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读后感优秀9篇

(一)知识教学点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种树郭橐驼传读后感优秀9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种树郭橐驼传作文 篇1

最近,“虎妈”、“狼爸”、“鹰爸”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面对这些家长用棍棒式教育培养孩子的作法,人们广泛热议,到底我们是应该让孩子自由发展还是及早地让他们适应社会而为他们安排未来?

也许问题的答案就在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

现在我们老犯一个错误,就是一旦一件事不合理,我们就马上走极端——支持这件事的另一面。严厉的家庭教育受到怀疑、指责,有人马上打起旗号“让孩子自由发展”。

看看郭橐驼是怎样种树的吧,“顺天致性”是最好的方法,做到这一点,就自然而然能使树“天全性得”。教育也一样,我们不能放手什么也不管,“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我们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只要做到“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便足够了。否则,有些家长“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恐怕只会使“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也许这是给家长的一个良好训诫。

十年种树,百年树人。种树和树人相似,既要爱得适度,又要“顺天致性”,如果现在家长将孩子看作追求功利的工具,那么,输在起跑线上的便恐怕是整个社会了。

种树郭橐驼传读后感 篇2

引用作者的话就是借植树能手郭橐驼之口,揭露当时社会的一些弊端,阐发了"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但是我更觉得它是一篇教育性的文章,是教育我们生存的一种正确人生态度!

文章中阐述了种树高手种树的经验:"凡植木本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意思就是种树的应顺应自然规律,不可过多的去强求它的根本,既然已经种植完了,就无需过多的去忧虑它的成长,一切顺应自然!待到时机成熟,它必将成"材"!

然而有他植者不能及郭橐驼种树成就的原因却是:"1.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2.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3.抓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然看似很爱护他们的树,实质上却在残害它的生存、阻碍它的生长。

其实回过头想想,在我们的教育生活当中又何尝不似"他植者"呢?人们过多的寄予后望于他们的孩子。看似百般的爱护他们,让其报考补习班,学英语、补中文、练书法、弹钢琴……这样的学习模式使得孩子们负担过重,有时教育的结果就会适得其反。成天在孩子身边周旋,生怕他们有丝毫的欠缺、凡事都为其考虑的好好的,或者可以说孩子的人生早已经被他们的父母所设计过了?

这样的教育模式是否能真正的起到作用?在温室了长大的花朵能否适应现代化社会?或者说我们自己又是如何看待人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我们生命中所出现的一次次经历?在我们面对困难或抉择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摆好心态,而轻松的迎接挑战?

今天上的这堂课,让我一生都受用的文章----<种树郭橐驼>!顺天致性,一切追随自然规律!那么明天的我在面对问题、处理事情上会不会就是另一种态度?人生或许就因此而改变许多?

同时我得感谢我的大语老师,是她教会了我们学习到如此好的文章,在她的课上,我不曾敢浪费一分一妙,因为那都是精华,都是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她对事业的执着,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已经深深印在我们的心底深处!在此只想对她说:"老师,您辛苦了!"。

种树郭橐驼传作文 篇3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种树郭橐驼传》。

文中讲到:郭橐驼的种树秘诀在于他只把根基做好。在种树之初,他对待树木就像对待婴儿一样细心呵护,比如:把树根舒展,把土培实、培匀等等。在栽好后,就像丢弃它一样不管它,让它的本性得以充分发挥。这不也正是育人的道理吗?

就拿我们来说吧,小学阶段行为习惯的培养就像种树之初一样,正是要打好根基的重要阶段。只要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长大就能有所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

比如,独立性的培养。现在,我们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家长精心呵护着我们,但是如果不及早放手,过度的溺爱,写作业陪着,上下学接送,课外班陪读……以至于十几岁了还未洗过一次衣服,做过一次饭,这样等到长大了一定是一事无成。如果真是这样,还能说父母是爱我们的吗?

种树如育人。家长们,请重点培养我们的好行为、好习惯吧,只要把根基做好,我们一定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种树郭橐驼传读后感 篇4

对孩子理智的爱,应该是出于一种责任感;是积极而顺应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读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我有这样的想法。

文章记述一位擅长种树的郭橐驼的故事。设若在南方多雨树木易活地带,郭橐驼种树本领就显不出;但在干旱少雨多风沙气候恶劣的北方,树木成活率极低,这样,郭橐驼种树的能耐便显得极为可贵。故此,“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郭橐驼种树经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他能够顺应树木自然生长的规律,使它的本性得到发展,使它的本性发挥到极致;因而他栽树成活率极高,结果实早、大且多。具体方法:“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它的根是舒展的,挖的坑要特别大一些,以让苗根按原来状态舒展开来;培土要均匀,根上要带一些原来培育树苗的老土,捣土要捣结实。他就是以如此认真负责的态度种树的。树栽上后,“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后就不要去看它。“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种植、移植的时候,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精心;怀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感。一旦栽上就放在一边不管,像抛弃了它们。一切顺应自然!待到时机成熟,它必将成‘材’!

