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语文《慈母情深》评课记录【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最新小学语文《慈母情深》评课记录【10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小学语文《慈母情深》评课记录 篇1

1、会认“魄、抑”等11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2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1、掌握本课的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1、会认“魄、抑”等11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2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铺垫的作用。

课件

1、板书:慈母情深

2、请同学们满怀深情地齐读课题。

师:看题目,大家不约而同地强调了“深”这个字。慈母的情深在何处?让我们有怎样的感受?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吧。

(出示课件2)

1、自读课文,解决课后的生字词,会读,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课文,用简单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总结,汇报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出示课件3)

1、同学们,我们知道事情的起因是买一本书。你们觉得买一本书容易吗?请大家读1-4自然段。

2、在读的过程中思考:

①“书价一元多”从这句话中,我们了解到什么信息?(出示课件5)

板书:书很贵。

(出示课件6)②“母亲还从来没有……要过这么多钱。”从这句话中,我们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这句话暗示了家里很穷。“从来没有”“也从来没有”这两个词表明

板书:a家里很穷。

b“我知道家里穷,因此很懂事,不给家里增添负担。”

③读第4自然段,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出示课件7)

这个自然段是直接描写自己家“穷”的。从“卖破收音机”和“吃进了肚子里”直接描写家里的穷。

板书:破收音机 吃进了肚子里

④同学们,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反复交代家里很“穷”呢?里面的用意是什么?(出示课件8)

生各抒己见

师总结:文章一开头先介绍书价(一元多),然后反复强调“从来没有”,暗示读者这一元多对“我”家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紧接着作者又写出“卖破录音机”和“吃进肚子里”,这是直接描写自己家穷。作者反复介绍“穷”是为了下文母亲毫不犹豫地掏钱让“我”买书做铺垫,从而衬托出母亲对“我”的爱。

板书:穷 做铺垫,衬托母爱的伟大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解决了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还知道了文章运用了衬托的写法做铺垫。可以说收获匪浅。

(出示课件9)

1、背写课后生字词。

2、继续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通过分析描写母亲的细腻的语言文字,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3、通过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和善良,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

课件

1、听写会写的生字。

2、为了突出母爱,作者进行了怎样的铺垫?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对书的渴望与贫困的家境让作者失魂落魄。也就在这一天,作者走进了母亲那个他从未靠近的世界。

1、请同学们自由读5~29自然段,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出示课件12)

板书:瘦弱 疲惫 贫穷 辛苦 善良……

2、在这部分中,关于母亲的哪些镜头让你印象最深?

3、罗列句子,对比感悟:(出示课件13)

⑴“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

①你的脑海中有这样一幅画吗?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

②外表极其瘦弱的母亲内心也瘦弱吗?她是怎样做的?从哪儿可以感受到母亲内心的坚强呢?

引出对比:“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③哪个词让你的这种感受最深?

④母亲为什么要“立刻”?“立刻”带给作者的又是什么?

⑤对比对这两句话,小结:

瘦弱但坚强。

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出示课件14)

①再带着感受读这句话。

②如果你是梁晓声,面对这样一位眼神疲惫的母亲,你读懂些什么?

③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极度需要休息的母亲却一刻也不肯休息,你看到了吗?

二次引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④母亲这样的“立刻”是一天吗?是一个月吗?

⑤读,小结:

辛苦 忙碌。

(出示课件16)⑶“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①从哪个词最能体会母亲的辛苦?(龟裂)

②怎样的手才叫“龟裂”的手?母亲的手为什么龟裂?

③尽管手已龟裂,但母亲还在任劳任怨,争分夺秒地忙碌着:

三次引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④再读这句话,你还读懂些什么?“皱皱的毛票”说明了什么?

⑤读,小结:

贫苦不吝啬。

4、再读这些句子,母亲的伟大形象是通过什么表现的?

(1)自由读。

(2)交流:

板书:动作、神态、语言……

(3)再读,再感受。

(出示课件17)

1、拿出笔,写下作者的感动:

我拿着母亲给我的钱,鼻子一酸,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我攥着钱跑了出去,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2、交流。

3、母亲的希望是什么?你觉得那个劝她的女人说的话有没有道理?

1、母亲像天空,像大海,更像一条河,静静地流淌在四季的交替中……

2、送出歌曲《母亲》。

(出示课件18)

1、搜集表现“母爱”的古诗句。

2、用充满感情的文字来写一写自己的母亲。

1、 本课教学设计,我始终努力坚守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的教学为主线,以个性的悟读为手段,通过展示文章重点句子和段落,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人物(母亲)的伟大、无私形象。

2、 课文对人物的描写有多种方法。首先是文章开头的衬托,然后就是直接描写,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来体现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方面,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写法,效果较好。

美中不足的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不多,因此,对学生的情绪调动不起来。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小学语文《慈母情深》评课记录 篇2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1、识记和积累本课“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能结合课文中描写母亲言行的词句感受母亲爱子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慈母情深,亲情无价。

vcd《烛光里的妈妈》及课件

一、导题

1、齐读课题

2、师导:当“慈母”这两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自然而然想起了什么?

