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的教师职业(精选3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
大家好!
平常在和园长们的交谈中,发现她们常常为管理问题感到困惑:当各种制度逐渐完善,执行也日益严格时,教职员工的精神状态却日渐疲惫,工作表现近乎机械。许多教师渴望能调动工作单位,个别教师甚至辞职,更多的教师则是维持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状态。
一、关注幼师的“烦”,解决疲惫不堪的困扰
由于教育对象年小无知、自我保护能力差,许多事都要教师亲历亲为,可以说幼儿教师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孩子们中间“疲于奔命”。同时,幼儿教师与其他教师职业不同,她们独自担负着幼儿的全面教育工作,教育内容涉及各个领域,还要负责家长工作和部分保育保健工作。除此之外,还有五花八门的文案,怎能不叫她们疲惫不堪呢?
1.控制“师幼比例”。有些幼儿园或因短期利益驱使,或因承受不了优质资源不均衡的压力,盲目扩大幼儿园规模,班级幼儿人数迅速膨胀,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引起教师对职业的倦怠。幼儿园应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面对事业发展,按国家标准严格控制班级人数,保证合理的班级“师幼比例”。另外,幼儿园教师以女性为主,一般都会遇到婚期、孕期、哺乳期及各种需要请假的事情,幼儿园要做好应对措施,遇有教师请产假或非短期病假、事假应及时调配教师。班上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如自闭症、多动症、心理有疾病的幼儿等),应适当增加保育人员或相应减少幼儿人数。只有合理安排教师工作量,才能保障她们在职责和任务明确的情况下做好日常工作。
2.树立效率意识。为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管理者要率先树立效率意识,注意引导教职工克服女性爱聊天、办事拖拉、目的性不强的弱点,引导教师早计划、早安排,紧紧抓住主线,不要在细枝末节上花太多时间;应避免大肆表扬加班加点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树立速度快、质量好、效率高的榜样,引导教师讲究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尽量不用周末或下班时间开会,大部分幼儿园每周都会利用一至两次下班后的时间组织教师进行业务或政治学习,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时间。管理者可以利用上下午时间分别组织不带班的教师进行学习,这样,虽然组织学习的行政人员比较费时,却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多数教师能按时下班。
3.减少文案工作。教师的文案工作五花八门,有专业学习记录、教育反思、家访与预约谈话记录、家园联系手册、活动设计、教研活动记录、观察与个案记录等等,繁杂的文案工作往往压得教师们喘不过气来。管理者应根据工作实际考虑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对于无价值的或价值不高的文字材料应坚决去除。对于日常工作中必须的文案工作,由于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差异,也不应一刀切,而应该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对高级教师或大家公认的优秀教师可要求少写、略写或简单写,让其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入研究教育教学,以便尽快地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和特色,更好地引领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对年轻教师或专业水平较差的教师则要求详写、细写,使其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尽快熟悉各种教育教学方法,寻求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4.鼓励资源共享。资源共享,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浪费,还可以解放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减少或缓解因准备、收集资源所带来的工作压力。幼儿园应注意发挥集体力量,允许同年级教师在共享教育教学方案的基础上,再根据本班实际进行调整。同时,要大力提倡、引导、鼓励教师合理交流课件、教具、玩具及环境创设的材料,让教师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从而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达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轻松工作的目标。
二、关注教师的“惧”,解决担心出事的困扰
在对待幼儿意外伤害事故的问题上,大多教师已经到了“谈伤色变”的程度。出过事故的教师成了“惊弓之鸟”,没出事故的教师则“惴惴不安”。然而,在处理事故时,幼儿园往往只一味关注事故给幼儿园形象带来的损害,对责任教师不但不理解反而进行惩罚,这对已受到家长责难的教师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给她们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
