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优秀3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1

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昨天上午,沉寂一年的央视前主持人柴静又回到了公众视野,推出公益作品《穹顶之下》,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这部时长xx分钟的雾霾纪录片,成为当天社交媒体热议话题。

其他雾霾报道相比,《穹顶之下》延续了柴静作品一以贯之的审视。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实之外,不再有无谓的指责与旁逸斜出的缠绕,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源解析〞的问题上,纪录片以翔实的数据与权威的演示,不回避,不演绎,直指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我国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而能源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的问题。这不仅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乎国家的治理体系。能源战略及产业结构。

从历史。他国的治理经验来看,英美等国〝在治污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的现实,不仅带给人们希望的曙色,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治理雾霾的紧迫性。不能再等。再拖。再吵了,特别是面对管理与执法的困境,应该有所突破。蔚蓝的天空不能只是在语文

课本中,生命的意义正在于一代代的血脉关联。治理雾霾不仅是科技问题,也不仅是政府行为,还应� 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都有责任将紧迫感化为切实的行动力。走过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几十年,中国社会尽管目前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但在穹顶之下,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都无可逃避。因此,雾霾最严重的时期,固然意见有分化。表达亦多元,但恰恰也是最容易达成共识的时期。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以公民的名义行动起来。从完善立法到调整公共政策再到调适公民个人作为,充分发挥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心底有爱惜〞的力量,改变我们的大气环境,进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让孩子不再一出生就罹患疾病,让全球每年35万至50万人早死这样惨烈的数字消失,让雾霾成为历史,这是宿命,也是责任。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2

我不知道我每天抱怨着城市浓厚的烟雾的同时,又有多少的黑暗潜伏在深处。每天周而复始地吞吐着肮脏的空气、呼吸着浑浊的灰雾、不知倦怠地奔跑跳跃的同时,我又是否为自己拥有过某一片蓝天而庆幸呢?以前我是多么没有环保意识,认为“环保”这个词太大、太空,与自己又有多大干系呢?

当下中国的环保面对现实的道貌岸然,无力的狡辩与推卸之后,又何尝不是大国经济发展与生态可持续的矛盾呢?饱览了太多的山清水秀,我何时把目光投向过重工业基地下的满目灰尘?也许我真的没办法改变太多,但我可以从点滴小事着手,践行环保理念,做一个环保之士。

曾经知名的央视记者柴静因为《穹顶之下》的演讲重新回到公众面前。本该在一国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环保部门却在中国处于尴尬境地,被视频中的某一个老板称为“有义务没权利”的机构。一句戏言,却道出了环保部门有心无力的处境,有的人甚至打出了“经济与环保不可兼得”的旗帜,然而事实呢?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

柴静为了孩子,为了一家人,为了这个愈加恶劣的社会环境站了出来。我们为什么不站出来加入这一场利人利己的`环保活动中呢?茫茫宇宙之中,可只有一个地球啊!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3

人在世时,有许多事情是无法抗拒的,其中的一件事就是呼吸。推开门,迈开步,这“仙气缭绕”般的景幕映入眼幕,深深地叹了一口气,重雾霾!这洁白散漫的霾并不像它看起来那么干净,里面掺杂着许多有毒物质,侵蚀我们的生命。

柴静是一位记者,一位母亲也是一位能够站出来呐喊自己心声的人,她是一位勇者。作为一位记者,她深入调查污染新闻事件,这其间的艰难险阻也无法想像,她渴望真像与治理,她的探索之心值得肯定。作为一名母亲,那蕴含着她对女儿的爱。我不是一位母亲,我无法完全从一位母亲的角度去体会柴静对女儿的感受,但是,我是一位女儿,作为女儿,我不想让我的父母受到伤害,这也是血缘之爱。作为一位勇于站出来的人,首先必须敬佩她的勇气,她不是一个人的努力,而是代表所有内心有所不安于现状人的呐喊,我们及我们的儿女后代需要生活在蓝天白云下,呼吸干净新鲜的空气!

雾霾仅仅是个开始,是自然对人类的警告,人们若只是单方面追求经济,天灾是无法预计的,物极必反。人们看看自己身边,恐怕早已不是儿时的记忆了吧。我怀念,怀念小时候的那条小青沟,那里的水又透彻又清凉,我脱掉鞋子轻轻踏下去,却不小心滑倒坐在了水中,溅起了水花,涟漪一层层扩散,岸上的小伙伴也打趣地调侃着,青葱的年华……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