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一号飞船回家观后感(10篇)

《神舟十一号飞船回家观后感(10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神舟十一号发射】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神舟十一号飞船作文 篇1

神舟十一号飞船是指中国于10月17日7时30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神舟载人飞船,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神舟十一号由长征二号FY11运载火箭发射。

飞行乘组由两名男性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神舟十一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一个过渡,为中国建造载人空间站做准备。

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是我国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总飞行时间将长达33天。

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 篇2

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

神舟赴约,天链搭桥。在执行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中,有一种全天24小时都能与两者随时建立联系的卫星“悉心牵线”,它就是天链卫星。

天链卫星的“十八般武艺”

天链卫星学名又称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和地面应用系统、中继终端等组成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

中继卫星有“卫星的卫星”之称,可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少的地面站解决原来全球布站的地面测控网也无法提供的高用户覆盖率,极大提高各类卫星使用效益和应急能力,能使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数据实时下�

此次执行任务的天链卫星,能够有力支持天宫二号入轨变轨、在轨测试、运行管理,以及天宫神舟对接、撤离和组合体飞行、航天员中期驻留、天地双向视频通话等各时期任务。

“现在中国的中继卫星系统已实现三星组网运行,对低轨道航天器测控覆盖率达到近100%。”北京空间信息中继传输技术研究中心调度指挥员高飞说。

7月和7月,中国先后成功发射“天链一号02星、03星”并与4月成功发射的“天链一号01星”组网运行,中国也就此成为继美国之后实现中继卫星系统三星组网、全球覆盖的国家。

高飞表示,此次任务中,中继卫星系统将承担运行段大部分的数据传输和测量控制任务。

中继卫星系统的。新与变

17日7时30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为了这次任务顺利完成,北京空间信息中继传输技术研究中心在新资源分配与计划管理软件、中继终端等方面求新求变,

“新版软件的处理时间与旧版相比缩短了95%以上,极大提高了对用户的响应速度,能够更好面对各种任务需求。”该软件研发的牵头负责人张若洋高工告诉记者。

据了解,新软件在保留了人工处理的能力之外,实现了资源分配过程中全流程无人干预的自动化处理,极大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并对双目标申请的处理流程、数据传输窗口流程、应急申请处理方法等进行了优化。

“我们通过对故障报警软件和遥控软件的优化改造,实现了两个软件的联动,一旦出现急停之类的故障报警,遥控软件就能自动发令运行应急处置脚本,不会耽误正在执行的其他任务。”卫星应用室平台软件组组长何耀强说。

另外,此次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增加了宽波束中继终端。“这样能更好地应对飞船入轨、对接、返回等时段可能出现的姿态变化较大的情况,同时这也是宽波速中继终端在载人航天领域的首次应用。”任务总体岗位工程师张丽娜介绍,宽波速中继终端适应角更广,能更好地应对飞船运行中的快速姿态变化,提升了中继链路的稳定性。

针对这一状态变化,该中心对现有的数据传输和处理软件进行了升级,专门设计了宽波束与窄波束同时使用、单独使用及切换使用等多种自动化处置过程,适应多种飞行试验场景,确保宽波束中继终端使用顺畅。

相关相关文章推荐:

1.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成功视频直播【高清】

2.神舟十一号为什么将只带两名航天员上太空

3.神舟十一号发射时间【实时最新】

4.神舟十一号发射时间

5.神舟十一号飞船作文

6.神舟十一号发射视频全程

7.给神舟十一号写信200字

8.神舟十一号的资料

9.给神舟十一号的宇航员写信

10.神舟十一号发射图片

11.神舟十一号在哪发射

12.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

神舟十一号顺利回家观后感 篇3

“神舟十一号任务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定选,正在进行任务强化训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书记王经中在长七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王经中介绍,中央批准实施空间站工程,分空间实验室任务和空间站研制建设两个阶段实施。空间实验室阶段的任务目标是:突破和掌握货物运输和补给、航天员中期驻留、地面长时间任务支持和保障等技术,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为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积累经验。为满足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要求,空间实验室阶段改装研制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新研制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货运飞船和应用载荷,研制生产了长征二号FT2、遥十一火箭和神舟十一号飞船,并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新建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工位及相关设施设备。

