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来温暖自己——读《傅雷家书》有感 何为爱?在现在的社会中人们所认为的爱往往是人们之间的喜爱,但是真正的爱却在《傅雷家书》中淋淋尽致的体现,望着前方炎炎烈日,聆听着蝉儿“吱吱”的鸣叫,翻开面前的书本,借着翻动的纸张从字里行间中侧面感受一位海外留学的游子的爱。 文章从不断的书信中讲述着傅聪的海外留学的成长之路,父母通过书信告诫傅聪要有一颗爱国之心,不论获得了多大的荣誉都不能自傲,要懂得谦卑,在傅聪失恋时,傅雷鼓励傅聪应该做到心理平衡,分析原因勇于面对,并且吸取教训,而在傅聪得奖时从信中表达出了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读《傅雷家书》有感(优秀9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每个人,总会有叛逆冲撞、妄想独立的时候。彼时的你我都处于一个黯淡的环境,有冒险探索的刺激感,新鲜感。却常常伴随着迷惘、彷徨的境地。
我们在黑夜中探路,寻找光亮,家人常常焦急地拿起灯笼赶来“救援”。但处于叛逆年龄的我们,哪能轻易接纳那盏烁烁发光的灯笼、吸收那番苦口婆心的劝告呢?
“你给我认真听好了!既然你在长大,你就应该为自己的成长铺好路。”父亲沙哑又庄重的音调,如同一地黄土。
我有些胆怯,但心中的莽撞犹如滚滚长江水,汹涌澎湃。我避开了他,不想听所谓的大道理,也不想见到他“理直气壮”的模样。他一定生气,怒气堵住了咽喉,脸变得潮红,像酗酒的大汉。
在那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仇视他,厌恶他的蛮横,厌恶他的自以为是,讨厌他的威严。
……
我在不知道的角落调头。
在我翻开《傅雷家书》时,我们之间的隔阂已被时间冲薄。我也挣脱出了那个莽撞的年龄。看完傅雷的信后,最触动我的:他的威严是如此厚重。内里夹杂着夹杂着他的人生,夹杂着海潮一般汹涌的爱浪,和明朗的期待。他会一遍又一遍强调让傅聪写信,一遍又一遍要求傅聪要照顾好自己,一遍又一遍地告诫他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些话语,似曾相识。之前的我,最是讨厌那极富野心和目的的培养。可是现在读来,却感受到更多的是这些目的性和野心层层包裹着的期冀和深情,那些昔日令人厌恶的威严仿佛隐形了,变成了推动他的儿子成长的燃机动力。
傅雷说:“人生没有一桩幸福,不要付代价的,东边占了便宜,西边就得吃亏。”他也让儿子保重身体,毕竟海角天涯的距离。傅聪或许也有过逆反的时候,但是服服帖帖。尊重,很神圣地尊重他父亲,他父亲的威严。他父亲用了长辈的语言,向傅聪播洒种子。
父亲说:“女孩子家,要学着做家务。”有时他会批〔〕评母亲,说她太过短浅。当时的我驳斥他为什么自己不动手。听了我的画,他的脸上划过淡淡的忧伤,但他身体力行:这么说,也就这么做了。现在,我才发现他在向我播洒种子。
父亲没有傅雷的学识、见识,更没有傅雷的艺术修养、造诣。唯独相似的是:不变的威严下的深沉的爱意。他永远提着灯笼,一副严肃的样子,默然地走在我的身前。
我的父亲,夹着威严,带着棍棒,使我得以塑形,以一个理想的模样寻找光亮。
每当我拿起《傅雷家书》,让思绪在书中飞扬,目光在文字间穿梭,流淌在语言丛林时,总是不免联想起自己的父亲。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的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应该是父亲与父亲之间的那份共性吧?哪怕身处的时代不同了,哪怕中国现已基本实现了国富民强、民族复兴,父亲总是不忘叮嘱我,更是叮嘱他自己:要时时刻刻怀揣着一颗爱国之心,时刻保持警醒,在如今安稳的日子里不能迷失自我;要时刻谨记烈士先辈们的勇迹,时刻铭记中国那段任人宰割、蒙昧不堪的那段历史,为振兴中华不懈努力。这与书中的傅雷的教育观不谋而合。一封封家书,无不渗透着爱国思想。傅雷,就是以这种方式来教育儿子,让他们知道国家荣辱,来延续并提升一个人为祖国为社会做贡献的力量。傅雷是这样,我的父亲亦是这样如此。
除了培育孩子的爱国思想,他还提出儿子要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这更多体现的是一个父亲望子成龙之心,流露了浓浓的爱子之情。此外,傅雷也十分注重对傅聪的行为处事和生活中待人的细节方面的教育。虽然我的父亲不懂艺术,我也不需要艺术方面的指导,但关于生活方面的细节与做人的素养方面的培养,父亲一点也不亚于傅雷。小到站立的姿势,大到待人处事,我的父亲对我要求极其严格。他常常对我说:“新时代已来临,你要做一个合格的新青年。”虽然时代对新青年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但也有着不变的地方,就像李守常先生在《青春》中提到的:”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中国现在正培养着一批面向国际化、面向未来的新青年,他们不只是为了中华的大国梦而奋斗,更是为了推进历史、推进文明、推进世界的发展而努力。既然我们当下接受着优质的教育,享受着国家、政府与社会为我们提供的特殊关照,我们就应该好好珍惜,刻苦努力,就像先辈们一样,成为让这个时代骄傲的新青年。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傅雷家书》中的话言犹在耳,里面流露的拳拳爱国心、浓浓爱子情让我们动容,也让人铭记。
