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雅舍》原文赏析【通用4篇】

《雅舍》是一篇对舍之“雅”、“美”并未着几语,简陋正是它的个性的文学作品。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梁实秋散文《雅舍》原文赏析【通用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雅舍》梁实秋赏析 篇1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磷磷,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茆草棚”,“玉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我不论住在那里,只要住得稍久,便对那房子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光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

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不也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的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上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诬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边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睛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写作所在,且志因缘。

《雅舍》梁实秋赏析 篇2

梁实秋(1903~1987),名治华,字实秋,北京人,原籍浙江杭县。一生著作甚丰,散文集《雅舍小品》一、二、三集行世,文学批评论文集多种,经近40年的时间独立翻译完成莎士比亚全集40卷。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翻译家。

《雅舍》是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的小篇之首。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国难当头,大学教授到重庆只能住陋室。明明是陋室,却偏偏称“雅舍”,这表现了作者对战争年代的无奈,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自我调侃,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天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怀。

文章开篇简洁自然,像是闲来之笔,但在读到“砖柱”、“木头架子”、“瓦”、“竹篦墙”、“泥灰”时,我们能从“孤零零”、“瘦骨嶙峋”、“单薄”、“可怜”等词语中体会以作者不满的情绪。即不满却又对它的“好感油然而生”,可见其文风之幽默。由此我们便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评价四川人造房子用“经济”一词,为什么在写到“雅舍”的时候用了引号。

在作者眼中,“雅舍”各有它的个性和风格。其一、“雅舍”筑在半山腰,前临稻田,后接榛莽,围以竹林、水池等,是一亦俗亦雅之地。由此,作者得出为友之道,“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其二,“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这样的句子用词逼真、细腻,真实地再现了房子的简陋和不方便,字里行间又表现出作者处之泰然的幽默感。堂堂知名教授居此陋室,本已无限辛酸,而他却以旷达超然的胸襟从容视之,以宽缓舒和的语气予以调侃,自具雅人情致,别有况味。其三,和人共一套房,常有“隔壁戏”:“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出来,破我岑寂”。陋室多有不便,但作者却以审美的眼光,从中挖掘出它的许多可人之处,听话听声,言外之意也很有分寸地表现着作者闲适、散淡、不与人争的生活态度。其四,居此“雅舍”,又有鼠、蚊相扰,我们看到作者用了“骚扰”、“猖獗”等词语,这或可理解为作者内心的不满,对生活、对战争的不满,却没有直抒胸臆的愤怒和反抗,所有的语句仍然是对“月夜”、“细雨”的欣赏,对“简朴”之风的追求,对“似我”、“非我”境界的陶醉。其五,尽管条件简朴,但“一事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文中以戏谑的语言说壁间不挂显要的照片,也没有牙医的博士文凭,更不需要张贴电影明星影片等,表明作者对物质需求不存奢望,坚守独立的人格,不攀附权贵,不随意从俗。

本文语言典雅清朗而又富于幽默感,偶用文言词句,也是信笔而至,娓娓道来,明白流畅,雅俗共赏。

《雅舍》梁实秋赏析 篇3

以“雅舍”当头,但其实细品下去也并没有多么“雅”。梁实秋先生在本篇细致刻画描写的,只不过是一座以“雅”为名而实为一栋典型“陋室”的偏房罢了。

并不怎么“雅”又何要以“雅”冠头?为此,我特地去找了找《雅舍小品》的写作背景,这才知晓了梁实秋先生的用意。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雅舍小品》的小篇之首。本文写于抗日战争已然爆发的时期,国难当头,这位文人只能被迫住在一间陋室中。

明明是陋室,却偏偏要称为是“雅舍”,这表现了梁实秋先生对战争年代的无奈,对生活环境的自我调侃之意,也同时表明了梁实秋先生开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怀。

