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甲午大海战观后感(优秀8篇)

1894年8月17日中午,北方海军舰队在黄海遭到日本舰队的袭击。双方展开了一场激战。战斗如此激烈,邓世昌“怒火中烧”,全体士兵为国牺牲。这是中日海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文是美丽的编辑帮家人们找到的电影甲午大海战观后感(优秀8篇),欢迎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篇1

看了《甲午风云》,好象又回顾了以往的历史,是对清政府腐朽无能的体现,更是对中华民族英雄勇于抗争性格的再现,该文章主要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而引发起的一场中日甲午海战,在这场海战中,既有民族败类,又有民族英雄,在每一个时代都免不了有这些人的出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由日本主动挑起的海战,中华民族并没有就此屈辱着,忍受着,而出现了想邓世昌等热血男孩的奋力抗击,他是我们民族的英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那宁死不屈精神者的模范代表,体现了伟大的爱国精神,他主动请求迎战,毫无腿缩的那种无畏精神也在他身上描绘的栩栩如生,邓世昌并没有因慈禧。李鸿章的求和政策而放弃迎敌直上,代替旗舰亲临指挥,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虽然这场海战并没有打退敌人的进攻,但给我们中华民族塑造了良好的爱国形象,所以说,中国人民并没有失败,而真正失败的人是那些卖国求荣。临阵退缩的败类,给中华民族丢尽了脸,这种人应当被众人唾弃,遗臭万年,就是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而造成即将成功的海战失败,如果不挪用军饷给慈禧半万寿庆典,不给官兵发物资。这场海战会失败的那么难堪吗?会让我们民族英雄就此牺牲吗?

邓世昌,的爱国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一种,它是我国的传统,发扬我们民族的传统,振兴国威,他的人生事迹永垂不朽,永远被国人所仿效,我们是不甘屈辱的强大民族,是会跟随时代的步伐向前冲的先进民族,更是那种积极向上的民族,不会因为失败而就此堕落,总会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甲午海战这一历史事件歌颂了海军将领邓世昌,这种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为我国反侵略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以及那种和敌人视死如归的精神更是流芳百世,通过这部电影,更让我们看清了那些卖国求荣的丑恶嘴脸,让我们铭记,时时刻刻不要忘记我们自己的国家,更不要成为国家的败类,丢尽国人颜面而获得重生者是非君子所为,是苟且偷生等闲之辈,作为21世纪的青年知识分子,更不能因为一点一点进步而止步不前,要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时刻谨记不要"卖国求荣"从古至今涌现出来的英雄才是值得我们仿效的,是国人就不要忘了忧国,爱国,更不要忘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集5 篇2

看完《甲午大海战》,令我感慨万分,心情一直难以平复。回顾那场惨烈的战争,我的两眼不时的泛着点点泪花:为炎黄儿女的赤字情怀强国梦想所激动,为壮烈牺牲的水军英雄而感动,为中华的百年耻辱而伤痛……

历史铭记了这一刻——1877年,一批少年学子怀着强国之梦登上海轮远赴英国,进入皇家海军学院,一个个稚嫩的脸庞上写满了“少年中国”的强国梦想。面对侮辱,邓世昌的一句“中国人从来就应该受到尊重!”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他们奋发进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赢得了外国人的尊敬。

历史定格在这一刻——日军舰队以数量和质量遥遥领先北洋水师,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已经遍体鳞伤,这个时候他毅然率舰撞向敌舰吉野号与其同归于尽……邓将军这样说:“中国守着三万六千里海岸线,从郑和之后就再也没有向大海深处驶去……也许需要一场更惨痛的失败才能让中国醒过来。总得有人用鲜血去警醒国人!”

