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建军大业》历史电影观后感作文(精选5篇)

《建军大业》讲述了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挽救革命,于当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从而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看《建军大业》历史电影观后感作文,希望能帮到各位。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看《建军大业》历史电影观后感作文(精选5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建军大业》观后感 篇1

7月27日,《建军大业》上映,我也赶着热潮去看了建军大业,看完第一反应是:震撼加热血。我看过刘伟强导演拍摄的《古惑仔》、《无间道》系列电影,他对于反叛、不羁的拍摄异常到位。这次电影展现的是意气风发的一群年轻人,为了信念而不断努力,勇于献身的无畏。脖子系上红巾胳膊缠着白布的战士,斗志昂扬,喊着口令:“河山统一”的壮志雄心,一群年轻人拉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工人和学生被北洋军阀惨烈杀害,横尸遍野,这一幕看得我触目惊心,在历史的方面我确实知识面太窄,对于各位伟大的战士,不太熟悉。但就整部片子来看,气势磅礴,看完让人荡气回肠,先一辈的开拓者让我们无比的敬佩,我们庆幸出生在一个没有战争的时代。

在这部影片中,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需要安插各个角色,着实有些困难,但坐镇指挥的周恩来、刘伯承,还有枪指华灯震慑全场的朱德、在德胜门与藩台衙门冲锋陷阵的贺龙与叶挺,是让我印象深刻的。

1927年,各位革命先辈还年轻,毛泽东当时仅仅是作为湖南代表,在会上都没有发言权,粟裕大将军还仅仅只有19岁,只是作为守卫兵在门口镇守。贺龙大将军还在为入党而苦苦挣扎。他们意气风发,进行了武装革命,有着舍我其谁的阳刚,凭借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中国革命的重担。

朱亚文饰演的周恩来儒雅,睿智,身姿挺拔,和我心目中的周总理形象比较吻合,他在看到4.12屠杀事件之后,站在窗边发誓的一幕,让我深深感动,或许这只是电影桥段,但是我觉得真实的周总理就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不然也不会有“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壮观景象。

叶挺将军后人叶大鹰曾发微博成:“对于腿都站不直女里女气的小鲜肉来演叶挺是一种对叶挺的羞辱。”,而我作为一个观众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欧豪演叶挺有功有过,他在整个片子里的角色,是我最深印象之一。在带领军队在进入南昌之时,面对城门守卫的阻拦,依然是霸气直前,对方说没有接到命令,他就现写一个命令,带着他训练得让人畏惧的的铁军进入南昌,这点演技虽然比较浮夸,但演出了那放荡不羁的感觉;还有在面对军痞挑衅自己的兵时,毅然站出,他感动的我的。是拿起鞭子抽兵痞的模样;南昌起义的时候,去增援贺龙将军部队,在那炮火烟弹中,声嘶力竭的吼着:“放”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将军应有的血性与无畏体现了他的硬汉气质。

朱德在1927年时已经40岁,在相比于其他年轻的革命者,多了一份沉稳与内敛。南昌起义前晚,他杯酒交错的巧妙周旋,冷静的掌握着场内所有人的动向,牵制住敌方的力量。在三河坝战争中,运筹帷幄,用三千兵力硬生生拖住了钱大钧三万兵,临危不惧、大敌当前、英勇抗战、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三河坝战役第三天决定撤退的时候,朱德站在满是尸体的战场上,上一次的硝烟还未散去,下一次的突袭可能就要来临,需要留下200人断后为主力部队争取时间,大家都英勇献身。在那个年代里,都愿意去送死,是为什么?因为这些经过战火洗礼的灵魂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要把生留给新生代的希望,他们有奉献的精神,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都是把头拴在裤腰带上的。我记得影片中有一句台词:什么是幸存者?幸存者就是把别人的生命一起活下去。

看着影片中,被活埋、被砍头、在三河坝里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电影里的爆破场景让我无比的震撼,如果我们身临其境,该是多么恐怖的事情,虽然距离那次的事件已经过去90年,感觉战争离我们很遥远,但是纵观世界,不太平的国家很多,前几年的利比亚事件、伊拉克的战争,伤亡惨重,而作为中国人,我们该庆幸自己出生在的是没有战争的国家。

整部影片整体不错,但是结尾比较仓促,有些动作都有戏剧程式化的感觉。

影片的最后,井冈山会师,看见中国共产党队伍的庞大,我的心也激动起来,那是胜利的曙光。

就像毛主席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就像朱德元帅说的:万难险阻、九死一生。

今年是建军的90年,为了缅怀伟大的革命先驱,让我们看到那年轻无敌、心怀理想、置生死置之度外的他们,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像解放军人民致敬、像革命先烈致敬。

