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希望的句子(精选句子(优秀3篇)

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文是漂亮的小编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父母对孩子希望的句子(精选句子(优秀3篇),欢迎阅读。

妈妈对孩子说的话简短范文 篇1

莉娜的父母不但慈爱,而且非常负责。但是渐渐地,他们开始感到生气和无助,因为情况已经不在他们掌控之中了。莉娜的妈妈很肯定:“我们的女儿不是害怕,她很清楚我们爱她。”但是莉娜在睡前仪式以及半夜里,总是会坚持她的做法。在她看来,她没有理由放弃她的习惯。

莉娜的母亲决定使用“开门关门”的暂停法。她把计划里所有的细节都详尽地告诉莉娜的祖母,莉娜站在一边听着。祖母问莉娜的妈妈:“你确定要这样对待孩子?”莉娜听见母亲的回答:“是的。现在这种状况非改变不可,我已经别无他法了。”

怎样做最有效

使用“开门关门”法

首先请你解释给孩子听,从现在开始,他要睡自己的床;同时简短地告诉他,为什么你认为这是必要的。也许要他能理解你的理由还言之过早,但无论如何,不要让他觉得他是在被处罚或是被拒绝;他应该永远都能感受到你的关爱和支持。从你和他说话的方式,他们能清楚感觉到你是认真的,还是已经让他在这场权力斗争中赢定了。

睡前仪式后,请你一如往常地带孩子上床。让门开着,并告诉他:“只要你乖乖待在床上,门就会一直开着。”

如果你的孩子马上就下床,把他带回去。这次把门关上,在门后等着,直到下面时间表上的等待时间到了,再进去看他。即使孩子早就回到床上,也请你按部就班地进行。你可以从门后跟孩子说话,告诉他,你什么时候会再把门打开。

如果你按照时间把门打开后,孩子是睡在床上的,跟他短短地说几句话。你可以夸奖他或是亲亲他,当你离开房间时,让门开着。如果孩子不在床上,就把他抱回去,(但是不能使用暴力!)走的时候把门带上,在门后等,直到等待时间过去。每次你都要告诉他:“你留在床上,门就会打开。”如果你的孩子很容易带上床,而且你确定他会乖乖地躺着,那就直接让门开着,如果你这次没有成功,最好不要再犯相同的错误。

如果你的等待时间已经长达3分钟,继续保持这个间隔,直到孩子肯留在自己床上。

等待的时间表

从以下表格你可以了解,如果孩子不乖乖待在自己床上的话,门关上的时间各会是几分钟。

这个方式可以让你的孩子通过控制自己的行为,决定事情发展的结果。待在床上,门就是开的,溜下来,门就暂时关上。很快孩子就会明白这中间的联系。如果你贯彻到底,很可能几天后,你的孩子就会乖乖待在自己床上。

请注意:

无论发生什么事,绝对要避免威胁或责骂,让孩子感觉你是在帮助他度过一段艰难的时间。他需要的是支持,不是处罚。

妈妈对孩子说的话简短范文 篇2

如何培养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爸爸妈妈们,我们先来排个时间表吧!

不满2岁的迪迪伶牙俐齿,不但会说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能说一些简单的儿歌,嘴里时不时还蹦出很时髦的话,比如哇塞,好酷呦,妈妈我是不是帅呆了?而且,迪迪最近突然对英语产生了兴趣,经常自言自语:“大树tree;小汽车car;蛋糕cake;苹果apple;香蕉banana。”她甚至有意把发音相近的词放在一起,一组一组地问:“坏(bad)怎么说,床(bed)怎么说;公共汽车(bus)怎么说,洗澡(bath)怎么说……”她的表现不禁令妈妈兴奋:宝宝是不是有语言天赋?