历史难忘记这一刻——甲午战争,我们彻底败了,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影片中,李鸿章屈辱地踏上码头,昔日威风的总理大臣如今却低头俯首地在条约上签下耻辱的名字,将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并赔银二亿五千万两……

虽然如今是和平年代,大街小巷都在看温馨的家庭剧,爱情剧,我真的有些担心甲午的惨剧是不是会再一次发生?现在的和平安宁,不知是用了多少先人宝贵的生命换来的呀!当年的中国,积贫积弱,任人欺凌。日本为了实现其侵略野心,到处抢别人的地盘,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对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而言,先人的梦,先人的理想,更加值得我们好好的传承下去,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样才能越走越远。

毛主席曾这样说过:“恰同学们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少先队员们只有学好本领,长大才能保家卫国,才能齐心协力地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最后,我想告诉每一个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起来力量大。”一条已经苏醒的东方巨龙,正在崛起。

甲午战争观后感 篇3

这天,我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战争》的片子,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和日本的海战片。看完后,它时时震撼着我的心灵。

这外片子讲的是我们和日本鬼子在海上折斗争,当时我们中国人里有很多贪生怕死的小人,一开始就有一个官,一看到日本军舰就抱头鼠窜,独自一人跑到后舱躲起来中。幸亏一个炮手很勇敢,他虽然明白私自放炮会砍头,可是为了同伴,他还是毅然的开炮打跑了小日本,并且还扯下了贪生怕死之人升起的白旗。我真为那些做官的感到耻辱,看到这,我心中充满了愤怒。

邓世昌(邓小平)当时率领的“济远号”和“广乙号”一塌回到中国时,在途中遇到了日本鬼子,只因当时慈禧太后贪图享乐荣华富贵,用掉了上千两银子,让我们都没有足够的钱去造军舰上的炮弹,可是我们是不屈的。中国人,没有了炮弹,我们还有枪……可是,日本人的两个***,船就被炸沉了……

这就是电影的结尾,虽然很杯具,可是它展现了我们中国人的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今日的中国已经变强大,可是我们的钓鱼岛却离开了我们。我们不能让小日本这样继续下去,加油,中国人!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集5 篇4

落日下的余晖照耀在致远舰的甲板上,邓世昌牵着德国黑贝,傲然立于舰上。逆光而看,身躯是那样的伟岸,但再伟岸的身躯,也遮掩不住大清的落日和他背后的落日。这部《甲午大海战》以中国第一支近现代海军的兴亡为背景,讲述了饱受列强凌弱的清帝国,在洋务运动的驱使下,派遣留学生,打造了中国第一支近现代海军,却依旧无法改变清帝国的命运。虽然这部影片,以现代电影的拍摄水平而言,它的转场有些突然,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有些略欠火候,配乐和战争场面也需要再雕琢一下,但这丝毫不影响这部电影所表达的主题与效果,再现了那个时期爱国将士与名臣期望祖国的兴旺以及他们回天乏术的悲哀。

一、水师--电影中一闪而过的福建水师

福建水师,虽然在剧中被马尾海战一笔带过,但对于看过《康熙大帝》的朋友而言并不陌生。第一支帮助康熙大帝收复台湾的福建水师正是这支福建水师的前身,也是为什么福建水师地位如此之高,位列满清三大水师之一。和北洋水师组建相同,福建水师第一批战舰也是向外国花钱购买的,我清楚记得,当时康熙和他的海军上将谈论收复台湾时一边感叹洋人的坚船利炮,一边感叹火炮战舰的造价之高,但是康熙帝坚定的下令,虽然一艘二十万白银,依旧要向荷兰大批量购买。正是凭借这批战舰,不善水战的清军终于打败了以水军之强纵横的郑经,实现康熙所谓千古一帝的英明。

历史上真正的福建水师并非像电影中这般不堪,这支长存的舰队在洋务运动中接受了近现代化改造,装备了众多的铁甲舰,实力并不比北洋水师差太多,哪怕是迎战当时的英国皇家海军还是具有可以一战实力的。在法军舰队冒犯时,为防止事态扩大,李鸿章下令福建水师不许妄动,舰队龟缩在港口内,排成陆军常用的一字长蛇阵。但是海战中,这种阵型是致命的,因为军舰是主要火力是靠舰船保持侧舷的状态发挥的,这种阵型就像希腊波斯大海战的情形一样,始终保持着对方全体舰队打我方一艘战舰的状态。结果在法军突然开火后,满载国人期望的福建水师就在指挥失当准备不足的情况下,都不是在家门口,就是在家里面就全军覆没了。

