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白鹿原》读后感精彩10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白鹿原》这本书所讲述的故事背景是在清末到解放那段动荡的历史中,以陕西渭南一带的白鹿村为故事发生地,细腻地反映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书中虽然以战乱的年代为历史背景,但却没有花大量篇幅去写战乱中的悲苦生活,而通过对个别人物细腻的描述体现了出来,在表现整个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之外也表现出了大西北农村的祥和。
书中以描写白嘉轩作为开场,他娶了六房女人都不明原因死了,没有留下后代,村里人都认为白嘉轩有克妻命,女人不能给他做媳妇。白嘉轩是贯穿小说始末的线索人物,他是中国式家长、族长的典型代表,他光明磊落一生不曾做过一件见不得光的事;他老实本分,坚信自己老老实实做农活,无论是谁上台都不会为难庄稼人;他隐忍坚强,一生遇到许多坎坷,即使经历死了6房老婆以及自己悉心栽培的族长继承人堕落这样的大事,他依然能够平静面对;他公正无私,自己的儿子犯了错,他也强撑着实行家法;他仁义宽厚,对待长工鹿三如同家人一样,灾年荒月他仍然留下鹿三继续熬活;他甚至以德报怨,黑娃做土匪后让手下打折了了他一直硬挺的腰,而黑娃遇难时,他还是果断的要求儿子白孝文救黑娃。他的身上仿佛具备了所有中国传统美德,可是正如黑娃所言,他的腰板太直太硬了,以至于保守固执。他反对儿女读太多书,他从骨子里反对一切会打破《白鹿原》平静生活的事情,他一生都在努力维持白鹿村的平静与秩序,从不会被潮流冲昏头脑,但是他如同千千万万个中国式传统家长一样,无法阻挡历史的滚滚洪流。
看小说中描写的每个人物,都会感慨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白嘉轩在取到第七个老婆的时候才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他的大儿子白孝文一直被他看好做族里的继承人,却因为被他人陷害和自己立场的不坚定沦落为被人耻笑的对象,在他对生活完全绝望时他家的长工却惊醒了他,让他再次走到别人的前面,加入国民党,在看到共产党即将胜利时,又转向投靠了共产党,以至于到最后通过各种手 www.jingyou.net 段做了一县之长,尽管他的品性让人所不耻,可是生活就是这样,瞬息万变。二儿子白孝武似乎就平淡多了,顺了父亲的教导,成了族里的继承人,凡事都和父亲一样,稳重中有点迂腐。值得一提的是白嘉轩的小女儿,也是他的宝贝,从小被他宠坏了的白灵,他没有像他的三个哥哥那样听从父亲的教导,而是选择了自己的生活,小的时候就选择了和男孩子一样去读书,由于父亲的疼爱,她没像其她女孩子一样学习针线,而是走进了学堂,当她去了一次城里的姑妈家时,才发现外面的世界才是她想要的生活,于是又再次毅然的选择去城里上学,在接受了新思想后,她加入了国民党,但在工作中又发现了共产党才是她想要的,于是又再一次毅然弃“国”从“共”,与此同时,她的恋人却与他背道而驰,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她放弃了自己的爱人鹿兆海,选择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鹿兆鹏,尽管到后来她成为了革命的牺牲品,但她的一生却是为自己而活,活的是那样的精彩。
通读整篇小说,给我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只要心怀希望,一切都会好的
白鹿原上,白家兴旺过,鹿家兴旺过,但好景都不长,跌下去,又起来,起来又下去。白鹿两家三代人被命运在砧板上无情地反复敲打。我们无法预料到不幸什么时候会在什么地方降临到什么人身上,所以,自己不论什么时候,都别悲观,也别骄傲,只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坚持下去,就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活得好,是祖上有德,自己运气好;活得不好,是时候没到,自己还要再加把劲儿熬一熬。人的一生漫长得很,一时得意、一时低落,千万不要把一时的状态当成永恒。对人生的态度,在困难的时候要能坚持得住,在得意的时候要沉稳得住,不要被表象迷惑。
二、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但也要坚守自己的原则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有思想,人在思想和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尊重高位的人,也尊重卑微的人。地位卑微的人,同样需要尊重,我们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每个人可能会因为财富、机会等在某些方面比其他人差一点,但是时间能改变一切。即便是打了一辈子长工的鹿三,还生出了一个将来当保安营营长的黑娃一样的儿子来。地主白嘉轩的儿子,也有卖房卖地半死不活的一天。世界是多元的,不要把人看死了,这等于自断后路。这样的后路,眼前可能不需要,等到真需要的时候,已经晚了。
小说中的朱先生读圣人书,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立志学为好人,又不拘泥于圣人之言,在混乱不堪的世界中,既不随波逐流,也不拘泥死板,不论世事怎么变化,总能找到自己能做的事情,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低调而不骄傲。管你张县长李县长,共产党还是国民党,他有他的抱负、理想与信念,成败不萦于心,不媚俗,不庸俗,光明磊落。同时,在生活面前,他有血有肉,有男人的骨气,又不失情调,这就启示我们不论身处什么世道,遇到什么样的人,都要坚守自己的原则。
我以前看过这本书但忘记了很多,这次又重新看一遍,我非常喜欢看接地气的书,此书就是描写原上普普通通的人,特别是对男女之间的关系描写得很生动,我没有感觉不好意思就像人们吃饭一样的平常,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作者笔下的各种各样的人物,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怎么就从女权演变成男权,众所周知这虽然与男女的身体构造体能~~有关,但这其中不乏女人自己瞧不起自己有关呢?
