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心灵点滴观后感1000字作文精彩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影片《PatchAdam》是罗宾?威廉斯主演的一部旷世杰作,在影片中罗宾?威廉斯饰演的帕奇在年青的时候,因有自杀倾向而被送进了精神疗养院,在疗养院的遭遇让他立志成为一名医生。于是在六零年代末期和七零年代初期进入维吉尼亚医学院就读。他天资聪颖,在医学院的成绩非常优异,可是医院内的医生们受传统观念的限制,都十分不近人情。他不屑于这种状态,他相信欢笑就是最好的处方,……坚持自己关怀病人 以病人为重的理念,和传统的势力周旋到底。最后,终于成功地拿到医科学位。
虽然一些情节有一点点老套的感觉,但对整部电影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特别纯,虽然极其感人,但却没有丝毫的造作之感,我觉得这很大程度要归功于罗宾?威廉斯的完美表演,他在片中的表演是那么的自然,找不到一点的瑕疵!影片的主题由于他的表演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影片最后的结尾更令人叫绝,绝顶的幽默,使得整部电影更显得无与伦比!看了这部电影,真的让人产生纯洁的追寻完美心灵的冲动!
导演在这套戏的一开始就透过了一个病人以四枝手指的小故事传说开启了男主角帕奇的生命。它同时也灌输了学生有关这套戏的信息之一,那就是「不要注目在问题上,要看别人所看不到的,并日日更新创造未来」。这句话深深地打动我的心扉并吸引着我拭目以待,目不转盯的看下去。心里想深一层,这不就是一位教牧人员应该要有态度吗?身为领袖,必须要有远见,不要让虚幻的表面影响你对其实底的洞察。
帕奇很清楚知道自己进来医学院的目的,因为他是带着使命进来的。学术上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知道自己身为一位医生可以如何走进病人的世界里来去帮助病人并与病人联系更为重要。因为,医生就是为了医人助人。换句话说,教师。医生或这辅导者犹如医生,也是为了拯救灵魂的工作和牧养人的生命为大前提。所以帕奇三年的医学院学习活生生的映射出学生三年的神学院学习应有的态度。猛上课与啃死书还为次要,在学校如何处事待人和与人接触才是我们需要看重的。
不是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眼涙也不是第一次汩汩而流了。
五一劳动节连续假期的第一天,下午我决定留给自己,偶然乱转电视下,我看了这部HBO播映的电影《心灵点滴》(PatchAdams),也明白了男主角名字中--Patch象徵的修补之意。
这部片和男主角罗宾威廉斯主演的另外两部电影:《美梦成真》、《心灵捕手》一样,都是令我回味再三,膾炙人口的好片。
男主角派奇是位传统医界视為「不走正道」的医学院学生,虽然他的医学院成绩优秀无比,却在操行成绩上落得了个「过度快乐」的评语。
他认為医生不该被社会过度的神格化,享受过多的尊荣和敬畏,而使為人医者渐渐失去原本从医助人的初衷。称一句「XXX医生」,不代表这个人放的屁就比较香,走路大家就要让一边。「医生」二字,实际上是代表对自己坚持助人的一种宣誓。
所以他在医院实习时,看遍了传统医院制度的麻木不仁,偏离人性之后,内心產生觉悟,下定决心要开一间梦想中的医院。於是他和理念相同的伙伴们,在风景优美的山间,建立了一所「以家為本」的免费看诊医院。
面对接踵而来传统医界的抨击和质疑声浪,派奇总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之姿慷慨陈言,毫无所惧;而在病童面前,他却变成了「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大玩偶,搞笑做怪,只為了博得稚子纯真的一笑。