福建水师的覆灭,并没有警醒国人,也没有阻止北洋水师重蹈覆辙的命运。

二、落日--非战之败,乃国之败

看了这部电影,很多人表示看了一肚子气,说实话,很多镜头我也抚掌而叹,但结合当时清廷的情况,不得不说晚清真是多事之秋,影片中的大清,先后经历了第一次***战争后、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战争。满清就像是一个苍老的巨龙,不断的外伤内创更是雪上加霜。但晚清的“多事”并不是当时众人所称的天命无常所造成的,这个“多事”恰恰是清廷的不作为导致的。而且,甲午大海战的失败,非战之败,乃国之败。

除去电影中北洋舰队因装备、给养、维护等等令人扼腕的情况外,在陆地战场上,清军更是一溃千里,虽然在黄海海战上,清军战败,但像邓世昌等爱国将士用他们的行为证明了“只有战死的清军,没有投降的清军”,哪怕他们没有赢得胜利,他们却赢得了身为军人的尊严。但是在陆地战场上,这场战争就变成了赛跑式的大溃逃,朝鲜国王将指挥权、自己和自己国家的首都全权交给清庭,当日军几千人前锋尚在距离平壤好几百里外的时候,手握数万重兵的清朝总指挥官扔了军队、朝鲜首都、朝鲜国王就开始扮演龟兔赛跑中的兔子,没命的跑,他身后是扔掉所有军械跟他一起扮演兔子丢了魂的清军陆军,哪怕日军依旧是以乌龟的速度在攻击前进。这场大赛跑一直跑到辽东也没有停止下来,直接导致朝鲜国王被俘。时隔第一次侵朝1400年后,日本终于攻下了朝鲜,并踏上中国大地占领了辽东。

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必然的,“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这句话好像是岳飞说的,但显然,清庭在主流上不具备这个要素。同时,晚清工业基础薄弱,洋务运动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些成绩实在是太没有活力了,清帝国的工业无法为自己的军队提供足够的武器装备,重要的军械弹药仍需要高价从国外购买,生产的武器弹药也很不过关。应用最优先的军事类尚且如此,就不要想象能为民用类国家发展提供多少便利了。工业的落后导致我们无法制于人,精神的缺失更导致我们受制于人,当然这也是最致命的。当日本军国主义在军费不足时,可以做到天皇带头减餐、全民捐献、前线的将士更是以此为激励组织敢死队时。相较之下的清廷的种种做派,可谓胜负立判。

三、石船--光绪帝的泣诉

在电影中,有多个镜头出现了一艘颐和园的石船,李鸿章夸它精妙绝伦,光绪帝在它面前伴着雪花泣不成声。美伦美妙的雕刻工艺没什么过错,,这艘造价堪比数艘铁甲舰的石船静静的伫立在雪花飞扬中,是光绪帝的哭诉,是石船的哭诉,也是北洋舰队的哭诉。

光绪是位很不幸的皇帝,不幸到他自比汉献帝都不如,电影中也着力刻画了这一点,对大臣王霸之气内溢外扬的光绪一到慈禧那里说话都结巴了。几个镜头也恰恰刻画出电影中历史中光绪皇帝的无奈,他确实只能很无奈。最无奈的便是慈禧太后不是他的亲生母亲,这使得作为帝王的他无法获得君权。在戊戌变法最关键的时刻,光绪垂死挣扎,把改革的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新军统帅袁世凯身上了(当时中国第一支近现代化陆军),但袁世凯在慈禧太后和光绪的抉择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慈禧,因为他不相信光绪帝能有力挽狂澜的力量。光绪一生除了戊戌变法的昙花一现碌碌无为而终,他没有崇祯的辛劳,没有汉献帝的颠簸,不过他比唐哀宗还要幸福好多。光绪也只能对石船哭诉了,仅此而已。