根据任务目标,空间实验室任务共安排4次飞行任务,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后,后续3次飞行任务分别为:9月中旬,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10月中旬,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11月中旬,神舟十一号返回舱实施返回;4月中旬,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目前,后续各项任务准备工作进展顺利,正按计划推进。其中,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以及配套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已完成出厂测试;神舟十一号任务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定选,正在进行任务强化训练;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和长征七号遥二火箭正在研制生产和总装测试。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篇4

神舟十一号飞船回家观后感(10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北京观看飞船发射实况。

神舟十一号飞船回家观后感(10篇)

神舟十一号飞船回家观后感(10篇)

神舟十一号飞船回家观后感(10篇)

神舟十一号飞船回家观后感(10篇)

航天员们郑重表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沉着冷静,精心操作,圆满完成任务,请祖国和人民放心。在送行人群的鼓掌欢呼声中航天员们乘车前往发射场,进入飞船作发射前的准备。

发射场上,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巍然矗立、整装待发。

7时20分许,李克强、刘云山等来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观看飞船发射实况。

7时30分,随着一声“点火”口令,承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火箭,在巨大的轰鸣声中冲天而起,飞向茫茫太空。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现场的电子屏幕上,显示出火箭和飞船运行的轨迹和参数,工作人员密切监视各项数据,不时发出一道道指令。扬声器里不断报告火箭和飞船的运行状态: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整流罩分离,船箭分离,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帆板展开,航天员飞行乘组状态良好……

7时49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张又侠宣布: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里一片欢腾。

神舟十一号飞船回家观后感(10篇)

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观看飞船发射实况的还有马凯、许其亮、杨晶、常万全等。

按照计划,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轨飞行期间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2名航天员将进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并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目前,在轨运行30多天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进入高度约393千米的近圆对接轨道,等待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对接。

神舟十一号飞船回家观后感(10篇)

神舟十一号飞船回家观后感(10篇)

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总指挥部:

欣闻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我谨向全体参研参试人员和航天员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将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开展一批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航天攻关任重道远。希望同志们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精心做好后续各项工作,确保实现既定任务目标,不断开创载人航天事业发展新局面,使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大更远,为建设航天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神舟十一号飞船回家观后感(10篇)

北京时间10月17日于印度果阿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观后感 篇5

回收着陆是载人航天活动的最后步骤,也是决定航天员能否安全回家的最后一棒。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飞船副总设计师荣伟说,五院508所肩负神舟飞船回收着陆系统研制,先后攻克了特大型降落伞、着陆缓冲、静压开伞高度控制、多模式回收程序控制、非电传爆弹盖开伞等关键技术,研制了目前国内回收质量最大、着陆速度最低、可靠性安全性最高、系统最复杂的`一套航天器回收着陆系统。

他说,神舟十一号回收着陆的亮点明显,一是全国首创特大型降落伞。降落伞系统是飞船返回阶段的重要气动力减速装置,它可以将进入大气层的飞船返回舱从高铁速度降到普通人慢跑的速度。系统由7000多个零部件组成,是目前我国航天器回收降落伞中结构最庞大和最复杂的系统。其中主伞1200平方米,能铺满一个足球场。二是着陆缓冲技术提升乘坐舒适度。经过与空气的“软”摩擦之后,飞船返回舱进入着陆缓冲环节,这最后一步是硬碰硬的撞击。为了让飞船在“落脚”的一瞬依然保持航天员良好的乘坐体验,研究人员将着陆缓冲技术应用于神舟飞船返回舱的着陆缓冲系统,从而实现返回舱“软着陆”。

神舟十一号飞船的作文 篇6

神舟十一号有哪些重要任务和新的成就?两大任务:航天员运送空间站技术验证

此次,神舟十一号飞船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进入发射前准备阶段。据神舟飞船总设计师张柏楠介绍,这次的神舟十一号飞船主要承担航天员运送和空间站技术验证两大核心任务。

一是为天宫二号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进一步考核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特别是空间站运行轨道的交会对接技术;

二是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后完成航天员中期驻留试验,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