郭橐驼种树,就是顺应树苗的特性裁种,让其自然生长。如此,相对于培育孩子成才来说,就是选择好的环境,重视先天素质的开启,顺应孩子天性,让孩子健康成长。对孩子理智的爱就如良好的植树方法:尊重孩子的。真实存在,对孩子负责,前期培养多花些功夫,按基本教育要求做好,鼓励、帮助孩子按一般规律生活、学习,满足孩子正常、合理需要。大爱无痕,也许就是爱的至高境界。

他植者有三种情况:一是“根拳而土易”,那根拳曲着,伸展不开,且旧土已更换,不易成活。二是培土时,“若不过焉则不及”,不是培土过多,就是不够,不利于树成活。这两者都是极不负责的表现。栽种时不够精心,树根得不到充分舒展,原土被破坏和丢弃,培土不均匀,会造成树不能正常生长。三是“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用心太过,“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结果揠苗助长,反而适得其反,“木之性日以离矣”。这就是这些人种树失败的原因。他们对所植的树不放心,于是常去测试树的生长情况,触摸、拔弄、摇动树苗。

照此类推,一是不做好前期教育,一是不放心而干涉、管制、监控孩子。这两种错误的育儿之法,都危及孩子健康成长。非理智的家教有放任自流、偏爱、“严管”等情形。

在积极心态、行动基础上的顺其自然,是良性而有序的,而对孩子不问不闻的“顺其自然”就属于放任自流。放任自流让孩子自生自灭,它似乎是还孩子以自由,但实质上是缺乏对孩子必需的关心爱护,缺乏应有的监护,缺乏积极有效的措施。社会环境如此复杂,就像那干旱少雨多风沙气候恶劣的北方。因而,对孩子漠不关心是很危险的。这犹如让一个缺乏常识的幼童到险象环生的峡谷中漂流。目前,总是有不少家长只重视如何哺养孩子,认为品行教育是将来幼儿园、学校的事,或认为孩子长大自然就会懂事的。这种重养轻教行为,缺乏基本责任心,属于极度危险的放任自流型家教。理智的爱,应该是积极而顺其自然地满足孩子生命力的合理需要!例如,当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去拿远处的球时,家长不应帮他拿这个球过来,而是陪伴、守护着孩子,鼓励、照看着他独立完成这个任务,鼓励他跌倒了就爬起来。如果说孩子是天使,那么成长规律便是上帝,父母只是上帝派到天使身边的守望者。我们需遵照上帝意愿,做天使身边的合格守望者。

偏爱就像那培土不均匀者,是偏心,特别呵护、偏袒某个孩子。恶果:受偏爱的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狂妄粗暴,蛮不讲理,歧视人,不接受管教等;而受冷遇、虐待的则备受压抑,易出现忧郁、冷漠、仇视、自卑、嫉恨等病态心理。这种偏爱是明显的,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是一些隐性偏爱。隐性偏爱:在一个孩子身上,偏爱孩子某一方面,阻碍孩子某些方面正常发展。比如偏爱孩子智力,只注重考试成绩,限制孩子正常活动。这种偏爱会造成人的双面性格,在受偏爱这方面显示出自负,在受压制这方面则自卑。我们需尊重每一个孩子,尊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要使对孩子的爱理智,还要防止片面的严管。品行上严格要求,注重自省,避免小错发展成大错的严管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明智的。片面的严管,即通过各种手段,为实现自己的主观意愿,限制孩子自由,剥夺孩子应有的自主权。父母总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私有财产,以为自己生下他,养大他便拥有绝对的操控权,处处监视和压迫他,以打骂为后盾,要孩子把所有时间和精力用在应考式学习上,不让他打球、正常交友、玩耍、看电视等。费尽心机地严管的结果,是家里失去欢乐,没有沟通交流,没有自由,没有应有的自尊,最终酿成孩子心理失常的悲剧。