四、条约--李鸿章何堪千古骂名

近代人物除了左宗棠似乎没有一个不背负骂名的,湘军的曾国蕃,淮军的李鸿章等等。时光过去了百余年,那位被西洋人称之和俾斯麦比肩的李鸿章,也不得不承受时代巨变的压力。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没有谁笔下能写出李鸿章这样的雄心壮志,起步于曾国蕃麾下,创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最终成为晚清最重要的朝臣,李鸿章用他的功绩实现了自己年轻的心愿,也背负起了大清的龙旗,但无论是光绪还是他,也无法改变清廷的命运,《马关条约》永远的将他定在了耻辱柱上。在影片中,电影公正的还了李鸿章一个清白,他只不过是代清廷签字的一个没有决策权的使臣而已。在影片中,当日寇叫嚣要求中国割让福建、山东、江苏等半个中国的领土时,我真想出现在条约现场对日廷大吼:“诚如此,我中华自古以来,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如果你们想要,吾等枕戈待旦随时恭候!”

甲午的硝烟已经散尽,黄海下是昔日战场沉没的巨轮。弱国无外教,落后就要挨打。百年沧桑后的中国,已经不在是当年的弱旅,而日寇却依旧是当年的日寇,我们不会忘记那些在中华民族最艰难时刻为民族独立民族解放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广大将士,永远不会!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集5 篇5

一观看了电影《甲午海战》,一时间好像穿越了百余年时光,回顾一番中国人被鞭打的历史,颇有感触。

1894年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开端,直至一年后《马关条约》的签订,随着辽东半岛被无情地割让,三千万两白银交付给了日本,中华民族面临着史上最严峻的危机。

中国历来地理位置就相对封闭,北部西伯利亚是荒芜地区,西边沙漠和高原阻隔着欧洲大陆的文明,南部的海峡难以穿越。中国因此不受干扰地享受着自己文明的发展,但也圈住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认知。清朝甚至“闭关锁国”,不接纳外来的先进的事物,却固守着迂腐的观念。封闭是可怕的,他盘踞在统治者的心里,落后的只会更加落后。

那么,中国人想过要改吗?是的,曾经的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北洋水师的成立是标志性的成功。而清朝晚期早已劣迹斑斑,那时的中国早就杂草丛生。科学技术的更新只是件华丽的衣裳,而中国的制度不改,又怎么面向世界?官僚腐败的现象不杜绝,又怎么迎接外来侵略者的挑战?慈禧愚昧至极,挪用海军军费只为建自己的颐和园,安享晚年和大清王朝的灭亡相比,究竟哪个更重要?北洋海军战败,天降大雪,颐和园里的那艘石头做的精致的船真是个极大的讽刺。

海上的战争是一扇门,败了,就推开了中国受外来侵略者的凌辱,关上了统治者做的关于天朝的梦。

中国的梦早该醒了。敲碎梦境的,是日本这个极富野心的民族,他们用接近残忍的方式获得想要的一切。如今我们谴责日本人的罪行,同时也悔恨当时中国的落后。历史证明,落后,是要挨打的!

钓鱼岛问题曾一度被搁置,现在却被日本再度抛出。无论这是国家利益的抢夺,中日友好局面的破坏,还是丑陋的党派政治斗争,甲午海战中日本窃据的钓鱼岛,21世纪的中国绝对不会有半步退让!

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全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中国的崛起,是庞大的经济增长数字,是中国可以与世界首脑平起平坐,是美国在称霸道路上意识到了“中国威胁”。

如果说曾经的中国不够强大,对抗外来侵略时失败了,而现在日本再次显现出这种占有的野心的时候,中国用最坚决的语气说不!因为我们有实力面对肆意的侵犯,也丝毫不畏惧!