载人飞行30天将验证航天员太空中期驻留

按照计划,我国将在今年9月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之后再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搭载两名航天员进入太空。神舟十一号飞船将与“天宫二号”进行空间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飞行30天,而这也将是我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

在轨飞行期间,航天员将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技术、在轨维修技术、空间站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活动。执行本次任务的飞行乘组由2名男航天员组成,正在进行任务强化训练。目前,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各项准备工作正按计划有序进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计划于10月中旬实施发射。

验证空间站建设关键技术

神舟十一号飞� 而同时利用此次任务,验证空间站的相关技术也是飞船的核心任务之一,

总设计师张柏楠介绍,这次的神舟十一号任务是我国神舟飞船的第二次应用飞行,这也是未来我国空间站建设和运营的重要基础。

从神一到神九,神舟飞船都是试验性飞行,每一次在技术上都有很大跨越。如今到了神舟十号,技术状态基本确定,它只是根据每次任务的不同进行适应性调整,所

挑战!运行高度改变细微调整保安全

今年的神舟十一号任务,将是神舟飞船在我国建造空间站之前的最后一次载人飞行。为了验证空间站建设的关键技术,神舟飞�

在今年第三季度即将展开的“空间实验室”任务,神舟十一号飞船将与天宫二号在距离地面393公里的太空轨道进行交会对接,而这也是未来我国空间站运行的轨道高度,这比之前的轨道提高了几十公里。

航天无小事,飞船飞行的每一秒都关系到航天员的安全。轨道特性的不一样了,每一圈转的时间不一样了,设计人员需要重新分析计算。虽然相对于神舟十号飞船,神舟十一号没有很大的技术变动。但是这些细微的调整,也同样要被认真对待。

技术验证为中国空间站建设打基础

经过这样的技术验证,才能为我国建设空间站打下基础。按照计划,我国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中国第一个空间站的建设。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三步走”

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发射载人飞船,实现航天员的天地往返,这一步已经由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实现。

第二步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从神舟七号到神舟十号,已经验证完成两个航天器太空交会对接技术。今年发射的天宫二号,主要验证空间站关键技术,为中国建造空间站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步为最终阶段,就是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观后感 篇7

今天(11月18日)下午,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安全降落在位于内蒙古四子王旗大草原的落区,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凯旋。他们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工作生活了30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记者了解到,湖北广兴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也就是七一一厂,也为这次神舟飞船提供了重要的通讯技术保障。

下午两点,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主降落伞打开,地面搜索人员前往返回舱预报落点,返回舱顺利着陆。为了保障神十一顺利凯旋,七一一厂派出了六人专家组,在两个月前已经与搜救大队汇合。今天一大早,技术人员进入位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进行飞船返回后搜救的最后准备。

据湖北广兴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王硕介绍,今天当地阳光明媚,风也不大,天气状况良好,搜救工作进展顺利。当然,除了良好的。天气外,专业的技术也必不可少。为了保障搜救工作正常进行,前期他们进行了多次演练。

王硕称,他们进行过九次演练,除了陆地上的演练,这次考虑到复杂天气,还在水里和沼泽地进行过演练。

七一一厂技术人员在现场,主要是保障通讯系统语音清晰,图像优质稳定,确保将飞船回收的场景实时传输到北京。搜救顺利完成后,技术人员还将进行一些收尾工作。

据了解,本次七一一厂提供了两套神州通讯保障设备,超短波通讯系统和413通讯系统。今年6月,技术人员就完成了对所有通讯设备的返厂检修和保养工作,9月份完成了现场安装。

七一一厂生产的神州通讯保障系统,从神州二号到神舟十一号,一直为神舟飞船保驾护航。今后,他们也将继续研发新技术,为神舟号提供更加优质的通讯保障。

神舟十一号飞船回家观后感 篇8

11月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身体状态良好,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神舟十一号顺利回家的背后,有哪些看不见的力量在默默支撑?《经济日报》记者专程采访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探听神舟十一号回家背后的故事

一项始于1958年的探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自1958年起,一直进行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的研究,承担我国各类航天器的回收着陆重任,是保障神舟十一号顺利回家的重要力量。508所相关科研人员向记者介绍了我国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的发展历程——