3、带着感情再读课题。

二、学词

1、检查预习情况

2、师导:你认为课文中有哪些词语容易读错或难读的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3、学生读以下词语:龟裂、震耳欲聋、失魂落魄、缝纫机

三、品文

1、生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句子

2、预设一:“母亲穿过一排排缝纫机,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师:这个句子哪几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极其瘦弱,脊背弯曲……

师:你弯曲过脊背吗?什么感觉?

生:弯曲过,很累,很酸。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用心疼、难过的心情读这个句子,并板书 瘦弱辛苦

3、预设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读这个句子时,你有什么感觉?

生:难过,心酸

师:老师读这个句子时,鼻子一酸呀,这是一个缓慢的镜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吧!

师朗读,学生闭眼想象后,汇报自己所想到的画面,教师相机板书:疲惫

学生深情地再读这个句子。

4、学生自学

①教师总结学习方法

a、抓住重点词语读。

b、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

c、读时在脑海中浮现画面。

②学生用以上的方法学习找到的其它的句子。

③学生同桌交流后汇报。

5、学习26——29自然段

①生自由读26——29自然段,找出母亲对待钱的动作词。(掏、塞、凑)

②品句:母亲却将钱塞在我的手心里了,大声的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③师引导:一元五角钱对我们来说不值什么,可是在那个年代,你们知道一元五角钱意味着什么吗?

④学生看资料袋后汇报感想,师相机板书:爱

⑤师生饱含深情再读课题。

四、情感升华

1、师深情地述说梁晓声对母亲的一片赤子之情,引出他文中的语句。

2、师朗诵诗句,学生再诵。

3、师生再读课题。

五、小练笔

1、学生写下自己的心里话送给文中的母亲。

2、生诵自己的心里话。

3、师朗诵自己写的句子。

音乐起《烛光里的妈妈》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篇3

学习目标:

1、 读懂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体会“父子”俩的“了不起”。

2、 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朗读“激动”的语气。

3、 感受殷殷父爱的同时,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 课前自由练习朗读,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 上网或通过其它途径搜集家庭中父爱、母爱的资料。

3、 准备写好的幻灯片。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朗读“激动”的语气。

2、 让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浓浓的父爱亲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启发谈话:你知道老师最喜欢什么样的学生?(敢于向老师挑战的学生,问得老师瞪目结舌……)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自古以来,爱,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美好的情感。然而,究竟什么爱才是最伟大的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揭题。

2、 解释“*”号。

二、互助学习,疏通文意:如果你当老师,会给大家提出什么问题?

设想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 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 最感人的地方是哪里?

3、 爸爸挖了38小时,难道他不累吗?

4、 爸爸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干劲?

5、 为什么课文最后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呢?

三、朗读感悟。

(一)思考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

1、 大地震后的景象怎样?

2、 这位年轻的父亲为了寻找自己的儿子,是怎样做的?他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板书:挖废墟38小时(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 在父亲的努力下,事情出现了怎样的结果?

4、 在地震后,儿子有什么表现?他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板书:(不曾放弃:“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二)自学后小组讨论交流。

(三)全班讨论交流。

⑴①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②、那昔日充满……已变成一片废墟。

⑵他不停地挖、挖……挖了38小时。他这样做是因为想起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信:“儿子在等着我!”

⑶他救出了包括儿子在内的14个小孩。

⑷儿子一直鼓励同学,他父亲一定会救他们出去。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相信父亲说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讨论: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了?讨论后指名回答并幻灯出示以下内容:(板书:爱)

双眼直直        渴望帮助

一个念头        信念坚定

挖38小时        坚持不懈

相拥而泣        欣喜若狂

教师小结:

这位父亲是精神失常了,但是他失得伟大,他因为对儿子的爱而失去了一般人的常态,却作出了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情;这位父亲的精神没有失常,因为貌似失常,实则清醒;儿子处在危险之中,需要我的救援;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和儿子在一起!在他近乎失常的举动中,包蕴着浓浓的情和强烈的爱,这情、这爱,是惊天地、泣鬼神!