我很幸运自己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也庆幸自己出生在一个没有战争的国家。

看《建军大业》历史电影观后感作文 篇2

《建军大业》成为继《建国大业》(2009)、《建党伟业》(2011)又一部主旋律献礼片。把献礼片拍得好看不容易,《建国大业》可谓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试图把主流价值观和商业类型片技巧相结合,在尽量尊重历史原貌的同时也力求故事的惊险性传奇性,人物塑造力求平民化个性化,并且邀请了百余位明星零片酬出演,效果也相当不错,影片打破了观众对主旋律概念化的既定印象,为主旋律电影树立了新的标杆。

但是到了《建党伟业》,却又感觉把之前创下的品牌拉低了,影片由韩三平、黄建新、李少红、陆川、沈东五位导演分别执导,多条线索并进,造成了影片叙事的纷杂混乱,影像风格的不统一,节奏慌乱失衡,一会儿像黑帮片、一会儿又像间谍片,整个事情发展脉络没有交代清楚,也很难得到一个集中统一的观影情绪。

很庆幸,今年的《建军大业》为“三建”献礼片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领略了《建党伟业》的凌乱纷杂,再看《建军大业》就觉得叙事结构工整得多,沿着《建国大业》开创的“数星星”路线,这次启用了一大批人气正盛的年轻演员,多数表现得还不错,尤其是朱亚文塑造的青年周恩来形象令人耳目一新,演出了少有的英武气,沉着冷静干练,颇具一代英明领导人的气魄。还有黄志忠扮演的朱德,英勇磊落大气,还带点老练的江湖智慧,他率领将士们打得三河坝战役颇为悲壮,战争动作戏场面宏大,节奏感相当强,干净利落,体现了香港导演刘伟强的强项,整部戏激情热血,令人扼腕。武戏精彩,设置的文戏也与之互相映衬,戏中有不少煽情点,惹人落泪,有些情节不经意打动人,比如毛泽东告别妻儿的戏,本来极平常,可一想到这一别就是生离死别,观众就禁不住流泪。那个时代真是战火中的青春啊,而此片也给人极为青春的感觉,无论从演员还是从剧情上都是“革命青春”的绝佳演绎。当然,也有一些槽点,比如欧豪饰演的叶挺在动作表演上太像现代的古惑仔,而关晓彤饰演的邓妈妈也太年轻太貌美了,与历史人物相差太远。

《建军大业》观后感 篇3

1927年的中国是一个有着三个政府的国家,国家分裂军阀割据,国民党发动“清党运动”,共产党员被疯狂绞杀。共产党在生死存亡之际,陈独秀总书记犯了右倾主义错误,主张缴枪请求汪蒋政府的保护以减少共产党员的死亡。然而李大钊先生的死,惊醒还心存侥幸的共产党人,武装反动斗争在南昌打响了第一枪。毛主席曾在片中说道:“见过鬼的人不怕黑,况且我们都知道这是黎明前的黑暗”。通过影片有三点感触颇深:

一。优秀理论经验不能画地为牢,要走中国道路。影片中,身为总书记的陈独秀与湖南代表毛泽东大吵一架,毛泽东被赶出会议现场。其争端则由于陈独秀认为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工人为革命的主体,而毛泽东认为中国有四万万农民,是不可多得同盟军。中国农民深受地主压迫,解放农民,动员农民,农民阶级的加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里程。任何时间,任何地域都应该因地制宜,有的放矢,过于盲动刻板则容易错过最佳时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基本国情的深度融合,是中国要一以贯之的中国道路。

二信仰的力量。在战争中,多少革命战士,多少共产党员前赴后继。他们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三河坝战役中,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代理团长蔡晴川为保护主力部队安全撤出,带领部分战士英勇就义。在身中数枪还费劲力气点燃炸药包时,所有的观众都为之动容,此乃真英雄。朱德同志曾对他所说的:做勇士,不要做烈士。大家都知道,这一别可能就是真的再见。走过了漫漫长征,走过了烽烟战火,走过了战争的峥嵘岁月,党员干部应保持队伍最初的纯洁性,对党忠诚,以松柏之质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三欲思其成,必虑其败。巴黎公社运动是共产主义的先驱形成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而后俄国十月革命也取得了伟大胜利更是振奋了各地共产革命的斗志,为呼应南昌起义,湘西地区发动了秋收起义。但是,秋收起义失败了伤亡惨重的队伍不得不挺近井冈山。鲁迅先生曾在书中写道: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毛泽东同志也曾说:共产党就是在一次次失败中走过来的。此后,中国共产党改变了最初向俄国学习的城市包围农村,改为了农村包围城市,利用游击战击退了一次次围剿,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生命已落幕,英迹垂千古。我们现在的和平年代美好生活,是他们用生命支撑起来国家的未来,岁月流逝,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运也要铭记战争中那一盏盏孤灯让它们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永世长存。