每个人都会得到父给予我们的教育。当我读者着这本书,感到这是另一种的交谈方式。
我似乎找到了另一种交谈方式,看着那一封封家书,就好像一次次珍遗的淡心,拉进了我们与父母的距离。傅雷不愧是一个好的父亲,能以非凡的平衡心态还有自身的耐心用此生的爱的教育和影响自己的孩子。我一直在想,是怎样的心态让傅雷可以用心动影响傅聪。看完书我好像寻找到了答案,是伟大的爱,是父母对子女无私付出不索取回报的爱。所以这本不光是给傅聪上了一堂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也是给我们上了一课,让我知道了无论如何都要在这个世界上脚踏实地地生活。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父母也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我们,这样一来也可以减小我们之间的代沟。我们可以互相了解,我也相信付雷在信中所写的每一个字,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可以成为经典一直传承下去。傅雷作为一名父亲对子女的那种情感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他对自己的子女从不苛刻,但是对父傅聪的音乐事业非常的重视,傅聪事业的点点滴滴也都离不开父亲傅雷的教导,其实我认为我们的父亲也是平凡伟大的,在背后为我们默默的付出,我们的父母也曾经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愁白了头发,费尽了心血,这才是真正伟大的爱,希望我们可以珍惜这份伟大的爱。
当然,一个家庭也离不开母亲,书中傅聪的母亲在信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也为子女付出了许多,信中充满了对子女的关心与恋怜爱,同样她对于傅聪的音乐事业也很重视,这样让傅聪十分的感动,他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有多么的伟大。
我们的母亲也对我们很重要,在生病时是母亲忘着照顾我们担起了我们的生活起居都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海,那么可以体现出两者结合是多么的重要。用心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许多,让我知道了父母的爱,比天高更比海深,读了这本书让我真正的感受到了父母对我们的爱有多深,让我明白了什么才是伟大的爱。
铺一纸素笺,写一帧信札,从前,那封家书是烽火三月的平安慰籍,是万千游子寄予乡愁的有效渠道。而在《傅雷家书》中,那一纸家书成了远隔千里的两地相思,更包含了爱意殷切的淳淳教诲。
这封封信笺是一位父亲呕心沥血、苦心孤诣的教子篇。诚如傅雷所言:“要做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这位父亲眼中,做人始终是第一位的,设想一个人若不懂廉耻荣辱,连最基本的礼义都不具备,又如何能成就一番事业?且看历朝英雄,远之如刘玄德宽仁忠厚、礼贤下士,从一无所有到权倾一方,最终在战乱纷争的时代中鼎足三分;近之如一丸济世德的顾方舟,他冒着麻痹和死亡的风险试服疫苗,舍己幼,为人之幼,终使上百万的孩子免于残疾,也令中国成为了无脊灰国家。揆诸当下,如今的青少年越来越忽视这些品质。因此,谙熟《傅雷家书》对我们仍然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
这封封信笺也是一个学者富有的思想情怀,傅雷在家书中说到“人的一辈子都在高潮一一低潮中沉浮,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的确,人生便如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平仄,艰难时有,困苦常生,但我们应以达观观世,如刘梦泽两度迁居,看到的却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不必案牍劳形而自可遍览金经。如苏东坡,虽被贬荒地,却仍可以乐得其所,“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虽然时代已然不同,但思想的力量仍在,情怀与精神仍在。
这封封信笺还是两位朋友之间的亲切交谈。如果说《背影》里父亲的爱是内敛的、含蓄的,那么在《傅雷家书》中,傅雷与傅聪更像是无话不谈的好友,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爱更加外露、直接。他们分享音乐技巧、互诉聆听的感受,从诗人到音乐家,他们有数不清的话题,这是傅雷摒弃封建,与孩子共学共进,共同成长的真实写照。
我的父母与傅雷夫妇有些相似,他们对我的要求很严格,总是唠叨,希望我取得更好的成绩。因此,我有时会很烦躁和迷茫,前方长路漫漫,不知何处为归处?但总在这时,他们也会坐下来,与我一起分析学习方面的不足之处,共同商讨更好的方法解决。当我无法解答一道数学题时,我会叫来父亲一起思考,倘若讨论途中我先想出解决方法,一种胜利与喜悦感便会充斥我的内心,这时我便会感受到平常枯燥乏味的学习所蕴含的乐趣。