我始终疑惑为什么女人自己都要重男轻女呢?纵观我的母辈为什么要轻贱自己,还要连身边的至亲至爱一起轻贱呢?是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所致还是言传身教不得而知。
不仅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这样,社会妇女地位不能提高与女性自身有百分百的关系,女人一边口口声声讨伐要提高地位,一边所作所为又是~~,我就不明白了,真想跳进老祖宗的脑袋里一探究竟,其实还是自己自轻自贱导致问题根本,这男尊女卑的格局何止白鹿原~~。
鹿兆鹏的结果是什么?鹿子霖一辈子昧着良心作孽作恶,看到同类坏人田福贤等人的下场吓得变成疯子,有灵性的灵魂被抽走,生不如死,屈辱孤独地死去,这结果真叫人拍手称快。而跟鹿子霖一类人的白孝文最后却妥妥地当了县长,有点让人不能接受,更能让人接受的还是鹿兆鹏来当这个县长,即能满足人们对于好人有好报和他为革命奋斗一辈子应享受这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的愿望之外,又能满足人们对于白鹿原的劳动人民能够摆脱一直以来受清廷政府和民国政府腐败官员压榨的局面,从而有一个好领导带领他们过上好日子的殷盼。然而鹿兆鹏却疑似为革命捐躯或者有其他的不明下落了。
不禁让人产生遐想,总希望他一切安好!或许他们的结果大概是作者想传达读者一种前人作孽,后人遭殃,前人积福,泽荫后人的因果报应的思想吧。小说描写的人性阴暗面的种种不堪,恰恰映衬出白嘉轩、朱先生等人的精神更加珍贵,使得豁达大度,嫉恶如仇,低调朴实,有责任感和有可为有可不为等等这些精神品质熠熠生辉,而白嘉轩以及朱先生的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正是我们应当从文中汲取的精神营养!
“给事物贴标签不是错,贴错了才是错。”——某同学
我起了一个很大的标题,可我并不打算对标题里的这些词汇进行阐释和分析——我没有答案,只有问题。
这都是源于和班座的一场对话。
一个半月前,班座突然向我推荐了《白鹿原》。这并不值得称奇,从《百年孤独》起,班座向我推荐过很多作品。可这却是我印象中的第一部,让班座说出如此多的赞美之词的小说。
讲实话,我原本并不喜欢《白鹿原》,因为我把它划归于乡土文学。这样归类也许有失偏颇,但持这种看法的必然不止我一个。
我不喜欢乡土文学,以至于莫言的书我一页也没有翻过。可鲁迅和萧红的作品,我却又很喜欢,这种矛盾我自己也无法解释。所以在班座对《白鹿原》几番称赞之后,我还是打开了这本书。
不同于我,班座对它的定位则准确得多——现实主义小说。班座说,“白鹿原感觉是全面的对时代的描写,有俯瞰的高屋建瓴的感觉。“他说,“白鹿原不以塑造正面形象为目的,这让它可以淋漓地描绘出来人性的善恶。里面的人都有善恶两面,而且很多直言不讳的批判。”
我盗用了班座的评价把它们写在这里,是因为我大概是写不出这样的书评的。因为相比于这些,我似乎更在乎那些人——白嘉轩、仙草、田小娥、鹿子霖……而这,恰恰与班座的关注点背道而驰。
我一直有个疑惑,我看书的时候到底在看什么呢?直到看了班座的这番话,也许我才从对比中找到了我自己的位置——是人。相比于班座对历史和社会的俯瞰,我的眼光似乎盯着的是一个个的人——这更聚焦,也更狭隘。
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我对乡土文学的不喜——更准确地说,我不喜欢的,是作品里对人的刻画。直至读完整篇《白鹿原》,我没有改变我的态度。书里的每一个人物,似乎都有善、有恶,有闪光点,也有短处,可我却一个人都不喜欢。也许唯一让我觉得有些“可爱”的人物,是惨死在窑洞里的小娥吧。
为什么呢?我也会问我自己。这时候我才会想起我问班座的那个问题,“人是工具么?”
