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的另一大魅力就是书中有大量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宗教典故,而作者所用的叙述手法更是让人又爱又恨。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关于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范文优秀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完《百年孤独》觉得这是一部讲述孤独的书。加西亚。马尔克斯,他用想象力构建的名叫马孔多的奇特小镇鲜活地呈在人们面前,从一个家族传奇色彩的兴衰史映射出穿透了人类从洪荒到繁荣从愚昧到文明都永远无法抹去的烙印--孤独。
一个家族中整整七代几十名成员,却循环反复只用五个名字来命名,几乎几十名成员终年做着相似的事来打发时间,仿佛时间在那儿定格成了一个圈,重复,轮回。每天只做两条金鱼的奥雷里亚诺上校,当积攒到二十五条时又重新放回坩埚中熔炼从头开始;把自己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到死去的阿玛兰妲;躲在房间中足不出户研究吉卜赛预言家梅尔基亚德斯的手稿直到老死的何塞·阿卡迪奥第二……他们内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孤独,只能寻找排遣各种孤独的方法来慰藉自己。
时间的孤独,使爱情,成为这个家族难以想象的奢饰品,他们或许有过短暂的冲动,或许有过倾心的告白,或许有过不懈的追求,但最终都会被命运的铁腕所扼杀,埋葬在苦闷的土壤中。
如书中的一位女性人物--阿玛兰妲。阿玛兰妲几次站在幸福的门外,只消轻移莲步便有唾手可得的安稳日子,然而她没有,这并不是她自己选择的拒绝,而是对自己的巨大的不信任感,以及对幸福的不安全感,早年那个会弹自动钢琴的小伙子更是因此就此了断性命。她在对幸福的追求和胆怯的两极中,选择了孤独。
当布恩迪亚家族中的一人破译了羊皮卷“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被蚂蚁吃掉”,当最后那场飓风袭向马孔多,经历了整整一百年孤独的布恩迪亚家族也随着马孔多孤独的消失在飓风中。
说到孤独,不仅存在于书中。其实,它无处不在。不管你是开朗的还是忧郁的,你都无法逃避。像《百年孤独》中用各种或极端或疯狂的方式来逃避,却被孤独笼罩;或像《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那个老头坐了一辈子牢,出狱后却因孤独选择自杀。孤独就像隐藏在体内缺少抗体的细胞,它是身体的而一部分,无法抗拒,也无法逃避,甚至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段还会扩散蔓延。即使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灯红酒绿、喧闹繁华的现代都市,我们总会在某一时刻感受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孤独。
孤独是万种思绪,是愁心的,痛苦的,是颓废的,是磨人的。但经历过,承受过巨大的痛苦与孤独的人,是最有能量的人。司马迁遭宫刑,但他能忍受孤独和痛苦,最终成就《史记》;沃尔特·迪斯尼为了创作一个卡通角色,他把自己关在一个暗无天日的房间中,生活贫困且无人问津,只有老鼠和无边的孤独与他为伴,但最终他忍受了孤独创作出了大名鼎鼎的卡通人物——米老鼠。
智者说:“要成功就要耐的住孤独”。当你沉浸在孤独,勇敢的面对它活得孤独却不孤独地活着的时候,孤独的烙印就是你荣耀的印章,你就是它的永恒!
