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尔做为一名大户人家的少爷,由于自己的出生给母亲带来的灾难,造成阿米尔认为这是父亲恨他和不喜欢他的原因,内心总是充满罪恶感,长期无法摆脱自责的困扰。导致做事唯唯诺诺,跟父亲的性格迥然不同,无法满足骁勇善战的父亲对自己寄予的期望。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500字优秀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说,看完后让我有很多感想。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它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小说开头和结尾重叠在一起,成为两幅相似的画面:广漠的天空,雪花飘落,空气寒冷而清澈,追风筝的孩子们欢笑着奔跑,追逐飞逝的光影。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两代人之间反复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复之间,生活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幅画面也随着主人公命运的变化被不断染上新的颜色,从孩童天真的视野堕入世事变迁的悲哀之中。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他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 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与侮辱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
一场救赎再次开始。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的笑起来……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作者用细腻平淡的笔触,为我们真实的还原了阿富汗喀布尔,娓娓道来一段人性的救赎。语言平实而力透纸背,感强烈真挚而不造作,仿佛一位老朋友向你诉说他曾经的故事。“为你,千千万万遍!”铭刻在心底的声音是永恒的忠诚誓言,哈桑坚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从一个少年的眼中直达另一个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来不停歇地煎熬拷问着懦弱的灵魂。亲情、友情,欢笑、背叛,汗水、血水,树荫倾泻的阳光,顺窗而下的雨水,最珍贵的感情,最鄙夷的沉默,独自咽下的泪水,难以置信的身世,执着奉献的生命,连同风筝和那张带着兔唇的圆脸在阿富汗这片被宗教信仰与真诚热情缠绕,被战火摧残的土地上交织成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长的交响曲:“为你,千千万万遍”。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在《追风筝的人》中,风筝是象征性的,是亲情,更是正直、善良和诚实。“追风筝的人”既是哈桑,也是阿米尔,更是我们每个人。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有一个美好的期许。这本书触动了我们深埋的期许,因此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引发了共鸣。
我们为哈桑的悲惨遭遇唏嘘不已,我们为阿米尔的犹豫不决揪心痛苦,我们为“爸爸”的能屈能伸暗自赞叹,刚移民到美国时,靠领救济过日子,父亲的自尊心是怎样地不能接受。书中的爸爸,为自己不能说出的秘密隐忍了一辈子,他的爱和纠结都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从开始咳血到癌症迅速压垮了他,都隐藏着很深的心理原因。
《追风筝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将小说中的角色、际遇和心理活动投射到读者的阅读体验中,是因为作者卡勒德胡赛尼罕有其匹的叙事技巧和驾驭长篇小说的能力。作者对写小说的浓厚兴趣从他的童年期就开始了。他爸爸的朋友对他的写作才华大加赞赏,这些都真实地流露在书中。
单纯从叙事技巧上看,很难相信《追风筝的人》是胡赛尼的作。书中没有一个多余的句子,每个场景,乃至每句对话,都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线。阿米尔的父亲在种花的时候突如其来的勃然大怒原来因为后来揭露的惊天秘密;在巴基斯坦某个茶馆看到的桌子却原来暗示了阿米尔后来免于一死的契机。我们不断阅读,不断产生疑问,不断恍然大悟;而这种阅读过程中的瞻前顾后,使得这本20余万字的小说浑然一体,一旦看了个开头,就再也放不下。
