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于哲理人生的演讲稿(精选3篇)
人生也许十分短暂,所以许许多多的事情、地点值得留恋!
放学,走路回家。走过母校,来到这承载着我6年学习时光、6年欢声笑语的地方,我不觉放慢了步伐,是啊!这个地方曾经多么和谐,多么亲切!深思…沉默…多少酸甜苦辣的往事在这里酝酿—发生—结束,到了现在,是来回味。我不禁放松了初二的紧张生活、学习,仔细去观赏这六年来不曾认真观察过的母校,这里的每一点每一滴都可以让我回味一阵子。儿时在校园内的快乐生活、同学,还有那被老师批评的“苦”日子。深思…沉默…有那么一个小不丁的个子和一说就委屈得哭的小男孩,现在的坚强、努力学习的男子汉;也许是小时侯的无知,老师的批评被当作是对自己的伤害;现在,上了中学,才发现老师的话是多么的有益,而此时梦已远去。
回家,一路走来。踏过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街道,以前的同学游玩、打闹的街道。现在却那么陌生,无法像从前那样和同学嬉戏、开玩笑。深思…沉默…走着走着,街道上仿佛又出现了童年时候和伙伴一起在街道上追逐、嬉戏、打闹的场景,迷蒙中走来一个高大的身躯,那背影好熟悉…好熟悉…“何老师!”“噢!你是……”“您的学生,以前95班的。”“是你呀!呦…长这么大拉,还闹不闹啊?学习怎么样?”“还可以,老师。现在不闹了!呵呵……”“回家啊,早点回去,别让父母担心啊!”“诶!好,老师再见!”“再见!”走了之后,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热腾腾的!深思…沉默…回到了家,难忘以前的生活、同学、老师,默默为他们祝福!
深思…沉默…没有珍惜的六年时光,被放弃了;现在的三年时光,好好珍惜吧!
永远永远去深思…沉默…,会发现失去的东西往往很美好……
人的一生,面对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人为什么而活着?如何做人与做事?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些问题,存在于人生的各个阶段和领域,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近,一部引导青年睿智思考人生价值,积极实践人生意义的哲理散文集《历史那些人,人生那些事》由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开始在北京图书大厦和王府井书店及全国新华书店公开发行。
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大都对自己的人生作过认真的思考,他们能及时总结人生的经验和教训,坚定前进的方向和信心,从而实现理想的人生目标。面向广大青年读者的《历史那些人,人生那些事》,从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切入,冷静观察历史,客观反思现实,抓住人生中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篇章,以种种形象来感悟生命的真理,揭示事物的底蕴,引导读者进入思想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由心灵的平静转化到灵魂的震颤,书中著作者的观念具有鲜明的审美效应:
“人生千头万绪中最重要的,一是做人,二是做事。要想做好事情,必须先做好人。只有每天德业兼修,日日精进,才能让自己接近尽善尽美……”
“做人首先要立志,让自己有一个永远心驰神往的境界。青春给予我们无限的活力,我们何不把智慧播进沃土,把汗水洒满行程,自强不息地去创新追求呢?……”
“在生命的旅途中,拼搏已经真正地开始,虽然有时雨雪霏霏,有时杨柳依依,但我们都要心平气和地奋斗下去,酸甜苦辣俱为营养,得失成败都有收获……”
“在人生中,作为‘我是什么’的‘所是’,比‘我有什么’的‘所有’要重要的多,也更为本质得多。一个人的品德与才能等等‘所是’,是任何力量也剥夺不了的一种真实的拥有;而一个人的财富与权力等等‘所有’,却是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的一种暂时的占有。因此,人的一生,还是应该把‘所是’看得重一些,把‘所有’看得轻一些,物质上如果保持恬淡,精神上就能有更大的空间去丰富自己……”
“一个人真正的完美,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是什么,品格比财富更重要。如果一个人丢失了自己的灵魂,那么即便他得到的再多,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一个人只有‘于世少所求,俯仰有余快’时,才能真正地容光焕发……”
“伟大的人生,尽管会随着生命的结束而终结,但是,它将永远是展示人类力量的历史舞台。让我们以清静心看社会,用欢喜心过生活,挺起脊梁,迈开双脚,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人生的远方……”