在这些外界考验前,他是个勇者;但来自内部的挫折却一度重击了他,几乎不支倒地。
同為医学院学生,也是他的亲密爱人--凯琳,一路跟著他一起实现梦想,胼手胝足地打造了心目中的爱心医院。与派奇的相识相恋,更让凯琳逐步尝试让自己告别本身不為人知的伤痛。
只是没想到,助人这件事,它可贵和可叹的就是,它是一种冒险。
因為听了派奇自身走出忧鬱的经验分享,她决定从帮助别人中找回帮助自己,肯定自己的力量,即使她直觉地有些担心害怕,仍然决定信任他人地隻身前往探望一名精神病患,而忽视了病患本身精神状态并不稳定的潜在高度风险。最后,她遭遇了严重的不幸。
《心灵点滴》这部影片,是根据一个六七十年代的真实故事改编的。
主角名叫亨特·帕奇·亚当斯在学校中总是因为“过分乐观”而受到责备,曾经一个导师对他说:“你想要成为小丑,那就去马戏团。”其实,帕奇是想当一名小丑,但他同时还行当一名医生,所以就成就了现在的他,帕奇在弗吉尼亚医学院学习,在学习期间用他的小丑天赋让很多病人的脸上多了一丝快乐,医院里有一间病房没有医生敢进去,他第一次进去试着和病人说话,但不到一分钟就被打出来了。第二天他穿着一身天使的服装拿着一本书进去了。过了一两分钟就推着那位从不出来的病人出来了,其他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毕业后,他成立了一个学院,致力于更接近的人性化的治疗方法,八十年代中期他的个性化的诊所受到了媒体的注意并由此出版了一本关于他成就的书。在书中,帕奇阐述了他的基于幽默的处方,解释了他为什么穿得象个大猩猩,为什么在病房里堆满气球或在浴缸里装满蜡烛以引起欢笑,以给病人精神上的接近或纯粹的欢笑。在使用特殊的方法来减缓病人的紧张情绪后,帕奇以先驱者的身份提出了医生应该治疗人,而不是疾病,他坚信,同情、加入和心灵相通对医生来说与灵丹妙药和技术进步一样重要。
在电影中,开始没有多少人赞成帕奇的观点,学院院长瓦尔考特尤其反对他的方法,而帕奇的室友米奇也认为他是一个孩子气的家伙。但同时他也影响了一些人,包括护士乔蕾塔、同学楚门和卡琳。帕奇发现他在儿童病房大受欢迎,因为他的可笑、古怪的方式驱散了儿童们的恐惧感。
在对传统方式的抗争中,他疏远了一些人、使更多的人吃惊,但是他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在不断的追求和探索中,帕奇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开了一个诊所,每个人在这里不仅遇到了医生,还遇到了朋友。
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看完影片《Patch Adam》(中文翻译为《心灵点滴》)。当我第一次看时心里好象感到了什么但是抓不住是什么感觉,于是我又反复看了3次。并找了一些有关资料。
影片《Patch Adam》是罗宾?威廉斯主演的一部旷世杰作,在影片中罗宾?威廉斯饰演的帕奇在年青的时候,因有自杀倾向而被送进了精神疗养院,在疗养院的遭遇让他立志成为一名医生。于是在六零年代末期和七零年代初期进入维吉尼亚医学院就读。他天资聪颖,在医学院的成绩非常优异,可是医院内的医生们受传统观念的限制,都十分不近人情。他不屑于这种状态,他相信欢笑就是最好的处方,……坚持自己关怀病人、以病人为重的理念,和传统的势力周旋到底。最后,终于成功地拿到医科学位。
虽然一些情节有一点点老套的感觉,但对整部电影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特别纯,虽然极其感人,但却没有丝毫的造作之感,我觉得这很大程度要归功于罗宾?威廉斯的完美表演,他在片中的表演是那么的自然,找不到一点的瑕疵!影片的主题由于他的表演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影片最后的结尾更令人叫绝,绝顶的幽默,使得整部电影更显得无与伦比!看了这部电影,真的让人产生纯洁的追寻完美心灵的冲动!
