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看完《孩子你慢慢来》是一个内心纠结的过程。一边,我迫不及待想明白更多的安安的成长趣事;一边,我又担心太快把它看完了,怕那美丽就如昙花一现。之后真的就看完了,平平淡淡地过渡到最终,毫无察觉。因为,这并不是故事的最终,安安还在继续着他的生活。所以小说的结束也就不需要一个形式上的结局。而我也不再惧怕美丽就这样被画上句点,因为我明白,更多的好作品在等着我。我想要在大学还剩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看更多自我喜欢的作品。毕竟毕业后,无论是直接工作还是继续学习都好,我可能都不再有这样好的机会和心境来品味这些简单朴实的文字。
或许那时,我会整天埋在学生的作业里忙着批改;又或许,我会没日没夜地忙于搜集各种数据信息,然后废寝忘食地写学术论文和分析报告。这样的心境有点趁年轻赶紧游戏人生的感觉,可是谁也没法说这有什么不好。我明白,没有哪个应聘者会把自我看过几部童话、几部亲情故事写进工作简历,也没有哪位学者会把童话里的故事当作论证的例子来支持自我的一套理论,这样看起来,即使是莎士比亚的剧作也是无用的。可是,什么才是有用的呢?很多时候很多人连自我想要的是什么都不明白,这样谁又能看清真谛在世界哪个角落呢?
越来越爱纯粹朴实的东西。因为最真最美最动人的情感往往孕育于朴实。你看,一个憨厚淳朴的果农和一个雍容华贵的国王种的果树结出的果子,谁的会更芳香更甜美呢?
俩年前好友强烈推荐,今日才将它读完,好在,一饮而尽。
要试着蹲下来与孩子保持同一视角,相互尊重,一起成长。
全文尽显温情,唯一一处划线之处:
谁能告诉我做“母亲”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像一匹野狼,不能没有它空旷的野地和清冷的月光。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
虽然这问题离我还很远,但原先就有考虑过,像我这样一个如此贪图享乐的女性主义者怕是不能扮演好母亲的角色吧?但还是很喜欢萌萌的小baby。
母爱是天性,理想是热爱,之间的度还是可以把握的。对于龙应台先生,华安和华飞入睡后即是她的个人写作时间。
书中对于老大老二的问题值得借鉴考虑,分享给了即将要有二胎的姐姐。
哈哈哈一定会再读哦~
不久之前一个同学给我推荐了一本书叫《孩子,你慢慢来》,十一月份我把这本书看了。这本书是龙应台写的,记录了她的孩子华安从出生到几岁的故事,这本书是妈妈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写的。从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得的是妈妈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我们一起成长。就像安安说的,安安快乐,妈妈快乐;妈妈快乐,爸爸快乐——多么简单朴素的家庭真理啊。
在一个个百无聊赖的日子反复读这册小书我逐渐意识到,也许不单是龙应台一人,几乎所有那些挥斥方遒的文字背后,其底色都是对人世殷切的爱。无论在表面上如何被人认作是桀骜的,是不屈的,他们都乐于退到一个安静的角落,确认自己和人最亲密的关系,描述自己和生命最微妙的温柔,就像龙应台陶醉于在书中把自己称为“妈妈”。
对于童年这个题材很多大家都写过,但是作为一个成人,以孩子的视角来写龙应台却是第一人,读这本书我能够感受到妈妈对于孩子的爱,以及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自己的责任。在书的封面有这样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花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孩子的思想是这个世界上最纯洁最好的事情,他们对于世界的探索总是会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他们的成长对于我们来说本身就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书中有这样几段话,第一段是“孩子将我带回人类的原始起点,在漠漠穹苍和莽莽大地之间,我正在亲身参与那石破天惊的‘创世纪’”;第二段话是“我的母亲也曾经坐在草地上远远地看着我爬行吧?现在,母亲的手背上布满了老人斑,那只曾经牵过我、抚过我头发的手。生命的来处和去处,我突然明白了,不透过书本和思考,透过那正在爬的孩子。“;第三段话是”脚踏车经过一片花开满地的平野。将车往草地上一倒,就坐下来,蒲公英年年都有,孩子那样幼小却只有一次。“母亲与孩子之间永远都存在着付出的关系,看着孩子一点点长大,在孩子的童年中有母亲的陪伴是一个母亲最大的快乐,孩子永远享受这来自母亲的爱和呵护。
对于已经长大的我们,正在经历着成长的我们,我们正在形成着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现在或许已经学到了很多的大道理和知识,但是我想说的是无论怎样我们始终不要忘记最重要的一点,常怀一颗赤子之心,有时间回味一下我们曾经美好的童年,那是你会发现一些美好但却被我们忘记的记忆,重新捡起那些记忆,因为一个人的一生只有那一次,并且那些会是我们这一生最珍贵的东西。
夏天的夜总是很凉爽的,栏杆旁的风很温柔迷人,卧在躺椅上,虽不是竹椅,也很惬意,夜里读书,虽不秉烛,却也生了一份古意。古时候的君子书生很让人羡慕。
我听说看书最难得的是慢读,这种慢是一种几番思虑的求索,新茶换成旧茶的味道一般,不是说无味,是平和了,读书过程是波澜起伏的,在合上书的那一瞬,长舒一口气,站在书外,以静观动,动者也是静的了。
今夜是合书的时间了,龙应台女士的《孩子,你慢慢来》自书中看时,只觉得活泼有爱,自由开放,孩子的故事总是新奇逗笑,引人喷饭的,这书讲述了自己陪伴儿子华安和华飞的成长故事,后文并有两篇华安和华飞关于母亲的回忆散文,书不算厚,却很让人回味,在我的印象中,龙应台是民主自由的卫士,是敢于为公理呐喊的文坛斗士,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者。读过此书只觉得她是一位母亲。像千千万万的母亲一样的又独立于千千万万人之外的母亲。
书中是叙事,叙述孩子小时候的事,简简单单的叙述小时候的事,很少带有直抒胸臆的话,却在字里行间透漏了对孩子顽皮,可爱,天真的无奈,喜爱,欣慰种种生活真实的感情。每一位母亲都经历过的无法言说的感情,所以作者不说这是何种感情,让读者自己体会也是很聪明的。又何必要把说不清楚的话强说呢?你知道就好了,就像郭靖说过:不用说,我和蓉儿都知道的。一句话可顶的千万句甜言蜜语?
