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面前,拯救世界,已成为我们的大国担当。来自于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强烈震撼,让世界人民看到了崛起的中国。这次为您整理了2022东方卫视抗疫特别节目观后感【优秀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疫情当前,青年何为?与家国共渡难关,成了大家共同的选择。病房里,年轻护士的手被汗水泡皱,医生的脸被勒出血痕;高铁上,00后列车员在人群中发口罩、量体温、消杀毒,“乘客少了,但防护步骤一步都不能少”;社区里,刚入职不久的基层干部天不亮出门,一个个排查、一户户监测……有人剪去了心爱的长发,有人舍弃了家人的团圆,在最危险的地方锻造最过硬的能力素质,在最关键的时刻淬炼最宝贵的精神品质,成了这群人最真实的写照。正如网友感慨的那样,哪有什么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为素昧平生的人全力以赴罢了。
鲁迅先生曾对青年朋友语重心长,“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今年春节,不少年轻人成了“最操心”的人。“怎样才能劝说父母戴上口罩”“怎么才能说服好友不聚会”,青年朋友换着花样做科普,想尽法子做工作,不厌其烦地向长辈通报疫情防控进展、向同龄人传递专家防护建议,纠正错误认识和侥幸心理。父母眼中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好友眼中那个“不靠谱”的玩伴,早已成了守护家人健康、构筑生命防线的有力臂膀。
在更多的地方,青年朋友充分利用所学所长,在疫情防控的各个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广大网友高效动员,一箱箱紧缺的医用物资向重点疫区输送;建筑工人通宵达旦,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在数千万网友的“云监工”中拔地而起;年轻记者忙碌穿梭,用手中的纸笔和镜头努力记录着、见证着、传递着。
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青年人在这场遭遇战、阻击战、攻坚战中表现出来的关怀、责任、担当、勇敢,是这个时代的底色,也是我们战胜疫情的底气。
人生总会遇到很多风雨,成长总要面对不少磨难,关键看如何抉择、怎么作为。能不能把个人命运和家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能不能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能不能于祖国和人民需要的紧要关头奋勇向前,这是对青年朋友的巨大考验。事实证明,他们爱心如潮,他们热情似火,他们意志如铁,年轻人用自己果敢的行动力、丰富的专业性扛起了重担,成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生力军。
疫情暴发后,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面对躲在暗处的的“疫魔”,面对疯狂无情的病毒,广大义务工作者纷纷请缨参战,表现出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职业精神,不畏凶险、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夫妻并肩作战、父子(女)共同抗疫、推迟婚期请战、退休再返战场……
_曾提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在新时代要进一步坚守忠诚为国、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求真务实,以新时代应有的责任担当精神,奋力拼搏去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疫情防控中我们自身遵守规章制度、公序良德,为人师表、行为示范,用良好的人格与优秀的品行感染学生。在疫情防控中主动发声,加强网络话语权,使用微信、QQ、学习通等网络平台与学生加强联系,把握学生生活及学习具体情况与思想动态,正面引导,传播抗疫正能量,让他们真正明白什么是时代使命与社会责任担当。
在这次抗击疫情中,各地涌现的先进事迹、先进人物值得我们党员学习。那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们,舍小家为大家,不顾防护物资匮乏,不顾感染的高风险性,冲锋在前。尤其是那些带头请战奔赴前线的党员医生和护士、那些被感染、治愈后又返回前线的医生和护士,他们的医者仁心、履职尽责、无私奉献让我深受感动。
平凡的语言,讲述了不平凡的事迹,他们不平凡的战疫历程,感受着一个个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的瞬间,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同时,感受着自己的幸福;对比之下,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和对有时产生抱怨的愧疚感。
通过学习抗疫精神,能够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督促学生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练就专业技能,筑牢职业精神,用青春梦想和实际行动助力疫情防控工作,诠释学子们的责任担当!