也许这个时候,有人会想起康德的那句名言,“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可是,然后呢?如果这就是历史,我们真的可以挣脱时代的枷锁么?
你我,除了承认自己的渺小之外,还能做的,又应该是什么呢?
这是我在灵魂穿越里感悟到的震撼!我在白鹿原上独自行走听那古老而遥远的地方传来血液澎湃的声音!历史在尘封下有多少精彩我们又知道多少?!走在冷风中步子却是这样的沉重,一支笔居然撬动了一个时代!!!
白鹿在把这个时代踩踏,血脉喷张着轮回之间的演艺。人,匍匐在利益的脚下却又在追寻着道德领地的丰碑!这是不是虚伪,这是不是自欺欺人。其实就是为了把心灵安慰,谁也在躲避着内心深处的谴责,谁又肯轻易放下那虚无缥缈灿烂辉煌!耻辱如果不被发现也是可以转变为战胜对手的力量,幕后的故事也就不会像台前表演的那样清新芬芳。一支笔的力量就是这么巨大,支撑起一个世界,又在撕裂一个时代!!!
一篇中篇小说《蓝袍先生》激起了陈忠实先生创作《白鹿原》的欲望。而这部《白鹿原》被评论家誉为一部渭河平原近现代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
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以凝重而不乏诙谐的手法讲述了一个从清末以来一直面临社会变迁的冲击的古老大地白鹿原以及那些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故事。性格复杂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多姿多彩的风土气象,令人震撼,让读者不禁去探索那个年代的渭河平原厚重的历史。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莫过于白鹿村族长白嘉轩,白家小女白灵以及白鹿书院的朱先生了。
作为白鹿村的族长,白嘉轩始终坚守族规,公正不倚。对下任族长候选人白孝文与田小娥私通,触犯族规,他并未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而有所袒护;面对黑娃重归族里,即使他曾命人打折自己的腰,他也毫无犹豫地同意了。他重视良好乡风的培养,命人将刻着《乡约》的石碑安置在祠堂门口以教化族人。可是,他的身上还带着浓浓的封建思想的烙印。他不允许家人与革命势力有所牵扯……白鹿原上,白嘉轩身体力行得维护族规,白嘉轩,融于白鹿原的血液中。陈忠实曾写道:白嘉轩就是白鹿原,一个人撑着一道原,白鹿原就是白嘉轩,一道原具象为一个人。
白家小女白灵犹如她的名字一样,犹如一只精灵,在白鹿原上穿梭。她活泼热情,敢于为自由,为民族的解放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面对父亲的阻挠,她从不屈服,她以民族事业为己任,这是革命年代的热血儿女。然而这样可爱的人却最终死在同志的猜疑中,不得不让人为她感到悲惋。
同样,还有这样一种人,他身临世俗,身上却始终环绕着清流之气,淡泊志远。朱先生便是这种人,曾有众多权贵请他担任要职,即使金钱名誉唾手可得,他也丝毫不为之所动。可也是这样的若仙之人,心怀民族大义,在国家危亡之时,敢于投笔从戎。
《白鹿原》犹如一部史诗,它将中国从清代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沧桑巨变浓缩在白鹿原这片宽厚的土地上,也将农民对土地那种朴实而美好的深厚情感缠绕在文字间。
这是一部家族史,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又何尝不是一部民族史呢?它所反映的时代变迁正应引起我们对国家,对民族,对地域历史的重视和深思。文字:康田英
白嘉轩终于娶了他的第七房太太——仙草,至此,他的婚姻算是落下了帷幕。但是命运艰涩的味道却并没有远离喉咙,尤其是在闭塞落后的生活环境里。在接连迎接了两个儿子之后白嘉轩为他的第三个儿子取名为牛犊,这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富有健壮气息的两个字无非是充分展现了白鹿原的地理文化,牛犊之前,“仙草按照每年一个或三年两个的稀稠生过三男一女,全都没有度过四六厄运就成为鹿三牛圈里的鬼。”对这些还没养成的孩子来说死亡或许是他们的解脱,因为生前遭受了极端的痛苦,白嘉轩的母亲,白赵氏,那些鹿三牛圈里的鬼的奶奶,看见自己孙儿翻调白眼的时候就拿一撮艾叶在手心捻成短短的一柱,栽到孩子的脑门,用火点燃,待火势燃烧至皮肉发出刺鼻焦臭之际又把同样的艾叶栽到两边的脸颊,直到烧出两块黑斑为止。