龙应台女士的生活散文很散,很自由,很简单朴实,正不是有那种华丽词句的无思想文章,有些文章雕琢得再华丽却总比不上天然的佳作,若说作者写这些文章是为了歌颂母爱,我不敢否认,却更加愿意相信这些只是作者自然感情的笔尖流露,淤积于心,终日似有所怀,酝酿三番而泻于行墨,遂成锦绣,作者写时定然不是苦心竭力,搜词摘句,而是心之所想,笔之所成,自然流畅,沉浸在回忆之中一篇优美的散文便写出来了。这也是可贵之处,如诗一样,任然之气是诗之灵魂,我虽不会写诗却在看诗上有些功夫,其实诸位也很容易分辨哪是好诗,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应酬之作,如杜甫,今我不乐思岳阳,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再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再如月明林下美人来,好诗总是挥洒自如的,读此书便会沉浸在故事中,随着作者的心情波动而动,安安种种可笑可爱的行为仿佛自己见证了一般,这种故事的带入性使读者很享受这篇文章,并且是很自然的,没有什么读者请看,看官细思之类的话,正是文章高妙之处。
一篇结束,发现除了陪作者笑笑之外更有一种作者要传达的哲学深思在言语之中了,比如《龙》,比如《神话。迷信。信仰》这里的作者思考只是点到为之,却给了读者一个线头,指不定能凭着它从水里钓出什么大鱼。作者的思想本就是一个东西放交汇的产物正如华安《放手》中说的那样:她对我一方面极其严格,督促我努力学习,认真做事,一方面又却极其讲究自由尊重和理性思考,读书恰似知人,作者对自由,对尊重的需求和似隐实现的中华文化传统思维在书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是两种教育理论的综合,又是两种对人生的态度碰撞,爱与放手该如何看待,人的一生永远在不停的奔跑,却也需要停靠站,我想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分离的,不似夫妻,爱要结合靠近,爱孩子便教会他独立,自由。可是很多人做不到,华安文中:可是有时候,快快地放手也是有必要的。这句话不能说是对母亲教育独裁的悔恨,只能说是自己懂的了一层人生,也只有站起来的人才知道何为站。
我一向认为那些说出高深莫测的话的人并不一定高深,相反那些说白话的人说的话才更应该重视,那种白话是微言大义,而作者便是通过这些白话告诉着一位母亲和孩子生活的哲学。读此书的意义也就在于知道这哲学,这种哲学我也是说不出来的,也是只有自己知道了才知道的。
站在书外,离开作者的记忆,我看这书封面上的图画,便有了一种寂寞,书的最后华飞写文章都十五岁了,你长大,我也老了,这世间的缘分总是喜欢制造遗憾的,以前只是4感觉花开了,又落去,每一个季节轮回都令人惊喜,现在自己也将老去,那些原本一起看花的亲友都难以再聚多喝一杯。想起龙应台女士的《目送》,更添悲伤,时间是慢不下来的,但怎可辜负,所以不必求时光慢,你慢下来,用慢观快,快者也慢了,再说这世上的花开花落都是很慢很慢的。连夏天晚上的茶也凉的慢,不妨,栏杆旁的风真的又温柔又轻慢。
最近再次通读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发现读这类文字,不适合一口气读完,需要自己静下心来,泡一杯清茶,慢慢品味这样一份美好的感情,体味孩子温柔的成长,让我的心也变得更加柔软。
其实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这本书的封面深深折服,一个大概四五岁的可爱的小男孩独自一人走在金黄色的枫叶铺就的小路上,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那么安静。封面上还有这么一段话: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段话乍一看没觉得有什么深意,但是慢慢品味,似乎还有很多的话,很多的言语,但是全部已经都不重要了,龙应台已经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等待,来欣赏……
作者龙应台一贯以尖利敏捷的文风为世人著称,但她对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那么的柔软,是一个母亲从心底深处流露出来的潺潺溪流,眷眷深情。
《孩子你慢慢来》讲的是龙应台亲身经历两个儿子幼年的成长过程中自己的所感所悟。文字里面的“妈妈”是那样可爱的一个中年女子,在自己的异国他乡,儿子的故乡,用爱与理智抚育上天送给自己“作为一个女人的礼物”,用心地感受生命与这个世界最初的接触,感受它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文字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峰回路转的曲折离奇,但是充满无数的忍俊不禁,无数的温柔细腻。成长,是如此可爱的过程;母亲,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字眼;孩子,是这样的让人心生温柔的物种。
看到封面之初,我没有认为封面及插图跟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才慢慢发现其实每张插图都是真实的照片。每张照片都是那么的温馨,照片中的孩子是那么的可爱,照片中的环境是那么的温馨,有鲜红的花朵、碧绿的草地还有金黄色的落叶。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似日记,又像散文。她记录了孩子的成长过程。随着阅读的深入,自己对书中的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也生出很多的感慨。