用了半年的时间,终于把这本著作读完了,掩卷的那一刻,我闭上了眼,感觉孤独就在眼前,如水般流过布恩迪亚家族上百年的兴衰史,似荡气回肠,又难免压抑沉重。
这真不是一部易读好懂的书,而且,也不是什么环境下拿起就能立即读得进去的书。我起初是在半年前利用繁忙的工作之余阅读,却发现自己很快迷晕在布恩迪亚家族那长长的而且不断重复的名字里,弄不清楚每个人的关系,于是放下了;第二次,是在周末的时间读,却发现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放松而这本书并不是让人放松,于是再次弃书;第三次,也就是最近,当我开始在简书上用文字安放我那不断流逝的光阴时,我重读了这本书,却发现拿起便不想放下了,我不知道是孤独让我着迷,还是我需要孤独,总之,那些如裹脚布般又长又臭的名字,那些或晦涩难懂或虚幻夸张的情节,已不再是障碍,我不自觉地沉浸在布恩迪亚家族百年的历史中,无法自拔。
原来,孤独,从来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永恒的宿命。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如疯子般沉迷于或科学发明、或重振家族、或战争、或情欲等等等等,无不终是从孤独中来到孤独中去,所有的一切,只为证明不过是一系列无可更改的重复。
作者对人物性格、行为的细致描写,让人物形象生动跃然于纸上,你会深深认可,这样的性格即指向这样的一种命运与结局。夸张的虚幻的手法,突显了大时代背景下,马孔多百年的变迁,反衬出其中的人们如何用各种命运抵抗及拥抱那如影随形的宿命般的孤独。
最令我感慨的,是布恩迪亚家族曾经何其兴盛,不论是人丁还是各方面,每个人都似乎肩负特有的使命执着地忘我地在实践自己所认为的价值,可到最后,经历岁月无情的洗礼后,却变得那样的破败不堪,大宅成了蚁虫的归宿,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最令我叫绝的片段,是描写费尔南达抱怨丈夫及生活的那段,洋洋洒洒两页纸,用尽各种抱怨的词语概括一个传统、保守的女人对抗如疯子般的布恩迪亚家族的过程,最后抱怨声在丈夫摔光家里值钱的家什后嘎然而止,读来真真十分过瘾。
最令我感动的人物,是这个家族活得最长的顶梁柱——乌尔苏拉。虽是一个矮小的女子,却肩负着保持家族传统,维持家族兴盛,用无限的精力,永不放弃的精神,与大时代抗争,与家族的疯子特质抗争,与百年的孤独抗争。人们说这是一部没有爱情、亲情的浪漫主义小说,可我想说,我能感受到乌尔苏拉对这个她口中的疯子之家那无比浓烈的爱,是爱,让她与孤独和谐共处百年,即便在失明的日子,仍然无畏地与黑暗抗争。
如果你正在品味孤独,如果你渴望与孤独和谐共处,如果你正肩负个人或家族使命负重前行,相信这会是一本你需要的书,值得读N次,我相信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起初马孔多是一个没有死亡的地方,每个人都孤独的活着。后来死亡经常发生在那里,发生在那些拥有或者渴望情感的人身上。似乎生活在马孔多的每一个人都生来孤独,一路求索,结果却是孤独地走向死亡,而死亡是他们摆脱孤独的唯一方式。
用书里的意思讲,死亡是来自圣母的救赎。
这个家族传承了七代,孤独了百年。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在被蚂蚁吃掉。
智者死后忍受不了孤独,于是选择复活,最终在羊皮纸上布下布恩迪亚家族孤独百年的预言: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在被蚂蚁吃掉
丽贝卡杀掉了她的丈夫,从此再未踏出房门,守寡守到死去。我不明白她为什么会痛下杀手,难道是为了孤独的守寡?如果事实如此,那实在令人不寒而栗,竟然有人为了孤独的活着而杀掉自己的爱人。
美人儿是个纯洁无瑕的绝世美人,所有男人都愿意为了她去死,但她却嘲笑他们是傻瓜。最终美人儿的肉体和灵魂一起升天,但并不让人觉得遗憾,因为世界上本来就不可能存在这样的人。
阿玛兰妲白天织她的寿衣,到了晚上又拆掉,只为了坚守孤独。而她的宿命却是在织好寿衣的时候死去。似乎死亡才是解脱,她却靠重复织寿衣顽强地与死亡对抗。
布恩迪亚第一代死后未能长眠,他的鬼魂永远站在栗树下观望他的后代。看吧,孤独的人死后依然孤独!
