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铃之声》观后感优秀5篇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以下是可爱的小编Waner为家人们整理的5篇《牛铃之声》观后感,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童年牛铃作文 篇1

童年牛铃作文

清晨,牛儿伸了个懒腰,脖子上清脆的铃声在村子里回荡……我被这声音吵醒,‘叮当,叮当’,不由想起了儿时放牧的日子。

秋天的风总是那么清爽。

太阳稀弱的光线照在脸上显得十分和谐,稼禾的秸秆都被农民伯伯拉回去了,香气依然留在田埂上。

‘叮当——叮当’,清脆的声音萦绕在牛背上,爷爷要去放牛了。他轻声呼唤着我的小名,我高兴地蹦跳着跟在他们的后面。两旁的狗尾巴草长得特别茂盛,我偷偷地摘了一把,调皮地把它们放在牛背上来回的挪动。牛儿焦急的·摇着头,甩着尾巴,发出‘哞——哞’的。声音,眼睛死死地瞪着我,我害怕的都在爷爷的后面,爷爷摸着我的头笑着说:‘牛儿可是非常记仇的哦’。

在山坡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牛儿在坡上吃着鲜肥的草,我趁爷爷打盹儿,悄悄地跑到草丛中搜索,弯下身体,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刚好已知大灰色蚂蚱进入我的视线,我急忙逮住它,非常有成就感的观赏。突然不远处的牛儿‘哞——’叫了一声,我朝声音的来源处望了一眼……那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蹬了我一下,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哎呀’,我惊慌失措,使劲摔了它一下,说:‘这个小混蛋,胆子肥了竟然敢咬我。’

爷爷蹲下来说:‘又逮植物又逮动物,累不累呀?’他轻轻地用嘴吹我的伤口,跑到不远处摘了不知名的草药,揉碎了敷在伤口处。眼泪却还是不争气的从眼角流了下来,他用那件奶奶洗得发白的白短袖擦我的眼泪,我却嗅到了稻草的味道……

一阵凉风吹来,天空变得阴暗了。爷爷仰着脸看天说:‘天快要下雨了’。

我们急忙往回家的方向赶,雨说来就来了,雨儿‘滴答——滴答’落在牛背上,爷爷把遮阳的草帽盖在我的头上,在我看来大大的草帽像一把雨伞,温暖极了……

过了一会,太阳出来了,爷爷的头发已经湿透了,雨后的空气总是那么清新。天空中的云朵一层一层美丽极了,我坐在牛背上,高高举起手臂,闭上眼睛仿佛天空触手可及……

回到家中,早已看不见太阳的踪影。奶奶为我们准备了香喷喷的饭菜,牛儿挺着圆鼓鼓的肚子,卧在草堆边。秋天的蚊子总是那么不省心和牛儿玩起了捉迷藏,牛儿气愤地摇着脑袋,脖子上的铃铛发出悠扬的声音……

童年的牛铃声依然在我的心中回荡。牛铃声还在,可是放牛的人儿却不知哪儿去了……

《牛铃之声》观后感 篇2

精选《牛铃之声》观后感

本学期的纪录片选修课快要结束了。实话说,每个星期的选修课每次都为了抢先吃中饭然后提前溜掉,如今算下来,真真完完整整看完的纪录片也只有《牛铃之声》这一部影片。

单单这学期算下来,看过的纪录片不乏有星光璀璨的浩瀚宇宙,或者是神秘莫测的森林山神,亦或是时下最潮流的迈克尔杰克逊的纪录片This is it。可是在我看来,这些都敌不过这部影片的零珠碎玉,因为,一切奢华富丽的画面在质朴两个字面前都会失光彩。

在现在韩剧里帅哥美女如云各种矫情雷人的剧情层出不穷的情况下,这部影片的导演以特立独行的方式,将目光转向广阔的田园,用长镜头与大特写相结合的独特方式,以倒序的手法向我们娓娓道来了这个故事

影片的开始,两位老人虔诚的跪拜在寺庙前面为死的伙伴祈祷,以一段如藏腔梵唱的方式延续到倒叙的片段,为影片的开始更增加了一丝的返璞归真的意味。

直到缓慢而稳重的铃声响起,随着镜头的移动,影片在此终于正式的来开了帷幕。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了这头牛已经十分年老并且多病更甚最多只活不过一年了,主人不得不再次到牛贸市场找一头身强体壮的小牛来耕地。故事的一切便从这里开始。

相比能说会道且经常抱怨喋喋不休的老婆,老人更显得沉默寡言,更有几近顽固般的执着与固执。他固执的留下快要走到生命尽头的老牛,固执的无论刮风下雨都要给老牛拔草喂饲,甚至在妻子的逼迫下,故意将交易价格抬到很高以至于备受嘲笑无人来买时,固执的牵着老牛踏着牛铃声一步一步的向家走。

在影片中,没有华丽炫彩的特效画面,没有各种养眼的帅哥美女,也没有感人肺腑几经百炼的经典台词,唯有广阔无垠的田园风光,两个耄耋老人以及老牛缓慢却稳重的脚步,铃声一步一响,似要将这多年的岁月踏尽。我时常担心这头老牛会随时倒下,也许是在影片一开始兽医给下的一纸判决,也许是它沉重凝滞的脚步给我带来隐隐的压抑感。可是不管怎样,四十多年来,老黄牛不仅帮夫妇俩分担大部分劳动,还使他们得以供子女上学,使他们在冬天的。日子里不会受到寒冷的侵害。崔益钧老人对黄牛疼爱有加,甚至胜过妻子。春秋来,烈日寒霜,时间在重复中缓缓流淌。转眼经年,夫妇俩年事已高,步履蹒跚,而操劳多年的老黄牛也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

