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是爱岗的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哲理的故事优秀14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个人在森林中漫游时,突然遇见了一只饥饿的老虎,老虎大吼一声就扑了上来。他立刻用最快的速度逃开,但是老虎紧追不舍,他一直跑一直跑,最后被老虎逼到了断崖边。
站在悬崖边上,他想:“与其被老虎捉到,活活被咬死,还不如跳入悬崖,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他纵身跳入悬崖,非常幸运地卡在一棵树上。那是长在断崖边的梅树,树上结满了梅子。
正在庆幸之时,他听到断崖深处传来巨大的吼声,往崖底望去,原来有一只凶猛的狮子正抬头看着他,狮子的声音使他心颤,但转念一想:“狮子与老虎是相同的猛兽,被什么吃掉,都是一样的。”
刚一放下心,又听见了一阵声音,仔细一看,两只老鼠正用力地咬着梅树的树干。他先是一阵惊慌,立刻又放心了,他想:“被老鼠咬断树干跌死,总比被狮子咬死好。”
情绪平复下来后,他看到梅子长得正好,就采了一些吃起来。他觉得一辈子从没吃过那么好吃的梅子,他找到一个三角形的枝丫休息,心想:“既然迟早都要死,不如在死前好好睡上一觉吧!”于是靠在树上沉沉地睡去了。
睡醒之后,他发现黑白老鼠不见了,老虎和狮子也不见了。他顺着树枝,小心翼翼地攀上悬崖,终于脱离了险境。原来就在他睡着的时候,饥饿的老虎按捺不住,终于大吼一声,跳下了悬崖。
黑白老鼠听到老虎的吼声,惊慌地逃走了。跳下悬崖的老虎与崖下的狮子展开激烈的打斗,双双负伤逃走了。
【哲理】生命中会有许多险象丛生的时候,困难危险像死亡一样无法避免。既然无法避免不如放下心来安享现在拥有的一切,无意中就会享受到生命的甜果。
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
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管理心得:事有“本末”、“轻重”、“缓急”,关门是本,加高笼子是末,舍本而逐末,当然就不得要领了。管理是什么?管理就是先分析事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认清事情的“本末”、“轻重”、“缓急”,然后从重要的方面下手。
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
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
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
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
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
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
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尊重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一个好的团队,也应该是学习型的团队。
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他想迁到越国去。友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为什么?”“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要发挥其专长,就必须适合社会环境需要。如果脱离社会环境的需要,其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得需要,决定自己的行动,更好去发挥自己的专长。
小故事9:抉择
一个农民从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却被淹死了。
事后,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他做得对,因为孩子可以再生一个,妻子却不能死而复活。有的说他做错了,因为妻子可以另娶一个,孩子却不能死而复活。
我听了人们的议论,也感到疑惑难决:如果只能救活一人,究竟应该救妻子呢,还是救孩子?
于是我去拜访那个农民,问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他答道:“我什么也没想。洪水袭来,妻子在我身过,我抓住她就往附近的山坡游。当我返回时,孩子已经被洪水冲走了。”
归途上,我琢磨着农民的话,对自己说:如果当时这个农民稍有迟疑,可能一个都救不了;所谓人生的抉择不少便是如此。
【经典小故事心得】:很多事情根本没有错与对,也容不得你去细想错与对,如果过于犹豫或过于在乎别人的想法,你可能什么事也做不成。
亲鸾上人是日本著名禅师。九岁那年,他就立下了出家的决心,请慈镇禅师为他剃度。
慈镇禅师就问他:“你这么小,为什么要出家呢?”
亲鸾说:“我虽然只有九岁,父母却已双亡。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一定非要与父母分离?所以,我一定要出家,探索这些道理。”
慈镇禅师说:“好!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我再为你剃度吧!”
亲鸾却说:“师父!虽然你说明天一早为我剃度,但我终究是年幼无知,我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是否可以持续到明天?而且,师父,你年纪这么大了,你也不能保证是否明早起床时还能活着吧?”
慈镇禅师听完,不禁拍手叫好,满心欢喜地说:“对!你说的话完全没错。现在我就为你剃度!”
【感悟】
人生就像一场没有彩排的戏,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会先来,生命中的每一分钟都应懂得珍惜,因为谁也料不到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无常人生,无常变化,思在未来,行在当下。今日事,就应该今日毕,否则到了“明天”,即便你自己还有决心,周围的环境恐怕已经是“时不我待”了!
