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优秀5篇】

我在故宫文物》的片子里说,有的人认为一个文物修复师生命的价值体现在所修复文物本身的价值,但是文物修复师自我价值或许在朝朝暮暮与各式文物对话的过程中已经实现。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优秀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400字 篇1

在微博上被安利,没想到一个下午一口气看完了三集。

闲暇时也喜欢逛逛博物馆,虽然不免有走马观花、附庸风雅之嫌,但每次看到那些厚重的青铜、亲切的木雕、朴拙的陶、精致的瓷、飘逸的书、灵动的画跳出历史课本真切地呈现在眼前时,都会觉得捕捉到了历史的余香。以往也被展厅的设计、文物的铺陈惊艳过,但是却不知道一件文物在来到大众眼前之前,是如何洗去了千百年历史的尘埃,才让我们得以一窥她的魅力。在修复师用他的双手吻醒她之前,她还一直都是个睡美人呢。

文物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物,我们的文化将无所依附,无法传承,无法通过一次又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传播我们民族的价值和审美。文物修复师就是这些文物忠诚的守卫者,慈爱的守护者。今后再次参观博物馆时,我想我会对那些玻璃柜里的文物有种不一样的感觉。我愿用心感受它们从容沉稳的呼吸吐纳,我愿静静聆听他们讲述的精彩故事。我会关心它在千百年间经历了怎样的战火、硝烟、流离、辗转,我会想象是多少代人的悉心保护和细致修复才成就了它今天的容光焕发。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篇2

物之于人是启发,人之于物是相知。

发光

当某位师傅骑着自行车,穿过层层红墙到外面只为偷闲抽根烟时,众人打杏儿时,和着阳光喂着"御猫"时,偶有闲暇弹着吉他聊着天儿时,饶有兴致地介绍院子里种的各种花草时,你又是否能想象他每天的日常呢?这种反差本身就是一场伟大而奇妙的相遇。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大型纪录片。完全意想不到的风格,很燃很纯粹。你一定会爱上这种意想不到的平实和有趣,处处透着热忱与从容,想走进,想走近。

他们与文物相遇更相知,千年的传统技法和陈旧的工具更饱含传承的温度。世世代代传承千年的修复师们与手中的文物永远在进行着一次穿越时代的对话,这是一场奇幻的相遇、注定的相知。

中国皇室的审美真是奢华。即便对中国文化没有一点常识,也依然能从精细的技艺中,读出其耗时之长与价值不菲。

这面屏风是康熙六十大寿时,当时在世的十六个儿子和三十二个孙子送的祝寿礼物。正面用明黄色绸作底,绸上绣满了不同形式、总数过万的"寿"字。

生机

第一集中的王津老师,背着手,站在慕名而来的人群中,望着橱窗里自己刚刚修复了几个月的钟表,对着镜头说了句"有点心疼" 。此时此刻从他身边川流而过的游客们,又如何才能想到:正是这位与自己擦肩而过的精瘦的长者让他们眼中无比瑰丽、趣味盎然的国宝钟表得以复原,犹如再生。让树木掩映下的大门打开,让河水湍流、船只航行,让每只小鸡都挥动翅膀,让天鹅扭动身姿:那才是它本应有的鲜活的生命,那才是王师傅修复它的精髓和意义。

最感染、最打动我的,还不是他们的高超技艺,而是修复师们的状态:沉稳亲善,从容饱满,满满的生机。他们没有因为工作严肃而沉闷,却意外地幽默平和。向上的热情更能让人感觉到这份职业饱含着旺盛生命力。他们在延续,在传承,让人安心,让人放心。

相知

他们对于古物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修复。世世代代传承千年的修复师们与手中的文物永远在进行着一次穿越时代的对话,这是一场奇幻的相遇,注定相知。他们不仅融入着自己的情感,更渗透着自己的审美趣味和品格意志。用自己的修养与眼光去看待他们,用自己的全部理解点滴滋润着手中的宝物,重新焕发着它们的光彩,不知不觉注入自己的痕迹。品格不同、审美不同、心境不同,会有着完全不同的修复结果。瑰宝千里迢迢找到与自己相知的修复师,是真正的幸运。正是这场奇遇,才注定了这些文物拥有生命。修复师握着灵性的文物,他们与文物的缔造者们对话、与文物本身对话。时不时体悟着文物的巧夺天工、精妙绝伦。

