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人”的高度关注和精准论述。从一枝一叶总关情,到治国有常民为本,每一集都内蕴丰富,充分表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表达了党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的大智慧。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平“语”近人》最新观后感1 百家讲坛“平语近人”心得体会(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于10月8日至10月19日晚8点,播出《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系列短片,引起巨大轰动,全民响应。
自古以来,无数的文人墨客用他们的情怀和文采注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五千年耀耀文明,使得中国文化、中国积淀成为了世界最有厚重感的一颗明星。
晋文公重耳的故事诉说着身处绝境却坚信柳暗花明的憧憬;屈原纵身一跃留下的是人们漫漫的思念和他的爱国之情;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他深深的同情之心;范仲淹现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无限的黎民百姓;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不向世俗谄媚同流合污的决心和志气;鲁迅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是坚决的抵抗精神。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来不缺乏鲜活的充满正义的英雄,时代需要他们的精神,这可以引领我们 走向更好的未来。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注定是祖国的旗帜,是祖国发展的血液,是时代前进的箭头。肩负使命,担当重任,责无旁贷!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奉献祖国事业是我们的责任和梦想,夯实自己,脚踏实地是我们前进的基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唯有提升自己的能力,历炼自己的品格,捶打自己的意志,才能在伟大事业中成就伟大梦想,书写美好人生篇章。
作为立志扎根基层、奉献人民的青年,让我们与圣贤为伍,与人民站队。我们要有担当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初心,一心为民。向漂泊北海十几个春秋的苏武致敬,向人民的好干部杨善洲、好书记沈浩学习,把人民、把百姓的利益扛在肩上、放在心尖。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一经播出在群众中产生强烈反响。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到《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的点点滴滴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这个从梁家河走出来的总书记,和我们其实那么近。
看这一期期的节目,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期中的“崇德、明德、修德”。总书记作为大国核心领导人,在德行方面对自己有着高标准严要求。这让我想到,最近的范冰冰逃税事件,过去崇尚的“德艺双馨”到如今的“名利双收”,就是因为艺人忘记了作为人必须崇德、明德、修德,一味追求名利,最终也只能是收到应有的惩罚。在各种快餐式综艺节目娱乐火热的时代,央视推出了《平“语”近人》,正是用创新的形式,让人民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树立了标杆,让其他电视台和网络媒体能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制作有益于民的节目。
在《平“语”近人》风骨铿锵中我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一枝一叶总关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一句句话,是典故、是故事、更是对于文化传统传播慢慢偏离的正本溯源。这两天娱乐明星冯绍峰和赵丽颖结婚发布结婚照时,用了“官宣”二字,马上就有“半月谈”、“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在微信公众号发布“这,才是官宣”。讽刺了如今娱乐盛行、明星自以为是的现状,而“这,才是官宣”的文章并没有去批评教育冯绍峰的发文,而是从正面引导大众,10月16日,我们应该记住的是什么?我们不需要记住这是哪些娱乐明星结婚的日子,而应该记住的是54年的今天: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
我想,这也是《平“语”近人》想告诉我们的“其身正,不令而行”的道理,我相信,从一个这样的正能量的综艺节目开始,我们看到了我们的领导人的品行端正,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去学习;看到了央视的正能量节目为引领,即使不发布规定,其他传播媒介也会去效仿。我相信,《平“语”近人》不是终点,而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起点,让更多的传播媒介纷纷加入其中,让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打下坚实的根基。
最近热播的平语近人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人”的高度关注和精准论述。从一枝一叶总关情,到治国有常民为本,每一集都内蕴丰富,充分表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表达了党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的大智慧。
“人”是我们党任何一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经常要面对各类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但归根到底还是做“人”的工作。笔者认为基层干部做好“人”的工作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本字入手,修身明德正人心。平语近人第三集中讲到“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基层干部要做好“人” 的工作首先要从本人入手,修身明德,使自己成为一根不锈钢针。基层干部工作的场地在居村第一线,工作的对象是百姓群众,如果自身不注意言行,经常出现一些所谓的“不拘小节”,就会影响群众对党的干部乃至对党和政府的“嗤之以鼻”。同时,基层干部在基层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物,必须学会辨认和分析,牢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古训,不为周遭的不良风气所影响,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工作,踏踏实实从政,以正气之身练就不锈钢针。
情字入手,枝枝叶叶全在心。人是最有感情的动物,做人的工作离不开“情”字。正如平语近人第一集中郑板桥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叶总关情”。这正是展现了一名基层干部的爱民心声。基层干部要对群众有感情,首先要尊重人,学会用群众的语言和方式与群众交流沟通,从群众熟悉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关心融入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他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时,善用聊天式、谈心式的语气打开群众心扉,让群众说出心里话。“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将心比心,换取真心,基层干部对群众投入持续热烈的感情,必定能换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实字入手,利民为本赢民心。做“人”的工作不是空虚的,抽象的,而是体现在每一件具体的做”实事“中。平语近人第二集中讲到,“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说的是治理国家的原则,最根本的就是要利民,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情到深处必有为,一名对百姓饱含深情的基层干部,就要确保每一项利民政策的有效落实,亲身解决群众的切身难题,实实在在让老百姓得实惠,以切实的行动赢得民心。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基层干部最贴近人民,更要发挥好这一优势,以己之力为民服务。
