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陶冶了我的性情;书,丰富了我的知识;书,开阔了我的视野;书,给予了我人生的启迪。以书相伴,人生就会有大不同。生活可以清贫,但不可以无书。博览全书的人,往往知识丰富,能集众家之所长于其身,因此能使人喜欢读书,将使他终身受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收集的10篇读书有感的相关文章,仅供借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行行圣人言映入我的眼帘。对,今日,我读了《论语》,这本书虽然言语简略,却是意义非凡,耐人寻味。
就如这么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如此简短几个字,却是精确明了地概括了学习的精髓。这让我想起往日的情景:在一节课后,我们会在自由活动课中复习当天重要又深奥的知识点,就在这时间中,虽说是自由活动时间,可在旁的几个同学心血来潮,聊天聊得热火朝天。而第二天呢,大家的学习效果是天壤之别。因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在我们身上得到实际验证。
而那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阐明了学习要讲诚信的真谛。虽然能人懂得的学问很多,但也总会有“有所不知”的事情。这也正是我们平时讲的通俗语“不懂装懂就是饭桶”,这些自认“无所不知”的人错失了“求问”的体验,不懂谦虚并耐心地向比人请教。正如“学问学问,既学又问”嘛,这也反衬出那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些话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又有多少人这样做呢?回想我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那时的我不懂“问”的意义,只是上课专心致志地听讲,课后温习一下了事,没有真正领悟到“问”问题的重要性,害得我没有完全跟上老师的节奏,甚至有些知识还只是一知半解,一味的追求只要跟上老师的步伐。直到二年级,我渐渐意识到问题所在,需要调整学习的方法,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会课后抓紧复习,虚心请教老师或同学,很意外,成绩在班上从前二十名冲到前十名。三、四年级,我发现学习越来越轻松,成绩也显著提高,每次考试基本都能名列前茅。
可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严谨的求学态度也被后人所称道。同伴间的学习,各有特点,也总是各有成就,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然而当今社会,总有些人目空一切,自高自大,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结果只能导致没有任何发展。
《论语》这本书脍炙人口,教会了我们学习的方法,让我们成为有学问的人,全面发展,走向幸福成功之路。为父母效劳,为国家做贡献,让读者受益匪浅,你愿意读一读吗?
读书需要“仪式感”吗?
或许需要,但我觉得需要“仪式感”的是读书的过程,而不是之前的准备程序。
刘文蓉女士说过她自己,“没有微博,没有微信,但她每天保持三个小时的纸质阅读。几岁的`时候她爸爸就对她讲,一辈子吃东西要吃原味,读书要读原文。”
刘文蓉说,“我从小都在读书,到现在书里的很多东西还是读不懂,希望等到80岁、90岁秉烛夜读的时候,我们还能像今天一样,怀揣着儿时对书的敬畏来拜读。”
读书在我们的生活里并不少见,但你真的认真对待过这件事吗?对书,要有一些敬畏感。
可能每个人读书的习惯不同,感觉就会有所不同。
读书,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当白昼的喧嚣散尽,独坐书桌旁,安静舒适的环境、一杯清茶、一盏孤灯下享受一本书,才能用心去读,才能领会作者的思想,才能彻彻底底的进入书中的世界,才能沉浸其中。
所以读书的仪式感,还是可无的。
简爱是一个性格坚强、生活朴实的女性。她出身卑微,相貌平凡,但她并不以此自卑。
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笨,显示出自立自强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有顽强的生命力,从不向命运低头,最后有了自己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这本书就像是一部带有自传特色的长篇小说,就如是这本书作者的真实写照。
的确,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时,当我的视野中出现这一行行密密麻麻的文字时。它给我的感觉便就是真实。让我不得不感觉女主角就在我的身边,或者就让舞台剧一般,她就在我的眼前一般。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小溪流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山峒的大河。这大约是梦开始的地方罢,沈老的笔下,湘西独特之景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开篇我便如痴如醉地汲取这文字的甘霖。
