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温暖励志的传统美德故事在时代的发展下与时俱进,继续发扬光大。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1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尊师敬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毛泽东尊师美德故事。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
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此刻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2
周文王的夫人太姒,是有莘国姒姓的女儿,是周武王和周公旦的母亲。太姒仁爱和顺而又深明大义,在娘家时,每天都专心致志地做女子应做的工作。她的生活很俭朴,用度十分节省,对她的女老师更是恭敬。文王十分仰慕太姒的美德,亲自到渭水去迎娶她。渭水没有桥,文王把舟和舟连起来,造了一座浮桥,把太姒接到了彼岸,体现了他真挚的深情。
太姒成为文王的夫人之后,性情仍然没有改变。她非常仰慕祖母太姜和婆婆太任的德音,继承了婆婆完美的德行。她早晚勤勤勉勉,很尽妇道。她遵守媳妇应尽的礼数,做得一点过失都没有,还用相当的时间回家探望和安慰父母,每次都事先让女先生去转告文王。太姒能够以妇礼妇道教化天下,被人们尊称为“文母”,文王治外,而文母治内。
太姒的夫君文王姬昌,人称“西伯”,他秉承先祖的遗风,以仁德治国,敬老爱幼,对贤者谦虚礼敬,为了接待他们,自己常常都顾不上吃饭,很多贤德的士人都来归附他。历史上有名的长者伯夷、叔齐,听说文王对老人很敬重,也特地前来归顺于他。
虞国和芮国的国君争夺土地,争夺了很久都没有结果,于是就想去找文王来主持公道。他们来到周国边境,看到农夫相互让田,路人相互让路。来到城镇,看到男女分开走路,头发斑白的老人不负重上路(表示尊老)。来到朝廷,看到士人礼让大夫,大夫礼让卿相。于是就很惭愧地说:“我们所争的,正是周朝人所羞耻的。像我们这样的小人,怎么能来践踏君子的厅堂呢?”于是他们把土地全都让了出来。这一美谈,体现了周文王不言而教的深远影响。
文王的夫人太姒共生了十个儿子,包括讨伐商纣的周武王,以及巩固了周朝基业的周公旦。太姒教育孩子十分成功,使他们从小到大,都没有做过邪僻不正的事情。儿子长大之后,文王继续教导他们,从而成就了武王、周公的圣德。
周朝人曾经写诗来赞颂太姒的贤德:“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太姒继承了太姜和太任的美德,以妇道来化导天下,成就了文武周公的旷世伟业。周朝王室母仪天下的德范,确实是超今迈古、万世流芳。
大: 通“太”
读罢此文世人谁不期盼人间多一个圣人,但要先有圣人之母才行。培植端良的妇德吧,她是真正承载孩子的大地。 家庭母教乃是贤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3
程母侯夫人,是大中公程珦的妻子,程(颢)明道、程(颐)伊川的母亲。她对公婆尽孝道,治家有规矩讲家法。她性情谦和随顺,尊敬丈夫,即使小事,也必须报告大中公而后行。她从不打奴仆,若见子弟对仆人稍有呵责,必定教训说:“人的贵贱虽不同,但同样都是人!”她待婢女仆人很宽厚,处处怕伤害他们;而对孩子,一有过错,小的责问批评,大的请示大中公,一定要其改过才罢休。
她曾说过:“子女之所以不孝,都是由于当母亲的隐瞒其过错,父亲不能得知,因而无法及时教训于他。”程母生了六个儿子,死掉四个,只剩下明道、伊川两兄弟,怎么不极其珍惜!孩子才几岁,走路跌倒,仆人急忙抱扶,程母总是斥责孩子说:“你若慢慢走,会跌倒吗?”吃饭的时候,她让孩子坐在自己身边,若孩子要尝名贵的羹,程夫人即呵斥制止说:“小时处处满足他的要求,长大后怎么得了呀!”孩子要是与人争执、吵架,虽然儿子是对的,她也不袒护,说:“担心的是他长大后不能受委屈,不担心他不能伸啊!”所以二程夫子,从小时候对饮食衣服一点挑剔都没有,也绝无恶言骂人。二人长大后,成为宋代大儒。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4
孔子十分注意自己的举止仪表。在待人接物方面,事事处处做到有礼有节,言行适度,举动文雅,在衣食住行方面也养成了一些好习惯。例如,和乡下人一块饮酒时,喝完酒以后总是让年长的先走,然后自己才退出来。吃着饭的时候,不和别人交谈;临睡之前,不高谈阔论。
孔子既注重礼貌,又很强调要有真情实感。他很富有同情心。本来孔子好唱歌,但是遇到人家办丧事的时候,这一天他就不再唱歌了。在死了亲属的人旁边吃饭,他不曾吃饱过。他看见盲人、穿孝服的人,即使对方年轻,也一定站起来;路上碰到的也赶快迎上前去。一天,有位盲人乐师来见孔子,孔子赶紧迎上去。乐师走到台阶边的时候,孔子就告诉他:“这是台阶”。当走到席子边的时候,孔子就告诉他:“这是席子”。等乐师坐下以后,孔子又向他一一介绍屋子里的人,说:“某某坐在这里,某某坐在那里”。送走乐师以后,学生子张便问道:“这样不是太麻烦吗?”孔子回答说:“接待盲人就应该这样”。有一次马棚失火,孔子赶紧问:“伤着人了吗?”并不问伤没伤马。孔子的一个学生因事被捕,进了监狱。孔子并没有嫌弃他,认为“他虽然进了监狱,但并不是他的罪过”,还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孔子也很爱惜动物。据说孔子养的一条狗死了,便叫子贡给埋起来。他对子贡说:“我听说,破帐子别扔,好埋马;破车盖儿别扔,好埋狗。我连车盖儿也没有,你拿我的破席子把狗盖上吧,别叫他脑袋露着啊!”
孔子很喜欢结交朋友。对于朋友之情,他很珍惜,就是和自己作风不同的人也不肯轻易绝交。他和原壤的交往就是如此。原壤是鲁国人,孔子早年的朋友,为人狂放,不拘礼节,思想作风和孔子很不同。可是孔子和他相处得很好,直到老年仍保持着密切交往。孔子给人的印象是谦和的,可是他对于认为应该做的事,便坚决地去做,百折不挠。他说:“看见道义上该做的事而不去做,这就是没有勇气”。他还提出“当仁不让于师”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5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
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终于成为有名的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