是汤哥的风采还是无人能敌的,是我们女人心中的王子嘻嘻……,影片结尾是另一项任务的开始,还交待了伊森妻子的去向,期待《碟中谍5》。
事实上,个人觉得片中的动作场景乃至全片的基调,都“过于”干净利落了些,刚劲有余,柔美不足。像“威尔刚”那种刺激,是无法给予电影长久魅力的,后者恰恰必须从影片那些稍微缓慢的片段中沉淀而来。就算是纯动作场景,恰到好处的舒缓,也能通过悬疑来提升刺激的档次。《碟中谍4》给人的感觉,是“舍不得慢下来”,像《碟中谍1》中“盗窃密码”那样安插无数桥段却又在运镜和控制节奏方面尽显大家风范的场景,已经绝迹了;也许很多观众喜欢这样的安排,但俺总觉得每一个系列角色,应该有他独特的气质;伊森亨\\特还是和波恩有些不同的,至少俺个人喜欢从亨特身上多看到风情的一面,看到谍战风云中阴暗潮湿暧昧的一面,而不仅仅是一个快意恩仇的动作英雄。与核心角色气质相匹配的,电影本身的呈现手法,也该有它独有的气质。俺从《碟中谍4》中没有感受到这种特质。
本片另外出乎俺意料的,是特效运用上的缺乏质感,这点对于好莱坞A级制作来说不能不说遗憾。像克林姆林宫的爆炸,看预告片时就觉得不该纯粹依赖CG特效,而应该辅以微缩模型的物理爆破特效;可惜成片中这点没有改观,尤其是烟尘滚动的效果,不是很令人信服。后面沙尘暴的场景好些,可水下潜艇和导弹反射的效果又都“干净”到像动画片的效果,这就有些出戏了。
从紧张刺激的角度看,《碟中谍4》无疑是成功了;但俺很怀疑你是否会得到更多。“鸟先生”交了份可以打80分的作业,终究还是拘束了些;要打更高分,需得游刃有余地注入个人风格才行,但又不该是第二集那样瞎炫耀的风格——那不符合特工“低调有效”的原则。所以,说到底,还是俺太喜爱第一集了,没辙。
用一个星期追完如王婆裹脚布般的宫斗剧,必须要立即找一个解药将中毒的脑袋清洗干净,不然真的脑残了。
忙不迭地去看《碟中谍6》。如果说我崇洋媚外,在观看影视作品方面,我承认我严重地崇洋媚外。
“Mission:Impossible-Fallout”中文译为《碟中谍6》,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出品的动作电影,是《碟中谍》系列电影的第六部。剧情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全神贯注148分钟,眼睛盯着屏幕,享受着精彩纷呈的视觉冲击;脑子要飞快转动,才能跟得上剧情的发展,并为脑洞大开、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拍案叫绝。
对我而言,除了演员们出色的打斗动作,在巴黎拍摄的飙车外景,让我仿佛重回巴黎了一遍,香榭丽舍大街、塞拉河、凯旋门、埃菲尔铁塔都是我曾经流连忘返、不舍离去的地方。摄影师高超的拍摄技术,把惊险刺激的飙车场面拍摄的真实可信,又把巴黎的美景展现得完美无缺。
在英国拍摄的外景,相信去过英国的观众也一定觉得熟悉、亲切。
很多年前看汤姆。克鲁斯的电影,就被他英俊的外表吸引,成为他不择不扣的粉丝,他的电影只要在国内放映,一定会去观看的。
时光荏苒,转眼之间我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汤姆。克鲁斯是与我同时代的人,有些年没有看见他的作品了。不知道他是否也像《泰坦尼克号》的男主角一样,身材走形得让人不忍直视。
在《碟中谍6》中,你看不出岁月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迹:外貌依然是那样的英俊、身材一如当年的匀称、打斗动作依然迅猛、矫健,难以相信这是一位58岁的男人在表演。在给观众留下这样的形象背后,不知道当事人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在健身房要流下多少的汗水……