很显然,这并不能阻止死亡的脚步,却暴露了白赵氏的无知,一种值得深究的无知。无知可以被应用在很多的场景里,最常见的却是对生命的戏弄和对自我的肯定。白赵氏相信燃烧的艾叶可以救赎生命,但却是让自己的孙儿带着切肤的痛苦和脸上的疤痕离开了他还不及看一眼的白鹿原,还有什么有比伤害生命更卑劣的行为吗,尤其是以爱的名义进行伤害的时候完全有了推脱的理由和借口,也掩盖了想要企图控制的欲望。这不仅会造成伤害,还会让人觉得恐怖。无知虽说只是一种存在,但却会表现出两个不同的层面,一个当然是无意识,“不知道”,另一个则是“充满信仰的虔诚”,它们都会把伤害进行到底。日剧《咒怨》和韩剧《救救我》都完美诠释了这两个方面,以佐伯俊雄为代表的小孩子无意识无底线的操作阴影了大多数人的童年,多少人到现在都对打开柜子望而却步,不只是我,或许你也还记得站在仁科理佳床边的俊雄,对吧。.。.。.韩剧《救救我》则是虔诚的邪教题材,因为“邪”,所以荒诞、离谱、匪夷所思,但因为是“教”,人们却都心甘情愿,笃信不疑的践行着邪教的一切教义和宗旨。谁又能说这不是无知惹的祸呢?
如果说对生命的戏弄表现出的无知属于行为上的伤害,那么对自我的肯定暴露出的无知则是从内到外都透露出愚蠢的味道。对自我的肯定主要是源于对知识的掌握,它给我们一种错觉,让我们误以为自己的控制欲达到可以随意调动的程度,以为自己的理性可以去对这个世界做“整体设计”。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专门写了一本《致命的自负》来探讨这种现象,他在这本书中说到,理性的自负之所以致命,是因为我们很难逃脱一种诱惑,就是想用理性去做整体设计。因为这给了我们一种期望,用整体规划和征服现代社会的高度不确定性,以及它带来的焦虑和不安。但是,这是一个虚幻的期望。哈耶克在书中告诫我们说,人们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人类的必然无知”。这不是说人类什么都不知道,而是强调人类的知识总是有局限的,必然包含着无知的一面。事实的真相永远不止一面,我们透过感官获取的往往只是其中一个视角,说到底也只是“一鳞半爪”的片面见解,如果紧握住其中一面不放的话那么无论走到哪里,脚下的土地其实都还是白鹿原,你和我和白赵氏也都没有区别,不知道又会把新薅下的艾叶贴在谁的脑门上。
在一只飞舞跳跃的白鹿精灵下,白鹿原就这样神秘地展开了。
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没有太多深意的词语,以它最真实朴素的笔法给人深深一颤,不得不信服。这里是一个封闭的地区,有他们自己的信仰,这里的人都很真诚善良。他们是地道的农民,秉承着“民以食为天为天”的原则辛勤耕耘。
素有“仁义村”的白鹿村是故事的起源,讲述了白、鹿两家的故事。我喜欢“直腰板”的白嘉轩,作为白鹿村的族长,他一生无愧天地,只要求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待人全凭“真心”。即使后来腰板遭遇重击依然可以做到不坑一句,却在瘟疫差点夺走他妻子的生命时留下了眼泪。
在这里我看到了浓烈团结的气氛,每逢喜事都可以听见鞭炮,唢呐声;遇到丧事大家则一块儿帮忙整理后事;让我最记忆深刻的是,无论召集族人的次数多么频繁,大家都会准时来。最单纯朴素的人们,以一个最原始的人模样创造生活;他们谨记祠堂的祖训,以一个典型的农民模范来教儿育女,并以此为荣。
白、鹿两家每一个人都有传奇的一生,书中都详细地记录了他们的成长点滴。可未曾想过原本安分古老的白鹿原却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风暴,新生的痛苦再次敲响了危险的警钟。经历过饥荒,经历过瘟疫,哪怕寸草不生,族人先后离世,白鹿原依旧在那儿。而他们的子女却因卷进后来的风暴,无法自拔,并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不安分的黑娃和听话懂事的白家兄弟从小就是玩伴,长大后却截然不同。本该接任下一任族长的白孝文因为接触了田小娥这个女人而改变了命运,他开始变得堕落,并染上***。随后却振作起来终有一番作为。而长大后的黑娃曾当过土匪,后继续随鹿兆鹏投入革命,虽结局悲惨,却学为好人。