1959年7月10日,508所提出T7M探空火箭研制任务,以此探索液体探空火箭研制的技术途径。该型号是我国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的启蒙型号。1960年4月17日,T7M-003探空火箭发射升空,箭体乘降落伞徐徐降落在东海之滨,这是我国航天器回收着陆历史上的首次成功。1966年发射的两枚T—7A火箭,成功实现了我国首批次小狗上天的回收着陆任务。

相关科研人员介绍,在我国国防装备大型实验数据舱回收系统研制中,为摸清有效载荷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的各种情况,需对再入段进行实时测量。当再入速度达到马赫数10甚至更多时,有效载荷与周围空气摩擦产生的温度可达到千摄氏度以上,会出现“黑障”现象。在当时遥测技术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必须将这阶段的数据先存储在有效载荷的数据舱磁带中,在着地前将数据舱弹出,对其实施减速并回收,然后通过回收磁带的方式获取数据。

508所承担了此项任务,先后参加了四十余次发射,全部完成回收任务,为我国国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使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80年5月18日,在我国首次远程火箭全程试验中,南太平洋成功回收数据舱就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成功范例。

返回式卫星的回收是我国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跨越的又一大步。科学实验卫星回收系统是我国第一个卫星回收系统。在此次系统研制中,508所科研人员经过大量理论分析计算、地面试验和风洞试验验证,解决了降落伞、时间机构、真空润滑等多项关键技术。1976年12月10日,508所首次成功完成科学实验卫星回收舱的回收任务,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卫星回收的国家。4月18日,实践十号卫星安全降落在预定着陆区域,我国返回式卫星时隔十年后再次安全回家,为我国返回式卫星金牌回收系统再添一枚新的勋章。

截至目前,508所先后完成了我国所有7个型号返回式卫星回收系统的研制,参加了25次发射飞行试验,成功率达到100%。

载人飞船回收是我国近年来取得的又一大突破。11月20日,神舟一号无人试验飞船发射,次日成功降落在着陆场,回收着陆系统首次圆满完成飞船回收与着陆任务。神舟五号于10月15日发射升空,次日返回舱载着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安全着陆,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6月,神舟十号飞船返回舱载着3名航天员成功着陆,为我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画上了圆满句号。206月26日,多用途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首次飞行任务画上圆满句号。

,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在完成近80万公里的绕月旅行后,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进入大气层,并采用半弹道跳跃的方式再入返回地球家园。这是我国首次航天器深空飞行后进行回收着陆,标志着航天器回收技术达到了能够满足深空探测返回的水平,是我国航天器回收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我国后续飞船的论证和研制中,基于返回质量和飞行参数等技术条件的不同,回收着陆系统将采用基于群伞的气动减速方案,并需要在超音速条件下打开稳定减速伞。目前,508所已经成功完成了大型群伞技术的验证和超音速稳定减速伞技术验证,为我国载人航天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多项安返神器显神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面对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十战十捷’所积累下的雄厚技术储备和成熟产品序列,五院没有止步不前,而是针对神舟十一号飞船运行、返回轨道提高所带来的新风险,开展了持续的技术创新,在保证航天员返回生命安全的基础上,自我加码,聚焦保障航天员身体健康这一更高的要求,对成熟技术、产品、工艺进行了创新和优化,让航天员回家之路更安全、舒适”。

检漏是航天员进入返回舱后的首要工作,只有确保舱门与接口处完全密闭,才能保障航天员在乘返回舱回家时,始终处于一个安全的。空间内。“我们研制的载人飞船舱门快速检漏仪,整个仪器不到5公斤,自动完成全部检测所需时间小于8分钟,可以实现对舱门密封情况的快速、准确检漏,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五院510所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舱门快速检漏仪将成为后续空间站和货运飞船等任务的标配,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提供重要保障。

