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义门观后感(4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郑义门观后感(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郑义门》观后感作文 篇1

近日,一部为《郑义门》的廉政动漫片登陆央视,我院机关第一党支部组织收看了该片。

该片主要讲述了位于浦江郑宅的“江南第一家”,自北宋崇和元年(1120年)至明天顺三年(1459年),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340 余年,被称为“廉俭孝义第一家”,至今已900多年。郑氏家族创造15代不分家、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的家族传奇,秉承“严规、有序、清廉”家风家规。郑氏子孙中有173人出仕做官,没有出现过因贪污而遭罢官的现象。郑氏族人勤俭持家、清廉为官的背后,是家风文化的潜移默化使然。

观看影片后,支部党员认为: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要时刻认识到,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治国从治家开始。家风正,由党风淳;家风正,由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党员干部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家规家风中的精华,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引领社会风尚,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郑义门动画片观后感 篇2

郑义门,明太祖朱元璋敕封其为“江南第一家”,它位于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

自北宋崇和元年(1118年)至明天顺三年(1459年),郑氏家族在此合族聚居,15世同居,历经3个王朝,长达340余年。

而从古至今,郑义门168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也被作为人们“修身齐家”之典范。

家国同构,忠孝一理,所以《郑氏规范》也常常被放大,引入治国之道。

如今虽然已不奉行宗亲家族之道,但是郑义门的故事精髓仍值得个人、家庭、社会及国家借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可时时赋予其时代意义,源远流长。

今日,郑义门的故事被改编成了廉政动画片《郑义门》,用活泼生动的动画展示了极具意义的关乎为人处事、教子、出仕为官等经典故事。

观看后,其中“孝义”二字,已牢记脑中,深刻心中。

“郑义门”之所以能够绵延不衰,其作重要的在于其思想指导——多达168条的《郑氏规范》。

不仅如此,它还外化于操作性极强的行为规范,最后完善为管理体系。

在这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就是“孝义”二字。

“子孝其亲,为之孝;夫妻、兄弟、宗族、邻里之相互敬爱谓之义。

所习所行,无非积善而已。

”个人修身时做到“孝义”,那家风则正,而家风正,则民风正。

“治国之要,在乎民风,民风之本,在乎家风。

”这似乎可以以小见大,当然也是相辅相成的。

人出自家庭,首先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而且其影响也是深入骨髓,伴人一生的。

家风中的“孝义”在国家中就可上升为治国的“忠”。

将这一“忠”用在现如今已经不再是“愚忠”和“奴性”。

而是处在国家中敢于直面阴暗面,想办法去解决它,为国家变得光明美好而奋斗,而不是“敢怒不敢言”到顺从,甚至最后成为帮凶。

“孝义”二字为郑氏家训之根本,而让家中的每个人都以此为行为规范的准则,在郑氏的管理体系中除了条文规范主要靠的的教化。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定下的家规必须人人坚守,不得有姑息之事。

然而,家规中的惩戒只能视为手段,重点在于正人心,要让家中每个人都能将家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地遵守。

将家规放大到国家的治理上,当今国家的基本国策之一是“依法治国”。

然而法律只能让人不去做坏事,而教化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心中有法,让“百姓不忍于非。

”公安机关是国家“依法治国”的行政机关,但仅仅做到表面的惩戒不法分子是不够的,还肩负着宣传教化的责任,让百姓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郑义门》中的《致力为公》、《郑浩拒礼》、《正风除弊》等集中已从家庭中走出来,涉及到了为官之礼了。

这是与警察这份职业最息息相关的地方。

身为执法机关,最讲究的就是清廉。

“为官者应以报国为本,体恤百姓,不可一毫妄取。

”警察是国家公务员,是人民公仆,应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自己谋取私利的。

“出仕者,若有贪墨,生则削其名籍,死则逐出祠堂。

”在郑义门中虽然是家法规定,但上升到国家,法律也必严惩贪wu受hui之人。

所以这告诫我们要保持清正廉洁,不拿百姓一针一线,更不可以身试法。

“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只有自己在为百姓办事时做到公正,才能严明;只有清正廉洁,依法行使手中权力,才能产生权威,让百姓信服。

《郑义门》的故事应常记在心,让其成为明镜,以正自身之不足。

关于郑义门观后感1000字 篇3

深远的郑义门,以独特的家仪著称于世。所谓“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因为礼仪,德义之花开始了愈加优雅淡定的绽放。