过去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洹精舍时,有一天四比丘,坐在树下,互相讨论:世间所有一切,何事最苦?甲比丘说:天下最苦,就是淫欲。乙比丘接看说:世间瞋恨最苦。丙比丘不以为然说:淫欲、瞋恨,比不过饥渴的痛苦。丁比丘摇头说:你们说的都比不上惊怖的痛苦。四比丘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佛有他心通、宿命通,观察四比丘得度机缘已到,于是来到四比丘前问说:诸位此丘,正在讨论何事?四比丘向佛顶礼后,禀告刚才所争论的问题。佛开示说:你们都不知苦的根本真义,天下诸苦,皆由于有色身,有了假身,就有饥渴、寒热、瞋恚、惊怖、、怨祸等外苦,所以假身是众苦的根本,祸患的元凶。至于内苦,更是劳心忧畏,苦恼万端。须知三界众生,无不弱肉强食,互相残杀,因此在六道中,生死轮回,受苦无穷,皆是由于有假身所致,若无假身,苦从何来?若想离苦,须求寂灭(不生不灭,万缘寂静),收摄妄心,不起妄念,正念相继,淡泊守道,便可證得涅槃寂静的境界,这才是真正最乐。
于是佛说了一首偈:热无过淫,毒无过怒,苦无过身,乐无过灭,无乐小乐,小辩小慧,观求大者,乃获大安。我为世尊,长解无忧,正度三有,独降众魔。
佛说偈后,又告诉四比丘一段宿缘:
过去久远无数世时,有五通比丘(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名叫精进力,在山中树下,精进求道。这时有鸽、乌鸦、毒蛇、山鹿等四禽,白天出外求食,夜晚回来依附于比丘周围,日子过得很安稳。
有一夜,这四禽互相问说:世间最苦是什么?乌鸦说:饥渴最苦,当饥渴时,四肢无力,眼前发黑,心不安宁,于是就不顾刀箭一切危险,投身罗网,因此我们都因觅食而丧身,所以说饥渴最苦。鸽子说:淫欲最苦,当烧身,就无所顾忌,明知会害身丧命,也在所不惜。毒蛇说:瞋恨最苦,瞋心一起,不论亲疏,也能杀人,又能自杀。山鹿说:惊怖最苦,我游住山林,心常惊惧猎师以及豺狼虎豹来捕杀,一有风吹草动,就嚇得心惊胆破,此时虽是母子,亦不相照顾,而独自跳坑上岸逃命,所以说,惊怖最苦。
精进力比丘听后说道:你们说的都是枝末问题,不明苦本,天下最苦,莫过有假身,身是苦器,有了假身,就有无量的忧愁畏惧。因此,我舍俗学道,修断烦恼,不贪爱色身,愿断苦本,證得涅槃真乐。涅槃真乐就是寂灭无形,不生不灭,永无忧患,这才是真正大安乐。四禽听后,心开意解。
佛告四比丘说:当时精进力比丘是我的前身,四禽是你们四人的前身,前世已闻过苦本真义,如何今日仍然执迷不悟?四比丘听后,惭愧自责。因有过去这段因缘,今日又蒙佛开示,于是就在佛前,證得阿罗汉果。
哲理小故事20、鹦鹉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
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
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
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
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
店主说:不。
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
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哲理故事感悟】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故事:
耶稣在迦白农讲道,有4个人抬了一个瘫痪的人来见他。因为人多,无法近前,他们就拆了屋顶,用褥子把病人缒下去。
耶稣看见了他们的信心,就医好了那个人的病。
寓意:
《圣经》上没有说明这4个人是谁,我们无从知道他们的姓名,但我认为这并不重要,因为上帝一定会将他们的名字记在那本美丽的大册子上。
在一名软弱有病的朋友身上,他们表现出了无比的爱心。我几乎可以想像他们不得其门而入的焦灼,以及4颗脑袋聚在一起商议时的可爱样子,他们竟然想出了这种新鲜方法。
是的,如你所想的,对世人表示出博大的爱,是我在此要告诫给你的,但这还不是这个故事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当他们有爱心的时候,同时也附上了行动。
很多人都保持着爱心,但却没有将其付诸于行动,而让其在思想中腐烂了,甚至在需要付出的时候也显得很茫然,其实这恰恰证明了他们缺少真正博爱的胸怀。
所以,有爱心很容易,但将爱心付诸行动却很难。
如何在大学培养青蛙的价值理念:
怀着对大学无知的幻想,背负着家人沉重的期望,跟随着现实中“倾文凭学位”之主流,一路跌跌撞撞挤过高考的独木桥,当疲惫的双腿支撑自己站在大学校门口时,很多年轻人,未来的大学生,百感交集……有经历高考磨练后的淡定,甚至麻木,又有被重点高校录取的释怀,甚至兴奋;有感慨,感慨在曾今的挣扎中流下的汗水和泪水;还有迷茫甚至恐惧,迷茫在新环境中自己的定位,害怕连目标方向都没有的自己如何以大学生的身份生存下去,更何况很好地生活呢……那一刻,大学梦想、人生目标的达成;自身价值从何达成的疑惑星星点点地散落在思绪的各个角落……
