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那么要如何写关于鲁迅朝花夕拾读书笔记呢?这次为您整理了朝花夕拾摘抄(精选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也将绝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赏析:这段话虽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或者优美的语句,甚至相反的是一种似于骂人的话,可我从这段话中却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那种气愤和对于那些顽固者的无奈,他发展是为了下一代,也是为了文学的新篇章的开启!
关键词:初中;名著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83-02
经典名著,穿越时空,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会让青少年终生受益。青少年正处在认知世界形成、人文素质养成的重要时期,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名著,对他们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语文课标中要求初中生"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名著阅读应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那么,应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呢?笔者谈谈浅见。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悦读"名著
名著阅读的引导要有趣 。叶圣陶先生强调教师要"多方善诱导",转变学生的阅读方向,激发他们对名著的浓厚兴趣,才会实现名著的"悦读"。
1.1课文引路,"诱"读名著。有的课文是名著的节选,可把它们作为引子,诱导学生进入名著神圣的殿堂。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选了《鲁滨孙漂流记》中的《荒岛余生》,九年级上册选了《水浒》中的《智取生辰纲》和《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它们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文笔深得学生青睐,再通过朗读比赛、编演课本剧等形式深入展现其魅力,便会吊足学生的阅读胃口,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推出原著,会有意想不到的阅读效果。
1.1.1要将节选自名著的课文讲得精彩生动,利用它们吊起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我发现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充满向往之情,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极大的兴趣和好奇,我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要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原著。"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
1.1.2要善于营造阅读名著的氛围。如,开展语文课前三分钟"推荐活动",每堂语文课前,由一名同学向全班推荐名著的经典片段或一位名作家,并写出百字左右的推荐语参与评比,每周组织学生选出一名优胜者的文章,贴在班级宣传栏供全班阅读。时间长了,名著成了大家关注、交流的话题,成了大家心灵的需求,学生觉得,不读点名著,似乎挺没品味。
1.1.3运用新型资源有效地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读书时间"等节目,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都可以用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2媒体造势,"引"读名著 。许多名著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如:我国古典四大名著都有同名的电视连续剧;散文集《朝花夕拾》有对应电影《风雨故园》;小说《童年》有对应电影《我的童年》……在读某部名著前,先组织学生在光影世界中"阅读"--观看有关影片或电视剧片段,再设计相关的语文活动,通过层层渲染、不断造势,吸引学生去读文本。
1.3开展活动,"促"读名著。初中生思维活跃,但看问题缺乏深度,思维的表面化导致了阅读的浅层次。教师应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敲开语言的物质外壳。通过读书报告会、撰写颁奖词、手抄报展览、名著故事会、诵读大比拼等活动,促使学生阅读名著。
2.教给阅读方法 ,会读名著
文学名著,顾名思义是中外文学史上有定评的,在语言运用方面具有示范性特征的重要作品,是经过读者反复筛选,严格检验的艺海明珠。读名著不同于浏览浅显易懂的通俗读物,要读出成效来,就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1要关注序、跋和目录。读名著前先阅读书前的序和书后的跋,能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全书的大概内容、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和写作意旨,快速有效地理解作品。文学作品往往结构复杂,头绪繁多。让学生浏览全书的目录,可以提纲挈领地把握全书的结构,提取内容要点。
2.2要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略读、浏览重在培养学生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和从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教师可指导学生先用略读、浏览的方法通读全书,弄清主要内容、情节和人物关系或作品的主要观点。精读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对名著中的重要细节、精彩片段、话外之音,要引领学生静心细读,和他们一起去品味其构思的奇巧,揣摩其布局的精妙,欣赏其语言的优美等,来获取情感体验和艺术熏陶。
2.3要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历代学者总结出来的读书经验,要求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做笔记可帮记忆、储资料、促思考、提效率。它包括:
(1)圈点勾画写批注。小到字词,大到书的重点、难点都可在书上画线或做上各种符号圈点;稍纵即逝的零思碎想,亦可记在书的"天头""地脚"或其他空白处成为眉批、脚注或旁批,以备参考。
(2)日积月累作摘抄。让学生摘录妙词佳句、历史典故等,经常翻阅,加强语言积累,丰富写作素材。摘抄的基本形式有:语录式摘抄,提要式摘抄,赏析式摘抄,研究式摘抄,组合式摘抄。
(3)条分缕析列提纲。指导学生概括出所读名著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梗概,或者指导学生写出某一章节的提要和基本内容,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4)评析归纳抒心得。学生不必拘泥于某一固定形式,或有感而发补充论证,或评论得失指摘错误,或自悟自得抒写情感,可随时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想法写作成文。
3.引导自主阅读,善读名著
名著阅读应是自觉的行为,只有主动阅读才会有独立深思和自由人格。
3.1倡导自主阅读,要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名著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和多义性。恩格斯在《致玛·晗克奈斯》一文中说"在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里,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的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本名著,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解读,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同样的书,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悟,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体会。我们要允许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思考,自主发现,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
3.2倡导自主阅读,要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书目。在完成了大纲规定的必读篇目后,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确定读书思路,明确读书方向,选择阅读篇目。《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学生自己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才能安心阅读,静心思考,最终有所收获。名著有许许多多,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典的,有现代的,无论是哪类作品,都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及人们当时的生存状态和文化精神追求,对青少年人文素质的提高都有极大的作用。学生按自己的眼光去判断,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不管选择什么名著,只要乐于阅读,善于阅读,都能从中摄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对名人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名人传》《凡高传》《童年》等作品:喜欢探究动物的学生,可以读《昆虫记》《自然史》等作品;喜欢旅游的学生,可以读《八十天环游地球》《格列佛游记》等作品。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阅读是学生汲取信息,认识世界,提高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良好的课外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又能陶冶情操,砥砺思想,感悟人生境界,培养良好的品格。
但目前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繁重的学业压力挤占了学生的阅读时间,知识水平和审美能力不足使他们逃离经典著作,而充斥网络的庸俗低俗、暴力色情等“快餐文化”却越来越多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语文教师们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也缺乏有效的指导策略。有些教师为了考试的需要,让学生进行临时性的“功利化”阅读,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对经典名著感到乏味,最终沦为快餐文化的俘虏。而且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大多数缺乏计划性,随意性强:看书囫囵吞枣,走马观花,看书不动笔,不作笔记,不进行有意识的搜集、整理、消化,读完之后忘得一干二净,毫无裨益,学习性阅读缺失。
二、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从理论上讲,课外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活动,但中学生心智还未完全成熟,他们的阅读兴趣需要激发,阅读方法需要指导,阅读习惯需要养成。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可以从兴趣激发,书目选择,方法指导三方面具体着手,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策略,持之以恒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才能取得较好的指导效果。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兴趣时,才会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才能将外在要求内化为自我驱动力,才能S持阅读的持久性。教师可以尝试用以下方法,来点燃学生阅读欲望。
1.设疑激趣法。通过设疑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以巧设疑问,鲁迅家本是富贵之家,怎么会家道中落?又是为何要漂洋过海去日本学医?最后又为什么弃医从文?相信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朝花夕拾》的兴趣,比强行规定阅读的效果要好。