幼儿伤害事故是家长和幼儿园都不愿意看到的,如果意外事故不幸发生,应客观面对,依法分清责任,不应以主观的感觉来判断。然而,目前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很多幼儿园常常抱着息事宁人的心态,以损害幼儿园的合法权益为代价,以“私了”的方式解决纠纷,尽量满足家长的索赔要求。这种做法,往往会给当事的老师带来心理负担,产生对安全的恐惧感。在当前依法治教的大背景下,幼儿园应该增强法律意识,有条件的可以聘请法律顾问,以法律为准绳,自觉运用《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及《民法通则》等法律武器,维护幼儿园、教师的合法权益,客观公正地划分双方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而不是一味地让步和妥协。在对待事故责任教师时,管理者应多一些理解和关怀,多一些换位思考,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她们消除因事故带来的恐惧和不安,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当然,对于由教师玩忽职守造成的事故则应对责任教师严肃处理。
三、关注教师的“闷”,解决焦躁抑郁困扰
幼儿教师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能否集中精力完成教育任务,更会关系到幼儿良好人格的形成。幼儿教师具有细腻敏感、情感需要特别强烈等特点,她们希望体验集体的温暖,感受他人、特别是管理者的认可和鼓励,当她们的情感、需要一直得不到满足的时候,那种强烈的失落感也会造成她们对职业的倦怠。
1.疏导不良情绪,让教师远离“焦躁抑郁”。心里有了压力,若没有及时得到疏导,教师就很有可能将不良情绪向家人、同事甚至是幼儿发泄,往往造成不良后果。幼儿园管理者应随时了解教师的心理状态,及时和教师谈心、沟通,消除她们的疑惑、误解,疏导不良情绪。还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设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定期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检查。
2.进行赏识激励,让教师充满自信地投入工作。每个教师不管她的能力如何,教育效果如何,她都有闪光的地方,都需要得到别人,特别是管理者的赏识。在平常活动中,管理者只要发现教师在某个方面有一点进步或收获,都应用赞赏的语言和态度,抓住时机给予激励。让她们在一次次感受成功的同时树立自信心,进而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
3.满足不同需要,让教师心情舒畅地工作。管理者要关注每一位教师,尽量“读”懂教师、了解教师的心理,仔细观察她们在情绪、表现、态度等各方面的变化,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还要创造足够的沟通机会,从言谈中、生活中、工作交往中充分了解教师的不同需求,从而针对不同的教师采用不同的管理手段,在生活上、工作中满足教师们的不同需要。在业务上,应该为不同层次教师的成长提供不同的专业支持。如:为年轻教师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让她们多走出去学习,满足其专业成长的需要;为中年教师提供专家引领的机会,满足中年高级教师尽快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需要;为老教师提供自愿换岗的机会,满足老教师调整身心的需要等。在生活上,要让教师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体验到领导的人文关怀。如:对生病的教师嘘寒问暖,向有困难的教师伸出援助之手,关心教师生活上的需要……这些措施有助于削减教师的工作压力,有助于她们心情舒畅地工作。
小时候,我总以为教师很美丽,很神气,因为教师说上一句话就能惊天动地。确实如此,长大后,我也爱上了这个职业。虽然我们清贫,但我们是最富有的,因为我们是播撒种子的人,我们心中有着秋收的期盼。虽然教学生活是那么地单调,那么地乏味,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有一村,我们总会在教室的转角,在树梢送来的微风中,在生命的一站与另一站之间,发现有蝴蝶翩跹,有秋水长天,有落霞孤鹜。
然而,教师空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担任教书育人的重任,只有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人才能作为人师,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但也是学生行为的楷模。教师的言行就像一面镜子,反射自己的同时也折射了别人,好的言行熏陶出好的学生,不文明的言行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孔子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必须言行一致,用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言行举止感染学生。教师必须以思想点燃思想,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绽放祖国的花蕊,折射孩子们美好的人生。
我走上讲台虽然不久,但我深深地明白了教师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教书匠还是传播爱心的使者,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感召,没有爱便谈不上教育。就如鲁迅所言“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爱。”我亲眼目睹了老教师们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作为。亲耳聆听了王茂华老师为了救孩子而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朱文君、曾祥志为了孩子而放弃县城优越的工作环境的感人举止。亲身感受了那为了祖国和人民,为了孩子的明天,真诚奉献的博大情怀。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一定用爱心开展工作。陶行知先生说:“待学生如亲子弟”。爱是教育的基本要素,“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生不仅是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实际上是倾注了教师对祖国、对人类、对未来的热爱。