近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起全国观众的热烈反响。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接与交融,是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风范的当代体现。广大人民群众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再读经典篇章,深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鼓舞,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魅力所折服,也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感染。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等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更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职责担当和深厚的人民情怀。平语,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是武装全党、推动工作、指导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根本遵循。平语,是平实晓畅的语言,是党的领导核心与普通百姓的贴心话、连心语,是引领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谆谆教导和悉心嘱托。通过诵读,广大人民群众更能真切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许党许国的爱民情怀和夙夜在公的不懈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理论上鲜明提出、在实践上明确要求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把人民群众关心的事从细处抓起,从小事落实。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我们总能看到他引用经典,阐释“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发展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建设和具体实践中不忘初心的根本特征。正是由于平“语”,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顶层设计的内在逻辑、作为新时代衡量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广大人民群众自愿地走近平语,接受平语,也就有了平语近人。
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风格是“亲近”,是“贴近”。亲近就有亲和力。习近平总书记无论用典还是讲道理,都善于说百姓话、家常话、大白话,语言朴实自然,让人感觉亲切亲和,也把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易于人民群众接受。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说到,而且知行合一,让人既能明白道理,又能知道怎样去做。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经典名句,就很好地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广大人民群众就很容易理解与运用,并努力争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平易近人,很接地气,易于大家接受,并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连续几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通过观看节目,深感自己学习的不足,尤其是在写文章时更总是搜肠刮肚 ,言尽词穷,更坚定了自己学习经典,加强学习的决心,深知只有博学才能做到“平语近人”。
在节目中通过专家的讲解,让我们了解更多经典,名人故事,也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博学、引经用典能力不是一般人科比拟的。笔者认为,《平“语”近人》之所以火遍大江南北,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从《平“语”近人》中,我们体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沉情怀,更深知了“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这句经典含义,也更贴近我们的工作生活,激励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要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多做有利于人民的好事实事,不能搞政绩工程,如此贴切的“平语”,怎能不“近人”,岂有不火之理。
在节目中的字里行间,习近平总书记的每句话都没有给人留下高高在上的感觉,没有把自己凌驾于党和人民之上,没有一点“官话”“套话”,而是比我们的一些地方官员的讲话更平实,更能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平等、亲民的作风,流露的是他与群众心心相印的感情。比如“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再比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让人一看就能理解明白,感受他很接地气的为民情怀。
记得第一集中主题是“一枝一叶总关情”。俗话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在我们看来的小事也许在老百姓眼里就是天大的大事,因此我们做基层工作,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开始,从做好接待解释开始,从回复群众的咨询电话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解决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上,这就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总是最最忙的,他的时间每天都打的满满的,他的出访安排可谓分秒计算,就连每年元旦、春节这样全家团圆的日子,他从不在家过,因为他心里装的更多的是老百姓能不能过好年,过的幸福不幸福,他把走基层、访民生当成“必修课”,困难群众永远是他最牵挂的人。每每深入基层与群众交流,总是盘坐炕头,用聊天般、谈心式的语言娓娓道来。一年的收入能有多少?过冬的棉被有没有?一年的粮食够不够吃?取暖的煤炭够不够用?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难不难?这些最细微、最朴实、最贴心的民生关怀,总能直触人心。
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有的人包括一些小官总以没时间为由放弃学习,以日常事务多为由说没有时间调研,没有时间到基层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去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那我不禁要问难到你比总书记还要忙吗?笔者认为,学习不学习,到不到基层都是思想的问题,希望广大党员干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加强学习,提升党性修养,增强为民情怀,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百姓喜爱的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