宝宝开口说话,看似简单,实际上却需要一个较长的学习过程,掌握些基本技能,爸爸妈妈耐()心和得法的训练必不可少。

必备条件

宝宝的语言发展,也需要“硬件”和“软件”的支撑。所谓“硬件”,是指宝宝的身体发育状况。健康情形良好的幼儿,语言发展一般比较好;而体弱多病的孩子,其语言发展能力会相对缓慢一些。“软件”则指宝宝的生存环境,那些和父母互动交流较多的宝宝,语言能力能得到比较好的发展。所以,要为孩子营造宽松愉悦的外在学习氛围,使孩子乐于接受你的语言训练。

年龄不同 内容有别

从呱呱坠地起,宝宝的语言发展就开始起上水了,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父母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训练。

训练方案

0~1岁

说给宝宝听

不会说话的宝宝也能通过耳朵接受信息,为他们日后的“说”打基础。如果父母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通过清晰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相应的动作传达给宝宝,如:“妈妈正给宝宝穿衣服,来,伸伸你的小胳膊。”或者“宝宝正在洗澡,瞧,你的小手拍打出水花了……”孩子会对你的话很感兴趣,并试图咿咿呀呀地表达。这种语言环境的作用在于开拓儿童的“听-说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成人要坚持说普通话,以清晰、正确、规范的语言向孩子述说,禁用方言。

制造发声的机会

宝宝会用“咿、呀、哈、呜”等声音表达自己的愿望,这恰是培养宝宝模仿发音的好时机。当他们表达要人抱、要喝奶、尿布湿了或想拿某一样东西时,妈妈趁机替他们把这些愿望用简单的词语说给孩子听,然后等待宝宝的反应,即便是“哼”、“哈”也好。如此天天重复,就等于在他们的头脑中强化了这些语言,最终使孩子的语言模仿变得容易起来。

1~2岁

和宝宝对话

身边物品,是教育宝宝学习语言的好工具。把这些生活用品或玩具指给宝宝看,告诉他这些东西的名称、用途、颜色、形状等等,随后再问问孩子它们分别是什么、颜色、形状、用途如何,这不但能帮宝宝学到一些生活常识,还能帮他积累新名词,促进语言的发展。当然,父母也可以通过互动游戏与之交流,创造一个和宝宝对话的情境,激发他说话的欲望。

满足要求晚半拍

宝宝想要某种东西,往往盯着它或用手去抓。这时妈妈不要马上满足他,而是把它拿在手里,鼓励孩子说出自己想要什么,比如“我要红色的苹果、黄色的香蕉,我要会唱歌的娃娃……”如果孩子说不好,妈妈可以先做示范,由宝宝“学舌”,然后,再把这些东西给孩子。在反复训练中,孩子的语言能力会发育得比较快。

重复说过的内容

准备一套动物卡片,在宝宝认识了其中的动物之后,请他给妈妈讲一讲每张卡片上有什么,每种动物长什么样、它们在干什么,等等;也可以借助简单的图画书,妈妈讲页、宝宝重复一遍,然后再往下进行。另外,即便是走在街上,也能做这种训练,妈妈把看到的景物介绍给孩子,请他重复一遍。总之,利用各种机会让宝宝开口。重复的内容从简单到复杂,句子由短到长,循序渐进。

2~3岁

说儿歌 念童谣

教宝宝学说话,借助儿歌和童谣是条捷径。因为它们有着押韵、节奏感强、趣味性和重复性的特色,容易说、容易记、能引发孩子说话的兴趣。如果爸爸妈妈再加入一些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则能强化某些字、词,便于孩子加深理解和记忆,学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当孩子熟悉了某些儿歌的内容之后,妈妈不妨适当改变歌词,以丰富儿歌的语汇,这既能给孩子以新鲜感,还能增加他的词汇量。例如“两只老虎、跑得快”,“两只老虎、跑得轻”,“两只老虎、跑得慢”等。利用不同的动作表现,让宝宝学习理解“快”“轻”“慢”的含义。

和宝宝一起做角色游戏

选择孩子非常喜欢的一个故事,爸爸妈妈和宝宝,分别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比如爸爸当大象老师、妈妈扮小猴子、宝宝当小兔子,全家共同把一个孩子熟悉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表演出来;如果有条件,再做一些简单的化装,也可以加入一些玩具作为道具或角色,相信孩子表演的愿望会更强,表达能力也能在有趣的游戏中得到很好的锻炼。

