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你所见过的散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中学生励志散文优秀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论文摘要:分散实习不仅形式灵活而且社会资源丰富,独立学院应该大力鼓励分散实习,同时加强对分散实习的管理力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并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毕业实习是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大学生从学校迈向社会的关键转折点,是提高文学专业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要走的一条必然之路。津沽学院文学系在第七学期安排为期六周的毕业实习,实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学院统一安排的集中实习,学校为其联系实习单位,指定指导老师;一种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分散实习,学生可以回到家乡,或在学校所在地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实习结束后向学校提交毕业实习手册。分散实习占的比例是非常大的,但是,因其灵活性和不集中性,使我们在对分散实习的管理中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足,值得我们总结和反思,以促进独立学院文科专业学生的实习工作更有效的进行。
一.分散实习现状和优点分析
据统计,津沽学院文学系2008届291名毕业生中215人为分散实习,约占73%;2009届230名毕业生中170人分散实习,约占75%;2010届228名毕业生中188人分散实习,约占82%。可以说,这个比例是逐年递增的,分散实习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青睐。相对于集中实习,分散实习有以下优点:
1.灵活的形式
毕业实习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教育教学的一部分。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顺利就业的基础保障。大学生通过毕业前的实习,可以实现对未来职业的了解或者满足对社会中某些行业的好奇,使他们在探索和尝试中,找到真正感兴趣的职业。分散实习让学生们可以以家庭为中心,就近选择实习单位,同时也可以选择喜欢的职业。在交通食宿都方便的情况下,学生自身较有安全感,同时也能够集中精力来实习,减少他们初入社会的不适感,从而获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2.丰富的资源
分散实习中可供学生们利用的资源是非常多的,大学生们是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毕业实习时他们又分散回各自的家乡,从他们所完成的毕业实习中可以看到,他们所利用的实习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各省市的电视台、报社、杂志社、银行、厂矿、中小学以及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公司。学生们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得到一对一的指导和一线的锻炼。相对而言,集中实习的资源则显得非常有限,文科专业可供学生选择的一般只有中学、街道办事处或政府机关部门、电影制片厂、电视台等。
二.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的最大不同是学生要进行自我管理
毕业生在实习后上交毕业实习手册,我们在评阅所有手册之后,每年都会筛选一些优秀的篇目编辑成册。通过三届学生的毕业实习手册可以发现,除个别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对毕业实习都是非常重视的,分散实习中最重新的一项是自制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家长会主动为孩子联系实习单位,而且会及时关注孩子的实习状态。学生自已,则能够严格的自我要求,合理的调节自身的情绪。在他们的实习日志中,一般而言,在开始几天的实习中充满着新鲜和好奇,同时也是要立志做好,给实习单位留下好印象。过几天之后,如果能得到认可和新的工作任务,他们会继续努力,并且自我感觉良好。如果实习单位不给新的工作任务,他们就会觉得枯燥和无聊了或者对于早出晚归的生活觉得累,这时候自我管理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数实习生都是克制了惰性,按照要求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实习,在将要结束实习的时候,他们都会产生一种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怀,这当然是因为他们在一个多月的实习中投入了真的感情,并且与同事们培养了感情。但是也有的自主实习的学生因为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应付和敷衍的态度来对待,使实习不了了之。所以,对分散实习加强管理势在必行。