仅是一个标题,已足以看出文章语言之诙谐和幽默风趣。

此文章开篇简洁自然,像是无事时的闲来之笔,但再向其中细品,便能体会到梁实秋先生对这所“雅舍”其实还是存在一定性的不满。

但后文的“我的好感油然而生”又能让人顿悟到其中的温情,在这之中也能读出梁实秋先生语言的幽默和细致。

由此能理解先生的心情了,也能理解为何要在“雅舍”之上加上引号了。这种乐观积极面对当下生活的态度,实为让人叹为观止,并对梁实秋先生在文学层面上曾经遭遇过的那些挫折或冷遇感到无奈和惋惜了。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读到此处,我便不能不为梁实秋先生感到肃然起敬了。在那样一个“陋室”的环境里,能够生活出乐趣和品味生活,实为一般人无法拥有的,只属于“雅舍”的`心境。

虽然这座“雅舍”是在波澜之中不尴不尬的一个存在,可梁实秋先生如止水般的心境,愣是给这份雅致添上了几分宁静和悠远。

让人也能够在品味这座只存在于梁实秋先生笔下的“雅舍”之际,细细品味先生作为大家的一种文学大气,并在心中由衷地轻道:“心如止水,心静则雅”。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不过想要借这笔表达一下我对先生的敬佩,也同时为这么一位文学大家的遭遇而十分心痛与感慨。

在这篇亦是闲作又亦酝酿了很久的文章中,我最爱的是先生写那“雅舍”最宜月夜时的文字片段。

瞧那一霎间的清光四射,天空皎洁而四野无声,只微闻谁家犬吠,坐客无不悄然;月影斑斓,月光清幽深远,等到月升中天时的清光从梨树间筛洒而下,此时便尤为幽绝。

这短短的字迹不足以表达我初读这般精妙文字时的震撼之情,只愿不大还原的记叙也能显出先生对景的控制合度。那样的一番深远和宁静呵!

让我读过和领略过的无数诗歌景篇都猛得黯然了,只剩下这一副清净的“雅舍”月下的图画,平淡文字中也折射出了无比震撼人心的奇妙光辉。

“雅舍”者,“雅”否?愿“雅”也。在一番细读精读后,这雅舍中的奥秘,才算是真正地领悟到了。

《雅舍》读后感

《雅舍忆旧》这本书和我很有缘,去图书馆并不是为了它。由于去的有点晚,在我在后排纠结到底要拿哪一本的时候,隐约听见有人说了一句要关门了,我冲到服务台确认了这个事实,于是不得不在第一排随便找了一本看起来挺干净的书借阅了。

借回来看了一下作者,恩,梁实秋,很丢人的是[纠结]我一开始以为梁实秋是梁思成的儿子(大师你不要骂我,我也不是故意的)。可是我读着读着感觉他的母亲也不是林徽因啊哈哈。于是同寝室的妹子纠正了我这个低智商的错误,文艺青年真不好当啊。

这本书的推荐语是,那些定格在最美时光里的故人往事。书本分两辑,第一辑是雅舍忆事,第二辑呢是雅舍怀人,所以这本书读起来结构还是很清晰的,第一辑就是讲梁实秋自己的故事,第二辑呢则讲的是他周围的人。

其实第一辑我深深的感觉到一个来自高富帅学霸深深的恶意。他说“我们北方人生活清苦”可是他们家的院子层层落落,晕头转向,仆人什么的应有尽有[互相膜拜]肉不好吃都要吐出来[巨汗]真的是好清苦啊~~~大师受的教育也很优良,学校的老师十分优秀,当然大师自己也很努力,“榜发之后,我和哥哥以及栾常禧君都高居榜首,荣誉属于第三小学。我得到的奖品最多,是一张褒奖状,一部成亲王的巾箱帖,一个墨盒,一副笔架以及笔墨之类”,可是大师又开始谦虚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如今想想这话颇有道理”。但是梁实秋难道不是一个大散文家嘛?仔细想了想,那代人的谦虚谨慎也许是进到了骨子里,自己已经很优秀,却不这样想,而是觉得自己时时刻刻都应监督自己。

后来便是他在清华,在国外的生活。都写的井井有条。

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第二辑他写其他人,写了母亲,国文老师,酒中八仙,辜鸿铭,徐志摩,陆小曼,陈慧,老舍,胡适,闻一多,冰心,沈从文,周作人,齐如山,朱湘,道藩,陈通伯,夏济安,卢冀野。他写了这么多人,偏偏没有林徽因,我个人分析,他和冰心,陆小曼等人关系更好一些。梁实秋写的很纪实,还纠正了很多错误的传闻,陆小曼也并非真的很花心,徐志摩也并非为了见林徽因而坠机。写到他自己的结发妻季淑,爱惜之情溢于言表。[偷乐]我还找到了匪我思存的出处,“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他将自己的妻子描写的十分美好,在我看来是十分懂得生活,有自己主见,却又很照顾他人感受的一个人。梁实秋将自己的感情用很多的优美的情诗加以修辞。书本结尾,写到季淑去世,他用一首诗形容自己的感情《赠妇诗》

