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它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漂亮的编辑帮家人们整理的实践论读后感【优秀2篇】。
此次阅读学习,我主要拜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读后获益良多,也有自己的一些感想。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运用了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党内严重错误的教条主义。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名为《实践论》。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主要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文章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也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感觉如何而定,而是依据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从这我们不难发现同志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正如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也就是今天被我们常提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最近我有幸读了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一文,虽然这篇文章写得比较深刻和难懂,但是在阅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感觉我还是体会到了一些道理,有一了些关于自身的收获,体会到了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它强调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反复经过这两次飞跃,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
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作者在文中论述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问题。他指出,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文中强调,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作者特别强调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历史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文中还论述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提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对于某些事明明并没有自己做过,却在那大谈其说,但是他们说的时候确实没有根据的,没有底气的,有可能他们自己都不确定自己说的是不是对的,只是从别人那里听说了事情的一二,就开始将这种见解传授给更多人。总之,这种做法具有错误性。作为一名学生,我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学习,比如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如果光光只是对书上的总结性知识点进行背记,或者光光只是听老师所说的知识点或者记住同学口头教你的结论,这样的做法是不可行的,肯定不能很好的就将这些知识运用到题目的解决之中。只有在我们自己亲自动手,对这些总结性的结论进行证明,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些知识点,才能在作业或者考试的过程中更好的应用这个知识。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还提到所谓“感性的认知”和“理性的认知”。感性的认知就是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在这个阶段,人们还不能形成深刻的概念。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这个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只是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看联系,看到更加深一层次的东西。就比如数学上我看到limx→∞(1+1/X)x=e不应该只是看到这么一个极限的表象,而是应该看到这个极限的本质是无穷小的无穷大次方的极限是e这么一个事实。这样在我们在作业和考试遇到这样类似的形式,就可以联想到“无穷小的无穷大次方的极限是e”这个知识点,然后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不管它的形式做出怎么样的变化,它的本质就在这里。
毛主席在《实践论》也提到说:“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对这句话我具有很深刻的感想。一个理论在一个阶段可能是正确的,但是到了另一个阶段,这个理论可能就是错误的了,如果我们不能即使的根据实践对这种理论进行新的改进,而是还将这种理论生搬硬套的运用到实践中,那么我们就会尝到一些失败的经历。这种思想落后于实际的事情是常有的,就连毛主席自己也犯过,毛主席在秋收起义中企图学习前苏联运用城市包围农村的形式以武装夺取政权,但是经过分析总结得出,我国的当时国情和前苏联时期不同。我们的大多数人民群众生活在广大的农村。要想取得政权,就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响应。所以就有后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所以我们需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形式不断地根据实践改变思想策略。
《实践论》一文,让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