作为家长,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成功,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驱使之下,于是就给孩子报了许多的兴趣班,一个周末排的满满当当,孩子累,家长更累。而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不妨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爱孩子是作为父母的本能,但是我们是不是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却是需要我们必修的人生哲学,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人格,也需要和成人平等,拥有选择的权利。在工作之余,抽出一些时间尝试和孩子像朋友一样聊聊天,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更好地去了解孩子,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给孩子多一点“慢慢来”的机会。
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请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孩子,也请慢慢来。我想面对孩子的成长,我缺乏的正是那种理性和尊重,有时缺乏耐心和思考,或许我在今后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路上,不会再对花开满地的田野熟视无睹,选择坐下来,因为“蒲公英年年都有,孩子那样幼小却只有一次。”
我觉得这本书挺适合我来读的,我家孩子刚两岁,我觉得他太调皮了,在学校,我觉得学生们又太笨了,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不会。于是假期里,我决定不管再忙也要把这本书读完,就当是教育孩子的参考。
龙应台是个聪明的妈妈,她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她也是幸运的,在孩子的问题上选择了这样一个理智的做法。《孩子你慢慢来》,是的,慢一点,我们可以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丰盛的礼物。更真切地感受爱,我们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
所有的育儿书都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成长中出现了这样那样让你无奈的事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在面对孩子时,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个折扣。我们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认为他样样都不应该落后,我们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进步,却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义上的退步。
是的,我们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强大,希望他优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烦。却忘记了,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看过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温柔的坚持。是的,我们不要做强人,就让我们恢复温柔的本性,让生命恢复它本来的美丽面目。
《孩子你慢慢来》所包藏的母爱,除了一个母亲能用心感受到,还有任何一个爱妈妈的孩子都能挖掘。我觉得不管是从妈妈的角度还是一个教师,这本书都值得我们去阅读。
《孩子你慢慢来》是一个普通的母亲,用自己的笔记录了两个孩子的成长。很羡慕龙应台的孩子们能在如此亲近自然的环境中成长,自家院子对面住着他们的好朋友,古朴的小城里有大片的田野和麦田、邻家树上有可爱的松鼠和小鸟。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它不是传统的母职的歌颂,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的生活散文。
龙应台是个聪明的妈妈,她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她也是幸运的,在孩子的问题上选择了这样一个理智的做法,《孩子你慢慢来》,是的,慢一点,我们可以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丰盛的礼物。更真切地感受爱,我们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
所有的育儿书都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成长中出现了这样那样让你无奈的事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在面对孩子时,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个折扣。我们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认为他样样都不应该落后,我们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进步,却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义上的退步。我们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强大,希望他优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烦。却忘记了,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看过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温柔的坚持。是的,我们不要做强人,就让我们恢复温柔的本性,让生命恢复它本来的美丽面目。
看着自己渐已长大的儿子,我越来越觉得做母亲是一门学问,一门很伟大很深奥的学问,远远难于做一位老师的角色!有时候很茫然,有时候很疑惑,有时候又沾沾自喜。我想对儿子说,人生的路很长,你美好的人生刚刚开启,让我们慢慢地、美美地、坚强地一起走!