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那是因为我们手捧人类文明的火种,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火花。教师是辛勤的园丁,那是因为我们正浇灌着民族未来的花朵,使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是因为我们缔造了美好的心灵,举起了百花齐放的舞台。教师是春蚕是蜡烛,那是因为我们编织的是梦想,放飞的是希望,燃烧的是自己,照亮的是别人。
“只愿一生育桃李,不问辛苦为谁忙”,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是啊,就让我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每当我面对孩子们时,我都感到神圣与自豪。因为我从事着绿叶的事业,我是人民教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职业倦怠一词,用以描述个人与所从事的职业之间的非正常状态。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弗鲁登伯格首次将它运用在心理健康领域,用于特指那些助人行业(如教师)的从业人员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要求,从而产生心理、心智、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很显然,教师职业倦怠乃是教师因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而产生的心理疲惫感和消极失败感,是教师伴随着长期的高度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主要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工作退缩或不负责任,对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热情,时常伴有身心疲惫感、自尊心降低以及个人的低成就感等等,并且易激怒、焦虑、悲伤。当前,教师的职业倦怠已严重影响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甚至使一些心理脆弱的青年教师付出生命的代价。到底是什么诱因造成如此后果呢?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新课程改革的高要求使教师工作压力加大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不断增大,幅度不断扩展,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参与者和实施者,被看作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师不再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同时扮演着学生的道德楷模、家长的代理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等等角色。这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手段。教师在提升自己的学历、能力及知识储备方面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和财力,由此产生的负担和紧张焦虑在所难免。
2.机制的不合理使教师成为追求分数的机器
素质教育的实施并未能彻底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局面,不少学校依然把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师工作好坏的重要甚至唯一的尺度,并且的结果与奖金、荣誉、职称、续聘等直接挂钩。学生的分数如同紧箍咒一样,迫使教师围绕着分数来开展一切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成为追逐分数的机器而缺失了教育教学的自主和自由,原本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变得呆板、枯燥、乏味。这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久而久之使教师感到心力交瘁、无所适从。据一项对3714名教师的调查表明,31.5%的教师认为工作负荷非常重,只有不足1%的教师认为很轻。在全球基础教育小班化的同时,我国部分中小学班额仍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45人。在这种情况下,小学教师平均每周授课15.31节,有46%的人超过18节,平均每天在学校工作8.93个小时,在家备课1.63个小时。中学教师在面临中考、高考压力时工作负荷更大。“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许多中小学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正如社会心理学家威尔逊所说:“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和不安全感。”在社会、家长、学校仍然看重分数的现状下,任何一名有责任心的教师都会感到巨大的压力,心理和情绪都会处于极度疲劳和紧张的状态。
3.道德形象的伪完美使教师背负沉重的十字架
