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在那些平凡的日子里将平凡的路走过:我背上书包下楼,门外的海棠在四月的春光中绽放,不知为何是如此的枝繁叶茂,生机勃发。一阵清风吹过,我伴着飘落的花瓣,走上这条上学路。
楼下的奶奶,在今天第一个同我展开笑脸:“哎呀,这么早就去上学啊!”“是的,奶奶也早!”我笑着答应道,“今天不忙水果店了?”一听到这话,奶奶一下打开了话匣子:“是啊是啊,我每天早上开上门,贴上二维码,摆上称,大伙儿都可以自己挑选购买喽!哪还用得上我看店呢?”这句话让我内心莫名触动,行到公交站,看见那一片铺子人来人往,想到巡逻的民警叔叔,好像明白了什么……
坐上公交,听见身边的孩子清脆稚嫩的话语:“妈妈,那个姐姐穿得好漂亮呢,那是哪里的衣服呢?”循声望去,只看见穿汉服的女孩子的背影显出一派温柔优雅的风姿。“听妈妈说哦,那是汉服,是我们汉族的传统服饰……”见那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看到那母亲眼神中的笑意,看那姑娘飘动的青蓝色裙裾,突然想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汉服造一传统文化,好像明白了什么……
到站,停车,走下。我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进入教室,放下书包,打开课本。昨天老师的批语中那一句鼓励,仍让我感到精神一振。继续复习基础诗句,心中默记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看到这几天基础测试的成绩,又突然发现自己的语文的确在不断地积累微小的进步,好像明白了什么……
好像在无形中,那无形的安定生活,那不甚清楚的文化传承事业,那不断积累的基础,就这样与指尖轻触。突然地,明白了生命之树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回过神来,看向窗边,梧桐摇曳着枝条,一树绿荫不语。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是那最为耀眼的星。观历史,望未来,脚踏现在,传统始伴左右。
最令我赞叹的是传统文化中的腊八节,它的根源渊远,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心中。
又到了一年一度传统的腊八节,街市里热闹的氛围一直穿达到家中,揉进了奶奶那一锅香甜的腊八粥。
听奶奶说,腊八节的由来可长呢,能一直追溯到朱元璋的年代。相传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期,朱元璋被关不给饭吃,无奈之下从老鼠的“粮仓”中找到了几把不同样子的米,后来做成了挽救生命的粥。看奶奶挑着豆子,我似乎看见那一夜一双枯瘦的手将那些豆子捧在手中。
原来,腊八节的根如此长。
要熬粥了,我去帮奶奶端电饭锅,却被她叫住:“不用电饭锅,用老锅!”我记得那老锅,每到重要的节日,奶奶都会用它。它黑漆漆的,看起来比奶奶还要老,却和奶奶一样周身闪耀着柔和慈祥的光。这老锅似生了锈一般,哪有电饭锅好呢?奶奶笑着说:“咱家的腊八节,年年都用它!老锅才有味儿!”