小嗽叭开始广播

家里的每个成员作为一个广播电台,如奶奶广播电台、妈妈广播电台,将宝宝广播电台命名为“小喇叭”。每次“开播”前,请家里的一位听众“打电话点播”,如爸爸“点播”小喇叭广播电台的说儿歌或天气预报节目,宝宝就出来播报。久而久之,孩子在他人面前讲话时就能落落大方、口齿清楚。

3~4岁

讲讲幼儿园的生活

每天接宝宝回家,让他说说自己当天幼儿园里做了什么,是画画、做手工,还是搭积木了?具体是怎么做的?让他把刚刚学的新儿歌、听到的新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在孩子讲述时,父母不打岔,耐心听他把话说完,不为孩子“代劳”,但要尽量帮孩子使用规范化的语言,以便把意思表达完整。同时也要规范孩子的语音。

讲故事有诀窍

3~4岁的孩子喜欢听故事,尤其喜欢反复听同一个故事。因此,妈妈在讲这些孩子熟悉的故事书时,不妨故意丢下一两个词,留给孩子去“填空”、由他们亲口说出;也可以有意识地在讲书的过程中更换意思相近或相反的词,孩子会觉得很好玩儿,不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新词上,以扩充词汇量、保持对语言的兴趣。一些故事情节简单,讲解几遍之后,鼓励孩子用他自己的话,看着书中的画面把主要内容和情节讲给妈妈听。

3岁半以后,开始尝试让孩子编故事:妈妈在讲到故事尾声时中断讲解,让孩子自己编个结尾,慢慢过渡到讲一半时就停止,让孩子想象、把故事讲完,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想象力,又促进了语言叙述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

控制说话的节奏

有些孩子性子急,说话速度快、有可能漏掉必要的内容以致表述不清。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一定要稳住孩子,和蔼地说:“别着急,慢慢地告诉我,我想听清楚你讲的事情。”也可以让他喝点水、歇歇气再说。平时,爸妈要有意识地调整其说话的节奏,如教孩子念诗歌时可把某些字音拉长,每句诗之间的停顿加大,边念边做动作,纠正孩子说话过快的毛病。另外,家人日常和孩子说话的节奏也要放慢,孩子听见大人说话不慌不忙、有条不紊的,自己也会模仿着去做。

4~5岁

买卖游戏

准备一些玩具或食品,妈妈先当售货员,孩子当顾客。妈妈向孩子介绍自己的商品,如:“瞧,这个娃娃多漂亮呀,大眼睛、高鼻子、金头发,买这个娃娃还送6套衣服、鞋子和头饰,你可以好好打扮她。怎么样,想买吗?”孩子禁不住“诱惑”,爽快地买走了。然后,让孩子当售货员,学着妈妈的样子介绍商品。假如孩子说得不够细致,妈妈可以协助启发,如“这橙子味道怎么样,吃了有什么好处……”随后由孩子说处商品的优点。如此角色交替,游戏反复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更多地是靠即兴发挥,能锻炼其运用口语连贯讲述的能力。

词语大拼盘

一些生动有趣的词语游戏,能帮助孩子在玩中学到知识、丰富词汇,提高表达能力。比如――

组词。妈妈说“雪”,让宝宝说出由它组成的词:白雪、雪地、下雪、雪花……

接龙。妈妈说“小草”,母子一个个接下去:草地、地面、面容、容貌……

词汇开花。妈妈说“走”,然后妈妈和孩子一起丰富这个词:轻快地走、高高兴兴地走、蹦蹦跳跳地走、摇摇摆摆地走……

对对子。妈妈说出一个字或词,宝宝对出相反的字或词:大-小、粗-细、大人-小孩、细心-粗心、冬天冷-夏天热……

经常玩词语游戏,孩子不仅能说会道,其思维也能越来越活跃呢!