(五)讨论后朗读:本文的标点符号有什么特别之处?(叹号多---15个)你能把这些叹号的感情表达表达出来吗?(这些叹号大都集中在哪里)

小组讨论:这些叹号表达了什么感情?练习读出这种感情,然后交流。(朗读)

⑴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的儿子!”(悲痛、绝望)

⑵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信念坚定)

⑶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欣喜若狂)

⑷“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激动无比)

⑸“……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信赖、骄傲)

⑹“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先人后己)

(六)指导看图,读出文中与图意相关的句子。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七)整读全文,试着分段,并概括段意。

(八)课文结尾对这父子的评价是“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父子俩都了不起,都有坚定的信念。父亲靠坚定的信念救出了儿子;儿子靠坚定的信念,忘记了恐惧,鼓励同学,等待父亲救助。)

板书:有坚定的信念。

四、总结全文。

1、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信念,不能放弃希望,这样就能取得成功)

新课标指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五、作业。

写一段文字,描写自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感人事迹。(也可以写自己听说的感人故事)

作业设计,既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11 *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篇4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老师们:

上午好!

从八月的贵州之行,到十一月的武汉参赛,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我思索,我探寻,我不断走进文本,贴近学生。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也是快乐的。它促使我在专业上更快的成长,它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珍贵的回忆。感谢全国小语会为我们语文老师搭设这样一个梦想舞台,感谢所有在我成长道路上洒下辛勤汗水的人,感谢为我这堂课付出无数心血的领导们、专家们、老师们。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这是一篇老课文,很多名师都上过这一课,光是人教网上挂出的教学设计就有好几个,要寻求突破与创新很难。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

我觉得,教师应该教在学生有疑处。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效率。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疑问促阅读,并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回顾这一堂课,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建构的过程。大家看,上课伊始,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之后,学生针对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语句进行质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接着,学生针对阿曼达在废墟下的等待质疑,进一步体会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以疑促读,简化了教学环节。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单纯明确:通过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教学结构简单朴实,体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崔峦老师也曾经说过:“就小学阶段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如学生从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出了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由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联想到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并由此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又比如,学生在用“不论……总……”进行说话训练的过程中,对父亲的了不起有了更深的体会,我感到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我更欣喜地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地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发展。

我的这一堂课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篇5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七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 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⑵ 明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⑶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⑷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

三、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⑴ 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⑵ 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

⑶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1、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

⑴ 冲向废墟(第3自然段),抓住”眼前一片漆黑”“大喊”“大哭”,体会父亲的悲痛和绝望。

⑵ 寻找儿子(第5~10段),抓住父亲与其他父母的对比和父亲与救火、警察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悲伤和坚定。

⑶ 发现儿子(第12~19段),抓住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欣喜。

⑷ 父子相见(第22~24段),抓住“颤抖”“了不起”“紧紧拥抱”,体会父亲的幸福和自豪。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名同学的事情。)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自由朗读课文后,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师生交流后,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下语句:

⑴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⑵ 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⑶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⑷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⑸ 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⑹ 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4、师小结: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生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二、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学习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学生在班上交流。

3、师小结:

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

三、小练笔

请学生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小学语文《慈母情深》评课记录 篇6

1、认识“陷、碌、攥”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一课时

1、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感受到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妈妈对你的爱?(指名学生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一位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就题质疑。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

(1)为什么说慈母情深?或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慈母情深?

(2)面对情深的慈母,“我”又是怎样的?

(3)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

1、师:请大家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生字的认读,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baihuawen.c n内容。(说出大意即可。)

生: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课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我”的愿望难以实现。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最后,讲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3、再读课文,看看你能不能解决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

4、初步释疑。(让学生初步解决质疑中的“为什么说慈母情深?或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慈母情深?”、“面对情深的慈母,“我”又是怎样的?”等问题。)

5、采用分组、分角色、分段等多种方式朗读全文。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在自己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作简单的批注。

1、理解我家境的贫寒。

2、体会母亲挣钱的辛苦。

3、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崇敬之情。

师:刚才同学们从描写母亲的表现的语句中看出了母亲的情深,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

依据学生发言,让学生读中体会,其主要为:

1、“我穿过一排派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反映出妈妈工作的辛劳,劳动环境极差。)

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段话突出了母亲工作的劳累,还看出母亲为“我”的到来感到惊讶;通过省略号还可以体会到“我”为母亲这样的劳动而感动,为自己冒然要钱而内疚。)

3、“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说明母亲的钱来之不易,是一点一点劳动得来的。通过“龟裂”一词看出母亲的艰辛。)

4、“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从中可以看出母亲为儿子爱读书而兴奋不已。)

5、“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段话运用排比句将母亲为了整个家的生活而不知疲倦地劳动,珍惜一点一滴的劳动时间。)

6、“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当时为母亲辛勤劳作的场面所感动,为自己不能体贴母亲而内疚。)

1、指名读句子,体会从这些描写中知道了什么。

2、小组分角色朗读对话。

3、全班分角色朗读,评议。

(生边读师边指导朗读,引导体会对母亲及母亲对我浓厚的情感)

1、师:为什么说慈母情深?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

生回答

2、师:读了课文,你想对文中的母亲或者自己的母亲说点什么?