保守派坚守孤独,自由派妄想摆脱孤独,但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战争到最后也没有结果。我想哪怕继续争斗几亿光年也不会有胜负,因为总有人逃避孤独,同时又总有人享受孤独。
乌拉苏拉在雨季里许诺雨停了就去死,于是那场大雨无休无止地下了三个月。在等死的日子里,她缩小成婴儿大小,沦为第六代孩子的一个玩具,每日被拖在地上在屋子里跑来跑去,甚至在她的脸上涂上厚厚的胭脂。
书里唯一算得上爱情的一对情人竟然是第六代奥雷里亚诺和他的姨妈阿玛兰妲·乌尔苏拉,这份幸福以阿玛兰妲生下长着猪尾巴的孩子后大出血而死为结局,终于宣告结束。
羊皮纸的预言被这个家族破解了百年,最终的答案却告诉他们,这个家族存在的意义就是孤独百年,然后孤独的走向消亡。
当第六代终于破即可预言,整个马孔多被龙卷风侵袭,从此不复存在。哪里的所有事物都消失不见,但孤独被永远地留下。
读完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家族的每一个人都是没有感情的怪物,他们可以随便忘记任何一个人,直到被遗忘的人死去,然后十分荒谬的为死去的人守几天几夜的丧。好像每个人都不在乎他人的存在,一门心思的干自己的事情,或者说,一门心思的在孤独中等死。用书里的一句话概括再好不过:世界是身外之物。
一个人生在世上,必然是要融于世界万物,如果世界是身外之物,那的确像是为了等死而活着。这是我最大的心得体会。
生而孤独,死而孤独。孤独的人读了赞颂孤独,不孤独的人读了庆幸不孤独。
不知道这是不是马尔克斯写这本书的万千理由中的一个。
《百年孤独》在大学的时候在图书馆读过几页,但是死活读不下去,就这样一搁浅就是五年,五年后再翻开《百年孤独》发现自己真的很孤独。百年孤独,七代人的百年孤独。
上大学时,因为我们法学班的课程里有一门必修课叫经济法,有幸结识了经济法老师,她是复旦的高材生,曾留学于美国,偶尔上课的时候会给我们讲她个人的经历,她无意中说过的话给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种下了一颗种子,她是我们心目中喜欢的老师的样子。
她讲国内那薄薄的翻译本没有全面展现百年孤独的魅力,当讲到她有幸在美国买到了厚厚三大本的英文版的那种欣喜,那个眼神我至今也忘不了,就这样在我的心底留下深深的痕迹。
她鼓励我们每个人有机会就出国门看看外面的世界,而我们也一直在努力看外面的世界。
近日想起她的话想起她的事。终于《百年孤独》又到了开封的日子。
开篇先摘录一部分《百年孤独》多年以后体: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在这张唯一的全家福照片上,奥雷里亚诺身穿黑色天鹅绒正装,夹在阿玛兰妲和丽贝卡中间,那倦怠的模样和深邃的眼神与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时一般无二。
那个慢无尽头的夜里,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上校追忆着在阿玛兰妲缝纫间里度过的那些一去不返的午后时光,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则苦苦挣扎了数小时,试图抓裂自己孤独的硬壳。自从那个遥远的午后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他唯一的快乐时光就是在金银器作坊里打造小金鱼的时刻。他被迫发动三十二场战争,打破与死亡之间的所有协定,并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圈里打滚,最后耽搁了将近四十年才发现纯真的可贵。
多年以后,在临终的床榻上,奥雷里亚诺第二将会回想起那个阴雨绵绵的六月午后,他走进卧室去看自己的头生子。
然而一天下午,他好像突然间激情骤至,神采焕发。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阿尔卡迪奥将回想起梅尔基亚德斯为他朗读那一页也不可理解的文字时的颤抖,他自然是听不懂,但那铿锵的音调听起来仿佛教皇通谕的吟唱。
这些多年以后体,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多年以后体。多年以后,面对父亲留下的油菜花田,回想起这里曾经是一片油菜花田。
那个见识冰块的下午,给奥雷里亚诺打开了一扇造小金鱼的门,但终究抵不过被迫上战场的命运,这是多么无可奈何的事情。这与他的初衷大相径庭,那场战争似乎更改了他之前拥有的一切,包括他的精神世界。我们多么希望仍然活在那个见识冰块的下午,但是这样的经历在很多年以后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多年以后的经历,在多年以前似乎一文不值,那些曾经走过的路在当下看来又是何其纯洁美好珍贵。
