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的话剧《暗恋桃花源》真是一出奇特的话剧。大家观看后都有哪些感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暗恋桃花源观后感,欢迎参阅。
“暗恋”表达的是海峡两岸的骨肉分离,“桃花源”则表现的是在那一种时代背景下,人们迷茫的精神状态。正是因为这一与政� 二战结束后的一对恋人在上海分别,约好来日再见。不料内战爆发,男的去了台湾,就此断了联系。最后,垂垂老矣,在台北的医院里临死前登寻人启事,想再见当年的女朋友一面。最后旧情人相见,诸多旧日情怀历历在目。而与之相对应的两岸的关系也不正是这样吗?海峡两岸关系从几十年前的完全禁严到逐渐放宽政策,其中少不了两岸民众个性是台湾民众的争取。话剧《暗恋桃花源》于1986年在台湾首次公演,引起岛内轰动。就我查资料了解,1949年,台湾发布戒严令,从此进入长达38年的“白色恐怖”时期。在这期间,台湾执政者为维护稳定,制造了超多的政治冤狱。据前“立委”谢聪敏统计,自1950年起至1987年解除戒严为止,台湾共发生29000余件政治相关案件,涉案人数达140000人,其中约3000—4000人遭到处决。而《暗恋桃花源》此剧创作成功,台湾刚刚解除戒严,省内政治文化一片荒凉,百废俱兴,剧作的推出,无疑给台湾文化市场注入首股新鲜血液。据史料统计,1945年-1953年共有约120余万外省人来台,其中撤
台军队约60余万人。从1950年起,原本随国民党来台的60万士兵,在台湾实施义务兵役制后,逐步被年轻的本省新兵代替。在台湾经济进步的脚步中,他们仍然是被牺牲的一群,大部分晚景凄凉,少有人关注。几十年来他们的肉体虽然在台湾,但心灵仍然寄托在那遥远的家乡。虽然过了几年开放大陆探亲,但很多人已经等不到那时候,连魂都归不了故土了。当年来台湾的那些老兵此刻还健在的已经很少了!他们的根在大陆,他们一生都想着回大陆看看他们的亲人,有的老兵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有的老兵到老都未能如愿……如果他们还健在的话,他们也是最期望让两岸能够统一的人!
《暗恋桃花源》中的“暗恋”给人一种伤感和感动,“桃花源”给人一种诙谐与无奈,两句同台排练,让人惊叹的不仅仅是两部剧的剧情,更重要的是两部毫无相干的话剧居然能够在场景道具和台词上达到某种程度的契合,不留痕迹,浑然天成;在剧情上,虽然在真实舞台排练现场与投入的话剧表演交替上演,期间也发生过许多林岁的事情,但似乎两部话剧都没有中断过,给人一种完整感。这就是这部剧的高明之处,然人看了之后,觉得戏里戏外真假难辨。这部话剧乍一看充满了一种混乱的喜感。
两个毫不相干的剧组,喜剧与悲剧,却在同一个舞台上一起彩排,尤其是当演员们都串到一起的时候,更是极具喜感。然而笑过以后细想,悲剧与喜剧的穿插,不正是每个人起伏的人生嘛?喜剧与悲剧本就是一体。比如《桃花源》。老陶到了桃花源,他真的快乐吗?春花和袁老板看到老陶先是以为他死了,后又认定他已经疯了。他们不相信桃花源的存在,他 这无疑是可悲的。而《暗恋》中,当云之凡与江滨柳在40多年后重逢,那一刻,该是怎样的一种悲喜交加,百味杂陈呢?整部剧有一个疯女人串成。他在苦苦寻觅着什么。正如她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一个混乱的世界上寻找理想和现实的平衡点。
品《暗桃》起初却有强烈的喜剧效果,但当老陶回武陵寻找妻子的时候,便有了另一层意义上的悲剧色彩了。或许现实与理想的分离,物是人非的痛楚才是《桃花源》真正想要传达的意义吧。如此一看,两部看似毫不相干甚至截然相反的话剧便有了一个重合点——依旧是理想与现实的截然不同,依旧是带着遗憾的无可奈何。所以,我觉得《暗恋桃花源》这部话剧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巧妙地将两个毫不相关的剧本合为一体,且表达了其内在的深意,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其实去看这个话剧,纯属冲着二点:
第一,追星,黄磊,何炅都是我喜欢的个人;
第二,这个话剧的名气,老是听到有新闻报道和身边的同事有传道!
一狠心就为了去体验一把现场话剧的魅力,与死党刘蛋蛋同学购买了480的三等票(总共六等)
扳着手指头,期盼着公演的时间到来!