我会意一笑,端起老锅。抚摸着它,我知道这文化已经融入人们的血液。这根,也定深深生长在一代又一代人心里。看看这漆黑发亮的老锅,真是憨厚可爱了。
小伙慢煮后,阵阵粥香弥漫了厨房。我迫不及待的舀起一勺放入口中,顿时味蕾被激活,来自南国的豆香、米香在口中释放……
在节日的愉悦中,家家团圆,无数个家庭在举杯欢庆。腊八这一古老的传统在今日大放光彩,由根部蓄积了千年的力量向树叶输送,绽放的活力令人赞叹。
是啊,“根深”必然“叶茂”。观望历史,尊重传统,中华民族悠久文化这棵参天大树,定会更加生机盎然,中华民族定会更加繁荣昌盛。
小时候,妈妈牵着我的手在苏州青木戏台下看戏。台上演员吱呀呀的婉转声调和动情至深时眼角的两行清泪令我沉醉。当时我只是觉得:好好看,我想学。谁知就此种下了昆曲梦的种子。
初至练功房,温和的女老师正直挺挺地背靠镜子。我望到她的一刻,自己驼着的背瞬间变得挺拔起来,端正地走到她面前。老师已然看透了我的心里,笑着说:“从形体学起的娃娃不容易哦。”自那之后,我便立下誓言,总有一天,我要惊艳老师,惊艳自己。
基本功课的压腿让我体会到前所未有的酸疼、一字马的煎熬更是咬牙进行。麦子被名为昆曲的磨盘碾压终会磨成面粉,实现它最终的价值。几节课后,我的身体素质和基本功都得到提升。这些是昆曲练习的基础,我实现梦想路上的道道关卡。
练功房中婉转优雅又不失细腻的声音,膝盖无数次磕碰到地板,喉咙的嘶哑和腿上的淤青,这一切都是根苗生发成长的最好证明绿色作文网。几年如一日的早霞夕阳我见过,公园凉亭前的花草枯荣也历历在目,一遍遍的《牡丹亭》是跨越百年的回望,也是我对昆曲热爱的诠释。
开嗓,念白,姿态,练习的刻苦终于在艺术展示会上得以展示。老师递给我一套青衣,表示对我成长的肯定。粉白相间的青衣配上细扑***的头面与鲜红的嘴唇相得益彰,夸张又素丽的发饰固定在头上,我在展演时忘记它的沉重。缓步登台,锣鼓点铿锵响起。听着熟悉的乐曲,我慢慢挽起长袖。对唱《杜十娘》,我尽力将自己代入人物,看到物是人非时的两行泪,是经验,也是情绪的积累。舞台灯光射下的一瞬,我和人物合二为一,再不怯场,再不怕唱错,我只要集中心力唱好这出戏。
“眉间朱砂一点痣”。昆曲是优雅的艺术,它散发着无限的魅力等待我们去挖掘。从喜欢它到学习它,我热爱它的心灵之树不断生长。昆曲在中华文化中根深叶茂,在我热爱它的心里根深叶茂。
秋天到来,窗外的梧桐树迎风沙沙作响,秋风拂过,将一片片梧桐叶染成精致的金黄色,随风飘摇,满树灿烂。
老树的树根严实扎在地面上,蜿蜒向四周扩展开来,结实地攀住大地。这段熟悉的场景,竟如小时的记忆般鲜活生动——每天早起总是吵嚷着让奶奶给我梳两个小羊角辫,穿上红色的褂袄,收拾的干干净净后,一溜烟的窜出门不见了——找我的玩伴们去了。奶奶总是无奈的摇摇头:“这孩子”。
出了家门便是孩子们的天堂了,带上自己偷藏的零花钱,在小巷中嬉戏追逐,不出一会儿,手中就堆满了各种小玩意——吹糖人、小陶人、剪红纸,总等到各家大人探出头喊吃饭时,才依依不舍地话别,个个消失在家门口。
这般热闹的场景自我长大后就逐渐在脑海中模糊了起来,直到今年秋天才得空回去看望一下旧时的老房子。同样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那颗梧桐树却依旧没变,不过是根系广阔了些,枝芽茂密了些,树干沧桑作文了些,在枝头的顶端还冒出几簇鲜绿的嫩芽。那座老房子也依然没变,红色的瓦片在屋顶闪耀的光泽,黑色的墙檐静静卧着,只是那堵象牙白的墙壁如今变得些许斑驳。我正沉浸在回忆中,突然被一声打断:“丫头,回来了!”我诧异望去,竟是久别未见的张姨。她面容沧桑了些,但眉眼间还是如初的温柔。一番寒暄后,我继续漫步在小街巷头,却意外转到了小吃街,令我惊讶的是,这里的一切都没有变,卖糖人的与卖糖葫芦的小贩争抢着叫卖。我笑了笑,从巷头逛到巷尾,我手中也多了一堆宝贝。
品味着这熟悉的味道,兜兜转转却碰见两处摩肩擦踵,好不热闹。巷口的左面,一座茶楼,隐隐约约传出京剧的声音,婉转动听,古朴典雅。巷口的右面赫然伫立着一座博物馆,记录下了悠久岁月与珍贵的宝物。
巷中叫卖声、戏剧声、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曲轰轰烈烈的传统文化交响曲。
窗外梧桐树依旧伫立在那,根深叶茂,而有什么东西也从我心底滋生出来,根深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