3、让学生读读“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并谈谈日常生活中母亲关爱自己的小事,理解母爱的伟大。

4、师:同学们,在感恩节来临之际,你们可以给自己的母亲写一封感谢信;或与自己的母亲说说心里话;或给自己的母亲送份礼物,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等。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游子吟》

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18﹡慈母情深

辛苦劳累挣钱 毫不犹豫给钱

拥有第一篇 著有多篇小说

长篇小说 著名作家

家境贫困

由于本课文字浅显易懂,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进行初读课文。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初步释疑。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本文的思想感情。在学生读通读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以默读的形式,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并勾画出描写的语句,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分角色朗读的形式也让学生加深了对本文的理解。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在交流中理解了课文,从中也看出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可见对一些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后,再采用交流、互相解决疑难的方法检查学习所得,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篇7

【教学目的】

1、品读课文,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爱的伟大力量。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3、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学生读出你最感动的语句。

二、探索交流

同学们,在读课文中你们有许多的感动,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交流吧!

(估计学生回抓住以下句子进行交流。)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冲”字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苦。)

失去心爱的儿子,父亲那撕心裂肺的喊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起读。

3、“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父亲说的这一句话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3次,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的依赖。)

父亲坚信儿子依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

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引导学生讨论:父亲是否精神失常?

⑴ 描写父亲因悲伤过度而精神失常的段落读一读。

⑵ 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段,动笔圈画,认真朗读,然后围绕观点展开讨论。要让学生感悟到:这位父亲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睡,说他失常,他的确失去了和一般正常人一样的举动;说他不失常,他确实不失常,是一种伟大的你父爱的力量充溢着他的全身,是救孩子的顽强信念支撑着他,是伟大的父爱支撑着他!

5、出示: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与上句比较体会:

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6、“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读了这句话你想对7岁的阿曼达说什么呢?

(多么了不起的孩子,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中,他不但没有被恐惧与危险吓倒,还自信地勇敢地鼓励同学们与死神搏斗。这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爱。)

指导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7、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么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唤起的信赖。──(生读)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篇8

【教学理念】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儿子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整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父爱,所以我在教学中,力图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品读中,珍视学生独特体验,感受信任的力量,父爱的伟大,让课堂充盈着人性的光辉,流溢着生命的色彩!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洛杉矶、混乱、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砸着、颤抖、阿曼达、破烂不堪”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在最艰难的时候,它能激励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在品词析句中感悟父爱的伟大力量。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读促思,在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音乐伴奏。

2、课前了解地震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看老师写两个字(板书:地震)你经历过地震吗?(生:经历过)。那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生:……)其实你们所感受到的只是一点点,一点点的余震,而大地震的场面更为可怕!你们看!

(课件出示灾难片。)

2、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西北部发生了里氏6.6级的地震,这次地震造成了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面临这样的大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可就是在这样的一场灾难中,有一对父子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填完课题)看看在他们身上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翻开93页,我们来共同学习17课,请齐读课题。

(学生读题。)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可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再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读文。

3、谁来把词语读读:

(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阿曼达”是课文中小主人公的名字,组词的时候可以组“轻歌曼舞”。“着”字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应读“zháo”。我们再来把词语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齐读)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在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着互相坚定的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个同学。)

2、事情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 谁能找到相关段落读一读。

(指名读1~3段)

3、是啊,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了一片废墟。父亲面对这一片废墟会怎样呢大家一起告诉我!(课件出示第3段生读)为什么父亲眼前一片漆黑?(生:……)于是他大喊(生:阿曼达,我的儿子)这喊声还不够绝望,于是,他大喊(生:阿曼达,我的儿子)

4、绝望中,他猛然想到了什么?

(板书: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你怎么理解父亲的这句话?(生:……)在学习中,阿曼达遇到了困难,很苦恼(生:父亲和他一起商量如何解决)在生活中,阿曼达和同学踢足球,受伤了(生:父亲带他去医院)而此时此刻,阿曼达被压在废墟底下,生死未卜(生:父亲一定要找到他)父亲将会做些什么呢?默读课文,找到最让你感动地方,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学生默读。)

四、深读课文,品评父爱

刚才同学们有的动笔写,有的和同学说,非常认真!谁来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使你身受感动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生读,说感受。(1~2个学生)

还有谁被这句话感动了举手。看来这句话是很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的,我们再来读一读。

“没人再来阻挡他”。同学们把这句话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有人曾经来劝阻过他。

你怎么知道的?