瑰宝千里迢迢找到与自己相知的修复师,是真正的幸运。

因为有了人,每一片砖瓦、千年瑰宝、紫禁城也才有了生命。只有人的制作、人的欣赏、人的赞叹、人的传承,才让他们拥有了灵魂和生命。纯粹的物件永远是死的,人的情感永远是活的。

附上屈峰的原话: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你看,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人在这个世上来了,走了一趟,虽然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很多人都一般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上面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它传播文化,对吧,不是说文物就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儿,那没有什么价值。

感动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里,还有大量修复人员工作的细节捕捉。比如,令我感动的一个片段:漆器组的人员修复乾隆御稿箱。

你现在看到的图片是清理完之后的样子。普通的雕漆,有十二层黄,二十五层的红。而御稿箱漆层厚度有一百二十层左右,表面一层红色,中间一层黄,下面一层绿,底漆为黄漆。雕漆的工艺也相当复杂,整体是皇家用的云龙纹,工艺水平和制式都是顶尖的。虽然文物修复过程听起来非常高大上,但是其背后的艰辛无人能懂。几乎所有的漆器和制作修复人员,都要忍受难熬的生漆过敏。生漆:漆树上采割的乳白色胶状液体,接触空气后变成褐色;数小时,形成漆皮。生漆需要经过炼制后,加颜料才会更适用于文物的着色。

这真叫人肃然起敬。

当我们在藏馆里叹为观止的时候,又有多少人会联想到:若没有这群朴实无华的故宫博物馆工作人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修补和维护,藏品又怎能闪耀出瑰丽的光芒呢?

在此感谢他们灵巧的双手,还有和手一样澄清透明的心灵。

温度

纪录片记录着这群有意思的人,还有他们手中的代代传承。如今早已见不到的师徒制,依然存在于故宫这门久远的手艺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毕业之后因为各种各样的机缘,来到这里,有了自己的师傅。这是传承的温度。正因为有他们,才能有修复的新生。文物从过去走来,又拥有无尽的未来。超越了时间的禁锢,文物修复恰好活在此时此刻。

纪录片中依然能看到那些已经延续了千年的技法,朴素而有效。在高科技盛行的当下看着这些传统的方式,感觉特别有意思。制浆糊,晾树漆,用猪血等等,这也是传承的温度。而中华民族的复兴,也需要这样的传承,更需要从中获得新生。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篇3

刚从故宫旅游回来,便看了这部朋友推荐的纪录片。

介绍这一纪录片的文章中提到,故宫里的几个师傅曾经想让纪录片的制作人员删除一些太生活化的画面,比如说师傅之间互相的调侃,师徒之间扯个大帘子,接下树上摇下来的水果等等画面。师傅们觉得这些画面显得他们太不专业了。纪录片的制作人员执意留下了这些画面,而个人觉得,这些画面反而是这部纪录片最精彩的部分。

当师傅们在树下接水果,或者是在念叨谁抢走了种树的地盘时,感觉他们就像故宫里的主人;他们半只脚踏在过去,在沉寂了千百年的文物上凝固自己的心血,却又用着现代性的话语,做着与现代社会各个不符的悠闲事情——亲手从大院里摘水果。他们好像和这个世界的浮躁和繁华隔离, 一心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然而,他们的生活当然不是完全远离现今的;毕竟他们杰出手艺的观赏者,还是现代的人们。是那些打着缤纷的雨伞,举着大喇叭,在故宫喧喧闹闹,吵吵嚷嚷的人们。

文物修复后,展出的时间只是一小段;甚至,就如修复钟表的师傅所感叹的,花了那么长时间修好了钟,它们在展览的橱柜里还是一动不动。这些师傅所关注的细节,这些师傅所倾注的心血,恐怕是大多数游人,那些在文物面前用手机拍照3秒便匆匆赶往下一秒的人,所感受不到的。

因此,这个纪录片所传达的古典情怀,则更让人感叹和钦佩。故宫里的师傅大多一辈子都在修文物,他们想象文物的作用,想象当时的画面,让自己穿越到那个时代,模仿当时的技艺对文物进行修复。

之前,曾经和朋友讨论过,对于这种现代社会已经不需要的东西,是否还有保护的价值呢?