而随时光的推移,也许当初的很多不解与困惑至今仍在我的思想中保留着蛛丝马迹。但此刻的我再一次回顾那个也曾令被现实灼伤的青涩的自己,心中一些感悟在慢慢抚平着那些纠结的思绪,这种反思的意识或多或少地给予我光亮。让我逐渐看清我的大学之路,我的人生之旅,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原点。
不得不承认,世间万物本身就是矛盾着的,总是在变化发展转换着的,也许就是那种不定的、矛盾的性质保证了万物更替轮回的永恒性。而当我们将看待无限时空的视角汇集于一个点或一条线段时,那便是人本身,个体的人生。外部环境的矛盾性让个人无法保持除意识、思想、灵魂之外的纯粹的自我。我们个体周围的一切环境在影响我们的同时也在受我们个体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个体的生命会影响到其他个体生命,我们的一切活动(行为或思想上的)都会对周围的个体及整个客观世界产生有形或无形的影响。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何来发展,何来进步?归本溯源是我们人本身的需要,我们人对自身生存成长的需要形成了一种最强大的内动力,促使自身不断思索探究,以至创造了我们现有的人类文明史。而若把这时空范围再次缩短、缩小,人的各种活动根植于自身的需要,而当个体汇集成团体,形成整个社会和世界时,对无数个个体需要的追求就转换为全社会、整个世界针对普遍需要的追求。正是因为个体需要的千差万别。由个体组成的团体也随之形成了又不同需求倾向的集团,再具体一点,即持有不同价值观、代表不同利益、追求不同需要的团体全都套包含于整个社会及世界中。
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个人的力量的确是很小的。回到当下,一个人曾今乃至现在仍保有的困惑、无奈、纠结、迷茫,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个体需求与社会主流需求的矛盾和冲突。既然这种矛盾和冲突是客观存在的,那我们面临更迫切更实际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在这种矛盾中保存好自身:先解决了生存,再考虑如何生活,如何发展自身?换言之,即我们如何珍惜自身,这既包括有限的生命,也包括因人而异的天资(天生的内在的本有的能力),然后更好地利用自身,在两种需求中游刃有余。这不应该是被动的妥协,相反应该是一种主动的调节和掌控。人的需求在思想维度上是无限的,而自然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有限。所谓有限中有无限,即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都作用于人总体无限的需求中;所谓无限中存有限,即在人无限的总体需求中,可大概隐射出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对人的影响。当然在不同时间,根据不同情况,二者会以此消彼长的状态不断变化,促使人本身去权衡。在价值判断的过程中以自身行动为表现形式来反射对某种需求的倾向,这种倾向也就是我们对需要的满足和追求。
再着眼于现实的现实,我们不是古代擅长诗词歌赋的书生门客,也并非常青藤学校中的佼佼者,而是一个普通的学者,仅此而已,既然选择生存,那么我们不仅要看清自己,还要明确如何延续和发展自身。
想借用青蛙的特性来强调当下大学生更需要随机应变、灵活转换自己的角色以便更好地成长,在成长中养成高品质的核心价值观。而要更好的生活、学习和熏陶那样的价值理念,我们首先就需要具有青蛙的两栖性。青蛙一般分为蛙和蟾蜍,前者擅长游泳,有较好的水性;后者多在陆地活动,陆地性较强。青蛙之所以是特殊的两栖动物就在于它的低级性。因为高级的两栖动物已可完全脱离水,在陆地生存繁衍,而青蛙的卵要在水中经变态才能长成,水是它生存成长的必需环境,青蛙的水性是其最本源的属性。论及大学生的自身发展,青蛙的两栖性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为人本身,我们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首先不能丢弃“自我”,只要活着,就应该主动掌控住自己。在此前提下,再适时地权衡周围环境、各种外界因素给我们的影响,变通地吸纳,随永恒不定的时间、空间灵活变化,在变化中成长。人生本来就是不定的,不定即人生。做一只两栖性的青蛙,我们就能更好地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定位
无论你何去何从,任何选择都值得尊重。执着于某些学科也不是读死书,也有一种纯粹的学术精神;仅限于拿个文凭也不是庸俗低尚,也有一种务实的情怀……一切的一切都在于那是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定位,加之于上的是各种选择背后应承担的责任。既有勇气选择。就应有勇气面对它的一切。也许看远了,想开了,大学校园里的得失悲喜就没那么容易牵动内心了,学者不是为了大学而活,是为我们的整个人生而活,为每分每秒而活。
目的
