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英镑》读后感【精选3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百万英镑》读后感【精选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百万英镑读后感 篇1

《百万英镑》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的经典短片小说,讲述了主人 …公孤身一人在英国的一次奇特的经历。他意外的获得了一张百万英镑,进而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凭借一张百万英镑,主人公受到了人们的礼待,尽管没有零钱付账,最后他凭此也赚取了十分之一的收入,并拥有了美好的爱情。小说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我是只身混世界,除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身清白,就再也没什么可依靠的了;不过,这反倒让我脚踏实地,不做那没影儿的发财梦,死心塌地奔自己的前程。 ”最近看了俞敏洪老师的很多励志演讲,很受鼓舞“一辈子的目标要定得高远,但每个阶段的目标要现实,要永远比周围人做得好一点。目标与能力成正比,目标要一点点积累,每一天、每一阶段的目标实现了,最后成就的就是远大的目标”即使我们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一种信念,通过自己的努力,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总能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前程。

百万英镑读后感 篇2

《百万英镑》是美国19世纪的幽默大师马克·吐温的作品,这本书一共收录了二十多篇文章,有对伪善的宗教和人们的荒谬价值观的讽刺,也有对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的探讨。

《百万英镑》融幽默与讽刺于一体。在我读这本书时,时常会笑一笑。于是就想一直看下去。而且这本书的题目非常吸引人,比如:《火车上发生的吃人事件》、《狗的自白》、《他是否还在人间》等等。《火车上发生的'吃人事件》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我”遇到了一个新交的朋友,那个朋友给“我”讲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很恶心的故事。那个故事的内容是:他在几年前一次坐火车时,火车走到一处雪山就坏了,死亡在饥饿的阴影下慢慢逼近。在第七天,火车上的人实在是饿的受不了了,便找了一个身份最低的人煮了煮吃了,第八天也是这样,直到第九天,救援队才来到出事地点救出了他们。“我”听完了这个血淋淋的故事,都想吐了。后来才知道,原来那个人是因为几年前的那场事故精神失常了,所以才说出这种话来的。

啊!多么的残酷!人在特别饥饿时竟把自己的同伴吃掉!这是多么令人毛骨悚然啊!现实生活中会有这种事情发生吗?美国当时社会地位高的人对生活在底层的人民就是这样剥夺他们生活的权利吗?甚至可以无视他们的生命?这种富人与穷人的生活对比是多么的强烈啊!这应该是对美国当时社会的一个隐喻吧。其实中国社会现实也是如此啊,鲁迅在《狂人日记》中第一个发出了“中国历史就是吃人”的沉痛呼号,他号召我们起来毁坏这人肉的厨房,可是,直到今天,中国的有些地方仍然延续着人吃人的悲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就是供腐败官僚们,黑心资本家和矿主们享用的盛宴。

《百万英镑》 读后感 篇3

《百万英镑》是马克·吐温著名的具有强烈讽刺意义的小说代表作。讲述了一个因故落魄他乡、诚实、聪明的人,两个富有的兄弟借给了他一张面值为一百万英镑的纸币,并以他在三十天内不将一百万的支票兑换成现金而能否活下去打了一个赌。最终,主人公不仅活过了三十天,并且利用这张百万英镑发了一笔财,还获得了一位小姐的芳心,但由始至终从来没换开这张纸币。作者通过这篇小说,向世人展现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金钱过分的看重,讽刺了金钱在那时能够呼风唤雨的作用。

主人公亨利在漂洋过海到达伦敦后,身无分文。在得到百万英镑的纸币后,兴奋至极,先吃了顿饭,然后又去了服装店。服装店的店员看到一个这样的“乞丐”,就故意从仓库中找到一套别人定做但不满意的次品,给亨利。亨利被激怒,但服务员用盛气凌人、恶毒讽刺的话来嘲笑他。当亨利掏出百万英镑的纸币时,作者对店员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更是堪称绝佳。大量的恰当运用比喻,这样的描写使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蔑视那种只认钱、不认人,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小市民市侩形象。

人们常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时万万不能的”,诚然,钱固然重要,在现今社会,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用钱。但是万万不能过分看重金钱。它仅仅是一种工具,帮助我们走向成功之路的工具。倘若我们将它看为人生的成功,那你的人生观就接近扭曲。我们拥有金钱,是要让它成为我们的奴隶,为我们效劳,而不是让我们成为金钱的奴隶,终生为它效劳。过分看重,就会不择手段地来争取,来得到。钱乃身外之物,将它看的轻一点,你就会起码比那些市侩小人有更高一层的境界了,而不会去“以金取人”了。无论是现今社会还是那时的局势,许许多多的人生活在这个喧嚣的城市,被烟尘掩埋,看不清事实,麻木、庸俗。马克·吐温以幽默、诙谐的笔调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唤醒人们心底被尘封已久的那块安静的岛屿,没有任何杂念,抛开世俗的喧嚣,单纯的为了自己人生那个美好的目标而奋斗。我们是否也应不辜负他的`苦心,仔细的思索一下呢?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