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的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水中的小小游鱼,两岸深翠的映竹,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这里是浪漫的茶峒小城,日子很长。摆渡的船儿轻轻荡,女儿家的歌声慢慢飘,小小的人儿也吟吟笑。一切都是万般静好,这座小城里的人们又何似在人间。
老船夫家的孙女翠翠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好似山头黄麂一般的她,好像某一天就被少女的情怀绕了心头,解不开那“大鱼咬了你”的结。翠翠纯朴善良,天真灵动,那个有关歌声和虎耳草的秘密让她悸动。日子还在过,渡船还在
飘,翠翠、傩送、祖父、大老的缘分也就这么平淡而奇妙地接续,仿佛风雨前的宁静。但风雨总归会来,但正如老船夫所言:“怕什么?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翠翠在经历风雨后却变得更加坚强,仿佛一株不低头的红玫瑰。
翠翠至善,从风雨中走来,风雨没有洗去她心中的纯真,澄澈的心灵宛如一轮皎洁的圆月。傩送至善,他坚毅勇敢,有着一颗赤诚热烈的心灵,骨子里汹涌的热血,无不在显示着一位湘西少年的动人形象。祖父至善,身为摆渡人,不收摆渡钱,在那条大河之间,架起了生命的桥梁,对于翠翠,他懂得放手,即使自己于心也不忍。大老至善,他肩上有着家业千斤,懂得担当;他眼里有山河万里,知道责任。他也会柔情似水,但对于傩送和翠翠,他也愿意成人之美,让有情人终成眷属,徒留一场空悲切。茶峒人民至善,顺顺、杨马兵、陈四四……茶峒邻里亲切,相互帮扶,纯朴的民风至善至美。
一幕又一幕,仿佛一场香甜却又苦涩的梦。爷爷离开了,思恋的少年离开了,渡船也没有了,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翠翠头上的白绳总有一天会取下来,那个人也许“明天”回来,渡船也会重新飘荡在水中。
因为她是至善之人,这里是至善之城。
每当我读一本好书,看一篇好文章时,出此刻我眼前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朱自清的《匆匆》就给了我启迪。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又再开的时候。”文章一开头就是春意盎然的语句,一下子吸引了我,仔细看下去,原先作者并不是描述春色的,而是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还要奋发向上。
人们都说世界上最公平的就是时间,它既不慷慨地多施舍给哪个人一秒,也不吝啬地少给哪个人一分。每个人一天的时间都是86400秒。
有的人就是在别人休息的时候用功,比如说鲁迅先生在别人喝咖啡的时候工作、学习,古往今来,有作为的人都很珍惜时间。
同学们,让我们一齐努力吧!
你喜欢花吗?我自己就特别喜欢花。你养过花吗?说来惭愧,我虽然酷爱花,却从来没有养过花。今天闲来无聊,有幸看到老舍先生写的《养花》一文,我感受颇深。
老舍,原名舒庆春,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老舍先生在这一篇《养花》中通过写养花的过程,表达了养花的乐趣: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我虽然没有养过花,但是我也深知养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老舍先生的这一篇《养花》足以看出,确实如此。“我的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的关心它们。一来二去,我摸着一些门道:有的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喜干,就别多浇水。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啊!”这是老舍先生养花的深得体会,原来养花也有这样的讲究啊,我不得不佩服老舍先生的雅致心情。有了老舍先生这样的养花经验之谈,我也决定买一盆花来养着试试,看能不能有老舍先生这样的情怀……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是老舍先生在文中的原话,也是最让我震撼的一句话。由这一句话,可以看出老舍先生绝对是一个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人!怪不得社会给他的评价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是呀,人就应该热爱劳动,不记得哪一位名人曾经说过“劳动最有滋味”!是的,经过自己的劳动,所得到的成果,所创造的财富才是最为激动人心的东西。也许你会说,我是靠脑力劳动赚钱的人,不需要体力劳动,那就错了,就像老舍先生说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才得到适当的调节,更有益于身心健康。像老舍先生这样的名人、这样的有名作家,他都觉得人应该创造像养花这样的劳动,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凡人呢?生活中,像养花这些需要自己付出劳动、付出心血来栽培的还有好多好多东西,但是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不惧怕劳动,要永远牢记劳动最有滋味,让我们学习老舍先生身上这种热爱劳动的精神,好好的来热爱生活、热爱劳动,陶冶自己的情操吧!