缺乏自信,处处害怕孩子学坏而严管,也会酿成悲剧。有一位勤奋而品行端正的严父,为防止孩子学坏,对独生子管得非常严,严得禁止与其他孩子玩耍,严得不给一分零用钱,严得儿子工作后的工资交由父亲保管,严得不准与女同事交往等。后来,严父到农村寻一个善良女子,让儿子成了家。然这善良女子仍离开了严父之子,严父爱子也精神失常。原来,他一直处于小心翼翼、从不犯错的严管之下,缺乏独立人格,缺乏正常的自主能力,缺乏自信,缺乏朝气,又怎能当家作主呢?严父二十多年心血,换来的是痛心疾首,是一生的负担,何苦呢?试想,从不犯错从未经受风吹雨打,又怎能真正长大成人呢?不要抹杀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天性好动、好玩。作为父母,我们不能时时要求子女循规蹈矩,应允许其犯错,并给予改错的机会。使其个性自由发展。作为家长,要尽量使孩子有自由空间。不要自做主张,就给孩子报一个又一个培训、辅导班。应问问孩子,你是否愿意学。由于家长喜欢听话的孩子,因此,子女在大人面前很听话,却隐藏自己的真实性格。谁也不知道其性格上有哪些缺陷,需要怎样引导。正如我们喜欢的盆景,永远只禁锢在盆中,永远也离不开园丁的悉心照料。这样的孩子到社会上,自然经不起折腾,不能承受打击和失败。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过于干涉,只会适得其反。即“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相信自己,相信社会,相信道义的力量;相信孩子,让其在自由的蓝天飞翔吧!

对孩子理智的爱是自然而适度的:把爱的付出看作是自己的天职,不强求孩子要成为有多大本事的人,不强求多少回报;顺应孩子的生活、学习、休闲、奉献等需要,给孩子以必要的扶助、鼓励、引导,辅以应有的监督、批评;教导孩子如何维护人身权利,但从不偏袒孩子等。正因为对孩子充满真正的爱(理智的爱),因而各种教育手段才易于让孩子接受,孩子也因爱父母、心疼父母而做得特别好,能知错就改。这就是爱的力量。即使父母错怪、错打过子女,子女也都能谅解,这不就是真爱的力量吗?所以,我们要使良好的家教理念落实到行动中,必须学会理智地爱孩子,才能避免冲突,使孩子朝真爱的方向发展。真正的爱,理智的爱应该是爱而不溺,爱护与严教相结合。中国古贤早就说:“爱其子而不教,犹如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如不教也。”正确的爱孩子不只是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还要注重教育;教也不应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须知,孩子早晚要面对充满风雨的世界,独立地走向自己的人生之路,他们仅有父母的爱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的也不仅仅是健康、知识,更需要的是一种自强自立,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所以,做父母的必须撒开双手,让孩子从自己温情脉脉的溺爱中解放出来,走自己的路,从小培养独立、自强的精神,才便于长大后能经历人生风雨。倘若“爱之太殷,忧之太勤”,那么像任何真理一样,父母对孩子的爱,过了度就会走向反面,有碍孩子的健康成长。树的自然天性就是有一个好的环境,一个自然成长的机会,你不需要去干预,你不去妨碍它就是对它最深的爱了。

有一位颇有见地的农村少妇,她大伯夫妇外出做工,大伯的儿女,都是在家公家婆的娇宠中长大,好吃懒做,脾气不好。她吸取这教训,一方面孝敬家公家婆,做好各种活儿,一方面亲自管教自己孩子。她经常是干农活也背着孩子去,途中将小孩放在田地附近,任由婴孩爬玩、哭喊。她偶尔让家公家婆带自己孩子,但前提是不准乱拿东西给孩子吃,该骂则骂,该打则打。孩子稍大一点儿,就要自己吃饭、洗澡等,两三岁就帮摘菜、喂鸡等。结果,她儿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干越来越多的家务农活;入学后,身体结实,勤奋好学,朴素大方,惹人喜爱。这母亲真可谓教子有方。

种树郭橐驼传作文 篇5

郭橐驼虽然是一个种树之人,但是却在勤耕细作之中发现了万事的发展规律,这和他细致的观察和良好的心态是分不开的。

郭橐驼这个人,他虽然患有驼背的毛病,脊背弓起,弯腰而行,就好像骆驼一样,乡人们都嘲笑他,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个而放弃自己,看不起自己,反而愉快地接受了外号。尽管上天给了他那样的外貌,他也没有去埋怨,只是顺从地接受了现状,并且调整了心态,也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他活的很好,至少他是快乐的。或者说,因为他的心胸开阔,因为他的心态,他比大多数人要活得快乐。