虽然是作者的第一个长篇小说,但是我们知道,他早年的文学积累已经很扎实了,所以,当他产生了写这个长篇的念头时,写出这样的水准也是顺理成章,瓜熟蒂落的表现。
没有任何文学作品可以脱离时代背景而不朽,《追风筝的人》也一样。如果胡赛尼只是把小说局限在几个人的恩怨情仇上,那么《追风筝的人》立即就会沦为无病呻吟的失败之作。
在小说中,胡赛尼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饱满而丰富的阿富汗,还有同样饱满而丰富的穆斯林文化。阿富汗君主制的终结、苏联入侵、内战、当权、911事件等等,无不天衣无缝地融合为小说人物的生活背景。
我们从中看到了种族和种族的冲突,看到了宗教和宗教的矛盾,看到了文化和文化的融合,看到了个人感情和社会制度的对立,一句话概括,我们看到了真实的生活世界,看到了时代的节奏和变迁。这便使小说瞬间站立起来,摆脱了一种小我,引发了全世界的共鸣。
如果你想大幅度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一定要去读一下这本书,如果你很忙,建议你下载喜马拉雅上面的这本书,那个播音者的声音棒极了,完完全全把你带到了阿富汗,那个风筝就在眼前,飘啊飘,跟随作者,你也找到了自己。
对于《追风筝的人》这本书,说真的,这本书在我床头放了很久很久。我之所以会带回来这本书,也许是被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也许是被它的作者吸引了,又或者是被它的内容所吸引。一名阿富汗的作家,写的关于两个男孩在阿富汗的成长故。这就是这本书简单的概括,在我看来实在是不能作为这本小说的简介,然而简单的字里行间却隐隐透露出故事中始终贯穿存在着的巨大悲伤,像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压得人永远透不过气。
追风筝的人,在第一眼看到这个奇怪的标题的时候,我有些茫然,风筝需要追吗?为什么要追风筝,原来这是阿富汗的习俗,每年初春,会有盛大的风筝节,许多的孩子会把使出自己积蓄了一年的力量来使自己的风筝成为佼佼者。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着五颜六色的风筝,每一只风筝线的尽头都有一个勇敢的斗士。当然,所有的风筝要在天空中进行决斗,就像一场盛大的搏斗,你必须要把你周围所有的敌人消灭光,你才能成为胜利,同样,你必须把你周围的风筝都打败,你才会成为万种瞩目和赞叹的焦点,那样会有无限的荣誉和光亮集聚你一身。这在我看来,是一场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或者游戏,但在阿米尔那个时候,这对他来说具备着无尚的重要性,因为爸爸,因为父爱,只有通过这样他才能获得父亲的赞美和笑容,不再是鄙弃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而追呢,追风筝,也相当重要。你抢到了最后一个被击落的风筝,那也预示着莫大的荣耀和完全的胜利。于是哈桑,便担当起了重要的任务,就是把那只被阿米尔击落的风筝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发,一切一切的悲伤的来源都在此处慢慢浮现。
从翻开这本书开始,一直就觉得整篇小说都是以一种压抑的感觉写的,可以看得出来“我”一直在为过去所干得事而后悔和难过。阿米尔对于哈桑的歉意也许不是我们能够体会的,但阿米尔却是一直备受折磨。确实,对于他一个在当时只有13岁的孩子来说,那样的事情他不会处理,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不想再让自己受折磨,而这折磨的根源就是哈桑,和哈桑那为他愚蠢的奉献精神,他觉得只要将哈桑赶走,永远不出现在他眼前,他就不用在受到良心的谴责了。但他,当时的他却不知道那错了,如果他没有在当时及时地承认错误,他真的会后悔,忏悔一辈子,这样的悔恨也许将陪着他一起走进坟墓,他将无法释怀。从“我”的角度来描写哈桑所为“我”受的苦难,更加让读者觉得切身体验,小说中,我们一直是从“我”的眼中看的哈桑,那样一个为了阿米尔少爷肯认命,肯付出一切的小孩。也许在他的骨子里,也许他与身俱来就被教育成了那样的性格,我最感动的是哈桑对阿米尔说的那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样的话能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口里出来,真的是让人揪心的疼,一直到了后来,他心中一直爱着的阿米尔少爷不再理会他并且还不断地在伤害他,他都没有背弃他,一直护着他。感人的纯真友谊,很自然地,我被这孩子给震撼了,他塑造的角色一直让我觉得心里挺难受的,总是不自觉地哽咽。
故事的后来还在继续,阿里和哈桑一起离开了,接着俄国占领阿富汗。阿米尔和爸爸也被迫离开,离开了故土,踏上了去往美国的路,后来他和爸爸也一直在美国生活,并且他在美国还娶了妻子,有了安定的生活,只是爸爸去世了,阿米尔的爸爸一直是一个铮铮的铁汉子,我一直这样认为。