鲁迅的这篇演讲,名为《读书杂谈》,不像他的一些名篇那样常被人提起;就是专门谈读书的人与文,也很少提及此文。为什么呢?我想一个原因,是鲁迅谈得太朴实了,他没有告诉人读书的妙法和捷径,也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观念和理论,他谈得实实在在。
而很多人是不喜欢实话的,他们更愿意相信花哨的说法,相信省心省力的窍门,实话呢,不仅过于平淡,而且不给偷懒投机取巧之心以鼓励和希望。但实话的好处是不会让人上当受骗。
鲁迅说,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拿书来读就是了,但并不这样简单。接下来他区分了两种情形的读书: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嗜好的读书则不同,“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是因为读者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
鲁迅说,嗜好的读书,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就容易疲劳,减掉兴味,甚至变成苦差事了。
演讲里鲁迅特别谈到读书不要盲从各种各样的意见,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个老头和一个孩子用驴驮着货物去卖,卖完回来,孩子骑在驴上,老头跟着走。路上的人见了,就责备孩子不懂事,怎么可以让老人步行呢?于是孩子和老头换了一下,又有人看见了,说这个老头竟然忍心让小孩子走路。老头赶忙把小孩子抱上来,一起骑着驴走,看见的人说他们对驴很残酷。他们只好都下来,走了不久,又有人笑他们了,说他们很傻,空着现成的驴却不骑。老头对孩子叹息说,我们只剩下一个办法了,就是两个人抬着驴走。
盲从别人的意见,不能自己思索,自己做主,结果会是很荒唐的。“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鲁迅强调要做一个思索者和观察者,观察者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但如果没有练习过观察力,所得还是有限的,“所以要观察,还是先要经过思索和读书”。
总之,我的意见是很简单的: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和“实社会”接触,是鲁迅关于读书的一贯之论,在那篇应征而写的愤激的短文《青年必读书》里,鲁迅突出的实质是读书和读书之间的区别:一种是“与实人生离开”,另一种是与“实人生”接触,“想做点事”。
在中国浩瀚无垠的宇宙长河里,有多少刚正不阿的忠臣义士,曾发光发热,为人民所喜爱,又有多少阴险狡诈的覆国奸臣,为人名所痛恨。但无论后世认为他们应该永垂不朽,还是遗臭万年,他们一直活在我们心中。
身为炎黄子孙,就更应该了解祖先丰富璀璨的历史。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但他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三过家门而不入”呢?而昏庸的纣王又是如何暴虐无道,终而自取灭亡的呢?忠言不腻的伍子胥,又是为什么到死也不会忘记即将降临的亡国耻辱呢?想了解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史记。
前一段,我就读了史记中的《伍子胥之死》, 伍子胥的一生是很矛盾的。在吴国,他出谋划策,辅佐公光登上王位,他身为相位,治理吴国,是吴国强大,功不可没。他向吴王屡进忠言,却遭到杀身之祸,表现了对吴王的忠诚。出身“三代忠良之家,却成了最大的叛逆者,而这个最大的叛逆者,最终却死与他的忠诚,真是个悖论呀!其中,伯嚭这个人令我印象深刻。伯嚭在朝虽身为宰相,但他却是个卑鄙小人。他为了制伍子胥于死地,就不择手段,在吴王面前诽谤伍子胥,其实,就是想借吴王之手,杀掉伍子胥。我又从“而吴王夫差却以为已经降服了越国人,一心想着向北攻占齐国。”中体会到了吴王很贪心,也很固执,还没有打败越国人,有急匆匆的向齐国发起进攻。在伍子胥多次劝说下,仍采用伯嚭的战术。并赐剑让伍子胥自杀,伍子胥无奈的看着自己打下的江山被他人抢去,仍坚毅地说:“我死了之后;你们要在我的墓地上种上梓树,长大了,给他们做棺材;并把我的眼球挖出来挂在吴国国都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看吴国怎样灭亡!”说罢,便自剜而死了。我王的固执引得了一代忠良的死,真是可悲呀!