《历史那些人,人生那些事》由“尚德:构筑人生的堂正根基”、“进取:实现人生的自身价值”、“豁达:面对人生的荣辱得失”、“淡泊:静适人生的纷繁境遇”、“平和:走过人生的风雨历程”、“包容:营造人生的氛围”、“创造:成就人生的平凡事业”、“乐观:体悟人生的酸甜苦辣”、“求实:调处人生的万端事变”、“自律:持守人生的清白本质”10个章节组成,内有哲理散文92篇,总共28万余字。该书的著作者史世海,是江西省的一位新闻工作者,他在近30年的新闻生涯中,接触到许许多多的人生百态家长里短,深感如何把人生的火炬燃得分外光明灿烂,然后传递给下一代,是自己光荣而又神圣的职责。因此,他在创作该书时,通过象征思维、联想思维、情感思维,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用充满哲理的论述和晓之以理的劝导,对人生作了一次辩证的思考,希望通过对人生真谛的赞美和探索,在回答种种人生问题的同时,能够引导青年树立、持守正确的人生观,使有限的生命具有不朽的价值,从容淡定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段里程。
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是淡。动若清风,静如秋水,心容世事而不争,意纳万物且自明,种种浮华过眼,犹如石沉大海,瞬间融合于宽和的心境之中,无论是栖居闹市还是深山,皆可收放自如,觅得身心的清凉。世人眼中的神仙也莫过于此,境感万物,意通山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只是平凡的你我,大都离此境甚远,可谓遥不可及,虽然一些苦行者,不惜抛却红尘种种,志要修成大道,但很多事情,并非选择放下,便可清明彻悟的。
不禁想起了《红楼梦》中的跛足道人,一首明心见性的‘好了歌’着实令人感触颇深,道是:“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是呵,每个人都向往随心所欲的神仙生活,没有喧嚣的侵染,亦无烦琐的牵绊,时而漫步于竹林幽径,观雀鸟穿梭,聆清泉叮咚,时而宛立于花前月下,感草木清香,歌四时快意,仿佛自己就是游弋于天地间的自在精灵,不受世事的羁绊,亦无红尘的困扰。
只是,此等生活妙境,并非俗常之人可以消受得起的,试问世间有几人能够拂去心上的蒙尘,清醒地看待人生的薄利虚名? 我们总是义无反顾地将自己投掷于茫茫浊流中,以为拼命的前行就可以到达彼岸,洗去一路的风尘,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殊不知,这是一条烟火缭绕的无垠长河,当你跟随熙攘的人流茫然前进时,缥缈的尘埃已在不知不觉间迷离了双眼,亦使你偏离了初时的方向。而当你欲要拂去面前的尘雾,看清当下的处境时,却发现自己早已迷失了归途。所以很多人并非不愿洗去一身的浮华,回归心灵的纯一,只因行的太远,漂泊的太久,想要回头,已是不能。
人常说最佳的生活状态,莫过于半梦半醒。因为没有谁能够拨开迷雾看清命运的反复无常,亦无谁能够行于浊流而保持身心的内外明彻。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只能跟随着潮流逐步向前,因为我们做不到极致的清醒,拂不去眼前的蒙尘。一如生长于泥淖中的白莲,即便亭亭净植,亦不能完全做到不染纤尘,终是半浊半明。也正因如此,世间才罕有人能够活到极致,达到心若琉璃,境通万物,不被纷繁的世相所乱。然而,世事虽纷呈,但也并非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只是非心正意明者不可为罢了。当你能够将纷繁的世相融会贯通时,眼前的迷雾也自会明朗,即便是深陷浊流,亦可找到安放尘心的渡口。
之所以说人活到极致,是素,是淡,并非是指当我们走过了人生的荆棘沟壑,历经了世事的沧海桑田后,所拥有的淡泊心境,和简约情怀,而是指一种精神的明彻、灵魂的了悟。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万物之情皆有其通性,当一个人能够透过纷呈的世相,探知到其内在的本源时,那种真正大彻大悟的心境,便是素,是淡。近日看了一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深爱围棋的少年,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感悟,最终达到了天元化境的棋上巅峰。可以天做棋盘,星为子,摆脱棋枰中的狭隘局限,融合万物之气,随心布局,无不能为。
其实,琴棋书画,乃至世间种种皆是如此。对于琴,操琴者非琴心境意相融,形神合一,不能奏出感应天地、显象万物的妙曲。乐器中犹有“吹箫引金凤,弹琴唤鬼神”之说,乃是技达神通意明之境,可与万物相合,亦有拨开云雾见青天之妙感。所谓,世事如棋、如画、如茶、如风、如万物种种,便是此理,当一个人能够将世间万物形化于一物时,世事的玄机自可了然于心。其实,物境也便是心境,纵横古今,凡能够修成正果,登峰造极者,孰不首修其心?心正则神通,神通则意明,意明则可洞察万物,知其本真。而这,便是人生的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