2.迁移激趣法。许多语文课文都是中外名篇的节选,都窥豹一斑未见全貌。语文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迁移激趣,让学生去阅读全部作品。如教学《出师表》,诸葛亮这么多精彩绝伦的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只要绘声绘色地讲上一个,相信学生兴趣是会被调动起来的,可以借机鼓动学生去读一读《三国演义》。
3.氛围激趣法。良好的阅读氛围能够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可以利用图书馆和阅览室,为学生提供他们喜欢的书籍、报刊、杂志;由学校语文教研组牵头组织成立文学社,举办读书分享会,组建创办校园学报,编演课本剧,评选阅读之星等等;在教室内设置读书角,增设读书专栏,定期更换内容,刊登或展示学生的读书笔记和心得;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
(二)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书
古今中外的书籍浩如烟海,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审美取向、情感经历、知识储备、阅读能力各不相同,怎样给学生选择适合的好书呢?语文教师在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应当考虑学生的自身特点,因人而异地调整书目,让学生有自主选择地阅读好书。
1.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选择与其年龄特点、性格禀赋、欣赏能力相适应的作品。男生喜欢探险,女生情感细腻,因此,男孩可以推荐阅读《凡尔纳三部曲》、《格列佛游记》、《老人与海》等书,有文学素养的女生可推荐《百年思索》、《生活的艺术》、《时光草原》等书;喜欢历史的可以推荐《隋唐演义》、《史记故事》、《拿破仑传奇》等。对于喜欢打篮球的孩子,可以推荐体育类的杂志和篮球明星的人物传记,让他看看那些关于篮球比赛的精彩场面描写。针对性格缺陷的学生可以进行励志教育,推荐《林肯传》、《名人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书。
2.要从广博的范畴中去选书。语文教师让学生读书,不是想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文学工作者,就不必全用文学类的书籍来填充学生的阅读书目。可以以更自由的尺度,在更广博的范畴中进行阅读书目的挑选。重点是借助阅读培养孩子的人文情怀,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培养孩子对生活生命的关注等。其实许多非文学类的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等书籍中也包含了很多人文情怀。学生的阅读就像是一个圆,他们所读的书越多,那么圆周就越大,老师能做的就是时不时地打破圆的壁垒,向他们展示更多未知的、新奇的阅读世界。
(三)教会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不少学生阅读方法不当,有的蜻蜓点水,从不仔细咀嚼;有的不注意积累,不做读书笔记,任其遗忘,读书不少但收获不多。要让课外阅读切实发挥丰富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学生应该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好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
1.制定读书计划。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阅读计划,好书要精读,通过反复细读,推敲文句,体会作品中喜怒哀乐的感情,理解其深邃的思想内涵。而娱乐性的书籍可快速浏览,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就行。对于长篇小说,可采用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章节精读,其他泛读。学生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老师应有与之相应的评价制度和奖励制度对学生进行激励,如在班里开展好书推荐,评选阅读之星等活动。
2.勤做笔记心得。“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的目的之一在于积累,只有把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精华内容或摘抄、或概括、或思考,才能真正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因此要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以摘抄名言佳句、精彩观点、警辟语句,然后随时翻阅,再反复揣摩、吟诵、领悟,加深记忆;还可以写自己在读书时闪出的思想火花,通过这些感言,整理了阅读收获,促成了阅读思考,才能读有所成。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足以长才。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需用以期待种子发芽的心情去慢慢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策略,持之以恒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才能真正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陶冶情操,感悟人生,砥砺思想。
我爱无边无际的大海,大海中有美丽的珊瑚群,还有各种各样的鱼穿梭其中,充满了神秘色彩。
清晨,海还是**静静的,没有风也没有浪,像一位文静的小姑娘静静地流淌。瑰丽的朝阳照射着蔚蓝的海水闪闪发光。
中午,艳阳高照,这时的海水变得波光粼粼,动荡的海面上有无数的“星星”在跳动,好像有谁把亮晶晶的彩金纸撒在上面,闪闪发光。
中午的大海有时也会像怒吼的雄狮,波浪翻滚向岸边扑来。大海有时也会像一群嬉戏的小孩,跳跃着,一浪高过一浪,非常壮观。
转眼间到了傍晚,夕阳映照下的海水又显出另一种姿态。浪涛不停跳跃着,水面闪着金光。这时,海面上起风了,凉风拂过,海面上显出鱼鳞似的波纹。海边上的人一边感受着凉风带来的惬意,一边欣赏着这夕阳映照下的海水。
夜深了,海边散步的人渐渐归去了,我抬头看看天空,头顶上半轮月儿在云层中穿梭,星星在云缝中眨着眼睛。月色朦胧,海面宁静,给大海增添了一点神秘感。啊!我爱这美丽的大海。
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是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
赏析:人类总是在赞扬着自己的进步,以自己那些自己有禽兽没有的能力而自豪骄傲,以自己能思考而洋洋得意。虽然人类的确值得为这些高兴欢喜,但是却不曾认真想过,正因为人类所拥有的这些能力使得人类社会变得如此的复杂,甚至使得我们开始向往那些头脑简单的禽兽的单纯的世界。鲁迅在此说明这些道理,也是让人们反省一下,自己所拥有的这些能力,不是让我们用来说空话昧良心的!
