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太空授课”,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看完“天宫课堂”第一课之后,相信大家感触多多,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天宫课堂观后感(优秀10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观看了太空授课,收获的是逐梦的力量。王亚平追逐星辰,遨游天宇是她的梦想。她能吃苦,不怕累,以理想信念的坚守,脚踏实地的行动、艰苦奋斗的意志,一往无前的勇气,让她推开梦想之门。
观看太空授课,收获的是奉献的幸福。他们在备战的日子里从不懈怠,主动放弃了休息与娱乐的时间,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航天事业中。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为国奉献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
"天官课堂"的背后是无数航天人的骄傲,是航天强国的科技自信,是大国的担当自信。奋斗是圆梦的翅膀,我们的宇航员就带着这样的翅膀,让我们的未来也带着这样的翅膀吧!
今天下午,翠微小学本校区的同学们上了一堂特殊的“直播课”——“天宫课堂”。
今天在“天宫课堂”授课的老师是三位特殊的老师,他们是位于天宫一号中的三位宇航员——王亚平、翟志刚、叶光富。三位宇航员老师在太空中给大家展示了神奇的实验,令人耳目一新。在太空中,本来在地球上很常见的现象完全改变了:漂浮的乒乓球不再漂浮,而是静静的沉浸在水中,折纸花居然完全吸附在水膜上……
同学们都被这些奇特的现象深深地吸引住了。太空中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失重是什么?在太空中行走又是什么感觉?这一节别开生面的天宫课堂引发了同学们热烈的讨论,让同学们对太空探索、对科学实验产生了浓重的兴趣。真是让人印象深刻的一课啊!
天宫课堂”第二课于3月23日15:40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相互配合进行授课。本次直播课,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面向全球现场直播,我园组织全体师生进行观看,让我们的孩子们跟随三位航天员一起感受了一堂神奇的天宫课堂之旅。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
通过本次对“天宫课堂”第二课的学习,老师和孩子们学习到了许许多多有趣的物理知识,感受到了太空的魅力。航天员演示的奇妙的物理现象,也在孩子们的心底播下了一颗有关“星辰大海”的种子。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观看,能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探索,同时培养孩子们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你们了解宇航员吗?可能你们不了解,有个视频里就展现着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让我们走进这个视频吧!
在这个视频中,三位宇航员老师给我们展现了太空神奇。他们已经做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非常神奇,在地球中它会浮到水面上,太空就不一样了,先用一个管子将乒乓球压在水底,然后松开乒乓球就沉在了水底。而一位宇航员老师将装有乒乓球的水桶抛起来,结果里面的水竟然一滴都没掉下来。
宇航员老师们又做了一次实验,而这一次实验更加神奇。首先拿出一个模具,然后他们又往模具里灌满了水,一个宇航员老师又加了更多的水,结果就成了一个大圆球。最神奇的是当另一个宇航员老师拿着一个注射器往里面注小水滴的时候,小水滴进入大水滴之后,还是完完整整的一点破损都没有,而那个大水泡的水一滴都没有掉。
太空可真神奇呀!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统一观看了《天宫课堂》。“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宇航员在中国空间站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太空教师”王亚平先给我们介绍了他们航天员的生活场景,以及他们在失重的环境里的运动器械。
老师为我们制做了一个水球,在我们平时的印象里,水是液体,不能成型。可是到了太空,一切皆有可能。在一个圆环里,不断往里加水就会形成一个水球。像水晶球一样晶莹剔透。透过水球我们还能看到,倒立缩小的像。这就跟我们的物理知识联动了。再往水球中央注入空气,使它形成一个气泡。这时再观察,就会看到外面的水球是成倒立缩小的像,而中间的气泡就会成正立缩小的像,十分神奇。这次的“天宫课堂”让我真实的了解到了太空的情况。这次的学习激发了我们对科学的兴趣!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课堂虽已结束,可那些神奇的现象却还是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第一个吸引我的,便是那个小陀螺。它放在那里时,安静的像乡下的夜晚。可当它旋转起来时,又快又急,完全没有了刚才那副安静的模样。像是压抑很久,终于释放出来,漂浮在空中。
然后便是那晶莹剔透的水球,它外表看上去和我们饮用的水一样,可它却能呈现出陆地的水做不到的样子。这是因为太空舱圆周运动惯性抵消重力,而且水有较强的表面张力,所以可以。有人问,那气泡呢?因为水球被气泡变为了两部分,中间是空气,气泡周围是水。外圈成为了一个凸透镜,所以呈现出一个倒立的像,内圈相当于变成了两个凹透镜的组合,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正立的像。因此可以在水球中同时看到一正一倒的两个像。
最令我震惊的便是转身。在地球上可以轻松做到的动作,在太空中竟有这么难!叶老师先向我们展示了在太空中,不能像在地球一样转身;然后便是同学们的各种方法,都被现实驳回了。最后,叶老师终于揭秘了:如果向右转的话,就要不停的用左手画圆,如果向左转的话,就要不停的用右手画圆。