很多年后的一通电话把阿米尔又重新召回了阿富汗,回来时,他带了一个孩子,那是哈桑的孩子,哈桑已经死去了,但那个孩子和哈桑一样,像是以前的哈桑一样,但唯独少了一样,就是不再微笑了,眼神一直那样的空洞,那个孩子一直悲伤着。风筝,又是风筝,一次偶然的放风筝,却使得那可怜的孩子轻轻的拉扯了嘴角。我觉得,其实不管那孩子经历了多少,他永远也只是个孩子,就该简单地生活才对。
小说的结尾又提到了风筝,从风筝中来,又回到了风筝中去,世界早已不同,但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很多年前,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很多年后,阿米尔为哈桑的孩子追风筝,“为哈桑,千千万万遍”。
在我上高中之时,在我的一次月考当中,当时的语文试卷上出现了一篇《追风筝的人》节选,当时里面的一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深深地打动了我,以至我现在还深有感触。为此,我特地去看了这本小说,读了《追风筝的人》之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了解,它关乎友情,关乎亲情,更代表忠诚,代表爱。
在这本小说中,阿米尔和哈桑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可是因为身份的不同,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被这些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标签所分隔开来。然而,哈桑对阿米尔的情谊与忠诚,从未因这些元素而受到影响。在我看来,哈桑说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时,那种真挚,那种坚定,超越了任何标签的束缚。阿米尔始终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的父亲对于哈桑的关心要多于自己,在我没有看到后面时,我也同样的困惑。后来,我终于理解了。每当阿米尔受伤害的时候,哈桑总是冲出来保护他。然而,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之间的友情也破裂了。当阿米尔看到哈桑被人欺辱却无所作为,默默离开,这件事始终折磨着他,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我是阿米尔,我会不会上前一步去帮助哈桑还是像阿米尔一样默默离开,但现在我也没有确切的答案,因为我并没有亲身经历,因为一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这世上并不是所有的事都有因果,有一种东西,没有因为,没有所以,只是付出,这叫爱。可是,当习惯了平常的爱,就会感到理所当然,这就会导致犯错。当阿米尔的懦弱使他和哈桑的友谊出现了裂痕,但阿米尔并没有去弥补,而是千方百计的赶走哈桑,以便让自己感到好受一些。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摧毁给别人看。人生,总是在最后悔伤害别人中度过,小说中的阿米尔就切身体会了这种感受。
成年后的阿米尔和父亲逃到了美国,在那里遇见了自己心爱的姑娘,也成功娶到了她,但他仍然活在哈桑的阴影之下,但由于一件事让阿米尔得到了救赎。在他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之后,他知道了哈桑原来是父亲的。私生子,也终于懂得了父亲对哈桑的关爱从何而来。为了救赎自己的灵魂,阿米尔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哈桑的孩子索拉博。
在这本小说中,让我感动的还有小说最后的结尾部分。中年的阿米尔跑在孩子当中,去为索拉博追回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当年为他所奉献的友情与忠诚,阿米尔在这一刻也为索拉博做了。
在这本书中,它打破了等级观念,让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友善,它表达了不是所有的阿富汗人都向往血腥和暴力,这是一本灵魂自赎的书。也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自赎,因为人无完人,谁都可能会犯错,让我们去做一个追风筝的人吧!
在好友的空间里看到这篇书评时,我便迫不及待的买了下来,终于读完了它,合上书时,书中的文字仍以细腻感人的文笔吸引着我。
小说中的哈桑总是穿着绿色的袍子,对着阿米尔大喊:"为你,千千万万遍。"
小说主人公阿米尔同哈桑从小情同手足,在阿富汗的喀布尔,他们一起玩弹弓,打番吉帕牌,坐在"病玉米墙"上读书聊天。哈桑,那个生下来说出的第一句话是"阿米尔"而不是"爸爸",一个有兔唇的孩子,那个追风筝的人,忠心耿耿的仆人,让阿米尔愧疚,负罪了一生,也让我感动了太久太久。