三.独立学院文学专业分散实习方法探索
1.鼓励分散实习,加大管理力度
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和实习成绩评定方法,引导学生自我监督、管理。学生自身的努力是整个实习环节中最核心的。只有学生主动积极、自强自律,才能使分散实习达到预期的效果,发挥实习的作用。自主联系的实习单位,实习生并不多或者没有,单位还是会充分利用实习生的,给他们锻炼实践的机会。在分散实习中,我们能看到很多优秀的实习日志。比如在一些地方的电视台做编导、后期制作,在报社做记者出去采访,或者在银行做职员,缝袋子的工作等等。这些日志之所以优秀,主要是因为在接触实际工作后表现出充实和快乐,遇到了挫折并且有所收获。毫无疑问,相对于那种形式上的喝水看报的清闲的实习,这样的真刀真枪实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实习。
2.提供毕业实习前的相关讲座和培训,对实习生进行心理疏导。
目前,学院对就业前的相关培训是比较重视的,对于实习则是一般化。除了系里的动员会之外,几乎没有相关的培训。其实,实习是就业前的一种练兵。对这种练兵,应该也进行一定的指导,让练兵进行得更顺利,完成的更精彩。对于许多人来说,可以说是人生中的第一次。这样的第一次,如果是精彩的,他们将获得自信,如果是失败的,他们将受到打击,当然聪明的孩子们总会在其中总结经验吸收教训。但是如果有来自学院或者系里的培训肯定会对他们更加有所帮助。
3.摆脱传统观点,以提高能力为实习目标
实习,毕竟不是就业,也不是上课,所以,对待实习的态度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摆脱所谓的“与就业密切联系”“以专业培养方向为重点”这样的老观点,因为现在的学生选择的自由非常大,他们既可以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职业,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的变换职业,所以大学的实习应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培养目标。只要学生走出校园,走出家庭,走进社会,开始从事某一职业,担当某一角色,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实习单位、实习岗位,都会得到很大的锻炼。通过翻阅我们编印的优秀实习案例汇总可以发现,学生们通过实习领悟到许多重要的人生道理,例如参加教育实习的同学认识到:要用“爱”开启学生的心灵,并且想成为学生人生中那个重要的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实习是走向社会的桥梁等等。
总之,毕业实习是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大学生从学校迈向社会的关键转折点,是提高文学专业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要走的一条必然之路。分散实习是独立学院最主要的毕业实习方式,我们要弥补管理上的缺点,充分地发挥它的优势,让更多的社会资源能够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一、“时尚文化”、充满校园
新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可是现在“快餐文化”、“校园文化”、郭敬明小说系列的兴起,充斥着高中生阅读范围。学生的阅读面看似很宽、很范,其实,是局限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就是这些新兴的文化适合中学生的“口味”,“小小说”、“微型小说”、“短信小说”,还有各种名目《男生女生》,《最幻想》……这些东西对提高学生素质和道德修养方面几乎起不到有益的作用。有的篇目短小,看后如蜻蜓点水,一掠而过,学生读起来纯纯为了趣味而读。还有些书大都消遣性强,这些近似垃圾的文化的书,读不出来任何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文字,甚至有的极度宣扬中学生那种朦胧的爱情,凶杀、梦幻等。图书本身的文化水准就不高、格调更不行,这样的文化怎么会熏陶出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爱国爱民,对国家建设的实用性人才?
二、时代召唤、健康文学
青少年的道德修养,不应只在政治课上培养,从当前的中学生接触的课外读物来看,政治理论知识学得再好,也经不住垃圾文化大染缸的熏染。我们作为语文教师,不要单单把头插进学生一篇课文的掌握,一个公式的运用、一张试卷的分数高低等上面。作为多年的高中教师,我认为增加学生健康文学的阅读量,要把育德和育人融合在一起。当前中学生、大学生犯罪率提高已经给我们敲响警钟,把语文学习、语文阅读和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相结合已经刻不容缓。那么怎样阅读?阅读那些书籍?