在我国的教育传统中,教师的教育形象,尤其是道德形象集中在师表形象上。“为人师表”被作为教师安身立命之本而被提升到极点,成为传统教师形象中最耀眼的一道光环。由于深受儒家熏陶和浸润,教师以一种深沉、神圣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地担当起道德文化的传承者、示范者和践行者。教师在和行为上修己力行、安贫乐道、清廉守节,力求达到人皆仰止的道德主体——仁人君子的境界。这种将教书与育人、正人与正己并重,以自身道德主体完善来垂范、昭示他人的师表形象,赢得了崇高的职业尊严和良好的社会信誉,显示出巨大的人格魅力和示范作用。然而,这种过于伦理化、理想化、一元化的师表形象也有自身缺陷,它彰显了“师”的一面而忽视甚至压抑了教师作为“人”的一面,使教师过于角色化,弱化了教师作为“道德人”以外的其他角色,即重人格自我完善和利他主义的社会理想,而轻视劳动的经济属性和物质利益;重社会责任、道德自讼和理想人格,而轻视教师的个性独立和自由;重奉献社会和他人的工具价值,而轻视教师主体价值的自我实现。一般社会成员具有“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的多重身份,而教师往往只是作为一个“道德人”的角色浮现在社会生活中,诸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教师首先是作为自然生命的载体而生存,有尊严地生活是其正当追求。但是中小学教师工资偏低的现象在大部分地区还长期存在,随意拖欠教师工资、克扣教师工资的现象还较为严重。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某些职业的高薪水、高福利更显得教师的那
点“救命稻草”微不足道。这无疑加剧了教师心理的严重失衡。打开教师的心扉,人们就会感觉到他的悲哀、忧伤、恍惚和痛苦。为了被社会接纳,为了完成社会的重托,为了他人悦纳自己而不是自己悦纳自己,他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和让步,甚至牺牲自我。不管社会为了充分利用、实现教师的工具价值而赋予教师多么动听、辉煌的称号,大多数教师仍旧不过是把教师这个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而已,在实现其生命的延续之际,顺便为人类和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二、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我们是谁”也许是当前教师面临职业困倦时发出的最有力的呼喊,为解开这个困惑,试图提出两种途径。
1.给教师减压,实现由“师”向“人”的回归
(1)认可教师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一员。首先,教师是人而非圣贤。教师生活在一个平凡的世界中,生活在普通人当中,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教师是人但不是“完人”,他虽然是知识的传播者、道德的践行者,但同样也会犯错误,也需要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确立教师作为普通人的角色,并不是对教师职能的淡化和对教师要求的放松,而是要求教师以平常人、平常心,深入社会生活,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去,参与社会变革和当前的教育改革,平等地对待学生,从而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成为一名模范公民。
(2)确认教师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劳动者。首先,教师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尽管这个职业有很强的道德色彩。但既然作为一个职业就不可避免带有谋生职能。教师作为这一职业的从业人员,他的脑力劳动理应得到社会的承认,社会应当支付给教师相称的工资,应保证教师本人及其家庭的合理的生活水平,并且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方便条件。其次,教师聘任制的实行,使学校与教师之间建立了一种经济关系,教师以教育教学这样一种特殊劳动来获得等量的经济报酬。教师的聘用与否、待遇高低直接受制于学校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随着办学形式的多元化,教师的受雇者意识进一步加强,国家、社会、学校有责任提高和保障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教师有权获得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加强教师的德性培养,实现由“人”向“师”的提升
教师因经济回报太低或者其他原因而不能专心于教学及由此产生的职业困倦都是有悖于教师职业规范的。然而这些现象的产生却具有基本的人性基础,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研究表明,人只有最基本的生理安全得到满足以后,才会产生层面的追求,最后达到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这个价值的实现是超越功利境界所达到的一种道德境界。根据冯友兰先生的界定,他把人的境界界定为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四种境界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的产物。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即天人合一的境界。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更多的觉解。觉解意味着教化。作为教师的道德品质不能仅停留在功利境界,而要超越功利境界进入道德的境界。教师德性培养不仅使教师获得教育实践的内在利益,而且也将使教师克服其所遭遇的伤害、危险和诱惑,在对教师善的追求中形成他们的支柱。加强教师的德性培养将磨练教师在履行教学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意志,同时化为行动的体验和态度。当教师人性中的德性充分挖掘,德性中的道德光辉充分展现以后,就可能散发出一定的神性光彩,即成为真正具备师表形象的超越了作为一般“人”的“师”。
望的最高境界是望眼欲穿;听的最高境界是听到无音之音,那就是心声。看的最高境界是看透人心;说的最高境界是说无言之语,那就是天籁之音。教师的最高境界就是需要“忙人之所闲,闲人之所忙”,从有始来,到无始去;从看教育是教育,到看教育不是教育,再到教育是教育,这就是我们教师对教育的最大贡献。
Copyright (C) 笔下字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