一次最与众不同的风筝比赛,改变了他们的一生。那件悲惨的事,令阿米尔无比自责和痛苦,他的背叛或者说是懦弱,其实并没有伤害到哈桑,哈桑的信条"为你,千千万万遍"似乎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但阿米尔良心的谴责以及他对父爱的渴求,使他逼走了哈桑,为后来更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伏笔。阿米尔和父亲孤独地逃往美国,他孤独地守着得癌症的父亲,孤独地结婚,忍受没有子嗣的生活,他有着一个巨大无比的风筝没有去向,但他不敢去追。另一方面,哈桑和他的养父阿里在受到阿米尔的栽赃陷害后回到故里,哈桑长大娶妻生子,后来在阿米尔父亲的朋友拉辛汗的请求下,回到他出生长大的阿米尔的房子帮忙经营,但却为了保护阿尔米的房子夫妻双双被塔利班打死,留一个孤儿在恤孤院。可没想到的是,那个孤儿后来被卖给了当年伤害哈桑的那个人,然后被同样的伤害。时隔20年后,阿米尔在看望重病中的拉辛汗时,知晓了一个他从不敢相信的秘密:哈桑,其实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经过拉辛汗的劝说,阿米尔踏上了"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他明白,血缘,是最重要的;喝同一个女子奶汁长大的两个人,就是兄弟!虽然这点,他和哈桑,一同被父亲欺骗了38年。他父亲,用拉辛罕的话来说,是一个被拉扯成两半的男人,他默默地承受着自己的罪过,他爱着他的两个儿子,可是他却只能表现出对哈桑,对一个仆人应有的举动。他流过的眼泪,就是为哈桑和阿里离家的那一刻。
于是,阿米尔迈出了重回喀布尔的那一步,重又鼓起勇气去追他人格中的风筝,为他父亲,他自己,赎罪。为此,他和阿塞夫决斗,负伤奔逃,在大使馆为他的侄子寻找移民的出路,饱经折磨的索拉博在获得希望后的兴高采列,当希望又破灭时,这个孩子终于厌倦,选择自杀,被救以后严重的自闭,在阿米尔拉着他的手,和他一起放飞那个风筝的时候,他隐蔽的笑,是发自肺腑的。而阿米尔,在割断对手线后,主动提出为索拉博追风筝的那一刻,"为你,千千万万遍",沁入骨髓,他终于治愈了他的心病,他也终于得到了他生命的风筝,成为一个健全完整的自我。
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为你,千千万万遍!"--------Foryou,athousandstimesover!
“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的亲密友谊,成为贯穿全书的脉络。”——这本书封底印着《纽约时报》某篇评论文章的一句话,还有这本书的扉页上内容简介的第一句话“12岁的阿富汗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都在提醒读者这是一本关于友谊,关于背叛与救赎的一本书。
很好奇,两个完全不同阶层的人,会产生怎样深厚的情同手足的友谊呢,之后又会有怎样的背叛与救赎呢?带着这些好奇,我翻开它,一读究竟。.。.。.
当我读到,哈桑一遍遍的说着“为你,千千万万遍。”时;当我读到,阿米尔提出过分要求后,阿米尔说“哈桑从无此想法,但若是我要求他,真的要求他,他不会拒绝”以及“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时;当我读到,哈桑说“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阿米尔)。”时,我感觉到,阿米尔与仆人哈桑之间,并不存在什么伟大的友谊,甚至我认为,哪怕是对等的友谊,也不曾有过。
他们只不过是对方的过客,一种主仆关系,一起的玩伴,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将对方深深扭进自己的生命里,那么的心甘情愿(哈桑)或不情不愿(阿米尔)。这就是这本美裔阿富汗人卡德勒·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带给我的震撼,让我感受到的并非友谊的深厚,而是人性的弱点、道德的虚无以及现实的残酷。
哈桑,就是那个追风筝的人。追风筝,是他的拿手好戏,慢慢的追着,静静的等着,风筝就会降临,唾手可得。阿米尔问他有什么秘诀,哈桑说“我就是知道”,是啊,凭着天生的直觉,他就是知道风筝会在哪里降落。对于人间的友谊或者爱,他也以为凭着他的执着——无私的奉献、一味的付出——可以获得,然而,不得不说,这是一条不归路。因为,无私的奉献意味着对方无偿的获得,一味的付出意味着对方一味的得到,这不是对等的关系,也自然无法或者真正的友谊或者爱。友谊也好爱也罢,都是一种关系,都需要一种平衡,在不平衡的关系中,付出一方会有“可怜的”道德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会令对方窒息,甚至会让对方有一种罪恶感——至少也会有一种愧疚感。所以,当哈桑越付出时,阿米尔就会越逃离;当哈桑越奉献时,阿米尔就会越背叛。这友谊或爱的“风筝”,哈桑到死都在追(当时,他被拉辛汗叫回来一起照料阿米尔的豪宅,但t利班官员看中了这栋豪宅,并要哈桑搬出去,哈桑极力反对,结果他和妻子被t利班枪杀。),到死也未必追到。