生:从“再”字知道了。课件点红“再”字。

都有哪些人劝阻过?

生:好心人,消防,警察。

他们是怎么说的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来读一读他们的话。

读完一个就问学生,为什么要劝阻这位父亲?

你们说得都有道理,但是父亲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我再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

(分角色朗读。)

面对所有人的劝阻,父亲只回答: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我。

(课件点击。)

你听出了什么?

(生:……)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生:失常了)他是真的失常了吗?

(生:……)

而是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生:儿子在等着我)

而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一个字—爱!(板书)所以,他挖了8小时……(生:12小时,24小时……)为了找到儿子,他不顾别人的劝阻,8小时过去了,就在挖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来看看第5段(课件:第5段)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别人不挖他要挖。难道别的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生:因为他答应过自己的孩子……)

就为了这个承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

(生:24小时……)

12小时过去了,又可能发生什么事情?

(生:手指破了,大石头搬不动……)

父亲会想什么呢?

(生:……)

没有人帮助他,反而认为他精神失常了,此时的父亲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但是父亲有没有停止 (没有)为什么 (生:……)所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

(生:24小时……)

24小时过去了,24小时是多长时间?

(一天一夜。)

又可能发生什么事情?

(生:,余震,受重伤……)

不但这样,孩子的生还机会非常渺茫,可是父亲有没有放弃呢?

(生:没有)

为什么?(生:……)哪怕有一丝丝的希望,父亲也要去找,所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生:24小时……)

36小时过去了,父亲已经挖了多久?

(一天一夜,再加一整个白天)儿子生还的机会更加渺茫了。此时的父亲心情会怎样?

(生:灰心,绝望,生怕找不到儿子…)是啊,都已经36小时了,我想这个时候父亲已经忘记了身体的疲惫,心情越发紧张,但他有没有被压跨?(生:没有)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生:……)哪怕他的承诺被这残酷的现实所击破,但是他还是要履行这个承诺, 所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生:24小时……)

漫长的36小时过去了,此时父亲的外貌已经变成什么样了?(生:……)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生:……)是的,此时年轻的父亲好象一夜间苍老了许多,他已经面目全非,伤痕累累,衣服破烂不堪。“堪”字在字典里有这几种解释

1、可以,能够;2、能忍受。

在这里应选2。是啊,任凭衣服破得让人不能忍受,任凭自己伤痕累累,任凭自己心力憔悴,但是他有没有停止?(没有)因为他曾经对儿子说过(生:……)

父亲用行动谱写了爱的诗篇,我们再来深情地读一读吧!

(课件。)

父亲的爱创造了奇迹!当他挖到38小时时候,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生:……)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

(生:……)

爸爸,真的是你吗?

(生:……)

我想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将深深地烙在这对父子的心中!烙在所有人心中!

五、情感升华,总结课文

1、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生:……)这使我想到了一首诗,和老师一起读读吧!(课件:小诗)

2、带着你的感受,我们再一次回顾1~15段,再一次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再一次去感受这浓浓的父爱!

(学生读文。)

3、作业:

课后选择一项做一做,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⑴ 和爸爸的目光对视一分钟,你看到了什么?

⑵ 观察爸爸的背影,你想到了什么?

⑶ 帮爸爸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你体会到什么?

这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父亲,那地震中的儿子,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下课!

教学反思

整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父爱,所以我在教学中,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与交流。在品读中,以读促思,抓住主要词句体会,在读中感悟,让学生在与主人公进行心灵对话时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并把课文的段落改成诗歌的形式,让学生感情朗读,并拓展课外一首赞美父爱的诗让学生感情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语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极为重要的,但情境创设后,学生未必能进入情境,这就尤其要求教师的语言具有感染力。声情并茂地引领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语文学习。今天我自己教学中,语言就不具感染力,再加上没有注重教师角色的转换,因而学生始终徘徊在情境之外,难以进入课文情境中。

总之,这节课给我带来更多的是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的反思,探索,真正让自己的课堂充满勃勃生机,让真正的涌动于课堂!