而革命中的爱情经历过生死和风雨的考验,显得格外珍贵。白嘉轩之女白灵先后遇到鹿兆鹏、兆海二兄弟,因为不同的革命信仰而放弃了鹿兆海。而从小就主张自由婚姻的鹿兆鹏却把漂泊的心停留在了白灵身上。他们的爱情浸透了革命,感人肺腑。而白灵最终因被误以为是奸细而活埋。一个有着新思想的女性就这样离开了,我想那个时候就算白嘉轩再狠心也终究会心疼。
作者用了一点神秘的神话色彩,引申了田小娥的故事。她被鹿三打死后阴魂不散,变作厉鬼附在鹿三身上并引发了骇人的瘟疫,最终被镇压在塔下不得超生。
而另一个神奇人物——朱先生,他被誉为“圣人”,圣人和凡人的区别就在于圣人能做到凡人口中不能做到的事。满腹经纶的他一生满腔热血,世事看得极透,深受人民的爱戴。料事如神,哪怕最后的后事也料想到了。
白、鹿两家最终的结局也已成定局。似乎所有的事物都按照原定的轨迹发展,谁也不曾打破谁。
故事曲折生动,深深拨紧着我的心,似乎下一秒就会被震惊。
不知不觉书签已经停留在了最后一页,阳光洒在书页上闪闪发亮,我的眼前又浮现出了一个老人的身影……
“人行事不在旁人知道不知道,而在自家知道不知道;自家做下好事刻在自家心里,做下瞎事也刻在自己心里,都抹不掉;其实天知道地也知道,记在天上刻在地下,也是抹不掉的。”
这句话出自《白鹿原》白嘉轩的口中,所讲的人正是鹿子霖。白嘉轩认为做人就是要行的端坐的正,像鹿子霖看似他的一些不义之事包裹得好好的,实际上哪有不透风的墙,总会有风言风语传出。就像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虽不可一概而论,但也是可以借用比拟。
这本书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白嘉轩,不仅是因为他是本书开篇的人物,更是因为我认为他身上所具备的那种通透,“固执”的特性,及其为人处事都是令我敬佩的。白嘉轩身上继承的是白家固有传承的讲规矩,以规矩立人、治家、处事,由此无愧于人,更无愧于心。即使他挺直的腰杆被黑娃的一句话打弯了,但他仍旧坚守自己的原则,甚至越发重视,在当时的乱世以“规”保全了自己和家人。
其实在很多乡村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乡约,只是世事沉浮,不觉流失了。而白嘉轩以身作则,顺利地将白家的家风传承下去,让后人受益。
在当今的年代,我们宣扬要树立家风,那怎么才算好的家风?怎样才能将家风传承下去呢?我想还需要历史的浸润,一代代学习传承,从书中,从长辈身上。我们可学习的渠道颇多,就像前文提到的那句话,也会令人颇有感悟。
看到最后,鹿兆鹏执其信念奔波一生,从未明媒正娶终了也没归家入祠堂;黑娃土匪头子走天下又成为朱先生得意门生,却也世事难料为小人所害;兆海留下的儿子莫不是一生挚爱灵灵与大哥所生;鹿子霖秉持家法与自己较劲最后逼死自己生不如死…
白鹿原五十年兴衰,国家五十年浩荡被陈忠实老先生汇聚一起,真正洞察世事的莫不是老先生了吧。读完五十万字白鹿原,也略有所想:
甭管王朝更替、世事兴衰、家境变更,何必与名利相争,旁人相争,又何必同自己较劲呢?最后落得鹿子霖一般生不如死的下场,实在可惜。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欺软怕硬放之四海而皆准。不求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但求洞明世事,以德报怨不与纷争。
正如朱先生所说:读书原为修身,正己才能正人正世。
“学为好人”,与世无争。我虽做不到先生那般世事精通,预测未来,却只求此生能如白嘉轩一般洞明旁事,明事理,虽无大家家法,却能秉持信念,踏实做事,不与纷争,活得这般光景才算舒坦。
正如古人所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或许今天才知其意,倒也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