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赏析:鲁迅先生说”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这说明当时他做引的时候,对文章当时书写的情形已经记忆不太清楚了,但是文章又确实存在,所以他就感觉很矛盾,”既然记忆是美好的,但是很多我缺又忘记了。“这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都是这种杂文的语气,带点思考,也带点批判。
一次完整的名著导读活动视名著篇幅的长短、内容等而定,遵循“计划――实践――评价”的思路,呈现以上四个教学步骤。预设启动关键在“导”,落实过程关键在“读”,生成效果关键在“展”,强化效果关键在“评”。
一、阅读预设――以兴趣引导名著阅读
(一)遵循认知规律,制定阅读计划
1. 初级阶段
(1)目标预设:每周以摘抄为主的读书笔记,能理清故事线索,复述故事梗概,初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2)名著范围:①选择七年级课本推荐名著作品,如《繁星》、《春水》、《童年》。②选择故事性强、通俗易懂的中外名著,如《鲁宾逊漂流记》。
(3)方法指导:①提供读前、读中指导。包括作者介绍、创作背景及全书架构。②培养良好的做读书笔记习惯,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做摘抄式的读书笔记,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尝试写感想体会。③引导学生学会复述故事。
2. 中级阶段
(1)目标预设:自主写读书心得,能对人物形象作简单的评价。
(2)名著范围:①选择八年级课本推荐名著,如《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名人传》。②依据课文向外拓展延伸,课文是节选的可提供全本。如《朝花夕拾》。
(3)方法指导:①有侧重点地识记作家简介,弄清创作背景。②引导写读书心得,记读书笔记。③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能对人物作简单的评价。
3. 高级阶段
(1)目标预设:逐步引导学生博览群书,自主地关联有关知识阅读名著,解决阅读困难;初步对名著中有意义的句子、段落或篇章进行赏析;能自编课本剧,并进行针对性表演。
(2)名著范围:①选择九年级课本推荐名著,如,《水浒传》、《格列佛游记》、《简爱》。②确定高级阶段的阅读量: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自主选择名著阅读。
(3)方法指导:①引导学生锻炼模仿名著写作的能力。②理清故事线索,掌握故事大概,分析人物形象。③引导学生对名著进行编剧、表演。
(二)激发阅读兴趣,营造阅读氛围
1. 创设主要阵地。教室、学生的卧室是学生阅读的主要阵地,为此我和学生精心布置教室:开设班级图书角,给学生创造读名著的氛围,定期出以读书为主题的墙报。
2. 组建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阅读实际和兴趣爱好,让学生自发组成名著阅读兴趣小组,并要求每个小组结合自己小组的实际情况给自己的小组起一个具有一定含义的名字,如:“先睹为快组”,“如饥似渴组”,形形色色,韵味无穷。
3. 教师下水阅读。语文教师要点燃学生阅读名著的激情,自身的阅读爱好和阅读激情就是学生最佳的阅读氛围。基于这些认识,我与学生一起阅读名著,积极参与他们组织的各项活动。
4. 课内课外渗透。如《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传》,在学习《智取生辰纲》时,学生对杨志丢失生辰纲后的命运及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后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并不急着一一告知故事发展的情节,而是丢出了几个问题:杨志失了生辰纲,他是否能完好无损的交差?等待他的是砍首谢罪还是加官进爵?吴用等人又是怎么处理生辰纲?他们的命运又将是如何?学生想知而不得知,课后,他们自然会搜寻原著的相关章节来解开心头之谜。
二、自主阅读――以开放自主“悦读”名著
(一)泛读为先
泛读是观其大略,是整体把握,是总揽全局,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但泛读不是指一目十行地快速阅读,而是指从名著的资料和整体框架入手进行阅读。名著的资料包括作者情况、写作背景、历史评价等。名著的整体框架包括书中人物及其关系、故事情节梗概等。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些材料的时候,作为教师,应提醒学生要有认真的态度,边阅读边思考,这样才可能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二)精读为本
在名著阅读中,精读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精读就是细致读,圈点读,吟诵读。注重的是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与个性化的解读,品读文本,揣摩结构,鉴赏语言,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心灵“零距离”接触,理解作品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
(三)媒体为辅