导演在这套戏的一开始就透过了一个病人以四枝手指的小故事开启了男主角帕奇的生命。它同时也灌输了学生有关这套戏的信息之一,那就是「不要注目在问题上,要看别人所看不到的,并日日更新创造未来」。这句话深深地打动我的心扉并吸引着我拭目以待,目不转盯的看下去。心里想深一层,这不就是一位教牧人员应该要有态度吗?身为领袖,必须要有远见,不要让虚幻的表面影响你对其实底的洞察。
帕奇很清楚知道自己进来医学院的目的,因为他是带着使命进来的。学术上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知道自己身为一位医生可以如何走进病人的世界里来去帮助病人并与病人联系更为重要。因为,医生就是为了医人助人。换句话说,教师。医生或这辅导者犹如医生,也是为了拯救灵魂的工作和牧养人的生命为大前提。所以帕奇三年的医学院学习活生生的映射出学生三年的神学院学习应有的态度。猛上课与啃死书还为次要,在学校如何处事待人和与人接触才是我们需要看重的。
这无疑是部具有深刻内涵的影片。
首先,作为一医生或辅导者,必须是一个聆听者、关怀者。
剧中帕奇因患有轻微忧郁症,自愿到疗养院治病。但他发现许多病人,其实不是精神异常,而是没人在乎他们心中的问题。因院方对待他们的方式如关在栅栏内的动物般,不关心、不寒暄,只给予食物及形式的诊疗。精神科医师也只是如问卷机器般问问题,没有眼神的关注,给病人的感受相当冷漠。
在《心灵点滴》中我们认识了帕奇,一个从曾经有自杀的精神病患者通过不断努力成为了医生的“年轻人”。很难想像一个一直想要自杀的人在经历了帮助同寝室的室友打妄想中的“松鼠”后竟能够放下自己的痛苦,帕奇感受到帮助人的快乐,同时治愈了自己的病。
两年后派奇成为一位被传统医界视为“不走正道”的医学院学生,虽然他的医学院成绩优秀无比,却在操行成绩上落得了个“过度快乐”的。
他认为医生不该被社会过度的神格化,享受过多的尊荣和敬畏,而使为人医者渐渐失去原本从医助人的初衷。“医生”二字,实际上是代表对自己坚持助人的一种宣誓。
所以他在医院实习时,看遍了传统医院制度的麻木不仁,偏离人性之后,内心产生觉悟,下定决心要开一间梦想中的医院。于是带领他的爱人朋友开始创立一个可以真正救人的小医院。
面对接踵而来传统医界的抨击和质疑声浪,派奇总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之姿慷慨陈言,毫无所惧;而在病童面前,他却变成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大玩偶,搞笑做怪,只为了博得稚子纯真的一笑。在这些外界考验前,他是个勇者;但来自内部的挫折却一度重击了他,几乎不支倒地。
只是没想到,助人这件事,它可贵和可叹的就是,它是一种冒险。因为听了派奇自身走出忧伤的经验分享,她决定从帮助别人中找回帮
助自己,肯定自己的力量,即使她直觉地有些担心害怕,仍然决定信任他人,只身前往探望一名精神病患,而忽视了病患本身精神状态并不稳定的潜在高度风险。最后,她遭遇了严重的不幸。
电影中的派奇和电视影集裡的大卫医生一样,他们原本飞扬的自信和旺盛的生存斗志,一夕之间完全被这样的意外事件所击溃,从此陷入自责沮丧的深渊。
所幸,生命的无常,可贵的便是它让人绝望的同时,它也给了人无限的希望。自责难过到曾经也想轻生的派奇,终於在山顶上再度找到了自己看待生命的角度,重燃起以往助人為乐的信心和勇气。
他坚信,医病之间也是一种人际关系,不应该照著传统教科书所言,做情感切割,反而要贴切相连。所以医生不该只是躲在象牙塔裡做实验,或是开药动手术,而是要尽早地学会和人相处,学习倾听和交谈。
同时,在他的定义中,医生就是广义的助人者,而所谓医疗行为,要治疗的不是一种病,而是一个人。
对抗疾病可能会失败,但如果以人性的同理心对待病人,抱著互助為济的精神,则帮助病人,陪伴病人度过疾病苦痛,这件事是永远都不会失败的。
这部片有许多发人深省的对白,例如:“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冷漠。”等等,一字一句都敲入我心。
我很是佩服他这样的一个人,一个热心、乐观、能够幽默大家的人,对于这样的人生我其实是很向往的,奉献他人娱乐自己,像这
种很有魄力的事情我本人觉得能做上一件就很了不起了,所以我在很用心的在学习怎么与人相处,怎么帮助他人,让他人快乐。这不只是来源一个作为精神科医生的责任感,最根源来自对社会的感情,所以希望更多的人能以医者仁心来对待他人。
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讲的是主人公Patch Adams怀着帮助病人的满腔热忱,从医学院学习期间就开始实践他的情绪治疗法,并开设免费诊所为穷困的人们服务的故事。主创人员将叙事的重点放在了Patch Adams怎样做而非为什么这样做,这使得前1/3时间里的部分剧情给人感觉比较突兀,但当你慢慢往后看的时候,从内心接受了Patch就是这样一个喜欢帮助别人的乐天派时,就会逐渐感受到那种人性光辉照耀下的温暖感觉。