最后,阿米尔也成为了追风筝的人,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曾割腕自杀,后患有自闭症),为生命的轮回(对自己童年的轮回)。我不知道,阿米尔最终能否追到他的风筝。.。.。.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展开。电影版亦是根据原故事演出了一个富家少年和家中仆人的关于追风筝的故事,一场关于人性的背叛和救赎。
仍记得著名作家三毛曾言:做真实的自己,才会有人爱上真实的你!电影中的阿米尔,出身于一个富人社区中的一个富裕家庭,其父亲是一名成功的地毯商人。阿米尔拥有着优越的生活,亦是有着宏伟的风筝梦想的出色的风筝斗士。生活造就了不同的人,阿米尔家的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是哈扎拉人,虽然出身卑微 ,但从小与阿米尔相伴相知,亦是可造的风筝斗士。两个奇葩少年,有着同样的风筝梦想,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
因为忠诚,所以保护,因为怯懦,所以退缩。在家族隐藏的身世秘密背后,一次次的阴差阳错使两个少年由聚合到离别。在风筝比赛的背后,在荣获第一名的风筝斗士阿米尔欣喜之余,却从未想及忠心不二的哈桑会在追逐第二名的风筝途中为保护风筝而惨遭羞辱。因为软弱没有救哈桑于水火,成为了阿米尔心中永远的遗憾。民间常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而我言:事事有种无奈的苦。阿米尔虽然从小出身显贵,但却有着贵公子不应有的怯懦。而哈桑即使从小被灌输为仆人之子的思想,却有着忠心护主的真诚与善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也许不仅仅是电影或者小说情节,也许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亦有此情此景。当我们真的遭遇此情此景时,又该如何呢?是像阿米尔这般还是仿效哈桑?人生没有标准的答案,也许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怀有不忘初心的情怀,坚持本真,不惧过去,不畏将来,造就人生!
佛曰:“人生如一串长长的念珠,无论你选择微笑或是苦笑,你都得念完这一串念珠。”阿富汗富家少年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小时的一场风筝比赛却让两人因远离后而分离,而在战争的催化剂作用下,两人更是天各一方。阿米尔逃往美国后,在时光的锤炼中逐渐明白家族背后的秘密与辛酸,在岁月的流淌中深受内心煎熬。而多年后,为救赎,也为那一份难割难舍的手足之情,他毅然再寻手足,却再无此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催生了灵魂的救赎,他选择把哈桑的儿子带到美国,用心呵护这一段珍贵而遗失的情缘。
风筝,有大小之分,有颜色之别,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类型,不同图案的风筝。其实,风筝百味人生,与剧中主人公何其相似,两个少年由稚气到衰老,一生走过酸甜苦辣百味人生,有过彻骨的寒冷的痛苦,亦有过无比欢乐的幸福时光。人生匆匆,岁月弄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本是同源亲兄弟,却至死未能相认。真是造化弄人,天意使然,但却也是人生必须的调味剂。试想若一味都是风调雨顺,人生岂不是平淡无味,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或许我们经历了风雨,也无法见彩虹,但至少这一路的风风雨雨唯有体验者方能豪言:我经历过,无悔人生!
犯错,错过,然后用一生去寻找救赎。当你再次看到风筝时,是否还会记起这段属于阿米尔与哈桑的这段美丽而残忍的友谊;当你追风筝时,你是否还会毫不犹豫地如哈桑般为护风筝周全而不顾一切;当你放飞手中的长线,让风筝自由飞翔时,你是否会如释重负般再度前行……
在故事的最后,阿米尔为索拉博追着那只似曾相识的风筝,而如今我们也许会隐隐思索,那风筝究竟代表着什么?到底谁才配得上是“追风筝的人”,也许我们也都在等待着追风筝的人悄然出现。我们追寻,我们仰望,在追风筝的旅途中,或许我们都在用追逐去诠释“生命的意义”。
人生如戏,戏剧人生,人生或甘甜或苦涩,而望着远方的蔚蓝天际,你是否会选择一直追逐风筝的脚步,直到成功?为者常至,何惧风霜雨雪,用心追逐吧,跨过山和大海,属于你的梦想之筝一定会在胜利的彼岸等你来袭!
看!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