建军节《建军大业》观后感 篇4

昨晚和好友阿梅一起去博纳影城观看了近乎集聚半个娱乐圈明星的巨作---“建军大业”,作为一名近两年党龄的党员,我的内心还是有很多感想的。

一、端正入党动机

在影片中,贺龙同志的入党积极性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一颗红心向党,非常希望能加入党组织成就一番大事,为受苦受难的农民伸展正义,解救他们于苦难之中。在周恩来同志拜访他,希望他能加入南昌起义中来,贺龙同志非常诚心诚意,抵制了蒋介石的整个汉阳兵工厂及各种军领衔荣誉,愿意协助工厂党,但是,他提到自己还不是一名共产党员时,非常遗憾,非常希望能加入党组织。后来,在周恩来同志的鼓励下,他积极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周恩来和贺龙抱在一起的那一刻,我联想到现在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是真的应该多向老一辈的同志的学习,那股热情,那股渴望,那股为天下百姓谋利益的坚韧不拔之志。那个时代的人,积极入党,是希望能找到组织,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消灭敌人,建立共和国。现在,我们积极入党,是继承传统精神,共建中国梦。

二、党员要严格要求自己

影片中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粟裕等等同志,都是非常严格要求自己的同志。时刻牢记天下苍生,不忘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各个党员同志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组织工农干革命。他们有的远离家乡,有的不怕吃苦。与国民党的军有明显不同,骄奢淫逸不是他们的作风,艰苦朴素才是他们的本色。他们关心其他党员同志,他们积极在工农群众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不能忘记了我们的身份,我们不能忘记了我们的责任。无论身在何时何处,我们都应坚守自己的人生信仰,不被外界利益所诱惑。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能活多久,而是能给多少人带去温暖!

三、党员要敢于创新

一个民族要发展需要创新,一个国家要兴盛需要创新,一个人要走的高远需要创新。影片中的毛泽东同志敢于在大会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想法。周恩来同志一次次的脱险,一次次的广纳人才,是因为他敢于创新和灵活的大脑。还有三河坝大战中的朱德以三千人抵挡敌军三万人,是因为他敢于创新作战方略,是因为他敢于做出坚断的决定。看到他流下的两行泪水,我对这位将军肃然起敬。还有刘昊然饰演的粟裕也是很赞,敢于分辨敌我的真伪。可谓是少年才俊。作为一个党员,更要敢于有自己的声音,敢于走出一条不样的路。在以后的教师岗位上,将迎来新课程改革,如何将走向教师专业化?如何培育具有地理核心素养的学生?如何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需要自己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坚定教育信仰,不断努力实践。

两个小时的影片让我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在历史的长河里,此生不悔入华夏。在这和平时代,更要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建军大业》观后感 篇5

电影中有这么一个场景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战后,几位革命伟人举杯庆贺,觥筹交错间略显失态,磕磕碰碰地唱起国际歌,末了老泪纵横。他们醉梦中所希冀的'场面,应该是无数红军战士们冲锋陷阵时,或醉卧沙场时,或临刑就义前所梦寐以求的画面——国将一统,普天同庆,父老乡亲围着篝火纵情地跳舞,歌声与笑声交织,再也不用把冰冷的枪口对准自己的同胞,触手可及的是眼前阖家团圆的温存,你笑中带泪,右手痛饮一大白,左手洒在战友的碑前。

梦想照进现实的代价,我们无从得知,只见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视死如归,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视他人如己出,正如《与妻书》中所言——使天下人爱其所爱,以天下人为念,为天下人谋永福。

所谓战士,不单单指在前线扛着枪杆;坚守民主阵地上的各界人士,也在汹涌的暗流中不断挣扎,在反动派血腥的打压中勇敢地发声。可想而知,反动派独裁统治下的世界,就如同闻一多笔下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有这么一帮人前赴后继地为民主事业倾注一腔热血,才让这个世界得以清明。

在信仰的道路上,赤色的旗帜终究栉风沐雨而屹立不倒。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它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它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它做江湖,而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却上演了一幕手足相残的惨剧,多少无辜的将士沦为反动派企图独裁的牺牲品。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我们需要信仰,这个信仰早已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历史的证明,历久而弥新。

那一代人的理想是多么纯粹和崇高,他们双手握拳,嘴唇翕动,把铿锵誓词铸成铮铮铁骨,烙在心底,融入血液,用血与肉的代价誓死捍卫心中的领土。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一盛世,无法真切地体会到那个万马齐喑的年代里,我们的党带给先烈的是怎样一种惊喜和希望,我们也无法理解爷爷辈们每次谈及这段岁月时目中闪烁的信仰,那些过往的沉重甚至成为某些非主流声音中的轻佻和不屑,但我们要学会正视淋漓的鲜血。动荡和红色的年代成为他们的记忆,太平昌明的时代构成我们的生活,但请不要忘记尘封在历史中的这段过往,因为信仰的接续和传承不能出现断层,这片美丽的山河渗有他们血液的余温。

岂曰无名?他们的名字,正是这片大写的山河。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