抚摸着那口悬挂在孝友堂左侧的大钟,耳边仿佛响起悠远而又熟悉的钟声。那是当年郑义门每天都会响起的钟声。透过这历史深处传来的钟声,郑氏家族几百年前生活的场景在眼前依稀清亮起来。

那是每逢初一、十五的早晨,天刚蒙蒙亮,郑家祠堂的大钟就会“当——当——当”地响了起来。刹时,悠远的钟声传遍了整个村庄。二十四声之后,人们衣着停当。钟声很快又是连续四下,于是各房之中便齐齐传出了汲水盥洗之声。

不多时,铜钟再次击起。八响之后,千百人迎着钟声,按着长幼男女,排队进入了村子的最中心——宗祠。

宗祠的有序堂上,家长早已正襟危坐。族人们男左女右,分别伫立堂下。这时,座中站起一个十多岁的童子,出列来到堂上,朗声背诵族中世代相传的祖训:

“听、听、听,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

“听、听、听,不要徇私情以妨害同居的大义,不要怠慢懒而荒废你的事情,不要放纵奢侈受到上天的惩罚,不要横生是非而扰乱家门的清静,不要沉溺酒色而乱了你的本性。念念不忘祖先的训诫,关系到家族事业的兴盛。言之再三,尔宜深戒。听、听、听!”。

诵毕训诫,众人起身,向家长一揖,复分左右,会揖而退。

浦江郑氏,就在这井然的钟声里有序地生活了几百年;浦江郑氏,就是通过这种严格而周备的礼仪,经世不息地教化自己的子孙,让忠孝礼义廉耻深深地印入每个人的脑海,潜进每个人的思想底层;浦江郑氏,就是这样诠释了一个平凡的社会单元对于大同社会的理解,为后人树起一个廉洁德治的典范。

郑义门,一个遥远的故事,那合众生活的热闹场景历经三百多年的岁月沧桑,终于悄然隐退,藏入历史苍茫的暮霭。然而,它的存在,在中华家族发展史上划下了浓重的一笔。“家”,始终是中华民族心理积淀中最难释的情结,也是人类认识自身发展流变的一方坐标。毋庸置疑,郑义门在这方坐标中走出了一段醒目的轨迹。它的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族训,以及极具特色的礼仪教化,映射着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演变历程,表达着儒家礼仪美德治家的功能样态。郑义门几百年来凝聚而出的优秀文化,并没有随着光阴的流逝而淹灭,它依然活跃在当今郑氏后裔的基因里,流淌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中。如今,人们在这里寻古探幽,思索感悟,汲取精神养分,向着更加灿烂的明天。

郑义门观后感 篇4

郑义门,即“江南第一家”,位于金华市浦江县郑安镇,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孝义文化的遗址。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已有340余年,被世人称为“廉俭孝义第一家”,至今已闻名了数百年。

在观看完了《郑义门》这一视频后,其中的许多道理让我受益匪浅,非一吐而快不可。

郑氏家族家规严厉,若有违背者严惩不贷。譬如郑义门中有家规规定“不可赌博”,却偏偏有一名将家规当成耳旁风的郑氏子弟。家长得知他在外赌博作乐时,先不动声色,而后派家人去探个究竟,知道了个中事实后才将那名不将家规当回事的子弟捉回来,问他个前因后果,杖棍三十。这件事让我对规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国法不可违,家规更是不可不从。

还记得郑氏子弟中的郑浩,因被调到外地去就任县衙一职,家长怕郑浩经不住这风情万种、花团锦簇的世界的诱惑,便派了郑家精灵去观察,并考验郑浩。当郑浩刚到就任的县衙时,那些达官贵人果不出其然的送来了好多金银财宝,当郑浩看着这些金银财宝时,心中想起了郑家每日清晨家长的训戒,便一声令下将这些所谓的“巴结”统统退了回去,没人来认领的便一把火给烧了。这让我感悟到了做人必须洁身自好,身为百姓的父母官,不可收人贿赂,“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要廉洁清明,做一个好清官。

更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俭以为家。在郑氏家族里,未满十六岁之前的孩子都不能穿绸缎衣服,以此让孩子从小养成不爱慕虚荣的心态;以及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也蕴含着许多俭以为家的理念,如:在就餐时,吃多少盛多少,不可不吃,但也不可不吃完自己所盛的饭菜。

再如郑义门家族之间的和谐相处,对待长辈的礼貌懂事,对自己所做的事有所担当,不是自己的功劳不可自揽,自己做错的事情不可不管,更不可不承认等等,诸如此类赞叹不已。

我必将为自己而奋斗,向郑义门的弟子们学习,受人欢迎。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