我们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活着为了什么?一个真实而充满真理的回答是:活着为了自己。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同样不能忘了自己的切实目标,就是在社会中生存下来。活在自己的意识中不能算真正活着,因为我们是客观于当今社会的一个实体,所以我们还得考虑如何生存。既要在某个环境中生存,就得充分利用人的两栖性,在不泯灭“自我”的前提下,在不破坏他人“自我”的前提下,尊重大环境的普遍规则,主动的遵循要比被动的服从能保存更多“自我”的空间。
理想
有理想的生命才会有动力维护其生机。每个人都有权利拥有理想,也应有义务尊重他人的理想。而当个人之间的理想有共同点时。已部分人的理想便成为一个集体、整个社会的目标和发展方向。此时,我们便要弄清自己奋斗的汗水背后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还是在实现着他人的理想。当然这种自我意识是建立在尊重整个世界的基本道德规范及伦理原则之上的。
践行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大学仍是慷慨包容的,只要不影响正常毕业,我们仍可以选择逃课去听更吸引自己的讲座;仍可以再课堂上不屑于老师的辛劳而赶别科的作业。当然也可以比别人踏实百倍地投入某一门课的学习;也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在各种课外活动中寻求“自我崇拜”的闪光点。我们的大学生活可以只为文凭,可以是人生之路中一段特别的经历。
境界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称,去衡量所有事物的价值。个人的价值判断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素养及个性之上,而社会现存的普遍功利价值观在不断侵蚀着个人价值判断的标准。但我们不需要去妥协,而是机智地调节,抛开随众心理的阻碍,我们只是去平衡。要相信,有时个人的力量又是很强大的。要乐观地看到,大众化的庸俗价值观会因更多的个体坚持着纯粹的自我价值观而逐渐褪色。
大学的青蛙
谁说“井底之蛙”没有大志,也许就是在这样的小环境中,在它小小的天空下,青蛙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我们眼里的大世界便是那些普遍的道德规范,人文关联,及中国特有的人际网。我们活着,活在这个大世界里,就得有一定的陆地性;但我们真正必不可缺的是天生的水性,是我们每个人的小世界,那里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标准、原则、价值、理想,有我的幸福定义、你的自我意识、他的人生之旅。两个世界其实并不冲突,尊重大世界的回报便是为我们的小世界开拓更宽广的空间。
一青年向道士求教:“师傅,有人说我是天才,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依你看呢?”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道士反问,青年一脸茫然。
“譬如一斤米,在饼家眼里是烧饼,在酒商眼中是酒,在乞丐那里,就是救命的一顿饭。不过,米还是那斤米。”青年豁然开朗。
感悟:
你看待自己的方式,决定了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不要总说自己“老不中用了”。
这是发生在英国的一个真实故事。
有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去。老人宣布出售他漂亮的住宅。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住宅底价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了10万英镑。价钱还在不断攀升。老人深陷在沙发里,满目忧郁,是的,要不是健康情形不行,他是不会卖掉这栋陪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的。
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来到老人眼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也好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1万英镑。可是,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保证会让您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天天都快快乐乐的——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顾您!”
老人颔首微笑,把住宅以1万英镑的价钱卖给了他。
完成梦想,不一定非得要冷酷地厮杀和欺诈,有时,只要你拥有一颗爱人之心就可以了。
山里的农场住着祖孙俩。
每天早晨,爷爷都会早早起来,在餐桌旁诵读一本圣典。孙子也照样学样地在一旁模仿。
一天孙子禁不住问爷爷:“爷爷,我试着像您一样诵读这本圣典,可是我怎么也做不到全部读懂,而且读懂的那部分,合上书就忘个精光。您说读这个有用吗?”