这个回答,恐怕因人而异。但起码在观看这种纪录片后,再去欣赏文物时,佩服于它们的价值和它们所搭载的那个时代。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900字 篇4

到了游沈阳故宫的时候,我对中国现存的三个故宫有了初步的接触和了解。北京紫金城故宫当然是一座金碧辉煌、无与伦比的皇家宫殿,其建筑年代、规模、气势、造型和豪华程度等诸方面都是首屈一指、无可挑剔的;长春的伪皇宫显然是一座落魄潦倒的溥仪寄人篱下的住宿,其建筑规模、造型和布局等简直就是一座二层楼的办公楼,伪皇宫附属的所谓跑马场、东西御花园和游泳池,也不过是类似一般公园里的娱乐场所,与北京紫金城内的御花园及皇家颐和园简直不能同日而语。

这两个皇家建筑的对比,也反衬出一个帝王鼎盛时期的辉煌气势和一个末代皇帝时代的没落潦倒。而沈阳故宫既不像北京紫金城那样的雄伟辉煌,也不似长春伪皇宫一般的寒酸萧条。它仅是一个我国现已废弃的、曾经的少数游牧民族首领弃游牧变定居后曾经居住过的宫殿。在那里,游客感受不到北京故宫天天人满为患八万人限额的拥挤,而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也根本不会产生对建筑的辉煌而发出的啧啧称道声。人们只是慕名而来到此一游。

沈阳故宫初成于清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离清兵入关还有八年。因此,这里仅是后金和前清的首府和大本营。怒尔哈赤和皇太极曾在此居住,皇太极在这里改汗制为帝制。按理说,一个满民族的建筑应该具有本民族的基本特征,一个有游牧民族象征的穹顶圆形帐篷样的毡房。但是,令人诧异的是,沈阳故宫却是一个道地的汉民族建筑外型,其代表性建筑崇政殿、凤凰楼、大政殿和十王亭等,无一不是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秦砖汉瓦琉璃面,八角重檐歇山顶,其中主体建筑大政殿的门柱上还雕刻着华夏民族的图腾——双龙戏珠。即便是文溯阁那种二层楼的建筑,也完全是汉民族的几间亭那样的建制。而建筑物的阁名、楹联、挂图上的题字等,也几乎是清一色的以汉字为主。从沈阳故宫的建筑样式等特征上看出,在清兵入关前还没有一统中原时,满清已经完全接受了汉文化,并已经被汉文化异化并脱胎换骨了。

由此而想到汉文化的倔强伟大而源远流长。据说,在世界文化史上,只有汉民族的五千年文化是唯一没有被异化、没有被消灭、没有被断截的一种民族文化。一个异民族可以一度打败汉民族,局部或全部统一汉民族,如中国历史上的金朝、元朝和清朝等,他们可以改变汉民族的发型、服饰,但是,他们从来没有统一过汉民族的文化,而相反被汉文化异化了。其中最典型的是清朝乾隆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诗作最多的一位诗人,当然,写的是汉诗而不是满文!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精选 篇5

在微博上被安利,没想到一个下午一口气看完了三集。

闲暇时也喜欢逛逛博物馆,虽然不免有走马观花、附庸风雅之嫌,但每次看到那些厚重的青铜、亲切的木雕、朴拙的陶、精致的瓷、飘逸的书、灵动的画跳出历史课本真切地呈现在眼前时,都会觉得捕捉到了历史的余香。以往也被展厅的设计、文物的铺陈惊艳过,但是却不知道一件文物在来到大众眼前之前,是如何洗去了千百年历史的尘埃,才让我们得以一窥她的魅力。在修复师用他的双手吻醒她之前,她还一直都是个睡美人呢。