所以,我们更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生活,有利于事业。决不能应为忠言逆耳就把别人的意见拒于千里之外,更不能压制不同意见,乃至迫害提意见的人。否则一害自己,二害事业 ,就对没有好结果。 虽然说忠于国家是每一个国民的天职,但忠于的是国,而不是那些施之不正,导致人民生活不稳定的当权者。所以我们可以说伍子胥的忠诚无疑皓如日月之辉。
每个年代有不同的潮流,每个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在岁月的流逝中,不知道有过多少作家在此为自己对社会、对祖国的感情写下经典名作。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到了现在我们只能从古老的经典中领略当时的文人豪士的文学风采。
在老师的推荐下让我们迷恋上了这一本1947年出版的英国著名小说《简·爱》,这堪称是一本不朽的书,自从问世开始就从未被所冷落,书中反映着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社会的黑暗和寄托,作者愿与此作斗争的勇敢志愿。
书中主人公的勇敢、坚强一直影响着我们,对于这颗西方文学的瑰宝,我们用自己的文字去表达对它的欣赏,也用自己的心灵向它表示深深的敬佩。
清晨拉开窗帘,暖风轻拂面颊,鸟儿啾啾地鸣唱。“吹面不寒杨柳风。”春天真的来了,蝶舞风吟,草长莺飞,又是一季花开,眼前景物一下子变得无比明媚,内心却沉淀着一种温婉从容。在醉人的春色里徐徐而行,感受一种温润的轻暖。回想昨晚曾在灯光下手捧《牵手幸福》细细品读,彼时的缕缕清新与芬芳浸润心灵,此时仿佛骤然间明白:人间幸福如鲜花、如雨露、如阳光……点点滴滴皆是幸福的滋味。
我尝过幸福的味道。每当我下班回家,一边有条不紊忙碌着,不一会儿厨房飘出丝丝的饭菜香味。随着门扉启动的声音,放学回来的女儿一个轻盈的拥抱化解了所有的疲劳。和家人一起享用着可口的晚餐,满心的知足而欣慰,这种感觉恬淡而踏实。满室柔和的灯光使整个房间透着和谐和雅静,房间里流淌着一脉静谧安然的光阴,又像平静的水面漾起点点幸福的波纹。这里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是心灵的港湾,也是永远的岸。这里可以轻抚尘埃,接纳灵魂,生命因为有了这样的家而美丽。我不禁想起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长年漂泊在外,历尽磨难和诱惑,正是回家的念头支撑着他,使他克服了一切磨难,抵御了一切诱惑。
我见过幸福的模样。每当翻看一本本相册,友人那一张张如满园桃花般润泽的笑脸,把我的思绪拉回了芬芳的园林和使人忘情的山水间,似乎在回放着一帧帧真情满溢的纪录片。欢快的镜头汇成的一幅幅定格的画面,时而像阳春般的和熙,把我的心带往蔚蓝的天空;时而像中秋夜明月那般宁静,那冰洁的玉轮同样让我心旷神怡。风和日丽的时节,和朋友们边走边说边笑,仿佛生活从来都是那么的怡然而惬意;某个宁静的夜晚我们可以依灯而坐,侃侃而谈,无拘无束,与知音相知,细心分享内心的每一句心语。我们彼此欣赏,彼此的关注,并渗入彼此心灵的最深处,寒冷时,会给我温暖,炎热时,又会给我一丝凉爽,我们分担彼此的快乐与痛苦,内心时时充盈着难以言状的感动与幸福。流年岁月,因了友情,一首快乐的歌一直在我心中涌动,一束幽兰的情愫一直柔软在心底。
我也触摸过幸福。每当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达成既定目标时,感受到幸福就俯身在耳旁轻声地呼吸着。这种幸福一半源于收获的丰硕果实,一半则是历经的艰辛过程。付出得到了回报后的那种幸福乃是内心永恒的幸福。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无法增加时间的长度,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小小的努力增加时间的厚度,拓展生命的宽度,点燃生命的一个个亮点,去感受生命能量一点点地释放。正如泰勒博士所说:“对于把工作看成使命感的人来说,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达成自我实现。工作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恩典,而不是打工。”我们将在每一天的。辛勤与默默付出里演绎着幸福。
