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演讲稿(精选5篇)
谈到诚信的缺失,我首先想一个问题,我们以前是不是拥有诚信?如果说拥有的话,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缺失的,那么我读严复的著作,起码在100多年以前我们不拥有诚信。在甲午战争刚结束的时候,严复写了四篇文章,他说的是民力、民知、民德太差。从道德来讲,从民德来说,他概括成两个字“巧伪”,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表现在什么地方?打交道的往往是斗心眼、玩技巧、占便宜。他举了一个例子,清朝末年,科举考试的时候,考生们对那个考官非常地愤怒,不满意,觉得他不公平,或者是没有把秩序弄好,所以大家商量明天全部罢考,都不来。回去以后有人就想了,明天他们都不去,我一个人去,我不就考上了吗?结果人人都这样想,第二天,个个都去了。如果互相约定的事情你违背了以后,就可以得到利益,一定就会想让别人遵守,我偷偷的违背,这样就可以独享这个利益,所以约定的事情得不到遵守。
我确实觉得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两个问题,法治和信仰,很多问题的根源都可以从这两点找到。什么是法治?规则明确,大家一定要遵守,如果不遵守一定要受到惩罚。
我觉得我们中国现在法治其实很艰难,中国长期是人治,在人治的情况之下,少数人掌握权力,掌握权力的人,以及权力关系亲近的人,他们可以任意所为,可以破坏规则,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而守规则的人吃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怎么可以有诚信?不可能的,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从文化层面来讲就是信仰的缺失。
信仰的核心是什么?人不仅是生物,只有一个身体,人是精神性的存在,这是人最高贵的地方,你不能亵渎,这是信仰的核心,人的尊严。
从人的尊严来说,一方面,一个人要把自己当作精神存在,要自尊,不能做出亵渎灵魂的事情,对他人也是这样,把每个人当作有灵魂的、有精神的存在,要尊重他人。我觉得一个人有没有尊严,要看他是否尊重他人,不把自己当人,从来没有这样的感受,才会不把别人当人。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讲,古希腊相信人都是有灵魂的,人的精神生活是有来源的。中国的哲学就缺这个东西,中国的哲学有一定的毛病,西方哲学有三个层次,上面是上帝和信仰,下面是个人自由,中间是社会,社会为两头服务,社会应该保护人们的精神追求,鼓励人们的精神追求,另外一方面保护个人去追求自由,是为两头服务的。而中国的社会,反而对两头都是反对的。这样的社会,稳定是稳定了,却是低质量的,我觉得这是我们很大的问题。
当然,西方哲学讲得是一个神圣的根源,宇宙有一个精神本质,这个东西没法证明。但是我觉得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一个必要的假设,我们可以说它是假设,但这是一个必要的信念,你相信它比不相信它好。你看效果,相信它,你更加重视灵魂,结果是好的。那为什么不相信呢?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法治中国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xx届四中全会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勾勒出法治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让“法治中国”的构想更趋清晰与丰满。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司法是调整社会关系及秩序的总开关,是法律实施的核心环节和重要方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实现司法公正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司法,是对法治秩序的维护,是维护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公正,是司法的灵魂,是法治的生命线。没有司法,法律就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法律的权威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
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人人信法、守法、服法和护法的基础。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而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实现司法公正,确保严格执法,必须让司法在阳光下运行。阳光是最好的反腐剂。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就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xx届四中全会在司法改革上步子大、措施实。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是司法,司法及其结果与公民权益密切相关,因而也是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领域。司法是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公正和正义。从司法机制体制设置和建设角度讲,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是司法有效运作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和保障。司法不公和司法领域的腐败,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之一。因此,杜绝司法领域的腐败,建立和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就必须建立相应的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以抵御权力对司法的干预。
xx届四中全会对司法改革的机制体制作出了细致规划。按照这个规划,司法改革将推行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将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等。这些司法体制改革措施,除了探索形成适应社会变化的司法制度以外,也彰显了党领导人民建设法治中国的决心和信心。
说到底,实现司法公正,确保严格司法的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通过每一起具体案件获得社会公正与正义的切实感受。实现这一点,就必须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司法队伍,使司法工作人员把每一起案件的审理都作为依法治国的生动实践来认识来对待,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法律负责。
司法是国家强制力的具体体现,是法律权威的最重要渊源。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功能,法律保护公民权益的作用,都要靠司法的实际运作来实现。推进司法改革,在党的带领下开始依法治国新征程,定能开创一个体系完备、公平彰显、活力迸发、秩序井然的法治中国新局面。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知法懂法,争做守法小公民。
学生时代是人生中一个最重要的时期,做一名知法守法的学生是对我们的基本要求。