《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适合所有已经或将会成为母亲的人看,它们完全是温情与理性交融、母爱的光泽与孩童的谐趣洋溢的生活散文。诚如封底所言:“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它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它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的生活散文。”
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大人成长的过程。用心的父母,可以从中学会很多东西并获得快乐。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作为妈妈的我们,却总希望孩子能把一切事情做得很完美,以至于稍一出错,就不能忍受。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我们在思考如何培养孩子时,觉得自己被缠上了重重枷锁,束缚的不仅是自己曾经的雄心万丈,还有孩子那越来越脆弱的心灵。在一次又一次的苦口婆心再次无果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换位思考一下:在我还是十岁不到的孩童时,能做得那么完美吗?这样一想,心里就平衡了许多。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我就常常这样安慰自己:“别急,慢慢来,孩子还小!”多一些宽容、多一颗耐心、多一份期待,从心底里说一句:“孩子,你慢慢来”相信结局一定会与众不同!
龙应台是著名作家,她的著作很多《目送》、《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等一些较有影响力,最近,刚刚读完《孩子你慢慢来》一书,感触颇多。
《孩子你慢慢来》写到“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对龙应台而言做一个母亲作为一个女人一生当中的重量是何等的重!
书中以第三人称来叙事,仿佛作者也在和读者一起来打量这对母子的生活常态,你看不到一个母亲面对着你絮絮叨叨那些生活的细碎。华安在玩耍在淘气中认识这个世界,妈妈在做家务在赶稿子在给孩子念书在生气,那些文字最朴实、最细腻、也最简洁地还原了一幅幅岁月画面,几乎取消了一切可能的抒情、感慨、议论、说教,只是干净利落的描述,让你看到,听到,触摸到,然后思考。思考的不是如何如何成才,不是如何如何出众,而是让人思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那些不经意间遗失的细节。它们渺小、无谓,它们太习以为常,太容易被遗忘,可它们就这么漂漂亮亮地给留了下来,写了下来,一篇篇,一幕幕,长长短短,晶莹剔透,甚至不要求情节完整,只要纳依附在事件上的情绪传达出来,就行了。
拜读此书以后,我才深深感受到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万丈深情,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她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字里行间不单单是传统的母职的歌颂,而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的生活散文。
在书中,我发现许多句子充满了爱,体现出龙应台十分爱自己的孩子,因为龙应台以一种母亲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自己的儿子华安教育成了一个“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
《孩子你慢慢来》让我懂得了母爱和做母亲的辛苦。作为大多数母亲都对待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这一点使孩子发生了叛逆心理,而在这本书中龙应台和两个孩子相处十分融洽。作为孩子都有几个无知的要求,比如说要妈妈很温和、要妈妈不打人不骂人、要妈妈不逼自己做不想做的事,这些要求并不过分,但要做到却很难,而龙应台全做到了。此书还告诉大多数母亲,如何做最优秀,最讨孩子欢心的母亲。做一个孩子忠实的观众或者拉拉队员,虔诚的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哪怕不能时刻牵头引领,只能望向他蹒跚的背影而已。
但愿普天下所有的母亲都能平等对待自己的孩子,做一个像龙应台一样尽职的好母亲,满足孩子们那些无知的要求吧,因为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请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孩子,请慢慢来。
将此书献给已做母亲或即将做母亲的您一起分享!体验做母亲的那份喜悦吧!