有这样一句话:“要不读书,要不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我想我的暑假就是这样充满意义。一放假我就开始了自己的旅行,用了二十几天去了国内外三个地方,美丽风景,动人旋律,畅所欲言,说不出每次旅行的意义,却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让我有些懵懂,也许是第一遍阅读的缘故。
它到底想表现什么?作者因本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那这本书的内涵应该很深刻,它到底是什么?一个家族兴衰的过程及结束的原因?还是告诉读者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无法逃避?抑或是拉丁美洲一个世纪的真实再现?布恩地亚家族延续了100多年,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独中,并在其中终其一生。虽然布恩地亚家族历经六世,也有过繁华与鼎盛,但自始自终没有人能逃离孤独。每一个灵魂都在孤独中游荡,家庭成员中没有情感,没有交流,没有沟通与理解。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没有人关心他人,没有人关心身外的世界。他们在自己的世界中忙碌着,却不知道为何忙碌。他们在忙碌中体味孤独,甚至享受孤独,最后在孤独中离开这个世界。
虽然是初读这本书,虽然书中情节琐碎,故事亦魔亦幻,亦真亦虚,虽然还不能很好地把握小说的脉搏,不能很好地领悟它的宗旨,但还是感受到了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之魂,这也应该是书中马贡多小镇的孤独,是哥伦比亚的孤独,是拉丁美洲的孤独。读着它,总是不由自主想起《红楼梦》,想起它的繁华、热闹,但这繁华、热闹的背后是否也有孤独在叹息?林黛玉清高寡合的孤寂,贾宝玉享尽荣华的孤寂,薛宝钗圆滑于世故的孤寂,贾元春表面荣华、内心卑贱的孤寂,王熙凤两面三刀的孤寂,贾氏家族表面兴盛、实则腐朽的无奈,不都是真实地存在着吗?不同的著作,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国情,却有着同样的灵魂——孤独。也许孤独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与生俱来的,是永远无法走出的。
似乎有些明白了,也许这本书能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就是它把握住了人性中固有的、却又常为我们所忽视的一种内在情感。人属于社会,有群体性;人又是独立的个体,孤独是存在于灵魂深处的,是我们人性的一部分,它可以让我们冷静,善思,让我们浮躁的心有一份清凉。尤其是现代人,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更应该学会享受孤独,利用孤独。只是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是可怕的,因为它放大了孤独在人性中的分量。它的孤独折射出民族的孤独,地区的孤独。它的孤独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和人为痕迹的,那是特定时期拉丁美洲的孤独,是有害的,是令我们忧虑的。是人们,尤其是给它造成孤独的国家、政治家们应该关注的。
看着书桌上的《百年孤独》,我知道,一段时间之后,我还会再次打开它,细细品味,相信那时自己会有更多的收获
我常常自矜自我喜欢读书,爱好书籍,却又常常在读书时极为偏好,兴起试读名著,却又为那其中的晦涩难懂而撤退。事实上,于我而言,《百年孤独》正是如此。
读过一遍,心头复杂感情简直无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这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什么奥雷里亚诺,乌尔苏拉,阿尔卡蒂奥,本就对各种又长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远之的我,更是读起来费力的将人物与身份对上。最要命的是,父亲跟儿子常常会起同样的名字,让我毫无头绪,一遍读下来,脑子里好像有浆糊,真是一点感想也没有了。
不客气的说,我实在是想着自我还有阅读笔记,才硬着头皮读了第二遍。这一遍,我依旧不懂,却感受到了内心有了什么,咕嘟咕嘟的冒着泡泡。
它看起来那样荒诞,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终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