从距离地球393公里的深空返回,对于神舟飞船返回舱而言是一次从未经历过的极端挑战。返回舱身处深空低温环境中时,轨道高度的增加将让返回舱经受更长时间的低温考验,舱内数十台设备存在因低温结露而罢工的风险;返回舱在进入大气层后,又因与大气的剧烈摩擦,表面温度会急剧上升,最高可以达到1500多摄氏度。为让航天员和舱内设施经受得起这“冰火两重天”的挑战,五院总体部勇于创新,为神舟十一号返回舱武装上了“多层防护衣”这一利器。

防护衣的里层是厚厚的划分成网格状的防烧蚀材料,防护衣外表面喷涂了特殊设计的有机热控涂层,在大大提高外热流吸收能力的同时,还能有效降低红外辐射能力。此外,在防护衣内部,五院技术人员还通过增加舱壁加热回路、优化风机管道布局、增加设备单独隔热层等措施,增添了新保险。通过多重保护,科研人员确保了返回舱温度始终维持在30摄氏度以内这一适宜的温度。

为让航天员在返回过程中遇到突发情况也能泰然处之、安全归来,五院502所和西安分院采用更加智能的产品武装神舟十一号,让其具备“出现一个故障系统正常工作,出现两个故障保证飞船安全返回”的本领。西安分院研制的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显著提升了飞船自主运行的能力,确保飞船可以在地面指挥系统无法提供支撑的紧急关头,自主进行应急返回,并通过神经网络计算落点的控制参数,辅助航天员确定落点的优选方案。

在502所自主研制的新一代SoC片上系统芯片和SpaceOS高可靠实时星载计算机操作系统支撑下,神舟十一号返回的制导与控制性能将更为优异:在落地精度上有了大幅提高,优化的轨道方案将减轻失重下高负荷对航天员的压力;并使得飞船具备了“半自动控制模式”这一独特本领,在航天器姿态失控时,航天员只需要操作几个按钮就可以建立正常姿态,为安全回家再上一道保险。

降落伞和缓冲发动机是保障航天员安全返回的重要防护网,他们将联手合作,让返回舱温柔地拥入地球母亲怀抱,减轻着陆冲击对航天员健康的损害。针对飞船回收着陆系统不可测试环节多的特点,五院508所利用仿真手段进行了充分有效的校核验证。γ光子测距技术是决定缓冲发动机“精准刹车”的关键,508所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γ高度控制装置,填补了国内高精度γ光子测距技术空白,通过神舟十号全面验证了产品性能,为神舟十一号返回舱落地前“稳、准、好”的刹车提供了有力保障。

把“3个篮球场”装进“冰箱”

把3个篮球场装进冰箱需要几步?这个听起来像开玩笑的问题,却真真切切地摆在五院508所科研人员面前。原来,神舟十一号飞船降落伞装置主要用于降低返回舱的速度,保证返回舱的稳降姿态,使航天员安全平稳降落。其中,主伞面积约1200平方米,全部展开后可以覆盖3个篮球场。主伞虽然块头大,但重量却不到100公斤,收拢后装进伞包内的体积还不到200升,可以塞进普通的家用冰箱。然而,这种“塞”可不是随便一揉塞进去,而是需要一项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包伞。

“按专业说法,包伞就是将降落伞的伞衣、伞绳和连接吊带等部件装进伞包内,使之保持一定的几何形状,并保证伞衣等部件在工作前不受气流吹袭和不与其他物体钩挂,在工作时则要保证按预定程序开包工作。”五院508所相关技术人员告诉记者。

原来,降落伞制作完成经检验合格后,就进入了包伞环节。整个包伞流程有几十道工序,主要步骤有:晾伞(用于释放材料内应力和清理多余物)、叠伞衣(将伞衣按顺序整理)、梳理伞绳(确保任意两根伞绳不出现交叉或缠绕)、整理伞包、装填降落伞、封包、称重。每一步都影响着1200平方米的巨伞怎样装进200升的伞包,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梳理伞绳、装填伞衣、封包等环节。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耳机线、电源线、项链等打结的情况,得花不少时间将其解开。神舟飞船降落伞有96根伞绳,伞绳长度将近50米,该如何摆放确保它们不会缠绕“打架”呢?相关技术人员道出了“秘诀”:首先,伞绳采用特殊材料制成,表面光滑,本身就不容易打结。其次,工作人员会用一种叫梳绳夹的工具,将伞绳按照编号顺序依次排列进梳绳夹内。工作人员手持每12根一组的梳绳夹,从头理到尾,近50米的距离来回要走好几趟。梳理之后的伞绳就可以整齐有序地排列在伞包内,保证了伞绳拉出时不打结不缠绕。