“每一场大海战,都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命运。”1894年,威海,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18年后,战火的硝烟早已消失,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已成历史。如今,人们沉浸在安逸的生活中,渐渐遗忘了百余年前的奇耻大辱。此刻,《甲午大海战》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正如片中多次引用的《天演论》中的句子:“世间万物,优胜者生存,民族国家也如此,今中华民族若不奋起,必将为人类历史所淘汰。”

虽然早已在历史书上了解过这段历史,但当坐在电影院中直观地感受那个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起的时代、看着影片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时,我的心无疑是沉重的——在课本上正正经经的方块字背后,没有人知道那是多少鲜血、多少生命,也没有人知道这些鲜血是怎么流的、是为何而流的。

影片从一群怀揣强国之梦的少年讲起,我的心也随之起伏澎拜:

当他们在去英国的船上面对即将远离的故土齐齐一跪时,我的心中不禁有一股暖流涌上,为他们的爱国赤诚而肃然起敬;当他们开着新式铁甲船驶入中国领海时,那一刻,尽管我明知结局,却依然像他们一样的满怀激动与兴奋,仿佛看到了中国在大海上所向披靡的豪迈气势……

然而,好景不长,正如片中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所言“中国这个巨人又是突然跳起,伸个懒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他做一番伟大的事业。但,过了一阵子,只见他坐了下来,喝口茶,吸口烟,打个哈欠又睡着了。”北洋水师这支当时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舰队,七年未添一舰、炮弹严重不足。李鸿章增添舰队装备的多次奏请,被慈禧太后一一驳回,而她用以修葺颐和园庆六十大寿的费用可购买足足20艘军舰!与此同时,日本天皇却是省吃俭用、捐出俸禄购买快速舰。更有甚者,北洋水师与日军打得如火如荼之时,北京颐和园内却是一片歌舞升平;堂堂大清的军舰,竟成了为慈禧太后运送水果的私家货船!命中日军“松岛”号弹药库的炮弹竟是臭弹!我愤懑于清政府的腐败之风、人们的醉生梦死。

当慈禧下达“可以开战,但不可先开炮”的荒唐懿旨并导致福建水师的全军覆没之时,当清政府面对侵略者的不平等条约一味求和之时,当看着海军为守所谓的“礼”而错失一次次战机之时,我胸中恨铁不成钢之气久久难以平复……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当邓世昌驾驶着“致远”号义无反顾地撞向日本“吉野”号时,当爱犬“太阳”咬着他的披风随他一同沉入大海时,当刘步蟾等人拒绝投降、亲手炸沉军舰并自刎殉国时,我的心不可扼制地被深深地震撼了——“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他们用自己的鲜血、自己的牺牲坚守了中国人的爱国信仰,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警醒国人“国难兴邦”。

走出电影院,在观影时迸发而出的情感已渐渐退去,但很多烙在心里的画面却是不可磨灭的。我们不禁反思:那场艰苦的、耻辱的、悲惨的,壮烈的战役所传承的民族信仰与坚持,我们身上还剩下多少?当我们国家的领土与主权受到侵犯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致远”——“到达远方”,是希望我们走得更远,那么,我们又能走多远?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篇6

这是一部故事片,讲述了1894年大清国与日本国在黄海上发生的一场大海战。结果,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区区一个小岛国,却可以杀死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大清国与日本国,同样的爱国,结果却有着天壤之别。一个胜利,一个失败。为什么呢?因为大清国在国家的体质上,早已经输给了日本。

船可以漂在水上是因为水的浮力正托浮着它,而水也可以变成浪花把船打翻。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人民就是水,船便是政府,人民可以把政府高高托起,但人民也可以让政府灭亡。在影片中,日本,从 19世纪60年代开始,民治维新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这次改革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对亚洲邻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而大清国,皇帝驾崩,新一任皇帝是谁由不得老百姓们去选择,必须由皇帝的儿子去继承。

也许,日本的首相比大清国的皇帝更爱自己的祖国,也许,日本的首相比大清国的皇帝更爱自己的人民。影片中,日本的首相一天吃一顿饭,剩下的钱便拿去买先进的武器,用来与敌人抗衡,而大清国的慈禧太后,却为了给自己过一个六十大寿而把本应该去买武器的钱拿去修颐和园。看看颐和园里的石船吧,它是用大清国战士们的鲜血换来的。看看那具有嘲讽意义的清澈的湖水吧,它是用中国的尊严换取的。