【评课议课】

黄筱红:

这是一节比较好的语文课,能够抓住语言文字进行训练,能够引领孩子走近《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去了解伟大的父爱。指导朗读时,使用改体诗形式新颖,效果突出。教师在执教时,感情在丰富点就更好了。

王晓飞:

文章是很煽情的,教师执教时,从题入手抓重点段,就直接问:“谁来劝阻过他”太直接了,情感不易出来。我认为,读这重点段后教师应该问:“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别人绝望了,而父亲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8小时父亲可能会怎么样在与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进行对比体会出父亲体力严重透支。不仅承受了肉体的痛苦,还有精神上的折磨。顺势让学生体会“此时是什么支撑着父亲”──那就是对儿子的爱。

熊彬:

读不够到位,没有入情入境,课件配合效果不佳,教师语速过快。

万晋玉(教科所):

非常荣幸有机会来到站小和老师们一起共同欣赏,探讨语文教学。迈进站小大门,最为突出的感受:旺(人气旺)。在这里,聚集了我们西湖语文教学多名精英之士,在这里,西湖“中坚杯”“新秀杯”金牌得主一茬接一茬,今天展示的一堂课。凝聚了我们站小许多老师的心血,浓浓的教研氛围也深深地感染了我。

前不久,全国阅读教学一等奖获得者熊海滨校长的《少年闰土》,王玲湘老师的《搭石》都在这里和大家见了面,老师们感觉到这样的语文教学真“爽”,今天我们站小吴旦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有哪些亮点值得我们回味呢?接着大家的发言,就吴旦老师的课谈点感受:

1、浓浓的父爱情满课堂:

课文是一篇传统教材,读了让人感动,大地震悲情的发生却有了喜剧性,奇迹般的结局,尽管过程固然艰辛,让人不禁为故事中父亲为救儿子饱含那深沉的爱折服。吴老师在教学设计时,紧紧把握了课文内容的这条情感主线,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课文中最能体现父爱之情的精彩描写有层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走进父亲,以情体会父爱之情,以心感受父爱之心。一堂课的教与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一遍遍深情的朗读在教室里回荡,“为了找到儿子,他不顾别人的劝阻,8小时过去了,就在挖的时候,会发生了什么事情?”……一次次读文后的想象,感悟在学生心中荡漾,整个课堂是真情是父爱。

2、读出感受而不是致力于分析:

以往的教学中,很容易走进分析的误区,为了了解父亲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总要把父亲的行为掰开来不厌其烦地分析,致使课文内容支离破碎。吴老师在教学中,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品读文句,以读促思。课堂回放:

师:“没人再来阻挡他”。同学们把这句话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有人曾经来劝阻过他。)

(生:从“再”字知道了。课件点红“再”字)

师:都有哪些人劝阻过?

(生:好心人,消防,警察)

师:他们是怎么说的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来读一读他们的话。

师:父亲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我再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分角色朗读)

师:面对所有人的劝阻,父亲只回答: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课件点击)你听出了什么?

(生:……)

上面的过程教师关注了文本,从“8小时”回到前文,回到地震险情发生后,父亲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在废墟里不停地挖掘的情景中,学生通过读众人劝解的语言,品味到父亲的坚韧,学生通过读父亲的同一句话“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感悟到父亲的执著,这里没有分析,没有过多地讲解,只有读。如果这部分学生读得充分一些,课堂效果会更好。

3、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文本的语言现象:

从导入到学文,吴老师都十分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如开课伊始,老师板书:“地震”,随后和学生聊:你经历过地震吗?(生:经历过)。那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生:……)其实你们所感受到的只是一点点,一点点的余震,而大地震的场面更为可怕!你们看!(课件出示地震灾难影像。)在教学进程中,吴老师关注文本的语言现象,能够抓住语言文字进行训练,如: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读准多音字: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外貌的描写中,让学生查字典理解衣服破烂不堪“堪”的确切意思:尤其在指导朗读时,把课文的段落改成诗歌的形式,让学生感情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提几点建议,供教师参考:

1、教学中要尽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教师与几个优秀学生的对话。要关注全体学生。教师的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学习伙伴,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不仅仅是“老师非常满意”而已。

2、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透过语言文字读懂文字后面含着的意思。“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是文章的重点,点睛之段。学习这段时,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观察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而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学生通过关注文字的表达形式,而后加以想象,情境朗读,更能走进父亲的精神世界,体会那份信念,坚定,那份爱。期待,站小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吴旦老师的课越上越精彩。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篇9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初读课文时,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为什么说是“了不起的父与子”。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的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一、我能给下面的字组两个词

混(  )(  )  疾(  )(  )  昔(  )(  )

爆(  )(  )  砸(  )(  )  颤(  )(  )

二、我能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次、反义词

写近义词:

伤害(   )  安顿(   )  昔日(   )

写反义词:

伤害(   )  匆匆(   )  喜欢(   )