我本以为文物修复是个需要屏气凝神、谨小慎微,让人大气不敢出一口的工作,但是北京故宫文保科技处的这些手艺人颠覆了我的观念。他们把玩一件文物的神态是如此轻松自然,一拿一放行云流水,如果不是因为长时间和这些古董打交道,是不会如此泰然和默契的,何况,他们的眼中还透露着亲切、欣赏与宠爱。

他们每日朝八晚五地工作在紫禁城内,日复一日地修补着那些穷尽一生也无法修完的藏品,走路时踏过坑坑洼洼的青砖,给院子的“宫廷御猫”喂食,一起从那些师父、师爷甚至明朝人、清朝人种下的树上打下澄黄的杏子,逢周一闭馆像当年溥仪一样骑着自行车穿过空空荡荡的太和殿前广场……这样的生活,和紫禁城外车水马龙的北京城,有种轻微的脱节感。

他们之中不乏年轻人,大多是来自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的艺术专业学生,与他们的师父相比,他们接受过完整的高等教育,会利用现代测试仪器分析颜料成分种类,工作时借助Google Glass拍照摄像,女孩子笑着向摄像师吐槽不能涂粉底、不能抹香水、不能做指甲。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来到这里工作,在学校时被要求创造性思维,到了这里又被要求按规矩做事。故宫里的时光好像都比外面慢一点,他们是需要那么一点时间去适应的。

他们是这些文物得以继续保存的希望,是决定故宫文物未来命运的人。故宫文保科技处在今天仍然沿袭传统的师徒制,言传身教,耳提面命,新老血液的更替间,传统文化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他们为故宫带来更加先进的技术、更加活跃的思维、更加活泼的气息。不知道在今天这个时代,还会不会有人如冯忠莲老师一般愿意付出十年时间临摹一幅《清明上河图》,但这些在故宫内默默雕琢修补的师徒们,已经值得我们的敬佩。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有两次几乎湿了眼眶。

第一次,王津老师带着徒弟们将钟表的盖子盖好,上了发条,忽然间所有的器件都运转起来,那些精致的金属小零件全都像活了一般。天鹅转颈,又复鸡鸣犬吠;阁窗轻开,漫看轻舟流水。这种奇妙的感觉就像看到《博物馆奇妙夜》里面沉睡百年的历史人物忽然苏醒,着叩击人的心扉。

第二次,木器组的屈峰一边雕琢着一尊佛像,一边娓娓道来内心告白。他说,中国人讲格物,就是以我观物,以物观我。你看一个人雕的佛像就知道了,佛像最不好雕,有的人雕出来的是奸笑,有的是淫笑,要怎么雕出来那种神秘的纯洁的微笑,那很难。一个人来到世上,总想留下点什么,他做一个东西,这个人本身就已经融到这件东西里了。文物修复师在修复文物的时候,也是有自己的理解和审美放进去的。文物它是个死的,我们要它干什么,我们传承文物是为了传承文化。修好的菩萨像要被运走,或到库房或到展厅,离别之际他倒生出依依不舍之情来。看着工作人员忙着打包固定,他打趣着说:“这可是菩萨,你们就敢这么捆着。”

文物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物,我们的文化将无所依附,无法传承,无法通过一次又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传播我们民族的价值和审美。文物修复师就是这些文物忠诚的守卫者,慈爱的守护者。今后再次参观博物馆时,我想我会对那些玻璃柜里的文物有种不一样的感觉。我愿用心感受它们从容沉稳的呼吸吐纳,我愿静静聆听他们讲述的精彩故事。我会关心它在千百年间经历了怎样的战火、硝烟、流离、辗转,我会想象是多少代人的悉心保护和细致修复才成就了它今天的容光焕发。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