身处孤独一隅,捧读《傅雷家书》,是跨越百年的灵魂共鸣,更是一场精神盛宴。
犹记得,当老师规定要看时,我还是颇为不耐的,心中甚至不屑的想,不就是一些书信吗,谁不会写?也因此,初看时也没看出有什么特别。但是,当我慢慢能够耐下心来仔细看是,我的想法就被颠覆了,那哪里是普通的信啊!那一封封书信,那字里行间,都现出了浓浓的爱。当我翻阅那些信件时,眼前不由浮现出一个伏案写作的身影。看,他在为孩子的成就而骄傲微笑;看,他在为孩子的受挫而满含忧虑;看,他在为孩子的骄傲而不满……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为了他的孩子。
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而他给我的最深印象却是他对孩子们的严厉家教。我认为,傅雷首先是一个父亲,其次才是一个学者。在那一封封信里,不仅有他对孩子的叮咛嘱咐,也有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他会时刻关注傅聪的钢琴学习情况,会对他提出批评,也会对他夸奖鼓励。鞭策傅聪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直至成为一个艺术大师。
我的父亲也是一个严厉的人,如果说父母总有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那么他无疑是那个唱白脸的。曾几何时,我也曾因此怨恨过他,在那时的我看来,他简直就是不近人情。当我取得优秀成绩时,他并没有如我所想般夸奖我,只是淡淡的嘱咐我要继续努力;当我考试失利时,他也没有安慰我,只会皱着眉,严肃的与我探讨失利的原因。我想,如果不是奶奶告诉我父亲会在暗地里为我的成绩开心,为我的失落担忧,我恐怕会一直怨恨父亲。而现在,我已然理解父亲所做的一切。他并不是不爱我,只是习惯把爱掩藏在厚厚的外壳下罢了。
在教育孩子上,我想,父亲跟傅雷的想法是相同的。他们都会用严厉掩饰自己的温情,将期盼倾注在孩子身上,哪怕会被孩子记恨,也坚持自己的选择。直到看见孩子踏上成功之峰。
父爱,并不如母爱般温柔。如果说,母爱是那一泓清澈的泉水,而父爱,则深沉如磐石,于无言中坚定、执着的守望着我,给予我前行的力量。
《傅雷家书》给我的触动远不止这些,然而,我的拙笔却只能写出它最浅薄的一些。我想,我大概永远不会忘记这本书,不会忘记那些字句,不会忘记那样的一个父亲。或许我做不到傅聪那般成功,但却可以尽自己所有的力量,让父亲不至于失望,让他可以如傅雷一般能够为自己的孩子骄傲。
在此,我忍不住说,《傅雷家书》,谢谢你,谢谢你让我看到了那个,父亲。更谢谢你让我真正的理解了那份如山的父爱。
傅雷家书除了教我们做人做事外,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浓浓的亲情。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本站推荐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很多家庭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可是有多少家庭可以适当地教育好孩子呢?在中国,许多家庭的教育不恰当,父母都没有用心与孩子沟通,不了解孩子的情况,没有正当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步入歧途,最后后悔莫及。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家庭暴力,让孩子身心受到伤害,不但没有使孩子懂事,反而让孩子变得更叛逆。要用合适的方法教育孩子,《傅雷家书》这本书就能给父母很好的指引。其实,作为孩子的我们也有必要看看,因为它可以感染我们,让我们察觉到家长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谢父母,它更让我们懂得艺术的欣赏,在处事做人方面,有一个好向导!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早已感受不到古人“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诉不尽的纸短情长,也体会不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珍贵难得。读完之后,我却又对这种古老的交流方式产生了兴趣。
想想,游子在外,举箸执笔,为远方亲人,一笔笔写在纸上,承载着自己千般万般的思念与感慨,投进门口的绿皮邮箱里,让邮递员带它流浪,所经都是思念之处。见字如晤,这种“古老”的方式下掩盖着的是浓浓的深情与浪漫……
在傅雷先生写给其子的家书中是浓浓的亲情,也有对其品德行为的要求,也不乏对其艺术上的指导。他于傅聪不仅仅是严慈并济的父亲也更是人生路上的引路人。
书中蕴藏着许多令人受益的人生哲理,堪称经典。我深刻记得这句话“既然生活在金钱世界中,就不能不好好地控制金钱,才不致为金钱所奴役。”是啊,在现在的社会中,铜臭味弥漫,资本家为金钱不顾一切。社会所以腐烂,生锈,以至于发臭。欲望驱使人类,人若不能管控好自己,不能抑制欲望,管制金钱,就会被其反噬,从而沦落为欲望的奴隶。