在观影的过程中,我曾多次感叹,为何导演会让两位老人如此艰辛的生活,镜头之外他是否也伸出过援手救济两位生活辛酸的老人?也许艺术即使唯美也是残酷的,若是想达到动人心脾的效果,那势必会从客观理性地角度拍摄纪录片,才能保证纪录片的真实性。

值得欣慰的是,老牛最后的结局没有像一般的年老的牛一样,被送到屠宰场宰杀,而是被埋在田间,坟堆上插上一只小白花,这么多年来,它终于可以静静的躺下来,好好的看看这片它曾经耕种过的土地。当年它为这片土地辛勤的耕作,而现如今它又化作养料,继续滋养着这片大地。

影片的最后,一个长镜延绵了数十秒,将老牛一生拉的柴火尽数收到眼底。音乐至此响起,主题得到了升华。在贯穿了整个影片的牛铃声中,时间又转向了一片姹紫嫣红的好春色。冬春来,小牛犊渐渐成长,在同一片地上延续了老牛的生命。

如果我们时常无谓的感叹岁月如梭,那不如看看这部电影。随着镜头的婉转,一个人,一头牛,他们的生命在用差不多的速度消失殆尽。可是直到有一天,它倒下了,可是他依然活着,它走了,他的世界只剩下了他。时光荏苒,故人已不再,可是就算时光匆匆,在年逾半百的岁月里,他们互相见证了彼此的成长,互相扶持着走过一段平淡却又光辉的岁月。也许再过很多年以后,当老人在回首往事如烟是,可以平静骄傲地说:

牛铃叮当阅读试题 篇3

李清明

①水乡多水牛。

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院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耕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⑦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放能将它们分开。

⑧终于,水牛老了。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⑨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是谁家的。

⑩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薄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

11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本文有删改)

11.第四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什么特别用意?(3分)

12.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4分)

13.作者为什么把牛犊引发的纠纷称作“黑色幽默”?(3分)

14.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5分)

15.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5分)

《牛铃叮当》阅读答案 篇4

李清明

水乡多水牛。

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院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

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耕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八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

终于,水牛老了。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是谁家的。

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薄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

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1、第四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什么特别用意?(3分)

2、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4分)

3、作者为什么把牛犊引发的纠纷称作“黑色幽默”?(3分)

4、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5分)

5、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5分)

阅读答案:(20分)

1、①起强调作用,旨在引起读者的注意。

②“铁牛”与水牛形成对照,突出拖拉机被“拖拉”的尴尬,有揶揄、幽默的意味。

2、本题需要特别注重文中的动作描写。

①通过动作(“划动”“抬起”)描写和神态(“得意地叫唤”)描写,以及在水浅处、水深处不同游泳姿态的对照描写,形象地刻画了水牛善于游泳的习性和生命的灵性。

②通过动作(“赶”“拽住”“拍击”等)描写,生动表现了“我们”自由嬉戏的天性以及与水牛的亲密关系。

3、①利益的争夺与得不偿失的结果形成反差,产生讽刺性的喜剧效果。

②追逐利益的现实与古老的乡村传统相冲突,折射出时代变迁带来的无奈。

4、①呼应题目,点明文旨。②作为线索,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密。

③形成背景旋律,增添了感染力。④构成象征,承载了农耕时代的情感与记忆。

5、①本文主旨:表达了对淳朴、诗意乡村的眷恋,以及对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惆怅。

②考生自由发挥。

牛铃叮当阅读答案 篇5

李清明

①水乡多水牛。

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人们在洞庭湖淤积的湖州上,围垦成院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耙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最后还得用十头八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甲】【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乙】【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⑦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

⑧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州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是谁家的。

⑨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薄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

⑩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州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问题】

14.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多次提到“牛铃”,阅读文章,补充内容。(2分)

牛犊学走挂铃好帮手——①——公牛发怒摇铃显勇猛——②——水牛圈养铃声少悠扬

15.本文描写生动、感人,字里行间饱含深情,请你从文中【甲】【乙】划线处,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120字左右)(4分)

答:【 】

16.文章结尾处提到“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感悟。(5分)

答:【 】

17.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阅读感受,提出一个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或者向人们发出号召。(20字以内)(2分)

答:【 】

【参考答案】

14.每空1分

①水牛温驯响铃任人骑

②水牛放养换铃多自在

15.4分

示例:我选【甲】处。文中“划动”“抬起”动作描写和“嗯呀——嗯呀”得意叫唤的神态描写,以及水牛在水浅处、水深处不同游泳姿态的对比,形象的刻画出水牛善于游泳的习性和生命的灵性。表达了作者对水牛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我选【乙】处,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我们骑在牛背上头扎柳帽,腰别弹弓,高扬柳鞭的样子比喻成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生动形象写出我们骑在牛背上得意、自豪、骄傲的神态,更写出了我们与水牛之间的深厚情谊,水牛与我们已形同战友,亲密无间。

16.5分(每个点2分,语言表达1分)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淳朴、诗意乡村生活的眷恋,以及对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怅惘。文中第9段,人们为争牛犊,不惜花费超出几头小牛价值的钱平息纠纷,这种做法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淳朴、善良、人际关系紧张、冷漠,利益带走了人们诗意的生活。水牛因此由放养改为圈养,没有了绿草映衬、和风吹拂,就更少了曾经在田园放牧的那份自由、惬意,因此内心感到迷茫。所以说牛铃失去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17.2分

围绕上一题两个答题点回答。

参考示例

思考:利益是人们之间相处最重要的东西吗?离开自然环境的生活还美吗?

号召:我们应该用自己的真诚、善良,呵护淳朴自然的生活。

不该为了利益而失去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