我是一位幼教工作者,平日里也爱翻看一些和我工作息息相关的报刊书籍,来充实我的专业成长。最近,在空闲时光里我品读了作家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每每看到书中描写对待孩子以温柔,我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扬。这样美好的感情,这样温柔的成长,让我心亦变得如斯温柔。
龙应台一贯以尖利敏捷的文风著称,但对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柔软,是一个母亲从心里流出来的潺潺溪流,两岸风景无有突兀,但美如画卷。故事讲的是龙应台经历两个儿子幼年的成长中的所感所思。文字里的“妈妈”是那样可爱的一个中国台湾女子,她在自己的异乡、儿子的故乡,用爱与理智抚育上天送给自己“作为女人的礼物”,用心地感受生命与这个世界最初的接触,感受他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文中没有跌宕的故事情节,没有峰回路转的曲折,但有无数的忍俊不禁,无数的低回温柔。成长,是如此可爱的过程;母亲,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字眼;孩子,是这样的让人心生温柔……
龙应台是个聪明的妈妈,她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她也是幸运的,在孩子的问题上选择温柔理智的做法。《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是让我们慢一点,再慢一点用心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丰盛的礼物。更真切地感受爱,我们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
相信大家在教育孩子的成长中也出现过这样那样让你无奈的事,但又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在面对孩子时,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个折扣。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认为他样样都不应该落后,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进步,却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义上的退步。
是的,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附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强大、优秀且完美,希望他不要惹麻烦,并懂得你所有的期望。却忘记了他オ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看过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温柔的坚持。教育孩子不要做强人,让我们恢复温柔的本性,让生命恢复它本来的美丽。龙应台看着那个五岁的孩子,用草绳打个蝴蝶结,她愿用一生的时间去等,等他五岁的手指把这个蝴蝶结扎好。扪心自问,我有她那样用一生去等的耐心与勇气吗?
纪伯伦有段经典的话: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这本书对我的感触很深,让我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书中写的看似都是些家常事,但其实,是一个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网络上有句话是说,教育孩子就好比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愿我们都温柔如初,面对幼儿园的孩子,面对自己的孩子,多一些耐心与温柔,让孩子慢慢长大,感受成长的欣喜和温暖,别让孩子成为一只流泪的蜗牛。这些话,愿与各位同事共勉,教育孩子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一起温柔向前!
冬日的阳光浅浅淡淡,透过玻璃窗,洒在桌上干净柔和。路上行人不多,偶尔会从附近传出几声鞭炮响,节日的城市没有想像中的喧嚣。儿子趴在书桌上写作业,我倚在桌边,展开书,心也安静下来。今天要读的,是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
这是一本记录作者龙应台的两个孩子成长的散文,平凡的事件,浅显的文字,展示着孩子的天真与母亲的欣喜。印象中的龙应台是《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急公好义、言辞尖锐,为社会文明振臂疾呼的女中豪杰。而这里的龙应台充满母性的温情,活泼温暖的语言,还原出一幅幅温馨的亲子画面。让读者看到、听到、感受到,然后若有所思。
在教育孩子方面,她有自己的方法。她用母爱引领孩子认识世界,随时随地耐心地教孩子认识自然万物——天上的云、地上的花、路上的车……她和孩子们一起救出落难老鼠、照顾阳台上的“客人”、放飞蜻蜓……她用身教告诉孩子要善待生命,热爱自然。孩子的教育任重道远,做母亲的有时也有迷惘:要不要让孩子接受中国文化的传统教育?怎么跟孩子解释“神话、迷信、信仰”的不同?怎样给孩子讲《水浒》中的好汉行为?……母爱渗透在生活中的细微处。母亲在耐心地付出,安静地等待孩子的成长。因为她懂得:爱,首先必须是对幼小生命的尊重,而尊重缘于平等。因为她懂得:他的名字叫做“人”。也因此,她会考虑孩子的想法,哪怕孩子还很小;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不会去简单粗暴地指责……这个伟大的母亲,不露声色地给了孩子——善良、正直、诚实、担当……
“有些经验,是不可言传的。”慢慢来的或许不仅仅是孩子,或者说我们还都是孩子。慢慢来,因为成长需要时间;慢慢来,因为享受和品位也都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