最精彩的戏份要数阿汤哥开直升机那场戏,据说阿汤哥为了达到最佳的拍摄效果,拒绝了绿幕特效,亲自驾驶飞机拍摄。在拍摄之前,他专门到专业公司学习直升机驾驶,在3个月内每天进行8小时的训练,终于达到2000小时飞行时间的要求。
这样一部名星聚集、剧情烧脑、场面宏大、外景美妙绝伦、打斗动作设计精彩的佳作,绝对值得前去观赏,而且性价比超高。
其实我是冲着西蒙佩吉和阿莱克鲍德温去看的,想西蒙佩吉出演碟中谍4的时候我还对他无感,可是四年过去西蒙佩吉已经坐稳了我心中的男神位置。电影剧情没什么好说的,依然是阿汤哥在执行一系列impossible missions,不过还是紧扣碟中谍,当阿汤哥用黑胶唱片播放高科技投影获取任务时,这其中的反差还是让我有些感概。剧情不能说紧凑,但也算是一环扣一环,那张虽然岁月明显刻下痕迹但依旧帅气的脸在荧幕多出现一些时间,又有谁能拒绝呢。丽贝卡弗格森这个名字在此之前是没有听过的,查了一下百度给出的第一个演艺经历已经是30岁时的白皇后了,对于这种大器晚成的演员总有一种莫名的好感,而且我觉得长得很好看啊,最后那场拼匕首的戏我觉得挺好看的,至少不像有些电影比划半天谁也没伤到谁,最后主角一下解决战斗。阿莱克鲍德温老了胖了也很有魅力啊,阔别007系列这么久又回去演中情局老大了,很棒啊。
轻松黑了俄罗斯卫星,军情六处老大说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也只有老美敢这么干了,英国人整出的错误,美国人帮你解决。我男神包揽了全片几乎所有笑点,美国电影里简单夸张的搞笑虽然不像英国黑色幽默那样有抖机灵的感觉,但一样魅力非凡啊!年近六十阿汤哥还是这么拼,爬飞机跳高楼的,确实值得尊敬,不是只刷脸的,打斗戏其实没有一刻让我稍微有心跳加速的感觉,但还是很过瘾,更多的是对阿汤哥不服老的感动吧。看到杰瑞米雷纳和阿汤哥全速追车还是很带感的,克雷格还有一部007的片约,挺期待雷纳能接档的,不过美国人估计是演不了詹姆斯邦德的。
"和IMF(Impossible Mission Force)比起来,007他们的军情六处简直弱爆了。尽管Q先生也曾经整出光学隐形跑车那样准科幻的东东来,当他看到《碟中谍4》中所用gadget的时候,也会忍不住羡慕的。比如那个“主动式人眼追踪动态虚拟背景光幕”,就是个很好玩的东东——只要摄像头与计算芯片够强劲,就完全可以实现。以IMF的超军事化建制,实现这个应该是不难的。
可以说,《碟中谍4》是美国特勤侦查——也就是俗称“间谍”活动——对英国同行们企图独霸银幕拉风的反击。如果这个系列能持之以恒,没准还真能赶超007的业界标杆地位。有趣的是,到了新世纪,这两个系列都有越来越向纯粹的动作片类型靠拢的倾向,传统的间谍活动中“斗智”部分都被最大限度地压缩了。“斗智斗勇”基本上只剩下了后半部分,如果说还有那么点“智”,也只剩下“急智”了。
这第四部《碟中谍》显得比前三集都紧凑,往好里说就是“绝无冷场”的意思。虽说谈不上堆砌动作场面,至少没给片中男女留下丁点谈情说爱的时间。对俺这样的恶俗男性观众来说,动作片中任何没有香艳场景的情爱场景都是浪费;由于靓佬汤一贯坚持走青少年偶像的录像,所以这个系列是不会有很香艳到令俺满意的场景的——如此还不如不要。新片做到了这一点。
“无香艳”并不等于没有感情戏,俺很惊讶地发现《碟中谍4》中居然还有个情感方面的“急转弯”,有点意思。
不过,俺还是忍不住怀念《碟中谍1》,怀念那种蛇蝎美人似的迷离、挑逗与背叛,更怀念德帕尔马优雅从容的悬疑手法。新片不少片段的确让你手心捏一把汗,但总感觉稍微“赶”了些,还是走的爆米花路线,一段赶一段的作法,固然会让人在电影院里觉得很值,总缺乏一些事后回味的价值。俺个人觉得,这和编导调控动作场景的手法有关。“鸟先生”用此片证明了他会编排动作,无论是迪拜哈利法塔上的攀爬悬跳,还是最后停车场里的追逐扭打,都完成得异常干净利落。但也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