三、我能选词填空

讨论  议论  谈论

1、班会上,老师和同学一起(   )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案。

2、这件事究竟谁对谁错,大家(   )纷纷。

3、课间,小明、小钢几个人总是在(   )昨晚的足球赛。

成绩  成就

1、几年来,我国的“四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   )。

2、要想提高学习(   ),不下工夫是不行的。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课中反复出现了几次?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为什么要用“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来赞扬他们?父子俩有什么地方了不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的铅笔盒里有橡皮、直尺、自动笔、钢笔和文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瞧瞧我的阅读天地

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1948年,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

海上风平浪静,晨昏瑰丽的云霓交替出现。一天早上,父亲正在舱里用腰刀削苹果,船却突然剧烈地 yáo huàng。父亲摔倒时,刀子插在他胸口。他全身都在颤抖,嘴唇shùn jiān发青。

6岁的女儿被父亲瞬间的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他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儿,只是摔了一跤。”然后轻轻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不引他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①

以后三天,父亲照常每天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替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蔚蓝的大海,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却没有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都比上一分钟更衰弱、苍白,他看向海平线的眼光是那样忧伤。 ②

抵达的前夜,父亲来到女儿身边,对女儿说:“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

女儿不解地问:“可是你明天就要见到她了,你为什么不自己告诉她呢?”

他笑了,俯身在女儿额上深深刻下一个吻。

船到纽约港了,女儿一眼便在 xī xī rǎng rǎng的人群中认出母亲,她大喊着:“妈妈!妈妈!”

就在此时,周围忽然一片惊呼,女儿一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喷,刹那间染红了整片天空。

尸体解剖的结果让所有人惊呆了:那把刀无比精确地洞穿了他的心脏。他却多活了三天,而且不被任何人知觉。唯一能解释的是因为创口太小,使得被切断的心肌依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三天的供血。

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医学会议上,有人说要称它为大西洋奇迹,有人建议以死者的名字命名,还有人说要叫它神迹。

“够了!”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医生,须发皆白,皱纹里满是人生的智慧,此刻一声大喝,然后一字一顿地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1、读拼音,规范书写汉字:

yáo huàng   shùn jiān     xī xī rǎng rǎng

(    )  (      )    (           )

2、给下面的字加上不同偏旁部首组成新字,再组一个词:

___(   )    ___(   )

皆___(   )   居___(   )

___(   )    ___(   )

3、改变句子:

他用大拇指揩去刀锋上的血迹。

⑴ 该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该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医学上罕见的奇迹”是指:________________,在医学会

议上,有人说要称这一奇迹____________,有人建议以________

__命名,还有人要叫它_____________,而首席老医生一字一顿地说

“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文中①处的一段句子,注意体会加线的句子,试着写一写父亲此时的内心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文中②处加线的一段句子,说说父亲此时的内心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语文《慈母情深》评课记录 篇10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慈母情深》一文讲述的是贫穷辛苦的母亲不顾同事劝阻,毫不犹豫的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作者选取去工厂向母亲要钱买书这样的一个具体场面,用特写的镜头予以记录,从而刻画出一位“慈母”的形象,体现了平凡母亲的伟大,深深的母爱。

本课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注意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隐含的感情”。本单元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也明确了关注课文中抒情的语句,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要素是本册第一单元“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的迁移和运用。

《慈母情深》一文通过描写场景,刻画细节,融入感情,然而由于时代的距离感,学生就结合文中的场景和细节在体悟情感这一层面上无法真正入心,所以需要老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反复的情感朗读,并借助老师的课堂用语、评价语言引领学生走进场景,走进细节,激发学生的情愫。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魄、抑”等11个生字。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对比,体会反复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边读边想象文中的场景,体会“慈母情深”。

三、教学准备

1、学生:熟读课文。

2、教师:作者简介及补充材料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读篇章页,明单元目标

1、出示篇章页,自由读内容。

2、悟“舐犊之情”——指导“舐犊”的读音并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意思,明确单元人文主题。

3、读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的阅读语文要素是体会蕴含在场景、细节中的情感。

过渡语: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慈母情深》。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篇章页,体悟单元人文主题、明确单元阅读任务,为具体课文的学习明要求、把方向。]

(二)紧扣“深”字,引入文本

1、出示课题,情感朗读

(1)看到这个课题,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个课题?请生读课题,并采访为什么这么读?

(2)深情的齐读课题。

2、出示简介,了解作者

本文的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课件出示作者图片和成就)

过渡语:这样一位著名的作家写下了一篇情感细腻,赞颂自己母亲那浓浓的爱子之情的文章,那么作者到底是通过一件怎样的事来表现这份情、这份爱的呢?