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为学生了解文学名著开辟了一条新渠道。现在,愈来愈多的名著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如我国传统的四大名著,就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教师在上相关课文时可先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或电视剧的片段,再设计相应的观后感、影评活动,通过拓展课外语文资源,来吸引学生去阅读经典名著。如在导读《格列佛游记》时,布置学生从网上查找的相关资料并观看电影,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学生对文本的了解在寻找过程中也逐渐丰厚起来。
(四)写读结合
如何把写与读结合在一起呢?我认为应该从片段练习开始,逐步过渡到整篇文章的写作,低起点,缓台阶,稳提升,循序渐进。如读《名人传》,我让学生练习模仿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眼神描写,学生从模写中抓住人物描写的要点,以读带写,事半功倍。
三、生成展示――以活动推动名著阅读
1. 可利用课前演讲进行阅读积累。每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留给学生,让学生把每天看的章节进行复述,从而拓展学生对名著的了解。
2. 可利用阅读阵地进行专题活动。阅读生成课往往是学生的深爱,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阵地,创设不同专题,引导学生走进名著,以促使学生持久保持阅读兴趣。
①开展名著推介会。利用六册课本后的附录,对教育部推荐的十几部名著进行逐一推介,让学生简介,教师补充有关动人的细节或感人的情节,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②举办读书交流会、报告会。学生或汇报自己的读书体会,或介绍自己喜爱的名著人物,或交流自己悟出的写作技巧,在交流中,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
③开展读书辩论会。开展辩论会,可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更敏捷,更深刻,加深学生对名著人物、内容的理解。
④开展名著知识竞赛活动。每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完一部名著,就以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周末布置,设计相关的题目:作家作品、创作背景、人物、情节、主题等,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这种通过竞赛来提高学生掌握名著内容的方法,效果尤其明显。
四、总结评价――以考核促进名著阅读
1. 定期的必读书目考查。旨在检查学生是否阅读名著,考查学生对作品的作家常识、创作背景、整体架构等的了解。初一入学,要求在新生须知上列出初中三年的必读书目(12本名著),并且每月要进行考查。考题的设计主要有作者、国籍(朝代)、作品及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主要情节。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认为鲁迅先生这话的关键是怎样去走,而并非只要有人走就成了条路。
面对目的地,许多人投机取巧去走捷径,以达到目的,这人便成了这条路的鼻祖,然后那些趋炎附势的“正人君子”们便说笑着认为这条“路”是大道,所以就虚伪的踏了上去,一群人走过之后,不得不说这是条路。
这是两种人,一种是“自残”,为了到达目的不择**,宁肯湿鞋,宁陷入泥潭,也要走这条路,由此看出这种人具有“白痴思维”,别人在走完光明大道完成目标时,他们还在开垦,却还不知道走了歪路。
前者还有优点,那种“不畏艰险”的品质,也就是这种精神成就了后者,第二种人——“自嘲”。“正人君子”们有大道不走,偏偏自愿入歧途,不是自嘲又是什么?这种“逆天而行”的行为注定了他们的失败,实际上,后者比前这更愚钝。
这也是当今社会两大**,一种是为社会创造“后门”,一种是顺着“后门”走下去。
其实路就在脚下,只要脚踏实地的走,不是第一个到达终点的又怎样?总比那些没有看过“正路”美好风景的人要看得更多吧。
路就在脚下,理智的人多了,那才形成了真正的路。
关键词: 听障学生 语文教学 语文能力 提高策略
一
身为语文教师,我们深知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涵盖口头语言能力和语言写作能力两方面。但是对于听觉有障碍的人而言,由于听力受损,口头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他们虽然经过几年的语训,其口语能力会有所提高,但口语的清晰度总是有限的。同时听障者习惯用的手语往往表意含糊不清,健全人很难理解,从而文字成为了听障者最适用的语言,也是与健全人交流的主要语言工具。但目前特教学校的实际情况是听障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只能仿写一两句话,到了初高中年级阶段根本谈不上能完整地写文章,即使勉强写出来也往往是语不达意、空洞无物的,让无数特教学校的语文教师茫然无措。
造成听障学生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有三点。
其一,听障学生由于自身听力方面的缺陷造成语言发展迟缓,语言发展水平滞后。
其二,听觉障碍和语言发展水平低极大地影响了听障学生对外界认知的丰富性和完整性,使他们很难用语句表达自己的意图。加之聋校封闭式管理,导致他们信息缺乏,生活经验匮乏。
其三,听障学生语言逻辑能力较差,语文教师往往花大量的时间去修改他们不通顺的语句,却忽略对其阅读、写作方法的指导。
二
长期的语文教学经验证明,听障学生阅读能力、写作水平的提高,着眼点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语文教科书的教授上,而应从语言材料的收集、语文素材的丰富、阅读写作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
策略一:重视阅读训练,做好阅读指导。
