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元宵的经典散文【优秀2篇】

贺新居 篇1

喂(起头字)/好哇!(附和声)!

香灯进门喜洋洋/好哇!

恭喜老板造府堂/好哇!

前面造一个都督府/好哇!

后面造一个宰相堂/好哇!

宰相堂里积谷仓/好哇!

大吃三年不着慌/好哇……

庆晋升 篇2

喂(起头字)/好哇!(附和声)!

香灯进门笑嘻嘻/好哇!

拿把剪刀剪龙须/好哇!

剪得龙须骑白马/好哇!

骑得白马当皇帝/好哇!

皇帝皇帝/好哇!

蜡烛四对/好哇!

蜡烛没有/好哇!

纸票到手/好哇……

年近梢末,难得闲暇,得空敲敲打打。今儿来说说老家里的“过元宵”。老辈说:“年年元宵,今又元宵,企望年年有今日,预示岁岁有今朝。”欢度元宵,各地风俗不一,庆祝多种多样。记忆中,小时候老庄上就很盛行“提香灯”。但是,要提香灯,一定少不得“喝彩”。上面两段,便是儿时的“精彩”。

童年家贫,感觉过元宵节是一件非常热闹、特别好玩、而且很有“赚头”的事。时过境迁,尽管如今已经不再提香灯、喝彩了,但是,儿时伙伴们的那股团结、和谐、懂规矩且不失友善的自豪劲仍还犹在眼前!

30年前的农庄上,几个土头土脑的小伙伴聚集在禾杆堆旁,扎一个连“牛头马面”都不像的“龙头”,捡几只烧火团当作“龙身”,再聚一束禾杆作为“龙尾”;然后,将它们倒插在几根小竹棍的顶端,贴上红纸标签,并且在红标签上分别插上一根点着的香,再后用一根事先搓好的禾杆绳,等距离地连接起来,长度和人数以能环绕八仙桌周围一大圈为宜,6至9个人组为最佳。分派任务:提“龙头”的人喝彩,后面提“龙身”的人“好哇”(紧跟喝彩人的附和声,和战场上那些摇旗呐喊之辈差不多),最后行动的时候,举“龙尾巴”的那个人,必须提个半大的篮子(太大了,小孩子家提不动),目的是以备户主“进贡”(即赠礼,多半是红包和香烛等)之需。此便视为:“香灯” www.haozuowen.net 。听村里老长辈说,这是传统龙灯的简易制作。就地取材,拿来上手。

在过去,农村里穷。村里孩子多半造不出漂亮大方的彩布龙灯;有个竹篾扎的彩纸糊的`蜡烛灯笼就算不错了。要是有某家孩子扎了个生肖,如卧虎、宝马、金鸡……之类的,那一定是稀罕物了。蜡烛灯笼是好看,但是有个缺点,容易烧着。小时候,记得隔壁的小哥哥总是好好的蜡烛灯笼提出去喝彩,走不上几户,灯笼上“恭喜发财”的字样就熏得墨黑墨黑的了,等到提到家里就烧得只剩“铁丝框”和“提把棍”了;这还算事小,要是遇到大旱天着火了,或是遇上元宵节当天下大雨,那就更不用说了。所以,那时我爷爷总是给我们兄妹装干电池的,一个小灯泡不够亮,多缠几个,这样一来,比蜡烛灯笼省心不用说而且安全了不少。

香灯、灯笼算是有了,但是,还缺一项最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喝彩词”。几句好的喝彩词,可以使“香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即便香灯扎得不甚美观,也不妨碍主人因此欣慰献给香灯的“进贡”。比如:香灯进门笑嘻嘻,财神进门送吉利,人寿年丰逢双喜,礼多礼少不计意……

再如:香灯进门笑哈哈,财神进门是你家,你家今日多富贵,从今往后享荣华……

又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如意,人祥财旺……

还如:烧得年灯纸,老板寻生意,生意好兴旺,钱财堆满箱……

诸如等等,很多很多,现都已记不详了。这些喝彩词,简明扼要,韵律甚全,跟传统的打油诗相当,不过不同的是,喝彩词“目的性”很强。

童年幼稚,先生教的词,都只晓得念,不懂得啥意思,自然更谈不上喝彩所为“目的”。后来长大了,发现“喝彩词”其实是一种好听的叫法。不好听的叫法则是:讨债词、讨钱词、讨饭词、讨东西词……所谓:“借‘香灯’之名,行‘纳财’之举”。一群喝彩的“香灯”入户,围着主人客厅里的八仙桌“好哇”了好几圈,弄得主人又“喜”又“惊”;喜的是“财神”不请自来,惊的是“囊中”如何解开?若不给钱,似乎面子上过意不去!若给,又拿不出手,上不得台面。这样想来,我们在小时候就开始了“闹场子”“撞木钟”“敲竹杠”了。

当时有人还总结了规律:要想在元宵节喝彩获得高利润,那一定得“只走富家,不进穷户”。那会儿,穷人要提灯到富人家里喝彩挣小费,富人听得高兴就给钱,不高兴了,就少给或者干脆不给,临走时还哼儿哈儿骂一句:“胡说八道”。所以,那时穷人和富人的区别在元宵节就很明显。不过我们的香灯,不分贫富,而且是家家户户都要走的。当我们走到某户穷人家,不但不需要他们“进贡”,反而把篮子里别户给的红包和香烛挑几样给他们。最令我们奇怪的是,至次年再次光顾,不等我们喝彩结束,去年的“穷户”户主,早包好了红包放在篮子里了……

一节元宵下来,“进贡礼”平摊下来虽然不多,但是大家都很守规矩,不吵,更不闹,因为大伙心里都明白只是图个热闹。末了,伙伴们再找一处离村庄较远不易着火的地方,把“香灯”堆放起来,烧掉!这叫做“龙飞上天”,预示今年红红火火。

童年记事以来,一直到念初中转学,都是这么延续来着!现今的元宵佳节早已不闻童年时代欢快的“喝彩”之声。取而代之的是电视网络大众化、信息媒体智能化、微博微信微视频大面积地个性化……独生子女,关门闭户,窝在家里亦能自娱自乐闹个不亦乐乎。拿个手机,点开微信、视频,唱唱《马上有钱》,哼哼《恭喜发财》,见面不必礼貌、喝彩,就是不祝“身体健康”不说“寿比山高”,长辈们应给的红包仍是一个不落。

凡事都有两面,有利,必定有弊。从前穷,大伙亲;如今不怎么穷了,大家不学“冷静”却先学会了“冷淡”。要真叫他(她)给富了,不知道是不是一块“冰”呢?

iPhone是够聪明!搞得“小盆友”“大盆友”连字都不会写——富也“苹果”,贫也“苹果”,“智能化”弄得大伙都趋向于近乎“傻瓜”,跟从前用的“傻瓜相机”一般!不必调焦取景,一按即“刷”。4G来了,每秒百兆,“刷”得更厉害了。傻傻地摇一摇,刷低了头,刷弯了腰,刷得连父母亲戚朋友都不要,还贺啥“元宵”?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