三、及时引导、课本阅读
近几年新课改的实施、素质教育、德育、美育的推行,高中课本已经实施了新教材,给学生推出了选修阅读教材。可是为了社会共同的孩子,作为教师实话实说,大多学校对选修课挑挑拣拣,只是把个别的文言文必修课来讲,其余的课一切为了高考都抛弃了。一学期结束,除了必修课完成任务,就是试题大会战,选修课本早被学生“束之高阁”、睡大觉去了。其实就语文版来看,从2005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5年初审通过”的高中选修教材就有《中外现代诗歌欣赏》、《中外优秀传记选读》、《写作基础》、《汉语学习与应用》等,可供阅读以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创新能力为主的课内阅读。这些选修教材荟萃了文坛精英们的精华文章。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高一学生写散文的经典范文;梁实秋的《鸟》中的细节描写;《火烧云》萧红细腻的笔触、环境描写等对学生作文都有很大益处。读史铁生的作品可以励志、读鲁迅的作品可以培养严谨的逻辑、读钱钟书的作品培养个性、创新能力……高中选修读本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写作能力、基本素质,有很大作用,只是我们老师教学时一切围着高考转,对学生阅读没有花费精力正确引导,引导的不好老师忽略学生也忽略。再加上当前社会上一些迎合中学生口味的“垃圾文学”吸引着青少年的眼球,学生更没时间阅读精华文章。
四、中外名著、加大读量
古今中外几千年的文化精华,现在被年轻人抛到身后,他们或没时间、或不屑一顾、或根本就不知道、或者有的知道但满足于看看有原著改编的电视、电影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都改编电视剧,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看来皆是血”的《红楼梦》岂是30多集片子就能把倾其半生心血也没完成的、享誉世界的名著中的内容都彰显?况且文学和艺术只是交叉不可能划等号。电影的价值更是和原著相差甚远,如果说电视剧《三国演义》大手笔还可以学到很多知识,那么电影《三国》这“文化快餐”娱乐性极大,中学生如果以前没读过《三国演义》,看电影也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还有《西游记》和《水浒传》都翻拍过电影电视,但是和原著相比,从思想上、艺术上细枝末节都有诸多违背原著之处。因此,只有读原著才能真正领会文学的真谛、价值。
外国文学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司汤达《红与黑》、美切尔《飘》等这些世界级的名著,皆出自大师之手。他们不但反映不同性格、不同背景、不同追求的主人公不同的命运、结局。还各自反映一个为现代人所不了解的特殊时代,对这个时代或者人物或褒奖、或揭露、或批判;读这些文学巨匠的著作,可以让我们读懂人的复杂、聪明、人的善良、人的励志,人身上许许多多的美德……要读书读好书,青少年正是需要健全人格的年龄阶段,老师如果及时引导读好书对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大有裨益。
当然我们所说的读书课外书并不是,让学生撇开课本不学,喧宾夺主,我们所说的读课外书是课余时间、节假日等。
总之:读书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读书能明白事理,增强能力;读书能陶冶性情,德润人心沿着书籍构成的阶梯,学做人,学做事,攀上一个又一个科学的高峰。 “开卷有益”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每一个人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就越壮阔。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所统计的教材全部依据北京图书馆参考部、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主编的《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中小学教材》。所列举的书日。按照书日统计,民国时期共出版中学语文教材152套,但笔者检查后发现,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其中只有41套比较完整,笔者在此基础上筛选出32套作为统计数据源,其中初中13套,高中l9套。
初中:
叶绍钧等《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沈星一《初级古文读本》,中华书局1923年版;庄适《现代初中教科书。国文》,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胡怀琛《新时代初中国语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傅东华、陈望道《基本教科书・国文》,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徐蔚南《创造国文渎本》,世界书局1932年版;岁根泽、高远公《初中国文选本》,立达书局1933年版;朱剑芒《朱氏初中国文》,世界书局1933年版;朱文叔《初中国文读本》,中华书局1933年版;施蛰存《初中当代国文》,中学生书局1934年版;孙怒潮《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中华书局1934年版;叶楚伧《初级中学国文》,正中书局1934年版;宋文翰《新编初中国文》,中华书局1937年版。