阅读能力需要长期的积累训练才能够提高。只有让听障学生大量阅读才能帮助他们熟悉语言,积累词句篇章,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因此,要想有效地提高听障学生的语文水平,必须重视阅读训练,做好阅读指导。
1.帮助听障学生选择合适的书籍
目前,出版部门还没有专门出版适合于听障者的书籍,教师、家长又缺乏对听障学生的指导,他们面对大量的普通书籍往往无从下手,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书籍,这种没有目的的阅读对他们学习语言的效果不大。因此,语文教师要在初中阶段开始帮助听障学生选择适合其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层次的课外书籍。如七年级推荐《朝花夕拾》、《城南旧事》、《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神话故事新编》等;八年级推荐学《童年》、我的大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九年级推荐《水浒传》、《三国演义》、《儒林外史》、《傅雷家书》、《羊脂球》、《巴黎圣母院》等。这些文章能对听障学生学习课文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还能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2.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听障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阅读时离不了教师指导。教师在指导阅读中要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方面我作了尝试。
(1)阅读前教给学生理解生字新词的方法,如“查字典”、“根据上下文推测”、“问老师和同学”等方式理解语句的意思,由句进而理解段章的意思。
(2)学会默读,边默读边思考。
(3)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圈点勾画,如在段落旁边写反思,准备摘抄本,分门别类摘抄好词佳句、名人故事。
(4)经常背诵好词好句好段。
(5)多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方法、写作方法,并动笔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6)遇到好文章就仿写,以强化写作能力。
(7)每周深入了解学生阅读的篇目,帮助他们查找阅读中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策略二:丰富学生写作素材,强化写作技巧的指导。
现今特教学校中听障学生的生活圈子狭小,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的机会少,造成了他们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的语言材料和写作素材十分贫乏,再加之教师对其写作的指导不够重视,从而使他们的作文水平整体不高。要改变这一状况,语文教师必须在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基础上,下大力气对学生的写作技巧进行指导。
1.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长期以来,“仿例文―列提纲”是特教学校作文教学的主要方式,听障学生往往能列出提纲,但在作文时无话可说,认为写作是一个极大的负担。要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必须打破这一局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在体验中写作,使写作更具体化,写作过程更直观,尝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作文的源泉,将活动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观察四季的变化,写观察日记;组织学生留心校园活动,记录活动过程、畅谈活动场面和自身体会;创设机会让听障学生与正常人交往,积累语言,增加社会经验。在这样一系列的实践中听障学生能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为积累写作素材奠定基础。
2.强化写作技巧的指导
初中阶段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写好记叙文、议论文这两种文体。对于记叙文,要突出中心,美化语言。对于议论文,最关键的就是指导学生把观点写明确,结构写严谨。我针对初中学生的议论文教学进行了尝试,发现进行片断训练,再整合成篇的方式非常有效。如“勤奋与成功”,围绕这个话题,先让学生写几个句子,力求句式整齐,内容适当,并且把它们作为每段的开头来论证论点,如“头悬梁,锥刺股,苏秦寒窗苦读;勤练笔,染墨池,王羲之苦练书法;凿墙壁,借书读,匡衡勤奋好学”等,使学生的文章有理有据。这样规范了议论文的写作,就练好了作文的基本功。
听障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策略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实属不易,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必须耐心细致、持之以恒,还要努力与其他语文教师达成共识。相信这样坚持下去,听障学生的语文能力定能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叶立群。特殊教育学。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