[设计意图:由读好课题入手,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通过图片和成就简介了解一位著名的作家却写下了一篇情感细腻的文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初读课文,出示提示: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提示,填写文章脉络图,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我”最终拥有了想要的书

2、阅读反馈,课堂交流:

反馈1:根据提示,完成填空,梳理文章脉络。

“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到工厂找母亲要钱)→(母亲给买书钱)→“我”最终拥有了想要的书

反馈2:根据文章脉络图,自由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请生说,同桌说)。

过渡语:文章内容大家都说清楚,讲明白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梁晓声的脚步去工厂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工作场所?

[设计意图:以填写文章脉络图的方式,给予学生一个支架,了解故事主要情节,降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难度。]

(四)关注场景,体悟“情深”

1、默读课文,深入感知

(1)阅读提示:默读课文6—9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工作场所?用笔圈画出关键词。

(2)阅读反馈,课堂交流

过渡语: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工作场所呢?谁能通过朗读来向我们介绍介绍?

反馈:这是一个怎样的工作场所呢?你找到了哪些关键词?

(预设:低矮压抑、四壁潮湿颓败、光线阴暗、身在蒸笼、噪声震耳欲聋)

2、合作读文,引发情感

师读旁白,生读关键词。

3、再次读文,交流发现

同学们,在这样低矮压抑、四壁潮湿颓败、光线阴暗、身在蒸笼闷热、噪声震耳欲聋的空间里面,再仔细地看看片段,你还看到了什么?

(预设: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七八十个不算年轻的女人、七八十只灯泡)

4、师生合作,对比读文

师读场景,生接“七八十……”

5、课堂小结,情感提升

这就是母亲为我们挣钱的地方,多么令人心酸的场景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场景描写。第一遍读指向读正确,接着交流圈画的关键词,从工作场所及场所内部环境,感受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体悟“我”内心的心酸。]

(五)关注细节,感知形象

过渡语:在如此恶劣的工作环境令人心酸的场景中,“我”寻找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呢?

1、研读读文,深入感知

(1)阅读提示:自由读课文10—19自然段,划出表现母亲形象的句子。

(2)交流反馈,感悟形象

①指名学生读片段,关注生字的读音。

②品读句段,抓住关键词感知母亲形象。

(预设:极其瘦弱、眼神疲惫)

③尝试理解这两个短语的意思,也可借助图片感悟,指导朗读句子。

过渡语:我深爱的,敬爱的,亲爱的,慈爱的母亲竟然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怎么就变得如此的瘦弱,如此的疲惫呀?

2、资料补充,丰满形象

(1)补充资料:

母亲是临时工,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粱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回到家里的时间总在七点左右。母亲加班,我们就一连几天,甚至十天半月见不着母亲的面孔,就为了那每月27元的工资。

——梁晓声《母亲》

(2)配乐朗读,概括原因。

(3)想象补白,情感升华

同学们,面对这样极其瘦弱、眼神疲惫而又坚持辛苦工作的母亲,假如你就是梁晓声,你此时的心里在想什么?有什么话想说的吗?(评价:老师听出了你的心疼,老师听出了你的心酸,老师听出了你的矛盾)

[设计意图:从感知母亲形象这一问题展开,通过请生读片段,践行把课文读正确;通过圈画关键词,感知母亲的形象,并借助课外辅助资料,丰满母亲形象,给学生在情感上形成一种冲击。]

(六)对比细节,关注表达

过渡:是的,就是这样的心疼、心酸、矛盾,这种复杂的情感纠结在梁晓声的心中,他用笔写下了内心的情感。请你用心地读一读第19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来表述他内心的情感的,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奥秘?

1、精读片段,自主发现

(1)课件出示第19自然段,精读片段。

(预设:三个句子反复用了三个“我的母亲”;三个“我的母亲”都在句子的末尾。)

(2)出示对比句:“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说一说这样改可不可以?

预设1:不行,用了反复更强调了这是我的母亲。

评价1:说的多好啊,孩子,在此时此刻,面对这样的背,这样疲惫的身子,竟然是我的母亲,用这样的倒装,表达了自己内心的震撼之情。这样的反复,这样的倒装,这样的细节,就需要我们好好去品味。

预设2:三个反复强调了母亲的辛苦。

评价2:是啊,如此的辛苦,儿子怎能不心疼,不心酸。

2、聚焦语段,情感朗读

同学们,透过这三个“我的母亲”,作者的感情越来越心疼,越来越心酸,怎么把它读好呢?(请生读,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句子的研读,让学生感受到“反复”“主语后置”的好处及作用。]

(七)方法回顾,总结课文

今天的这堂课孩子们读得真好。今天我们抓住了母亲工作的场景,工作时的背影、眼睛,在这些细小的地方感受到了作为儿子的那份心疼、心酸。那么下节课,我们继续通过这些细节,再去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体会那浓浓的“慈母请”。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