太空本身就充满神秘,但在这神秘之上,更多的是为中国骄傲!我们相信在未来,我们必将在浩瀚宇宙中,留下属于中国的印记!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今天下午音乐老师给我们看了太空课堂,太空课堂非常有意思,有三位太空老师给我们讲解和介绍。
老师给我们做了实验,第一个实验是浮力,老师让我们拿起家里的乒乓球,把乒乓球放在杯子里,在地球上做实验的乒乓球会浮在水面上,可是在太空中,乒乓球是会沉在水杯中间的。
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他们的休息地,我发现每个老师的床边都会放一些和家人的照片。
我长大了,也想当宇航员,因为可以给国家做小小的贡献。
20xx年10月16日,随着一声巨响,托举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时隔1个月,天和核心舱又迎来新“太空出差三人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将在太空出差半年。20xx年12月9日,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天宫课堂”第一课太空授课。
“天宫课堂”背后是无数航天人的职业自信。航天员王亚平曾写给我国航天事业开拓者之一陆元九院士的信件:“是你们的高标准、严要求和无数个夜不能寐的坚持,成为了今天我们在太空的底气!”航天之路虽然遍布荆棘与泪水,航天人的梦想与信念却一直坚定如初,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用坚守和付出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天宫课堂”背后是航天强国的科技自信。从20xx年10月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到实现我国太空出舱、交会对接等多项核心技术“零”的突破,再到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几十年来,我国航天人同舟共济、团结协作,艰苦创业,实现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伟大飞跃,为把我国建设成为航天强国和科技强国作出了巨大贡献。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天宫课堂”背后是大国的担当自信。一切离不开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部署,离不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和14亿中国人民的关心支持。中国人来到太空的背后,是一个国家数十年的付出与坚持,更是一个民族跨越千年的苦尽甘来、厚积薄发。
奋斗是圆梦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试验田”中勤恳耕耘,心有天地经纬、脚向浩瀚天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奋斗,在反复试验求索中砥砺前行,在精益求精攻关下追求卓越,敢闯难关、勇开新路。一个个航天员在严格系统全面的训练中学经验、强本领,飞天遨游、出舱行走需要扎实的功底,需要他们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寒来暑往的刻苦训练让他们拥有超强的意志力与自信心。为了伟大的航天事业,航天工作者与航天员,将艰辛与曲折作为事业发展的“阶梯”,以志气锻造骨气,以骨气厚积底气,在接续奋斗中实现航天事业更高水平的创新与突破。
从“神一”的发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成果丰硕。在“追梦”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前所未有的挑战难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双脚踏出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开拓出来的。从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发展中一以贯之的坚持,是推动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自然少不了弯路,闯前人没闯过的关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为先驱,方能成为先锋,唯有敢闯,才能闯出新天地,抢占“新高地”。
伟大事业孕育着伟大精神。回望航天事业发展史,无论是“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还是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
无论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建成,还是“嫦娥”奔月与“天问”探火,从大胆设想到成功实践,无不彰显着中国与时俱进的航天实力。中国的航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艰辛跋涉再到取得辉煌业绩,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国身影、中国足迹,在航天事业的发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必将引领着14亿中华儿女万众一心齐奋斗,激荡起磅礴伟力,奋进新征程,逐梦新时代。
姜宇轩
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我也渴望成为一名航天员。但是要想成为航天员,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到太空去寻找未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