林文月这样评价这本书:“《傅雷家书》中的百余封信函,是傅雷为自己投下的‘背影’。我们读他写给儿子傅聪的许多篇真情流露的文字,却看到夕阳残照之下傅雷自己常常的背影,那个背影显现出诚挚浪漫,认真严谨,但又不免于落寞。……傅雷透过对文学、美术的熟悉与音乐的爱好而省思融会后,有他自己的艺术观,在《家书》里,他也反复与傅聪谈及这些问题。”父母走过人生路途远比我们要多,他们就像一个探路人,走走停停,也曾摔倒、后悔、遗憾。所以他们把这些经验,这些谆谆教导给予后辈,让他们少走弯路,也将自己从未实现的愿望与期许传承到孩子身上,让他们待自己去完成。
无论怎样,我们都应怀揣着一颗之子之心。要先学会做人再做事。这本书在艺术和精神上都给人以启发,令人受益匪浅。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父母的某些所做所为,身为孩子的我们不懂,觉得很困惑。
《傅雷家书》这本书,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父母在背后对我们的爱。
傅雷是一个典型的好爸爸的例子。他博学,睿智。是孩子们的好老师,好父亲。
有一次处“倘若你情绪不好,也老老实实和我谈谈,我可以安慰安慰你,代你解决一些或大或小的烦恼。”这句话完全是商量的语气。但在那个年代下,封建迷信思想还是很严重。可见有学问的人就是不一样,思想都比较先进。这样的父亲,是当时每个孩子都渴望的。
在那时,父亲就像是一座高耸的山,只可远望,不可攀爬。每个孩子都对自己的父亲敬而远之,生怕一不小心惹怒了父亲,会被打。
其实,挺羡慕傅聪,傅敏有这样的父母。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能理解他们,而且表达这么明确。家人之间本不需要猜忌。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亲人。
在我们的眼中,父母可能不像这样。但他们对我们的爱,就如傅雷夫妇对他们孩子们的爱。可能没这么坦诚,可能没这么直白,可能没这么显而易见。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他们对我们的爱。
有时,我们可能会怨他们这么啰嗦,可能会怨他们这么落后,可能会怨他们这么不理解我们等。但是,反过来想一想,我们理解过他们吗?比他们先进到哪里去?啰嗦难道不好吗?
我们只看到了他们不好的一面,但有去感受他们的另一面吗?
我们读过书,看过故事。难道你没有看过其中某些主旨是“每件事物都有两面性”吗?所以,当你怨他们的时候,有去想过为什么这样吗?
有些人会觉得,这很正常啊!谁没看过自己父母不爽的。我可以告诉你,是有,而且几乎每个人都有。但,我也要告诉你,不爽归不爽,但千万不要埋怨他们,不要恨他们,哪怕他们怎么对待你,哪怕他们是错的。可以讨厌,可以不理解,但不要恨。他们毕竟是你的父母,就算不是亲生的,他们也养了你,让你受教育了。这是要感恩的。
父母爱你。但有时候过分的爱,会变质。一种变成溺爱,宠你宠出新高度;另一种则是要求,不断的要求,使你成为完美。
溺爱,我们都知道。溺爱会使人自视极高。
要求,有两种可能。
一是使你成为完美的人,活得潇洒,但内心却容易妒忌。二是放弃自己,严重会衍生出其他的人格,而这些人格是被逼出来的。因为在要求的过程中,你完成不了,而自己又没自信,但又不能让他们失望,于是慢慢的自己变了。有一天,受不了的话,你原来的那个人格就会死亡。取之而代的是你分裂出来的人格。
所以,爱,也是门技术活,需要技巧,需要情商,需要观察与理解。
初读《傅雷家书》我几乎要再三确认作者,“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烦恼。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这段话看得我鼻子一酸,如此细腻的情感让我难以想象是出自那个严谨近于残酷,倔强甚至有些暴躁的学者。
对待儿子,他说:“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孩子经受痛苦时,他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为孩子包办,而为孩子这种蜕变的过程而高兴,并且鼓励他艺术要有更诚挚的心,“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为了指导儿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习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他说“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
面对现在大学生邮给父母的待寄汇款单,没有其余的问候,而这位父亲告诫儿子写信就是强迫你整理思想,也是极好的训练。在如今是多么需要啊。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做事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我觉的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