,诗人感木瓜,乃欲答瑶琼。愧彼赠我厚,惭此往物轻。虽知未足报,贵用叙我情。感情之深厚让人垂泪。可是我却于今日看到了他写给第二个妻子的情诗,对比之下只觉得第二个妻子并不是真爱。

“我遇见你,

你遇见我,

我俩相逢像传奇。

你靠近我,

我靠近你,

我俩从此不分离。

我愿你在我走前唱给我听。要音乐伴奏?我的心颤动声,我的叹息声,还不够么?

你说“我有秋恋,我应恋秋”,如今每天写信给你,每天前去看你的便是你的——秋”

雅舍随笔读后感

梁实秋将多年来的读书札记、书信和诗歌收录在这本《雅舍随笔》,这本书题材丰富多样,文笔精妙既涉猎外国文学,又有古诗词,还有自己写的诗歌。可以看出作者学贯中外,通晓古今,博览全书。读书札记中他独到的见解,书信中感受到他的真情实感,诗歌中饱含人生的感悟,读完让人受益匪浅。

我们都知道梁实秋是以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而闻名中外的,他对外国文学有很深的研究,这在读书札记中就有所体现。不管是亚瑟王,莎士比亚,约翰逊的字典还是桑德福与冒顿这种儿童读物,都有很深的体会。尤其是关于莎士比亚的解读,见解独到与众不同,消除人们对莎翁的一些误会。梁实秋对林肯告别春天一文中对林肯演讲词的简洁精炼推崇备至,这从他个人的其他作品中能能看出他直截了当,典雅凝练的风格。此外,他还总结出具备历史小说的几点条件,异常深刻。

对古诗词,梁实秋提出不必为贤者讳,他就很直接的指出杜甫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不是烦形胜,深惭畏损神”意义嫌晦,构想平庸。同样,精妙的地方他同样给与赞扬,如评价《词林摘艳》中的戏曲词调明白晓畅,朴素天真,是其可喜处。读书札记中还表现出他细腻的一面,他在杜诗中对于“丧家犬”中丧的读音的看法可以看出来。在梁实秋的那堆书信中,可以读书他对朋友的真挚情感和思念之情,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在老伴意外去世后的通过书信表达出的哀伤,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让我们认识到了书外的梁实秋。

《雅舍随笔》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梁实秋,他的赤诚感染了每一个读者。让我们读懂他的内心和人生。“快乐本身就含有苦恼;快活若不含有几分苦恼,苦恼会从外边惨进去的。”这大概是也他对人生最高的领悟。

《雅舍》梁实秋赏析 篇4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后来《雅舍》一文被收进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

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在以前的文学史上,梁实秋是一个“反动文人”,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一直没有梁实秋作品的一席之地。鲁迅先生曾痛批梁实秋的杂文连篇累牍,不一而足。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梁实秋也得到了重新评价。他在文学事业和学术研究上的巨大成就,获得了充分肯定。梁实秋在其漫长的人生历程中,虽然有某些严重偏见,但终究是一位爱国的文人学者、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和翻译家。《雅舍小品》便是他的散文代表作,它风行全世界,先后印出300多版,创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发行的最高纪录(参见《才子梁实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他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译,为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雅舍》是作者在1940年写的散文,作于重庆。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1939年5月,梁实秋随教育部中小学教科书编委会迁至重庆北碚,秋天,他与吴景超夫妇在北碚主湾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此屋结构系砖柱木架,瓦顶篾壁,有房6间,高低两蹬,梁实秋住一室一厅。他入住以后,来做客的文人很多。梁实秋在雅舍蛰居7年(1939年到1946年),其间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雅舍虽以“雅”为名,实乃是一栋典型的“陋室”,缺点多多。大致有:

1、结构简陋,

2、风雨难避,

3、地点荒凉,

4、行走不便,

5、门窗不严(隔墙传声),

6、鼠子瞰灯(老鼠肆虐),

7、蚊子猖獗(聚蚊成雷)。

关于其结构简陋,作者刚刚说它“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便一转:“但是……没有人能说不像是房子。”“像”一座房子,就是说它实际上并不是一座“房子”(连起码的砖墙也没有)。这话说得俏皮,表现了梁实秋从容的文风,也包含了作者对人生各种穷愁况味的感慨。接着写它的“不避风雨”,用了骈偶句式。闻一多的《死水》以美写丑,用的是“反讽”手法,表达的是忧愤的情绪;梁实秋用整饬、雅致的骈句写房屋的破旧、残损,是承认它的“丑”,但肯定它的“个性”,表现了梁先生超脱、豁达的性格。明明是“地点荒凉”,却冠以“若说”,“荒凉”只是别人所说,他未必这么认为;明明屋内地板是个斜坡,连来客也“无不惊叹”,却说“亦不觉有大不便”。写门窗不严,杂音扰人;鼠子瞰灯,破坏严重,都不厌其烦地用排比来铺叙,极言环境之不宁,而最后的结论却是“没有法子”,表现了一种自嘲和无奈。写蚊子骚侵,用了两处夸张,强调蚊子的厉害,结果却是“我仍安之”。作者“以不变而应万变”,对环境的恶劣始终安之若素,不是别有旨趣的人是无法想象的。

“雅舍”虽然有那么多缺点,但也并非一无好处。从文中看,至少有两大优点:一是地势较高,得月较先,便于欣赏自然美景;二是陈设简朴,易于安排,最能彰显主人个性。物质形态未能尽如人意,作者就从自然界去找快乐,觅情趣。正如李白诗里所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苏轼赋里也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为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种面对困境的释然、达观的态度,比起一碰到逆境就沮丧、颓废,总是要积极得多。余秋雨写过一篇《为自己减刑》(收入《霜冷长河》)的短文,说有一个友人因事入狱,刑满释放,带出了一部60万字的译稿。作者由此发出感慨:正是这位朋友正确的生活态度,实际上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相反,现实生活中,任何一点小小的拂意,都会成为一个人“心造的监狱”。

论梁实秋当时所处的物质环境,与一座“牢狱”没有多大差别,且一住七年,而梁实秋豁达的心胸,实际上也就是为自己“减了刑”。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梁实秋除完成中小学战时教材编写任务外,还创作了《雅舍》等十几篇小品文,翻译了莎士比亚《亨利四世》等多部外国作品。梁实秋的这种对待逆境的从容、平和的心态,在后来物欲横流、浮躁之风盛行的形势下,有可借鉴之处。“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此处排比,看似多余的废话,实则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各色人等自我炫耀之陋习的讥讽,亦有对自我个性的张扬,他有他的生活方式,他的人生趣味,对他人概不艳羡,亦不模仿。

文章结束语引用刘克庄《玉楼春》中的名句“客里似家家似寄”,是有很深感慨的。“客里”一作“客舍”,“寄”即临时借住。此句是说住在外边的时候多,住在家里的时候反而少。这是国家动荡年代的特征。刘克庄是南宋爱国词人,作者引刘词表达了抗战时期流落重庆时的某种感慨。作者对眼前的现实不会视而不见,只是他的感慨不像其他文人那样直露、激昂,而是表现得委婉、细腻。他在描写“雅舍”“得月较先”这番赏心悦目的情景时,插叙一段遇有暴雨辄满室狼籍的镜头;在谈感受时又写下了这样的句子: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作者深深的感叹,蕴含于字里行间。

有人说梁实秋将茅舍命名为“雅舍”,是自命清高。这不符合事实。“是大才子自风流。”梁实秋在雅舍居住时表现的高雅的志趣、所从事的学术和文学上的清雅的事业,以及出入于“雅舍”的一批风流儒雅的文人、学者,便使“雅舍”在物质形态上的简陋、破旧、荒凉、坎坷等等,退居次要地位,以至于不在话下了。这种处变不惊、温文尔雅的名士风度,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现代,不无借鉴价值。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