妈妈对孩子说的话简短范文 篇3

婴儿从呱呱落地到会爬、会走,都必须经过一番内在与外在的努力,语言发展也一样。宝宝为了适应外在环境,慢慢学会了如何回应外来的各种刺激,从对声音的敏感到了解某个声音的意义,然后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推理而最终表达出来的逻辑过程,这就是口语的表达过程。

俗话说:“早说话的孩子聪明。”宝宝何时开口说话?什么时候能发出清晰的音节?很多父母都非常关心这些问题。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喃喃地发出“妈妈”、“车车”等音节,家长们往往欣喜不已。

的确,语言的发展可以促进婴幼儿智力、记忆力、情感以及与外界交往的能力。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也非常看重语言发展对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她把语言的发展看作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的先决条件,尤其是处于敏感期的语言教育尤为重要。

那么什么是敏感期?蒙氏教育认为,孩子在某个月龄段里,会对某种特定技能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学习能力。例如秩序敏感期、音乐敏感期,以及语言敏感期等。蒙台梭利博士认为,0―6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其中O―3岁尤为重要。许多突破性的语言发展都发生在这一阶段。作为父母和早教指导师,应该多了解宝宝语言发展的规律,从而引导和帮助宝宝更好的发展。

0-1岁 预备期

0―3个月的宝宝已经能够通过在啼哭等发声过程中自己调节音高音长,尝试发声的喜悦。出生后一个月的婴儿不只会哭,还会从喉部发出鸽子般的咕咕声。

4―8个月,这个时间段的宝宝能够发出比较含糊的“enma”“en ba”等音节,甚至有时候是连续音节。当然,这个时候婴儿的发音是无意义的发音。

等宝宝到了9―12个月的时候,他才开始真正理解大人的简单语言。大人不妨用“话语反应判定法”来仔细观察,比如,当听到“宝宝,妈妈在哪里?”,宝宝会有转动头部或手指指示等相应的动作,这说明他明白了你话语的含义。当然,宝宝的反应也许不是即时的,过了好几秒后才作出反应也是很正常的。

专家建议:这一阶段是宝宝语言学习的预备期。妈妈爸爸应该多和宝宝交流,无论是喂奶、抚摸,还是安慰的时候,妈妈应温柔地对宝宝说话。婴儿很喜欢妈妈的声音,从这些声音中,他不但能够得到情感的慰藉,也能够在潜意识里储备大量的语言。

1-2岁 关键期

1岁半以前的阶段为单字句期。这个时期宝宝会很注意观察成人的语言,学会用一个有意义的字,来表达整个的想法,而这个字常与动作、表情等集体语言结合,如婴儿说“抱抱”时,手就会跟着伸向妈妈,这说明宝宝已经理解了“抱”这个字的含义。当然,这时宝宝还不太明白所用词字的词性,名词动词混用的情况较多,大人应该给予纠正。

而1岁半到两岁这个阶段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关键阶段。幼儿习惯的娃娃音逐渐转变为成人的语言方式。他们的词汇量在不断增加,24个月的宝宝词汇量可以达到300个左右。细心的爸爸妈妈还可以发现,在宝宝的语言中开始出现双词句,不需要――对应也能说出某件物品的名字。而这段时间也是宝宝的反抗期出现阶段,在强烈的表达自己意见的支配下,他们开始学会使用否定句和疑问句。

专家建议:这一阶段的宝宝非常注意观察说话者的动作和表情,所以大人在和宝宝交流时可以故意加强某个重点字和关键动作,帮助孩子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例如,在指导宝宝说话时,家长应该精练语言,着力表达“捏”、“抓”等关键词语,可以增强宝宝对特定动作的理解。

2-3岁 突发期

蒙氏教育里,2―3岁这个阶段被视为是宝宝语言的突发时期。孩子会突然冒出一句新鲜词语,很可能你从来没有教过他这个。这种爆发性的现象,不是任何人引导的,它是自发的,没有任何理由。

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孩子可以从不太会说话,到学会使用各种名词、动词以及句子的排列。如果孩子在两岁多还迟迟不开口说话,家长应该带孩子进行检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