开演前,整个人都很兴奋,很期待,并且对于话剧这个高雅的艺术表现是生平的第一次,所以特意借了望远镜,因为我想象中的话剧最重要的就在于台上的表演,尤其是肢体语言!后来的观看过程,证明这个决定是英明的!
接下来,说说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原来是由二部分组成:
“暗恋”“桃花源”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定了当晚彩排的和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由于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
“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也因战乱离散;其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恋40年后才得以相见,时以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以濒临病终。
“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武陵人鱼夫老陶之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离家出走桃花源;等他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此时剧场突然停电,一个寻找男友的疯女人呼喊着男友的名字在剧场中跑过。
说实话,看完后,与我心目中所想象的话剧相差甚远,尤其是没看懂是什么主题和意思!就连有电台记者采访观后的机会来到我和蛋蛋的面前,我们也没办法很好地表达,真的很后悔没有去看过赖声川,真的后悔没有去看过剧情介绍,如果这个机会再摆在我面前,我一定会去充分准备一下,时刻准备着被采访!哈哈
次日,仔细上网做了了解:
尤其是整场戏的核心在于一个贯穿始终的“红衣女”,主题要表达的是人生其实是个寻觅的过程。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自己何尝不是在走一个寻觅的过程,也许像剧中人一样,直到生命的尽头也未必寻觅的到。
快乐而充实地过好每一天,最重要。
江滨柳与云之凡在大上海相恋,却在小小的台北咫尺天涯。一心寻找桃花源的老陶,却在目的地看到一对仙人与自我的爱人和情敌长得一模一样?还有一位一向穿梭在舞台上的白衣女子,逢人就找“刘子骥”,是为“戏外戏”。无论是“暗恋”、“桃花源”还是“戏外戏”,每个故事的核心都是寻找遗失的感情。
其实每个人的心底都会藏有两样东西:其一,是一份永远实现不了的感情,叫“暗恋”;其二,是一个永远到不了的地方,叫“桃花源”。江滨柳与云之凡的遗憾感情令人唏嘘不已,而春花、老陶和袁老板之间的感情也让人纠结。
江滨柳与云之凡相恋于上海,失散四十年,而等到四十年后的相逢女方已人老珠黄,男方已病入膏肓了?每一个剧中人,都有一种宿命。老陶与春花的感情被袁老板破坏,春花与袁老板看似感情甜蜜,却也胜但是柴米油盐琐屑家常的烦恼。突然想起了钱钟书的《围城》,想起了孙鸿渐与唐晓芙,想起了《金粉世家》里的冷清秋与金燕西,“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是感情的坟墓”。“暗恋”中或许江滨柳与云之凡的感情是完美的,但是如果他们真正步入婚姻的殿堂后就会是更一种人生了吧!与之构成比较的荒诞剧“桃花源”,老陶一家的琐琐屑屑,在这个崇尚金钱和名利的社会,稍微更显真实一点吧!春花亦是可怜的,她并没有理解真正的感情,她只明白谁对她好,谁有钱,谁能给她幸福,她就选取谁。《北爱》中杨紫曦为了钱而和吴狄分分和和,小猛为了名利放下沈冰,但是幸福转瞬即逝,当他们幡然悔悟时,吴狄和沈冰已经不再在原地等着他们了。剧情中没有写老陶回去后,春花后悔的一幕,却写了老陶发现现实不如自我想象的一样完美想再回桃花源时却找不到路的场景,人生就像一部悲喜交加的戏,没有爱的地方,始终是异乡。我猜大多数人在错失真心爱自我或真心对自我好的人后都会咽下后悔的苦水吧!