爷爷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转身把煤炭从盛煤的篮子里放入火炉,他告诉孙子:“你把这篮子拿到河边,给我带一篮水回来。”
男孩照着爷爷的吩咐做了,可是在他到家之前,水就从篮子里漏光了。爷爷见状笑着说:“你下次应该走快点。”说着,又让孙子回到河边,进行第二次的尝试。
这次男孩跑得更快了,但是在他回家之前篮子还是再一次地漏空了。他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诉爷爷竹篮是打不了水的,他想要个桶打水。
老人说:“我要的不是一桶水,是一篮水。你还是没尽力啊。”这次他来到门外,监督男孩的再一次尝试。
虽然知道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男孩还是想让爷爷看见他已经尽了全力。男孩把篮子深深地浸入河中,提起后拼命往家跑。但是跑到爷爷面前时,篮子依然没水存下来。他喘着粗气对老人说:“爷爷您看,一点用也没有啊!”
“你觉得没用吗?”老人说,“看看这篮子。”
男孩这才疑惑地看着篮子,猛然意识到篮子跟他刚拿到手里的时候不一样了——这不是那个盛过煤炭的脏篮子了,它已经变得从里到外都干干净净。
爷爷这才对男孩说:“孩子,你也许读不懂或者记不住圣典里讲的东西,但是在你诵读它的时候,从内心到外表都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世上没有无用功,竹篮打水也不空啊。”
要饭的意义
大多数以上的工人、员工退休以后退休金不多,如果完全靠退休金养老,一个人(他本人)
还能养活,但养子孙就养不起了(大多数工人、员工的退休金只够养活他自己,不够养活全家或养不活子孙,也供不起子孙上学、办婚宴丧宴等酒席)。大多数工人、员工退休以后又陷于贫困了。就算大多数工人、员工65岁退休,但他们65岁退休以后靠退休金只能养活他自己,退休金不够养子孙,不够办婚宴丧宴等酒席。就算大多数工人、员工70岁退休,但他们70岁退休以后靠退休金只能养活他自己,退休金不够养子孙,不够办婚宴丧宴等酒席。而很多人60岁以后就干不动活了。大多数工人、员工60岁以后便干不动活了。
很多家庭养猪养羊或养牛能有钱生存和生活,但还有很多家庭不养猪不养羊不养牛,没钱生活。而很多家庭种植值钱的、卖的掉的农产品、农作物也收入很有限,钱不够用。
那怎么办呢?
所以我建议:以后国家要宣传请那些退休金不够养活全家不够办婚宴丧宴十二周记估的家庭和那些钱不够的家庭去要饭吧,要饭养活自己和全家,靠要饭养活自己和全家。但可能很多人怕要饭没面子,怕受歧视,所以我还建议:国家要宣传要饭不丢脸,还要想办法用宣传的方式使人们不歧视要饭的人,尊重要饭的人,尊敬要饭的人。大多数工人、员工退休以后无力再干活(老了没力气再干活了),无力工作,无力再工作,无力再养活全家,就只能靠要饭养活自己或全家。只有要饭才能养活自己养活全家,要饭是唯一的能继续养活自己养活全家的方法。没有别的办法。
我还建议:以后每年(一定要每年,一定要以后每年都要宣传,不要有任何一年停止这样的宣传,如果以后停止宣传也要尽快恢复这样的宣传)国家要宣传要饭不丢脸,还要想办法用宣传的方式使人们不歧视要饭的人,尊重要饭的人,尊敬要饭的人。那么人们肯要饭而心里不痛苦不自卑了。
可能家里只有一个人两个人要饭只能养活他们自己,没有多余的钱养活家里所有人,或者就算养的起家里所有人但没有多余的钱支付生活中的其它开销,所以我建议:请每一个家里钱不够的家庭要全家好几个人或全家所有人一起要饭,那么这些家庭就能有足够的钱养活家里所有人,并且能有多余的钱用于全家的其他开销。
每个人都要看得起所有乞丐,尊重所有乞丐,尊敬所有乞丐,善待所有乞丐。连佛祖都要饭,连菩萨都要饭。要饭是最省力、最不苦、最轻松、圆满、合理的生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