读书之前教师介绍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正是由此影响。此时我也是切身的体会了。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马贡多礼貌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贡多的繁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因为马贡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贡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可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他的拉丁语,在家人心中只是疯言乱语,几十年后他才在那棵树上死去。
之后的几代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几乎如出一辙的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独、苦闷、猜忌,导致了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
就像奥雷里亚诺,不断的战争,他甚至已经忘记了当初的目的,而是在杀戮,血腥中度过。他的结局停留在小金鱼中。
孤独是感受,孤独又无法感受。
当奥雷良诺参透了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奥秘,一阵飓风将马贡多抹去,从世人的记忆中根除,“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书中如是说。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时那个遥远的下午。”——题记
我始终记得这个句子,即使它短小,可我记忆深刻。这本书开篇就将我带入了一个魔幻现实主义、世界未来和过去之中。这三个画面,庞然纷扰,眼花缭乱。
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的形式创作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现的生活,映射了一片大陆及人民的富足与贫困。这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给《百年孤独》的颁奖词。《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的历史社会图景”的宏篇著作。
《百年孤独》通过革命家总部一家七代人的经历,描述了整个家族百年来的辛酸、荣辱、爱憎、祸福以及文化的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当第七代的继承人被蚂蚁吃掉的那一刻,他的父亲终于破释了梅尔基亚德斯的羊皮卷手稿。手稿内容是:家族中第一人被绑在树上,最后的人会被蚂蚁吃掉。这手稿记载的是布恩地亚的家族历史。在他译完最后一章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将村庄刮走了,从此无影无踪。
像第七代人循环反复的名字一样,循环出现了情节与叙述,整个马孔都被包裹成了一个环形废墟,然而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没有一刻感受到家的温暖——说明这个家庭是分散的。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了情感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参与革命以及反复做手工活、深迷情欲、读书翻译,却始终无法将这些力量集中到一块儿。逃不过家庭分崩离析的命运,仿佛房子只是一个家,一个载体,从不是一个给予人心灵安慰的温暖的港湾。当然,除去贯穿灵魂的乌拉苏拉,所有人都不值得爱或者被爱。他们所做的不过是掩埋自己的私欲和空虚,以致自己活在执拗和孤独之中。
这个不可实现的奇迹和纯粹的现实交错的生活,就是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历史的演变。其中,被隔离在现代与文明世界进程之外的愤怒与恨意,又是拉丁美洲的独特生命力对生命的渴望。这不仅仅是在叙述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的自我反省。
作者是在用一颗悲怆的心灵去拉丁美洲寻找那迷失的温暖和精神家园。如同我们现在,高楼林立,思想多元,但却迷失了方向,成了百年孤独,越来越感到我们那一颗心灵的脆弱。然而真正孤独的不是无助的寂寞,而是停留在人性中的冷淡与漠然。
生命不曾离开,真正意义上的孤独使我们成长道路的失败,最后如你的影子一样,时不时出来提醒一下你我她的存在。孤独的存在或许是为了告诉我们珍惜眼前,体验人生,督促我们:成功要清醒,失败要努力。
抬头仰望天空吧,审视自己,认知社会;拥抱他人,向阳而生!