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描述世界,并不完整,或者说,这只能描述生活的世界,因为,思念世界里的时空与生活世界中的时空并不一样。在思念的世界里,时空可以是停止的,正如《暗恋桃花源》(电影版)中江滨柳对云之凡的思念几乎都停留在了那个离别前的夜晚,彼此寄托思念的方位定格在了昆明和上海,殊不知,两人共同生活在台北已经将近40年了,只是,并没有相遇。
《暗恋桃花源》是一本错乱的电影,《暗恋》和《桃花源》两个剧组同时在同一个剧场排练,电影的时间轴也忽地从江滨柳和云之凡的现代版离愁与老陶、春花、袁老板的三角恋之间来回跳跃,甚至,出现了两个剧组同时使用剧场,双方台词串在一起的画面,期间,还不时插入一个寻找刘子骥的失落女子在剧场里上串下跳。
关于这种错乱,导演赖川声在接受杨澜采访时表示,生活本来就不停地受到各种干扰。个人生活如此,体制建设又何尝不是,总是在各种变化的制约因素中寻找暂时的平衡。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其实是不存在的,正如老陶在桃花源看见形似“春花”与“袁老板”的夫妻俩一般,那种美好是不真实的。
思念与生活的。不同,在《桃花源》这场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思念春花的袁老板,当他们真正生活在一起的时候,许多美好的理想都成了空谈,就只剩下赌博与争吵。思念是属于意识形态的,生活却是具体的。思念时,记忆常常帮助人们自动去除悲伤的部分,而生活中的悲伤常常蒙蔽了人们的双眼,掩盖了许多幸福美好的时刻。
《暗恋》剧组导演对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思念,使他总是对演员诠释江滨柳和云之凡的表演不满意,尽管大家已经非常努力。江滨柳因为40多年来的思念,终于在报纸上刊登了寻找云之凡的寻人启事,终于见面时,不知所措的旧情人只能淡淡地拉家常,最多用“我写了很多信去昆明”与“我写了很多信去上海”表达40多年来的思念。
思念的世界与生活的世界终究是不同的,是不可重叠的。思念的人不一定生活在一起。如果两者重叠,也许,只能成为那个终日寻找刘子骥的失落女子一般,疯疯癫癫的了。
昨晚杭城下雨,极冷。终于看了仰慕已久的赖声川话剧《暗恋桃花源》。
这场话剧一个月前就让杭城的小资大资们骚动,四处讨票、买票。不幸地我也赶了次时髦,找朋友要了票子。昨晚的剧院热闹得跟过节似的,果真看到了杭城许多文化界人士。
袁泉很美,但没想到她的声音那么好听。黄磊有点发福,但是演技绝对一流。喻恩泰还是武林外传里那个吕秀才的德性,谢娜演戏如同她的主持毫无区别。传说中的何炅没有来,那个角色换了其他演员。
看完后,我问朋友,一句话总结一下你的观后感。朋友说:“一场笑声不断的悲剧。”呵呵,我倒不这么看。我觉得是:“混乱中的和谐,错位后的回归。”
因为剧院场租的混乱,两个剧团,一个演现代悲剧,一个演古代喜剧,同时在一个舞台上排练。于是产生了混乱,闹糟糟的舞台,一会儿是悲,一会儿是喜。观众的神经一会跟着黯然神伤,一会跟着狂笑不已。如同坐过山车,时上时下,但却没有丝毫不适。因为两个故事,表现的都是同样的悲剧主题。一对现代恋人黄磊和袁泉失散四十年的再相聚,一个古代女人谢娜两次婚姻同样的结局。爱情总是比婚姻美好,得不到的永远会在心里,得到的倒成了怨偶。
人生也跟这舞台一样,经常会发生错位。本以为这场子是你的,却成了别人的。本以为这段感情是你的,却成了他人的。对的时间,错的人。错的时间,对的人。现代的这个,四十年前上海一别,谁会料到从此生死两茫茫,再见已经百发人。古代的这个,嫁了他,却恋上那个他,谁会料到如愿嫁给那个他时,还是一样被婚姻折磨得千疮百孔。可是错也错了,怎么办,只能将错就错吧。这场剧中有两个场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幕是四十后的黄磊和袁泉在病房中终于相见了,病房外,黑暗中默默坐着,背对观众的黄磊太太。袁泉走后,黄磊在太太怀里撕心的哭泣。爱情虽然没了,最后温暖他的还是婚姻。另外一幕是两个剧团互不相让,只得将舞台一分为二,各演各的。结果谁都没法演下去,只有再协商成你方唱罢我登场。人生的戏只能一出出的唱,同时唱是唱不好嘀。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就象戏中的那个寻找刘子骥的女人,无望的寻找,却不停歇。我们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
其实去看这个话剧,纯属冲着二点:
第一,追星,黄磊,何炅都是我喜欢的个人;
第二,这个话剧的名气,老是听到有新闻报道和身边的同事有传道!
一狠心就为了去体验一把现场话剧的魅力,与死党刘蛋蛋同学购买了480的三等票(总共六等)
扳着手指头,期盼着公演的时间到来!
开演前,整个人都很兴奋,很期待,并且对于话剧这个高雅的艺术表现是生平的第一次,所以特意借了望远镜,因为我想象中的话剧最重要的就在于台上的表演,尤其是肢体语言!后来的观看过程,证明这个决定是英明的!