连日来,我们一次次被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的点点滴滴所感动,他们忙忙碌碌、困顿疲倦,却依然一刻不停全力救治。脸颊上深深的勒痕,汗水浸透的衣衫,护目镜上的雾气,成了他们的“标配”;为了节省防护服,他们穿上纸尿裤,尽量少吃少喝。这种工作环境、这种工作强度,想想就知道多么艰辛。
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迅速蔓延的疫情、不幸感染的患者才得到了有效地阻断和救治,把一个个危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而他们却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医务人员用行动彰显“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职业精神,展现“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责任担当,用生命护佑生命、用健康换取健康。对这些最可爱的“白衣战士”,理应给予更多“硬核”保护、关心和爱护。
近期,国家已经出台多项政策,着力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生活条件,对医务人员临时性工作补助给予专门支持,对感染新冠疫情的医务人员给予工伤保险保障,开通工伤认定绿色通道,等等,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关心和关爱。为落实_要求,全国各地多个部门和湖北省相继出台政策措施,从关心慰问、表彰奖励、职称评定、年度考核、休假疗养、子女就学和提供保险等方面,全力做好一线医务人员及其家属保障工作;抗疫一线也不断下达“强制休息”命令;许多景区和旅游景点对医务人员免费开放……所有这些措施,是对一线医护人员的致敬和尊重,确保战疫主力军持续旺盛战斗力。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疫情发生后,广大医务人员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不顾个人安危,迎难而上,英勇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线,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他们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才使死亡率不断降低、治愈率不断提高,赢得世人敬仰。当前,抗疫形势依然严峻,仍然需要更大力度的救治,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医务人员要始终保持强大战斗力,持续健康投入战胜疫情斗争。对医务人员采取更多“硬核”关爱措施,做好生活保障和必要休整,就能鼓舞斗志、舒缓压力,保证医疗队伍安全有序、有力有效开展工作,为抗疫全面胜利做出贡献。
扫描健康码,社区工作人员精准排查来往人员;在机场、车站、码头,用大数据实现旅客行踪可追溯;五色疫情图让地区疫情形势一目了然……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从疫情信息统计分析,到流动人员健康监测,再到疫情态势研判,大数据技术助力筑牢疫情防控网,为科学防控、复工复产、民生保障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利用信息化手段精准防控疫情蔓延,考验着城市数字化管理能力。其中,既有成果显著的应用经验,也有值得记取的不足。比如媒体报道的“10份证明文件抵不过1个健康码”的个体遭遇,暴露出认码不认证的“一刀切”思维,以及数据同步延迟背后的系统衔接问题。又如,健康码投入使用,但一城一码,也给城市之间人员流动带来互通互认的难题。在复工复产稳步推进、地区间产生大量人员流动的情况下,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在政策动态调整中统筹考量。
大数据不只是技术运用,其核心价值在于服务社会、服务百姓。通过大数据建立平台,确立规范,只是第一步,许多后续工作都需要具体的人用心、用情、用力去完成。尽管认码通行便于工作,但难免出现码不符实的个别情况,像江苏交通防控组确立的“有码认码、无码认单”原则,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尽管各地防控要求不同、健康码生成的标准不一,甚至只能证明受检者当时的状况,但在其他措施的配套下,还是能够确保码实相符,因而多个省份开展健康码跨省、跨区域互认,促使全国一盘棋协同治理。这说明,面对问题,多一些“马上就办”的意识,多一些“无缝对接”的行动,就能提高疫情防控效率,解决群众所需所盼。
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放弃休息,主动请战,主动担负起抗疫防疫的重任。在工作中,他们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疫情防控中不退缩、不畏难,主动作为,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一直战斗在最前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庄严誓言。
疫情防控排查需要大量人力。在辽宁,全省卫生医疗系统的党员干部组成了党员应急机动队24小时值班值守,按下鲜红的手印,主动请战;社区、村屯的基层党员干部全员出动开展社区村屯排查,在寒风中伫立奔忙,守护防线;各地公安机关以县区为单位成立了207支党员突击队,在抗击疫情的一个又一个现场,他们每天“逆行”;在全省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党员们加班加点,埋头苦干。这些以年轻同志为主力的突击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勇于担当冲锋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确保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
让党旗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这是党员用行动书写的铮铮誓言。“我是共产党员我先上”,“党员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哪里有需要就挺立在哪里”!