一个人在小时候就不遵守法律法规,没有知法守法的意识与习惯,犯了错又不及时纠正的话,那么这个人长大了就很难说他会成为一个守法的公民。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小学生更应该学法、懂法、守法。但是,校园中违纪的现象却屡见不鲜。有的同学认为违纪与违法是两码事。违反校规校纪,大不了扣几分罢了。其实这种想法对自己十分不好。
知法守法是一种被人们公认的美德。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知法是守法的基础,我们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期,希望同学们要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法守法,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
同学们,祖国、社会都要求我们知法、懂法、守法。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与同学和睦相处,冷静地对待和处理问题,自强、自尊、自重、自爱,让我们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少年!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今天,中国共产党xx届四中全会刚刚落幕。xx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为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这次全会精神,特作如下安排:
一、高度关注全会进程。全校师生员工要积极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广播等不同形式,收听收看全会的相关报道,及时关注大会进程,全面了解全会精神。
二、认真学习全会精神。各基层党组织、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师生员工,通过座谈会、研讨会、报告会等形式深入学习、宣传党的xx届四中全会精神,为下一阶段我校系统组织开展的学习、宣传、贯彻党的xx届四中全会精神活动奠定基础,营造氛围。
三、全面贯彻全会部署。各基层党组织、各单位要在学习过程中准确把握这次全会提出的重大部署和贯彻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把全会精神贯彻到教学、科研、服务、改革等各个方面,落实到育人全过程。
因为依法治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习xx届四中全会精神,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在美国法学家哈罗德·伯尔曼的所有论述中,这句话流传最广、影响最深,它揭示了培育法治精神对推进法治建设的巨大作用。
专家表示,近年来,随着第六个五年普法规划的施行和法制宣传教育的开展,我国公民依法维权意识不断提高,“信访不信法”局面初步扭转,“执行难”问题开始得到解决。要进一步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20xx年4月1日清晨,北京市崇文区花市的一条胡同里,63岁的黄振沄老汉在老屋前插了一面国旗,又从宪法中摘出一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在木板上放在门口,挡住了前来强拆的人群。
20xx年10月,福建石狮的黄环球老人因为遭遇强拆,将当地政府、国土资源局和行政执法局告上法院,一审获胜。
“宪法作为根本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其他法律是对宪法规定的细化和展开。应当说宪法和法律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莫纪宏说,“20xx年前黄振沄老人站起来用宪法维护自己的权益,20xx年后黄环球老人选择与政府‘对簿公堂’,这说明百姓心中确实有一杆秤,大家越来越意识到宪法和法律是有用的,要依法维权。”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信访改革,从信“访”到信“法”
谈起“信访不信法”现象,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创始人岳成直呼:“这是一种顽疾。”
“我在代理案件时碰到过,法院判决已经生效了,一方当事人不满意,不是依法申诉,而是不断地去党政机关上访。有的地方为了维护稳定,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采取各种安抚措施,甚至要求法院必须按上访人员的意愿来改判。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谁闹谁有理,谁闹谁得便宜’的局面,消解法律权威,使人们的法治观念更加淡薄。”岳成说。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是一场“重头戏”,既涉及广大群众合法权益的保护,又直接反映行政、司法机关依法办事的能力。
事实证明,法律才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最有效的武器,法律问题也只能通过法律来解决。希望四中全会能在提高公民法治观念、使法律成为纠纷解决的基本方式等方面多出新举措。”
“执行风暴”,培育法治精神需要刚性约束
9月29日,江苏南京,乘地铁出行的市民们发现一件新鲜事:地铁站台里的大屏幕上,不时蹦出一条法律“老赖”的信息,不仅列出了姓名、身份和大幅照片,还写明了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的事实。一个个被曝光的法律“老赖”,吸引了往来行人围观。
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负责人介绍,这次晒“老赖”活动暂定为期3个月,地铁和公交车上每天循环播放16次,每次播放10个人的信息,每10天更换一次。
20xx年7月,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全国各级法院陆续开始了晒“老赖”的行动。在无锡,法院通过商场大屏幕及公交移动电视晒出“老赖”信息后,短短一个月就有20多人主动履行近20xx万元;在河南,全省有数千人登上老赖“黑名单”,其中一部分还被追究刑事责任……进入20xx年,曝光行动升级为惩戒,经多部门信息联网,“老赖”们在坐飞机、坐高铁、申请贷款、办信用卡等方方面面都受到严格限制。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亚新表示:“20xx年全国法院受案量已有1400多万件,但与此同时,大量生效判决得不到执行、成为一纸空文。‘诉讼爆炸’与‘执行难’同时存在,是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说明公民的法治观念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法院系统掀起‘执行风暴’一年多来,‘执行难’问题开始缓解。实际上大部分‘老赖’是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的,就是觉得法律治不了我。这说明,培育法治精神不能仅靠宣传和倡导,还要靠刚性的约束措施和信息化手段,形成威慑力。这对全社会也是一种引导。”王亚新说。
长期研究司法制度的王亚新强调:“还要看到,我们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别的国家上百年的历程,法治观念要跟上发展的速度,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让法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让法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从我们自身做起,最崇法律最高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