这片子最开始打动我的是Patch在儿童病房里把灌肠的气球套在鼻子上,把体温表、输液用的架子和夜壶都变成杂耍道具的那个情节。相信凡是有过较长时间住院经历的人都曾体验过,那些冷冰冰的医疗器械,令人沮丧、厌烦,甚至恐惧,更别说对那些小孩子了。而Patch让这些稚嫩的脸上重新绽放出发自内心的笑容,让我真有些羡慕这些小孩子了,为什么自己当初没遇到Patch这样的医生呢。
与医学院教育学生们千万不要对病人产生感情相反,Patch的理论是尽可能和病人拉近距离,用欢笑减轻甚至治愈他们的病痛,我不知道这种理论是否真正有效,但当我看到背上插着翅膀的Patch站立在痛苦的绝症病人床边时,觉得他的确就是天使。
和制度、固有观念作对的人总是要经受诸多磨难,有意思的是,本片中制度的化身——医院院长的饰演者,在另一部诠释自由精神挑战固有制度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同样扮演象征制度权威的典狱长。既然这两部影片均出自好莱坞,这位演员在两部影片里的斗争也只能是均以失败告终了。
片中还有两位熟脸,一位是曾出演《波士顿法律》的Monica Potter,在本片中饰演令Patch倾心的女同学,可惜她的结局令人唏嘘。一心想帮助他人的人落得这种结局,实在是最悲惨不过的,这令我想起了《急诊室的故事》第六季发生的惨剧。但对Patch来说,生活依然要继续,帮助他人同样会继续,并会因此成就非凡的伟大。
劝说Patch回到医院的那个同学是由菲利浦西摩尔霍夫曼饰演的,和那之前许多影片中一样,菲利浦再次扮演了一个不讨好、不显眼的角色,但看得出,他演的十分认真、到位。真是佩服他这么多年是怎么熬过来的,但或许对真正喜欢表演的他来说,那同样是珍贵且快乐的积累,甚至可以称为希望的本身。而他在本片中饰演的人物对Patch态度的转变,同样给了我们希望——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只要大家的出发点都是善意的,便可拥有交流包容的基础,一起搭建驶向美好彼岸的舟船。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来自生活的故事。主人公曾在年少的时候正因患有忧郁症而住进了精神疗养院,在出院后,他就立志要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在经过自我的发奋之后,他考进了医学院。与当时其他的医生不一样,他十分反对传统医学界那种高高在上、不近人情的思想。相反,他坚信,欢笑、与病人在一齐就是最好的出方。在应对审官的质问,他人的质疑的时候,他依然持续着自我的处事方法,而在他应对审官的时候说了一句令我十分感动的话,他说:"咱们就应和伟大的护士们建立友谊,她们能够教你,她们每一天与人相处,她们来回于血与屎之间,她们有丰富的知识,而那些人性尚存、受你们尊敬的教授们亦如此,分担她们的同情,用它来感染别人。"
在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一名医生对护士的敬重,对护士这一个群体的尊重和肯定与支持。在很多医生,甚至是病人的眼中,护士的工作似乎并不是十分的重要,甚至以为护士也只是医生的跟班,要做的工作只是执行医生的遗嘱而已。而事实上,真的是这样的吗?护士的工作就不是很重要的了吗?护士只是在执行医嘱而已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为什么还要护士?直接只要护工就好了啊!事实上,在一个病人的治疗过程之中,如果没有了护士贴心的服务,细心的关怀,每一个患者都不可能顺利的康复,这不是在夸大了护士的作用,而是在阐明一个被很多人所忽略的事实。在一个病人进行治疗的时候,医生的遗嘱的确是基础,而护士的工作就是建立在这么一个基础上,但这并不代表护士的工作就那么简单。正因,护士是医生医嘱的执行者。如果没有了护士,医生的医嘱也只能是一个"空头的支票",无法实现其治疗。我想,这个也许就是护士存在的好处了。一个和医生一样相辅相成的存在。医生为病人带给了治疗的方案,而护士就去关怀每一个病人,用欢笑、关爱,去贴心的保护他们,让他们的身体在照顾下慢慢的康复,重获健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个道理,依然以为护士也仅仅是一个跟班而已。对于
这个事实,咱们也只能感叹生活的无奈。而此同时,我也深深地意识到咱们自我到底就应做什么,到底就应怎样去做了。
作为一名未来的医护工作人员,咱们此刻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发奋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其次,咱们要持续一颗充满爱的心,用爱去关怀身边的人。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之中,持续自我专长的同时,改正提升自我的不足之处,提高自我的呃综合技能,把自我培养成一名优秀的护士!如果咱们每一个读护理,从事护理工作的人都能如此严格的要求自我,那么,我想,咱们的付出,咱们的发奋也终会得到所有人的肯定!就如片中的主人公一般,坚持自我所思所想,付出自我最大的发奋去拼搏,最后获得了大家的认同!