接下来,说说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原来是由二部分组成:
“暗恋”“桃花源”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定了当晚彩排的和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由于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
“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也因战乱离散;其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恋40年后才得以相见,时以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以濒临病终。
“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武陵人鱼夫老陶之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离家出走桃花源;等他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此时剧场突然停电,一个寻找男友的疯女人呼喊着男友的名字在剧场中跑过。
说实话,看完后,与我心目中所想象的话剧相差甚远,尤其是没看懂是什么主题和意思!就连有电台记者采访观后的机会来到我和蛋蛋的面前,我们也没办法很好地表达,真的很后悔没有去看过赖声川,真的后悔没有去看过剧情介绍,如果这个机会再摆在我面前,我一定会去充分准备一下,时刻准备着被采访!哈哈
次日,仔细上网做了了解:
尤其是整场戏的核心在于一个贯穿始终的“红衣女”,主题要表达的是人生其实是个寻觅的过程。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自己何尝不是在走一个寻觅的过程,也许像剧中人一样,直到生命的尽头也未必寻觅的到。
快乐而充实地过好每一天,最重要。
暗恋桃花源,这个话剧我已听说过无数次,每次都觉得这应该是个发生在桃花源的美好的爱情故事吧,期待着某一天可以去看。终于我有了睹其风采的机会。
原来啊,这是一个关于暗恋,关于桃花源的故事。两个剧组“暗恋”和“桃花源”与剧场,说好了同一天彩排,两者的演出在即,谁也不肯让谁,于是乎上演了一场两个剧组同时用半边剧场排练的大戏。
暗恋,讲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因战乱相遇,也因战乱错过彼此,四十年后的相遇,大家都已经满头银发,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云之凡看望了在医院的江滨柳后要离开了,江滨柳叫住了她,她说,我的丈夫人很好……我写了好多好多信到上海,大哥说,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老了。他说,我们在那么大的上海相遇,却被这小小的台北困住了。他们彼此都成家立业,甚至有了孙子辈,但是他们还是记挂着彼此。只是在那种历史背景下,唯一的通讯方式就是写信,阴差阳错两人都离开了本可以收到信的地方,就此错过。
桃花源,武陵人老陶捕鱼为业,其妻子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在他们的激将法下要去上游钓大鱼,误入桃花源,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在这里没有世俗的烦恼,大家都为彼此着想,可是老陶还是放不下他的妻子春花,于是决定回家。可悲的是等他回到武陵,春花已经和袁老板成家生子了,在他们家里还供有老陶的灵位,他那么想带着春花一起前往武陵过着神仙生活,可是春花早已心许他人。此时老陶怎么找也找不到桃花源的去处。
在两个剧组轮番上演的间隔,还有个寻找着男友的疯女人在剧场里跑来跑去……
《暗恋桃花源》让人笑,更让人笑过之后忧伤萦绕,良久不去。
有的人彼此深爱着却无法在一起,有的人在一起后却忍受不了柴米油盐的平淡岁月。爱情这个话题,从古至今,已被诸多名家书写,却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遗憾委屈和幸福甜蜜。
有时间的话,不妨看一场话剧吧,倾听别人的故事,品一曲曾经……
上周末有幸观看了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的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剧情我就不在此赘述了,只想说说自己看后的感觉。
我一向是对悲剧不感冒的,也许这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但我确确实实不喜欢看悲剧,所以暗恋看得我是挺无趣的,毕竟这样类似的故事也看得太多了,而且大段大段琼瑶式的的台词,尤其是刚开场那会儿,琼瑶的一塌糊涂,受不了。
桃花源是喜剧,所以我对它的兴趣高一些,更何况有何炅谢娜这两个活宝,想不笑都难啊!但是意外的惊喜来自老陶的扮演者俞恩泰,就是武林外传里面的“关中大侠”——吕秀才,初入桃花源时的一句:“哇塞,芳草鲜美;我靠,落英缤纷!”实在是太经典了4武林外传的时候就觉得他和佟掌柜俩人身上最有料,是我最喜欢的两个人物。这次看了他在话剧中的表现,发现依然是最出彩的一个,不愧是上戏硕士啊,功力的确深厚!其实我觉得桃花源表面上是一出热热闹闹的喜剧,本质上实际是一出套在喜剧套子里的悲剧,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笑声中会有苦涩的感觉。尤其是最后,老陶本来已经在桃花源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却因为仍然无法忘记春花,回到武陵,想把春花甚至袁老板都带到那个人间仙境去。但是武陵的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老陶原本应该是丈夫的角色,现在却成了局外人,即便如此,他一心想的还是要和故人去分享那个完美世界。热闹的开场,寂寥的结局,老陶的悲哀用嬉笑吵闹的喜剧形式表现出来,反而更让人平添了几分隐隐的心痛。
另外还想提一句,那个不时出现的白衣女子,口口声声要找的刘子骥,和桃花源记中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提到的那个人名字一模一样啊!这也是我几天之后才想起来的,但是还是不懂她的串场有什么特殊含义吗?哪位能给解释一下?