我聆听过幸福的声音。每当在某个街角偶遇学生,他们总是热情洋溢地打着招呼;每当昔日的学生事业取得进展时,他们总会满怀喜悦地向我汇报;每当教师节来临时,毕业多年的学生短信、微信祝福声此起彼伏;看到已长大成熟、似曾相识的学生回到母校来看望我……那种收获桃李的幸福又怎能用笔墨来形容。莘莘学子的成功和真情回报是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源泉。赠人以玫瑰手有余香,我庆幸自己从事了一个时时播种爱、收获爱的职业。
生活着是美丽的,工作着是幸福的,幸福的样子且平凡且华丽。幸福是灵魂的香味,它来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感悟和释放。我想如果幸福有温度,那就是春天的温度,让人沐在其中,身心俱暖;如果幸福有颜色,那就是嫩绿的颜色,阳光照耀之下,许多温馨的片段悄悄浮上心头。幸福是生活的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它触手可及。我们要学会从生活中享受幸福。我想人生不需要多么璀璨,我们所需要的也许是一种宁静的皈依,还有对生活的体悟。“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幸福是一种境界,源于内心的幸福长久且回味无穷。
人生是一趟旅途,那就让我们享受其中的一切际遇,在生活的波澜起伏中体味幸福。有时候生命也是一次蜕变的过程,有时会经历磨难,但或许会在痛苦的挣扎中,心智得到提高,生命得到升华,当我们从痛苦中走出来时,会突然发现,我们已经拥有了飞翔的力量。风雨之后的彩虹更加绚烂。31岁的陈州是个高位截肢的残疾人,但是没有任何东西能摧毁他强大的内心。靠着坚强的意志,他13次爬了泰山,还先后“攀登”了普陀山、九华山、五台山和华山。他在11年中“足迹”遍及600多个城市,也收获了甜蜜的爱情。他说,不要认为自己的鞋子不够漂亮,其实还有没有脚的人。幸福不会因我失去了双腿就没有了。别人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幸福?他总说,如果有一天,你能和老婆孩子拥吻在五岳之巅,你就能体会我的幸福。美国影片《幸福来敲门》中我被主人公克里斯一次次面对命运的坎坷、面对生存的艰难以及面对生活的那份态度,那份淡定、从容、执著所深深震撼,他最终收获了幸福。
周国平说“所谓的幸福就是让生命和精神处在一个好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人生,心灵富有最重要,若囿于物质愿望,即使拥有再多也会觉得欠缺,这就是贫穷;反之,物质生活清贫,并不影响心灵充实,知足而能自在付出,就是真正富有。知足的人,虽然睡在地上,如处在天堂;不知足的人,即使身在天堂,也像处于地狱一般。于丹老师曾说:“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财富可以顷刻间荡然无存,但是幸福快乐的心境却无人可以夺去。
美国插图画家塔莎奶奶说:“人生的喜乐,就是过着能够帮助他人,并且自己也觉得快乐的生活。一直以来,我都维持着这种生活方式,那真是令人开心呢。”她一直远离都市,过着田园式的简单自然的生活。还记得书中讲述某贫困山区的一位老太太,住在漆黑的窑洞里,家里一贫如洗,可她早上会唱着山歌去地里干活,晚上又会唱着歌声走回窑洞。很多人非常疑惑,可老太太笑着回答说:“我渴了有水喝,饿了有饭吃。夏天住在窑洞里不用电扇,冬天热乎乎的炕头胜过暖气,日子过得美极了!难道这还不够幸福吗?”。入口珍馐,一身锦绣,居有华厦,出入名车不足以带来幸福,只要做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也就达到了幸福的境界。
生命是一段漫长的旅程,当你走过的地方,总有鲜花盛开、果木成林。凡是路过的都是风景;能占据记忆的,皆是幸福。幸福似一株空谷幽兰,时时微笑、不张扬不霸气,淡淡清香沁人肺腑,简单而优雅地生活着,任岁月静好,它淡然自若。它并不炫目,却意味深长,愈久弥香。
让我们驻足今天的良辰美景,手捧一杯清茶,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边云卷云舒,让心在难得的宁静中飞翔。远望原野尽头的那抹夕阳,注视那份悠远。感恩我们的每一天吧,你会忽然发现,生命正是一幅清新淡雅的写意画,在我们的心中开出了一朵明媚的花,让我们在这样的日子里默然静守,雅望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