要把降落伞装进伞包既需要技术人员灵巧的双手,也需要借助15吨的压力。把伞衣装填进伞包时,需要3个人同时操作,一人为主,两人为辅。辅岗两名人员负责整理伞衣并送入伞包,主岗人员负责将伞衣叠放平整并初步压实。伞衣折叠后像卷起来的棉被一样粗,装填进伞包既要均匀有序,又要充实饱满,不留空隙,这力度的控制全靠包伞人员的双手。压实伞衣时,用拳、用掌还是用手指,要根据伞衣在伞包中的位置灵活使用,不能蛮干,否则会损伤伞衣,一定要用那么一股巧劲儿。当然,只靠人的双手,很难将降落伞全部装填进伞包中,还需要来自压力包伞机重达15吨的压力,将伞衣、伞绳和连接吊带等部件压进伞包内。包伞过程需人工与压力包伞机配合进行,底层伞衣用包伞机压实后,便可以继续手工装填。反复数次,降落伞便全部被装进伞包内。

伞衣伞绳全部装填进伞包后,需要将伞包的口封住,专业人员管这个叫“封包”。由于伞衣伞绳是在压力包伞机的巨大压力下塞进伞包内部,当包伞机压力撤除,伞包内压实的伞衣伞绳也会随压力减小而膨胀。因此,封包就需要在压力解除但伞衣还未来得及膨胀的一瞬间进行。两名操作人员同时抽紧封包绳,要求两人力量均等且同步,慢慢收紧封包绳。围成的绳环大小达到规定尺寸后,第三名操作人员系紧封包绳。整个封包过程持续十几分钟。封包结束,操作人员一般都会甩甩手,缓解一直紧绷的肌肉,强度不亚于在健身房锻炼两个小时。

从200升的伞包到空中1200平方米的巨型降落伞,其展开过程也就几十秒。但这短短几十秒背后,却是包伞人员数天的包装、加工人员数月的缝制、设计人员数年的计算与试验。

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观后感 篇9

昨天中午12点41分,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施分离,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即将踏上返回之旅。截至目前,他们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工作生活了30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按照计划,在结束33天太空遨游后,两名航天员将于今日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区返回祖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则将继续在轨运行、开展有关科学实验,于4月接受天舟一号飞船的访问。

航天员撤离天宫

昨天,组合体分离前,航天员在地面科技人员的配合下,撤收了天宫二号舱内的有关试验装置和重要物品,放置到神舟十一号返回舱中。离开天宫二号前,景海鹏、陈冬向地面科技人员和关心支持航天事业的人们表达了感谢和敬意。

随后,两名航天员身着舱内航天服,回到神舟十一号返回舱,关闭返回舱舱门,进行返回前各项准备工作。两个航天器分离后,神舟十一号首先撤离至120米停泊点保持位置,状态确认正常后,在地面指令控制下逐渐远离天宫二号。

今天,神舟十一号返回舱将首次从高度约393公里的轨道上返回,考核从空间站运行轨道返回的相关技术。天宫二号将继续在轨运行、开展有关科学实验,于204月接受天舟一号飞船的访问。

神舟十一号飞船观后感 篇10

今天是神州十一号发射的日子!我和家人一起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打开了电视机,刚好播到发射前1分钟,那神州十一号静静地矗立在酒泉发射中心,播音员说倒数,1分钟准备!……10秒……9秒……点火!随着倒数员的话音,神州十一伴随着一条长长地火焰,飞向那浩瀚的宇宙,屏幕转到了指挥中心,指挥官宣布:“神州十一进入预定轨道!我宣布,神州十一发射成功!”神州十一的成功发射,预示着我国为来空间站的建设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象征着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体现了我国科技的发达,国家的繁荣昌盛。祝愿远在太空的宇航员叔叔阿姨们能够凯旋归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