一直想要去看《暗恋桃花源》这个话剧,昨天终于如愿以偿,看完之后除了感叹之外,还有兴奋,借此写个观后感,表达下我心中的所想。
《暗恋桃花源》这本身是两部话剧结合在一起的,一个是喜剧桃花源,一个是悲剧暗恋;桃花源是在一个是在桃花盛开的地方,暗恋是在一个是在病房里回忆过往情事,本身是毫无关联的两个剧组结合在一起,但是却能碰撞出火花,造就经典,给观众带去欢乐。两个故事之间有共通性,有对比性,给观众带来笑声的同时,会产生思考,悲喜交错的舞台令人叫绝。
《暗恋桃花源》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相关的,当时人们的生活很乱,作者通过用舞台的方式表现出来,道出了人们的心声,社会情绪得到了释放,《暗恋桃花源》与当时的社会现象相呼应着。但是一个好的剧本,当然也需要好的演员进行演绎。通过演员的表达可以更生动的传达作者的思想,让观众更直观的感受其中的魅力。
《暗恋》中虽没有什么高深的台词,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对话,就是这种真实的源于生活的表达,才能让观众感受其中。
《桃花源》是喜剧,显然是要给人们带去欢乐的,简它以其夸张的语言和搞笑的表演形式,用古代的故事讲述现代生活,穿越古今,杂糅并取,其中有很多的笑料。
剧中的乱,不仅是两部剧之间的交错之乱,还有舞台上捣乱的女子、关门的看管员、突然冲上台指导的导演和幕后工作者的滑稽,正是因为这些人,带来了不一样的戏剧的效果。
虽然是喜剧和悲剧的结合,但其中所表达的爱情,都会引起观众的思考,不管是热烈数十载,还是为爱所累,这些在生活中也都是常有的事情,爱情本身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整部剧看下来没有轰轰烈烈的对白,没有华华丽丽的结尾,结尾情人之间虽然爱意浓厚,却只是简单的问候,给观众无限的遐想。
在上《艺术概论》课程时,老师给我们观看《暗恋桃花源》之后我深有体会,这则故事分为《暗恋》和《桃花源》两场剧。《暗恋》说的是二战结束后的一对恋人在上海分别,约好来日再见。不料内战爆发,男的去了台湾,就此断了联系。最后,垂垂老矣,在台北的医院里临死前登寻人启事,想再见当年的女朋友一面。最后旧情人相见,诸多旧日情怀历历在目,怎一个“你那冰凉的小手”了得!《桃花源》说的是渔人老陶的老婆偷汉子,遂大怒出走,来到了桃花源。在那里遇见了一对夫妇,刚好和自我老婆及老婆奸夫长得一样。日子虽然快乐,但是总还是想回家。等回了家,发现奸夫淫妇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失望之余,再返桃花源,却找不到来时路……
抛开形式,该剧资料上的主要部分其实都不算新颖,甚至是老生常谈得能够,说白了就是一部青春偶像感伤剧加上一部家庭伦理轻喜剧。《暗恋》里的江滨柳给我的感觉像极了《雷雨》里因得不到梅侍萍而郁郁寡欢周朴园,需要以一个女人为借口来摆脱堕落于现实的可悲。典型的精神出轨型知识分子,与那位写《桃花源记》的陶渊明先生恰有几分相似,前者只是把桃花源换成了一个叫云之凡的白茶花一样的女人。相比之下,《桃花源》这出喜剧倒是俗得多了几分真实感,让人忍俊不禁。软弱的老陶因为对生活的无能为力反而误入太虚幻境一般的桃花源,与理想生活来了个无厘头邂逅,过了几年神仙一般的日子。
细看这两出剧,情节资料虽则完全不一样,却处处存有建构-解构关系。如《暗恋》里的江滨柳与云之凡满怀着感情出场,到了《桃花源》的第一幕里则成了老陶和春花的吵架与叫骂。又如两出剧一同排练的时候,虽然两方面的台词几乎是一致的,但指向却完全不一样。《桃花源》里的老陶执意想念现实中的妻子,而《暗恋》里的江滨柳却在幻想记忆里的恋人。能够说《桃花源》的整个情节设计就是理想对现实的打岔;《暗恋》则正好相反,江滨柳是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却要在现实中苦熬。这种一边建构一边解构的资料安排让人措手不及,最后只能怀疑一切:到底是现实更好还是理想更好?每一条路都被堵死了,解答变得徒劳,思想陷入深渊,仿佛进到一间逼仄的小房子里,退无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