高中:
刘法曾、姚汉章《中华中学国文教科书》,中华书局1912年版;林纾《重订中学国文读本》,商务印书馆1913年版;吴曾祺《重订中学国文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13年版;许国英《共和国教科书国文读本》,商务印书馆1913年版;谢蒙《新制国文教本》,中华书局1914年版;穆济波《高级古文读本》,中华书局1925年版;朱剑芒《高中国文》,世界书局1929年版;沈颐《新中华国文》,新国民图书社1930年版;徐公美《高中国文》,南京书店1931年版;孙Z工《国文教科书》,神州国光社1932年版;杜天縻、韩楚原《杜韩两氏高中国文》,世界书局1933年版;薛无兢《高中当代国文》,中学生书局1934年版;王德林《高中国文》,中学生书局1934年版;傅东华《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国文》,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姜亮夫《高中国文选》,北新书局1934年版;何炳松《复兴高级中学国文课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叶楚伧《高级中学国文》,正中书局1935年版;宋文翰、张文治《新编高中国文》,中华书局1937年版;蒋伯潜《高中新国文》,世界书局1937年版。
二、民国中学经典课文
1.十佳散文课文
从表1榜单的篇日来看,这些民国中学的经典散文课文大致可以分为时代意识文、祭文、作文教学文、文学理论文和励志文等五大类,而时代意识文的篇日最多,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1)时代意识文
所谓的“时代意识文”是指体现民国时代意识的课文,或者说,因为时代意识而选录的课文,这类课文占据了这三个榜单的半壁江山。具体而言,这些时代意识及其课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反对极权专制和新中国想象。反对集权专制是民国社会之时代精神的焦点。在这些榜单中,黄宗羲的《原君》表现最为抢眼,无论是初中还是综合,都是排名第一。黄宗羲在清末民国精英中的地位极高,被尊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梁启超对他极为服膺,认为《明夷待访录》是“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原君》是反对极权帝制的著名文章。在文中,黄宗羲认为后来的人君“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提出人君应该“天下为主,君为客,儿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的主张。这个初步的民主思想恰恰是民国之所以立国的思想前提和基础。
紧随反对集权专制的是民国社会对新中国的想象。陶渊明《桃花源记》无须多言,《礼记・礼运》则是描绘了天下大同的美好图景而成为民国思想文化圈的经典作品。康有为首先依《礼运》提出“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的“二世说”,后来又提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大同世界)的“三世说”。
另外,和反对集权专制密切相关的是反封建和理性启蒙,蔡元培的《理信与迷信》则肩负了这两个任务,文章旨在告诉愚昧的国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是因而后有是果”,不可“妄归其因于不可知之神”,要求国人“祛迷信而持理信”。
第二,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秦上录》《大铁椎传》是豪侠小说,也是英雄主义课文。民国是乱世,乱世则呼唤英雄,盼望英雄能力挽狂澜、重振乾坤,所以英雄主义旗鼓大张。伴随着英雄主义的炽热,豪侠文学在民国极为盛行,陈默说:“白20世纪初叶至40年代末,是我国武侠小说创作的‘狂潮激荡’的时期。”在这个背景下,《秦上录》《大铁椎传》由此上升为经典课文。同时,在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受列强觊觎和蚕食,所以爱国主义一直在意识形态的高位中运行,《最后一课》《出师表》肩负了宣教爱国主义的重要任务。
第三,生命意识。在社会动荡时期,人人朝不保夕,悲叹人生和命运的“生命意识文学”便会受到欢迎和推崇。民国在大多时候处于混战纷乱时期,因此一些有生命意识的文学作品上升为时代经典,其中一些作品变成了语文课文。曹丕《与吴质书》全篇笼罩着“岁月易得”“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的伤感,正是这个生命意识才使得本文跻身民国的经典课文,且排位靠前。
或许这一点也可以解释《桃花源记》的上榜缘南,正是因为社会纷乱,所以人们渴望安宁平静的田园生活。据相关研究,陶渊明在清末民国时期是学术研究的大热点,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朱白清、朱光潜、胡适和鲁迅这些大家都对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祭文
《泷冈阡表》《祭妹文》和《祭十二郎文》为古代三大祭文,它们都成为民国的经典课文,并且排名均靠前:前者列高中榜榜首,后二者列初中榜三、四位。三大祭文获得民国语文家的如此青睐,让人颇感意外,考究其中的原因,除感情真挚动人、文辞优美,应该也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有关。