人们常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成功总是和付出努力分不开。然而,现实中汗水固然重要,可往往成败的关键则是我们的心态。

成功的关键在于心态,欲速则不达。急功近利的结果只是使自己与目标背道而驰。牛顿在剑桥大学期间,由于鼠疫爆发,被迫返回家乡。然而正是他在家乡的两年中,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以及发明了微积分等重大成果。而之后牛顿却走向了功名利禄,纵使长时间埋头于书籍与实验室之中,其后的研究也再没有之前的辉煌可言。

目标固然重要,可是若以一颗浮躁的心去探索未来的希望,则无异于揠苗助长,正如同《种树郭橐驼传》中他人种树的方法。目标犹如种树,需要我们抱以平常之心,自然之心方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老子说“道法自然”讲究“无为而治”才是治的最高境界。人生的目标需要我们以自然平和之心予以对待,既要避免急功近利也要懂得水到渠成的道理,我们的人生便可到达天性自然。

种树郭橐驼传作文 篇6

《种树郭橐驼传》中的养木之道其为:“顺木之性,以致其性。”也就是说顺应树木的自然天性,使其自然生长。养木如此养人亦是如此,在我现在的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来说我们更多的是需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去教育,而不是一味的逼迫孩子去学一些自己不愿意学的东西。

近年来流行的网络词汇“虎妈”、“狼爸”,就是说这些家长用魔鬼似的教育培育出了一个顶尖大学的孩子,但我们若细细“品味”这种教育方式,便可发现这样的成功的代价有多大。她对孩子不尊重,不信任,严定家规,辱骂更是家常便饭,试想在这种缺乏信赖和起码的人格尊重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又怎么能够变得自信、宽容、公正呢?

在他们看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可是以这样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只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做好每件事,而失去了自己本来原有的天性,慢慢的变得性格孤僻、不自立,或者自卑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做好了别人给他们安排的事情才不会受到批评,从而导致他们的人格变得不健全。所以顺应孩子的天性的教育才是适合孩子的。

有时候爱也是一种伤害,直到这几年才被人们关注的一样病症——抑郁症,你听说过吗?有一种抑郁症叫青少年抑郁症,死亡率仅次于车祸。导致这个病症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大多数患者表示是来自于学校和家庭的压力,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校和家长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去逼迫他们学习一些自己不愿意学的东西,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慢慢的转化为暴躁最终演变为抑郁症。

倘若家长和学校注重顺应天性的教育,那么将会减少一些这样死亡案例,不要将自己的意志过分的强加于还在这样只会适得其反,不要以爱之名来伤害孩子。

法国当代哲学家、教育家埃德加〃莫兰在谈到教育时也说:“教育的任务不是纯粹的传授知识,而是传授使我们据以理解我们的地位和帮助我们进行生活的文化。同时,它也是一种促进开放的自由的`思维方式。”这也是为什么老师在教书的时候经常提起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一个释放天性的过程,人在生下来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探索则是人们的天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得到的知识往往比老师传授于我们的吸收的更加牢固这便是为什么老师要一遍一遍的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顺应天性的教育比逼迫和强迫更适合孩子,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学校和家庭更应该重视的是孩子天性。

种树郭橐驼传作文 篇7

从古到今,哪朝哪代的君王,只要不是昏庸无能之辈,无论怎样的制度为主,本意上都希望自己能够仁政施民,有所建树。但做来几何,就不得而知了。原因不外有二,一是被属下蒙蔽了眼睛,看不到事情的本相;一是所为与现实情况不符,与爱心初衷相违,即所谓的“好心办坏事”。

文章短小精悍,却内涵深刻,让为官者深省,想必是柳河东最期望的意愿了吧。他可能不会想到,他的一篇小小的讽刺寓言小传,不仅让他所处的唐朝统治者深思,更让其后各朝各代的为官者警省。

一个精于种树、深谙种树之道的稍残老人,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这一点当真难能可贵。树的天性是舒展其根部,培土均匀,原土宜生,筑土紧密。这些做到后,不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的生死,自会取得良好长势。栽种时就像对子女一样尽心,栽好后就不要再牵牵念念放心不下了,随它长去。唯如此它的天性得到保全才会得到最好的成长。说到底,也就是橐驼不妨害树的生长。其他种树人呢?则不是粗心大意于树就是过分溺爱于树的成长其程。疏忽导致树死亡,溺爱亦会有损于树的正常生长。

橐驼种树之道,比照于官亦然。做官治民,该放手时就放手,大方向大政策定好后,就要给百姓一个施展的自由空间,而不是万事束缚,左不放心右不放手,用所谓的大会小会抑或发号施令来折腾百姓无暇致力于正常的生活生产,这样岂是民心所向呢?与其打着爱民、忧民、恤民的幌子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莫如在大准则下放手让其自主择行,才是让百姓休养生息的正道。倘借行政命令使百姓疲于奔命,或者以行“惠政”为名,令人民匆忙于送往迎来、应酬官吏之事,劳神伤财以应付官家摊派各种任务,怎能使社会真正达到和谐和繁荣发展呢?