心理科医生Dr. Chambers来到北京跟Fellows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以患者为中心的交流。临走时他向我们推荐了一部电影《心灵点滴》,所以我才有幸看到这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并感触颇深。
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故事描述的是一位中年男人帕奇。亚当斯由于父亲去世后孤苦伶仃心情忧郁最终因抑郁被送入精神病医院,然而精神分裂的室友却使在那里“相对正常”的他抓狂,在精神病院,通过在那里的观察和与人交流,他却逐渐发现倾听别人和在乎对方是多么的重要,他静下心来认真地倾听室友,并通过以“莫须有”的方式解除了室友的恐惧,并从中体验到了帮助别人是何等的快乐,于是他立志做名医生以帮助更多的人。
在医学院校中,出于真心为患者着想和解开患者的心结,帕奇进行着一个个在校长看来“疯狂”的举措,害的自己差点失去学位,但坚定的他最终赢得了人们的认可并自己成功创立免费医疗组织为病患排忧解难。
在精神病院,当帕奇面对一名被大家认为疯癫的老头子的手指被问及:到底有几根手指的时候,他才明白打破思维定势认真倾听对方看到的居然和自己原先认为的完全不同,同时,帮助别人却又是打开自己和别人沟通的一条捷径。联想我们每日在面对病人的时候,反问自己是否在全身心地倾听病人和了解病人真正需要的东西,答案并不全是肯定的,每一个病患,都带着各种各样的不舒服和想法来到医院里,而作为家庭医生的我们,恐怕仅仅给病人开具处方缓解症状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足够的观察力,通过“察言观色”真正地了解病人的顾虑和担心,不要让自己被“思维定势”所困,同时能够找到和患者有效沟通的途径。
“医生就是一个帮助另外一个人的人,一个可探访及治疗病患的可信且博学的朋友。”“死亡不是我们医生的敌人,如果我们要挑战疾病,应挑战其中最严重的:冷漠。”“一个医生的使命不仅是避免病人的死亡,而更是增加病人的生活品质,这就是为什么当你治疗疾病本身的时候,你有输有赢,而当你治疗“病人”的时候(把病患当做一个人而非疾病),我敢说你总是赢的。”当帕奇在医学委员会审判时说着这些慷慨激昂的话语时让人心潮澎湃,也让我更加坚定了那个信念:所谓“治病救人”的说法着实有道理,尽管我们开的药方治疗的是疾病本身,但最终我们需要救助的却是人而非病,是一个个有想法有感情的人,机械地计算治疗剂量研究疾病机理远远不能完成救助人的目的。
以上的陈述,使得我感到作为医生而帮助病患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需要倾其真心想患者之所想,念其所念,真正心系患者,践行“常常总是安慰”,必定会使医患沟通更加顺畅。
诚然,当今社会的患者不都是那么“天真无辜”,有些时候有些患者也让医生寒心,医患关系尤其在中国前所未有的紧张,作为医生的我们,可能很多因素都不能掌控,但通过电影还原的“原始医患关系”,让我们在遭遇患者不理解和面对艰难的医患沟通的时候,可以反问一下自己:自己所做是否已经做到心系患者,若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无论何时何处,我们可以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