(3)作文教学文
从榜单中可以看出,不少作品是作为作文教学的范例而选人。《李龙眠画罗汉记》《核舟记》《钴a潭西小丘记》《始得西山宴游记》《袁家渴记》都是此列。
(4)文学理论文和励志文
《典论论文》《说文解字序》《复鲁e非书》都是文学理论文。《王冕的少年时代》是励志文,当今的语文教材依然沿用,此不赘述。
2.十佳诗词课文
从表2、表3的统计结果来看,民国的语文家在选择诗词篇日时并没有较为一致的初、高中区分,不少诗词作品在这套教材的初中人选,而在另一套教材的高中人选,因此对诗词课文分别统计初、高中榜显得意义不大,故本文以中学为范围统计诗词课文榜。
民国这些经典诗词课文的选录原因并没有令人侧日之处,大部分篇日文质兼美,在今天仍然是经典课文,尤其是词作排行榜里的篇日,但是和普通的诗词选集相比,诗词榜单的有些特别篇日还是明显地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意识和一定的传统意识。
(1)时代意识
同散文一样,民国诗词课文榜中的时代意识也表现得非常明显,这些时代意识具体表现为“底层叙述”和爱国主义。
底层叙述。众所周知,在民国时期,民族精英认识剑中国的最大问题是底层民众的问题,因此文化的视角丌始转向普罗大众,“平民主义”“国民文学”“平民文学”等口号相继提出,学界把这个转向概括为底层叙述。在两个诗词榜中,《伐檀》《孤儿行》都是底层叙述的代表。《伐檀》在20世纪前有多种解释,但没有一个解释导向底层叙述,如孟子认为是歌颂包括君子在内的劳动者:“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丁是。”《毛诗》认为是“刺贪”。到了20世纪后,在底层叙述的影响下,余冠英、顾颉刚等人提出了底层叙述的解释,如顾颉刚说:“《伐檀》是一首骂君子不劳而食的诗。”。平民主义裹挟着底层叙述,极大提高了《伐檀》的地位,并使之成为民国中学语文最受欢迎的《诗经》课文之一,今天仍然是如此。《孤儿行》以孤儿的口吻叙述了他受兄嫂奴役的遭遇,如“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泪下渫渫,清涕累累”。在今天的文学史中,《孤儿行》不再是《乐府》的名篇,但在民国时期却能进入诗歌课文十佳,完全是底层叙述的力量。
爱国主义。同散文榜单一样,诗词榜也体现了爱国主义,如《木兰诗》《满江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此列,这些篇日至今沿用。
(2)传统意识
在诗歌课文榜中,今人非常陌生的《蓼莪》居然位居亚军,《诗经》篇日人选课文的冠军,这不禁让人大跌眼镜。众所周知,语文科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民国时期的《蓼莪》恰恰承载了这项任务,它宣扬了孝道。在这首诗中,“莪”是篙的一种,俗名“报娘蒿”;“蓼”,茂盛貌。诗人白恨不如抱娘篙,而是孤独生长的篙、蔚,因为征役而不能反哺赡养父母,南此发出呼天抢地的呼号:“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人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毛诗序》日:“(《蓼莪》)刺幽王也,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尔。”这首诗不仅是孝情的自然抒发,也是演绎孝道的极佳范本。时至民国,虽然“孔家店”被狂轰滥炸,但孝道却是例外,依然得剑珍视和推崇。胡适在1943年说:“我在三十多年以前,曾主张废止读经,经过三十多年以后,我又要提倡读经,尤其特别要提倡读《孝经》……外国人说,我们中国没有宗教。我们中国是有宗教的,我们的宗教,就是儒教,儒教的宗教信仰,便是一孝字。”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蓼莪》也就坐上了民国中学语文课文中《诗经》篇日的第一把交椅。
或许有人会觉得,民国课文诗词榜还有一个特色是“悲情”,这些篇日多为悲情之辞,无欢娱之音。其实,如果我们翻丌一些诗词的排行榜,就会发现一些经典的诗词作品大多为悲情之辞。例如,据王兆鹏、孙凯云的统计,十佳唐诗是:《黄鹤楼》《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问)》《登高》《登鹳雀楼》《枫桥夜泊》《蜀道难》《登岳阳楼》《登柳州城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琵琶行》,这个十佳也基本上都是悲情之词(除意气风发的《登鹳雀楼》之外),所以不能把“悲情”的标签专门贴在民国诗词课文身上。
从民国的这些语文课文榜单看,我们可以得…这样一个结论,民国的经典语文课文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经典语文课文是文学经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文的时代性也就意味着文学经典的时代性,反之亦是如此。事实上,不少文论家都非常强调经典的时代性,例如童庆炳指出,“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是经典建构的因素之一。南帆认为经典的时代性是经典建构的“横轴”,他说,“相对来说,我更为重视横轴的衡最。纵轴仅仅显示了传统、规范停泊在什么地方;横轴显示了重新写出文学经典的动力,以及传统在什么地方被重新激活”,他的结论是“经典是活的,而且时刻与我们同在”。文学经典是如此,语文课文也是如此。
三、附论:民国语文十佳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