橐驼种树让人欣羡原因有二:一是成活率高;二是长得硕茂。盖善植者必善移树,只有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才能得到更大的自由。管理的善与不善是树木存活的根源所在,一如治民的官者,能否让百姓平和幸福生活的前提。“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是郭橐驼的管理经验。收放之“度”的掌握,才是避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WWW.BAIHUAWEN.com】其实仇之”现象发生的最主要原因。

养树与养人,种树和治民,本无相关,但究其内里,又如此类似。我们的官者,如果多像橐驼种树一样来治民,何愁百姓不安居乐业?爱是放手,爱更是不可或缺的历炼,收放自如,也是为官者需要修炼的上境。从种树中得治民法,亘古皆适,不妨将其视为颠扑不破之真理。此文涵煦之深,愿时下有心人思之,以为鉴戒。

种树郭橐驼传作文 篇8

郭橐驼把种树做行业,凡是长安为了玩赏而种树的富豪人家,和卖果营生的人,都争先地请他来奉养。看郭橐驼种的树,时常有迁徙的,却没有不活的,并且硕大茂盛,早生果实,又是繁多。别的种树人,虽是照样的仿着他做,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的。

有人去问他种树的秘诀,他回答道:“我不是能够使树木不死,并且繁茂;不过能够顺从树木的天性罢了。大凡种植树木的方法:它的根本要舒畅,它的培养要平稳,它的泥土要旧;它的筑护要密;既然种好了,不要动它,不要虑它,离开了不要再时时的回顾;种的时候很谨慎,种好了就像抛弃一样,那么它的天然性格可以保全,所以我不过不去妨害它的生长罢了,不是教它早生果实并且繁多的。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泥土不旧;这培植的时候不是太过,就是不及;即使不是这样的人,便又因爱它太殷勤,忧它太过分,朝看夜摸;已经离开了,还要回来再看;更厉害的人竟掐破它的树皮,来验它的死活,摇它的树根,来看土的疏密,因此木的天性一天一天的远离了。虽说爱它,其实害它;虽说忧它,其实与它为敌;所以不能及我。我又哪里有别的能力呢?”

我听见种树的方法,就知道养人的道理。

种树郭橐驼传读后感 篇9

《种树郭橐驼传》 中有很多难懂的句子和词汇,对于学生来说想要了解全文的内容比较吃力,所以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他的文章翻译。

郭橐驼,不知道这个名字如何得来。可能是因为他的背是驼的,所以人们就这样叫他。可是他也不在意。任由人家这样叫。他还认为,这个名字符合他的实际呢。

他的家乡是在丰乐,就是在长安的西边。他的职业是种果树。他种的果树很茂盛,果树上结的果很丰硕,又大又甜,又多又漂亮。即便是从外面移植到他果园里的果树,结的果也是很好。其他种果的人就觉得奇怪,都想知道他又什么办法把果树种得如此好。

问及种树的理念,他说,“种树要遵循种树的方法规则,按照树木的天性来对待树木。种好了树,你不必再整饬它,就让它在那里自由地生长。它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天性生长,它就自然长得好啊。有些人不是这样,种好了,整天不放心,总是这边鼓捣那边翘翘,甚至把树皮也刮来看看,完全遵照自己的想法,不理会树木的天性,所以,树木就长得不好了。而我呢,有它自由生发,我做我该做的,不做我不该做的。”

问的人又问到:以种树来讲做官,你认为做官应该要怎么样?

他说,“我不是官,不懂为官之道。但是我看有些官,他不管人家的劳动习惯,总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总是叫我们做这样做那样,完全不按照农事的发展规则。我们整天听他们使唤,哪里有很多时间花在农事上?

这是一篇描写如何种树如何让树木结成丰硕的果实的文章。里面用的是对话形式。主要是又农村人讲出的如何种树如何让树木结成果。是一篇对话,但是从对话中种果树的过程悟出做官要注意顺应大自然发展的规则,不可任意互为,最后扰民坏事,劳而无果,甚至出恶果。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