初次遇见《百年孤独》是在高中时期,但由于学业繁忙,只读了个大概。再次遇见是在中文书库帮读者找这本书,我再次拾起这本书,去回忆,去遇见那些感动了我,温暖了许久的老朋友。
初次阅读,会因为书中的人名而崩溃,因为里面的人名有很多差不多的,一个家族会用一个名字,所以我需要理清人物关系,要不会出现混乱。
孤独,是一个让人感觉凄凉,寂寞的词汇。但是书中的孤独,是每一个人物自己的宿命,是他们在自己世界里守护的执著。在这个家族中,何塞。阿尔卡蒂奥。布雷迪亚和一群朋友创造了一个新城—马孔多,在这里,他整天探究科学和布鲁塞人带来的新奇发明不顾生活,而他的妻子乌拉尔拉是一个坚毅,有活力的人,她开了一个糖果铺子,为维持家庭开支和丈夫研究提供支持。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和次子奥雷里亚诺。布雷迪亚都与庇拉尔。特尔内拉有过情爱,她为他们生下了儿子,一个叫阿尔卡蒂奥,另一个叫奥雷里亚诺。何塞,在马孔多,奥雷里亚诺。布雷迪亚上为自由发声,四处征战,成为了上校,并在多地与情妇生下17个孩子,这些孩子最后都死于暗杀。在上校出去征战,阿尔卡蒂奥掌握了马孔多的政权,实行他的统治,他与一个女孩相爱,在他死的时候女孩生下了双胞胎一个叫阿尔卡蒂奥第二,另一个叫奥雷里亚诺第二这个家族有个奇怪的现象,名字叫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都有自己独特的家族气质。之后这个家族又经历了新生和死亡,在经历了七代以后,在一个预言中结束了这个经受了百年孤独的家族。
我在这本书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孤独相处,“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这段话让我感触良久,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陪伴我们最久的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要学会与自己相处,让自己在每一段时光里,都能发光,都能满足自己的内心对理想的追求。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我们需要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轨迹,让自己的每一天能够都不一样,我们不是一辈子都活成一天的样子,通过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去记住值得记住的日子。
在当下,可能有人追求声色犬马的生活,有人追求声名利禄,而我们要学会找寻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又怎么去实现。在大学生活中,可能有人沉醉游戏,有人醉心学习,有人深陷恋爱,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学会用寂寞来偿还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
可能你会在初读的时候会因为人物关系的复杂,和人物过多而烦恼,但是要坚持读下去。作者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为自由,爱情,亲情而发声,并且你每读一遍都会有有一遍收获。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百年孤独》,可能你会在里面寻找到影响你一生的理念。
没有“序”、“跋”,也没有“后记”,《百年孤独》就这样进入了我的眼帘。不查背景资料,就凭自己的直观来写,如果有一、二个亮点自己也满足了,好在有两位网友看过此书,可以作些交流。
摘录: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上述是书上唯一的介绍。
遥远的时代,遥远的地方,一步巨篇,是那么的陌生,也是如此的繁杂。犹如自己一个小宇宙,谁能说得清、讲的透,唯一与我们有相似之处就是孤独都是伴随每个人的。
一个家族,一个140~150年的时间跨度,却只有近十个姓名,作者高超的叙述,驾驭文字的能力让我敬佩。
从摘录上看,作者经历了内战,虽然对他的经历无从知道,但他的作品、他作品中的叙述、他作品中的思想都让我们感同身受。就如进入了一次心灵之旅,而这次旅程让我觉得很累,要整理出条理来很累。但收获还是有的,就是可能肤浅些。
买此书的原因就是想了解什么是孤独,而《百年孤独》应该是一生的事,因此说孤独会始终伴随着自己。书上的家族和自己的家族联系在一起了,感慨多了许多。少年的孤独、青年的孤独、中年的孤独,直到老年的孤独,要想达到理想状态却被现实压着,增添了许多许多孤独感出来。那什么叫孤独?怎么排遣孤独?怎么从孤独中感悟出什么?路上的人那么多,都是匆匆过客,唯有孤独是给自己的。
本书写的是一个家族从兴盛走向衰亡的过程,残酷的现实和科技发展带来的进步和变化,利用大自然,被大自然报复的一个过程,还有内战的整个过程,家族中几代人的命运就相应跟着起伏变化。
人物既有家族遗传或叫基因,也由其他血液的进入,代代相传,性格也就不是两种性的,而是多种性格的混合物,也许叫多种元素的结合吧。命运就难说了,是冥冥之中的吗?一本艰涩巨大的人类思想探索的书,看一次肯定是不够的。
无论如何孤独,我的观点是:人要乐观。应该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凡人,有许许多多错误缺点,用思想去战胜困难、战胜孤独,而乐观就是好的方式之一,也是面对艰难困苦的好的精神支柱。
还有就是勤能补拙,把思想贯彻到勤劳中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还是回到古人所说的忧患意识中去了。
作者把许多哲理融入进书里去了,犹如嵌入的珍珠,闪着智慧的光芒,时不时的让我深思,特别是老年后的感悟是如此的精辟,而我在中年的感悟就受益匪浅了。
孤独不怕,用强大的`精神能够享受这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