日本的人民看到中国人就打,因为他们有着岛国精神,因为他们知道中国人是他们的敌人。虽然他们与_的行为没什么两样,但是,至少他们爱国,他们团结一致。

可是,如果没有慈禧太后的话,就没有中华明族的崛起,就没有新中国的成立。这,也许正是历史车轮的运转。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篇7

今天下午,我们四年级级部观看了《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中国海军与日本海军进行交战的故事。中国海军从没有一艘军舰到后来有两艘铁皮军舰,中国海军的战斗力举世闻名。

后来,日本向英国买了“吉野号”战舰。从此,日本大肆侵略,紧接着日本趁热打铁,想要攻陷钓鱼岛,可我军也不是吃素的,组成了“北洋战队”与日本攻打的难解难分,日本冲出我们的包围,击伤了我军四艘战舰,我军也毫不示弱,重伤敌人三艘战舰。顿时,我们的掌声哗然响起。

邓世昌带着他的爱犬”太阳“一起驾驶“致远号”,就在快被击败时,邓世昌急中生智,挂起冲锋旗,向“吉野号”撞去,结果被“吉野号”击沉,邓世昌带着他的爱犬一起沉入了海底壮烈牺牲了。

但是,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了日本,让吉野号“陪葬”致远号。

我还想告诉大家一句话:“如果你在别的国家遇到危险,不要放弃,因为在你的身后,还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甲午中日战争观后感900字五 篇8

在观看这集电影之前,对这段历史也了解一些,当时清政府掌权,北洋水师战败后,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仅此而已,看后,感慨颇多,情绪异常激动,望着屏幕注目良久。

当时时代背景就已暗示着中国必然要遭受一场空前的灾难。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在欧洲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为了开疆扩土称霸世界。英国疯狂侵占别国,埃及,印度等国家相继沦为其殖民地,日不落帝国从此在世界上耀武扬威成为霸主。向来以地大物博东方大国自居的清政府依旧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仍旧目中无人不思进取,最后八面受敌面临灭亡不足为奇。

仅就甲午中日海战中国站败做一下分析,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其一,当时世界处于文艺复兴时代背景之下,各国为推翻帝国统治建立民主共和之国纷纷爆发革命,思想得到解放,各种维护帝国统治的神权说退出历史舞台,民主,科学被广泛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随之而来,英国也就成为世界霸主。为增加其殖民地,仍旧是封建帝制的大清国就成为其侵略首选。***战争似乎是早已注定,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败后,《南京条约》给全世界一个信号就是地大物博之中国大为有利可图,中国从此便被那些豺狼虎豹咬住不放四面受敌一致千疮百孔。清朝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地位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中国大地满面疮痍。战败后各种不平等条约致使财力空虚,更加无力反抗。这是此次战争失败的客观原因。

其二,当时清朝有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皇上没有实权,对世界局势毫无了解的她片面认为区区东方蛮夷小国翻不了什么大浪。还要讲什么战场之礼仪,不能先动手否则就失了礼节,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天方夜谭。看不清局势发展,片面认为购买当时最完美的铁甲舰就能够震慑他国,从此就能够高枕无忧逍遥快活。就将用于购买大炮军舰的钱来修建颐和园庆祝自己六十大寿,以至之后战争中北洋舰队因缺少***和快速舰而处于战争下风,无论丁汝昌邓世昌等爱国将领如何众志成城视死如归也无法扭转战局,最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令人扼腕。日方集全国财力用于军事致使国库空虚再无金钱购买大炮军舰迫切需赔款缓解国内压力,日军将领这样称,若集全国的战舰共同抵抗日舰,日军必然战败。慈溪等执政党胆小如鼠对局势毫无洞察害怕日方攻打北京,就缴械求和。最后签订丧权辱国对中国造成极大伤害的《马关条约》。能够说,慈溪的错误认识及个人享乐主义是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