危难时刻,更能考验初心和使命,更能凸显誓言的分量。广大党员干部奋战工作一线,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交通运输、物资供应、医疗支援、民生保障等方面为抗击疫情提供坚强保证,成为战“疫”不可或缺的顶梁柱和主力军。“义无反顾冲上去,越是艰险越向前”,这铿锵的誓言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激荡回响,鲜红的党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高高飘扬。千千万万共产党员站出来、冲上去,正在用不畏风险、不避艰辛的实际行动,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构筑起共同抗击的牢固防线。
感谢他们在国家卫生危机出现之后,表现出的大无畏气概,他们的最美逆行,给社会公众增添了信心和力量,让我们不再恐慌,不再忧虑,他们在患者面前给与的无私救助,让我们钦佩和敬仰。
感谢他们在亲人与病患之间做出的“选”,他们不仅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了恢复健康出院的众多患者,更是遏制和减缓了病毒传播的脚步,为我们研制疫苗,制定措施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感谢他们在举手投足之间传递的“中国力量”、展示的“中国形象”,让世卫组织、让其他国家民众看到了负责任的大国,负责任的中国人的良好形象,赢得了世卫组织对我国疫情防控工作的肯定和鼓励。
感谢之余,我们也应该思考为这些迎“疫”而战的最美战斗员做一些什么。
铁路、民航等运输部门,要在合理安排疫情防控物资运输车次、人员上多动脑筋,在保证前方物资需求前提下,让我们的火车司机、飞机驾驶员得到更好休息。铁路部门要把预想做的更充分一些,把我们的减免退票费、列车开行车次调整等信息,更加快速高覆盖的告知社会公众。同时,让我们的列车调度更加优化,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科学有序,服务防控。
社会公众,特别是社区部门,要多关注参与疫情防治医护人员家庭的关心关爱,多上门询问有无生活需求,在急需的生活物资上给与应有的供给,保证正常生活。要多开展走访谈心,及时告知前方疫情防控情况,缓解医护人员亲属的思想压力。
作为媒体更要唱出疫情防控“好声音”,及时报道疫情防控取得的积极进展,用正确的官方数据,给公众以详细的告知,避免假信息流传,干扰社会秩序。要深度挖掘疫情防控一线出现的动人事迹,让这些默默奉献的医护人员、保障人员、临时医院建设人员的工作情况为更多公众所了解,赢得更多理解和支持,汇聚起更大的疫情防控力量,尽早取得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的最终胜利。
24岁,意味着什么?在父母眼中,依然还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在普通人看来,它是青春的代名词,代表着的年纪和无限的机会。人们给甘如意和她的同龄人冠上“95后”之名,这些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长大的一代,从一睁眼看到的就是全世界,他们与互联网共同成长,以“Z世代”的面貌出现在各大品牌的消费行为研究中。
时代的际遇,让人们以为他们扛不起风浪,经不起风雨,甚至还被贴上“个人主义”等各种标签。然而,以“95后”为主体的年青一代,给了所有人一个惊喜。如果说,12年前的汶川地震让人们重新认识了“80后”,那么这次抗击疫情则让人们对“95后”重新认识。
返回一线、坚守阵地的,有他们;高速路闸口志愿维护秩序的,有他们;全球协作、公益应援的,有他们。在国家和民族经历大考之际,有情怀、勇担责、有大爱、能作为的年青一代英勇地站在疫情防控的前线,用实际行动诠释自己的身份,并接受社会的检视和评价。这个群体,最小的仅20岁,的也不过25岁,他们在疫情面前用“逆行”的方式登上历史舞台。
百余年前,梁启超先生发出“少年强则国强”的呼喊,如今中国年青一代用自己的方式隔空应答。正是在这种隔空应答中,一代代人完成了历史的交棒和精神的传承。而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也正是伴随这种回响,经百折而犹向前的。当历史来到又一个关键当口,谁来守护一个社会的元气,谁来擎起民族精神的火炬,谁来为时间赋予意义,又由谁来稳稳接住历史的馈赠?相信每一个人心中都已有答案。
若干年后,当“95后”集体回望20__年的初春,会看到什么?相信会是成长。特定的历史境遇让他们找到彼此,突然出现的历史考题“迫使”他们直面那些宏大抽象的词语和议题,不断叩问自己的内心并做出选择。这也许并不轻松,但正如竹子拔节也会痛,又有哪一代人不是在洗礼中成长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