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整理的关于精益求精的名言短句(通用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关键词:职业教育;大学生;工匠精神
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首次提出了“工匠精神”的概念,引发了社会各界强烈关注,尤其是职业院校师生,探讨“工匠精神”,必然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息息相关。事实上,“工匠精神”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匠人,散布于各行各业,强调在工作中精益求精的精神要旨,传承到当下,已然成为精雕细琢、追求卓越和追求完美的象征。其核心体现为精益求精、好中求优。当然,“工匠精神”的生成并非朝夕之功,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细节做起、从细小培育。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数以亿计职业化人才的基地,其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企业产品的质量。因此,“工匠精神”应该是职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理应让工匠精神渗透到职业教育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从而培育大学生的工匠意识,锻造大学生的工匠品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工匠习惯,确保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厚实品质基础。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何谓“工匠”?工匠就是那些喜欢持续打磨自己的产品、不倦优化自己的工艺、享受追求完美品质过程的那些人,他们对于产品的质量有着偏执的要求,甘愿将产品的品质从99%提升到99.999%,虽然这中间只有微薄的利益,对于社会长远的发展来说,却是长久造福于世的事情。所以,我们看到瑞士表、德国车这样的品牌,都是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却成为百姓慕名追求的产品。那么,工匠精神具有哪些特点呢?
(一)工作态度上的一丝不苟。工作态度在工匠精神的维度上,是指严格按照标准和规范来进行操作,不追求“短、平、快”,不强调短期利益,不急于求成,而是从长远的利益来考虑问题,正是因为这样,才能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和品质。
(二)产品质量上的精益求精。精益求精的追求精神主要体现在工匠们注重细节,不放过任何一道工序、一个环节、一个细节,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实现产品从优秀到卓越。正是工匠们止于至善的产品质量追求,才能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三)职业精神上的持之以恒。工匠精神就是不怕麻烦,不怕辛苦,几十年如一日,有的甚至倾其一生只钟情一件事。只有职业精神上的持之以恒,才能让后辈懂得坚守的价值理性。
二、职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举措
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只强调短平快、急功近利是不可能实现,只有在一大批人在具体工作中兢兢业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才能厚实大国基础。对此,在职业教育中,应该围绕“工匠精神”的内涵,探索如何重拾工匠精神的命题,并且紧密围绕“工匠精神”展开教育,才能确保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一)坚持职业标准,培育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卖技术、四流企业做产品”,标准是企业产品品牌的保证,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德国之所以能率先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公认的制造强国,与其对行业标准的追求息息相关。调查显示,在当前德国的各行各业中,共有2.5万个标准,确立标准的原因是什么?就是给各行各业的人一个规范,让大家按照规范来做,才能保证产品的品质。德国产品为何深受消费者青睐?行业标准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此,在我国职业教育中,要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必须要确立与工匠精神相对接的职业培养标准,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专门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在审视我国职业技术培育标准建设的过程中发现,一是缺少标准,包括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二是有标准却不执行或者不按照标准来展开教学,尤其是在专业教学中,满足于“大概”“大约”和“差不多”,而不是追求“100%”的要求,以至于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能力一般”。对此,职业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从制定培养标准,以标准来开展教学,要求达标,不达标就不予以毕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形成求精求准的工匠品质。
(二)坚持规范操作,培育一丝不苟的精神。俗话说:“没有规则,不成方圆。”制定规范要以职业标准为依据,遵守规范主要体现为日常学习、生活、顶岗实习中耐心、细致和专注,概而言之,就是不折不扣、一丝不苟。因此,在职业教育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树人的实践中,不放过每一个环节、每道工序和每个细节,尤其是在教学实践中,时时、刻刻、处处要求大学生按照规范来进行操作,不管是实训前的准备环节、实训中的练习环节,还是实训后的整理环节,都要把细节做好、做实、做细,丝毫不能马虎,丝毫不能懈怠,因为这些都是养成工匠精神的充要条件。职业素养无小事,工匠精神无大道理,只有从细节做起、从规范做起、从平时做起,才能生成工匠精神的职业文化素养,才能生成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敢于创新的职业品质。对此,要把坚持规范操作的职业素养培育融入大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中,确保其能够一丝不苟地去完成所有的事情。
(三)培养职业情怀,培育执着敬业的精神。指出:“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敬、可为的”,但是,要实现这些特质,必须要经过历练、锻造和教导。要想可为,就要能干事、干成事,然如何能实现一番作为呢?必须要学会淡定、坚定,能够乐此不疲、精益求精,除了自身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艺外,还有一颗热爱事业的心,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钻研专业课”,这是一种崇高的职业情怀。所谓职业情怀,实际上是指个体对自己从事职业所具有的稳定的态度和体验。只有拥有强烈职业情怀的人,才能够从内心产生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需求意识和深刻理解,从而无限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岗位,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和特别的敬业精神。对此,在职业教育中,要从如何培育大学生敢于担当、认真热爱、甘愿付出的职业情怀着眼,不应该让职业情怀成为一种奢谈,而是通过思政课、专业课、职业素养课等课程来厚实大学生的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和职业情怀,使其真正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结语
总之,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是夯实制造业大国的根基。只有在职业教育中坚持职业标准,培育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坚持规范操作,培育一丝不苟的精神;培养职业情怀,培育执着敬业的精神;同时,积极营造“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大学生乐于一丝不苟、善于追求卓越、敢于耗费精力,才能培养他们的工匠定力,让教育真正回归到“慢的艺术”上来。如此,工匠精神的培育才有它生长的土壤。
作者:陈皓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单侠芹。工匠精神引导下对职业教育实践性课程的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2016(8).
一、加强支部的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在事业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构建学习长效机制是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础和前提。新时期里,要使每个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业务操作技能和生产工作业绩始终高于群众,就必须坚持“经常学”、督促“自觉学”、推动“深入学”,最终构建终身学习的长效机制,从而不断增强党员永葆先进性的内驱力。
1、抓好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制定党支部全年学习计划,联系工作实际,布置学习内容,定期检查学习情况。同时,对不同时期党员队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开展适当的集中学习活动,坚持不懈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的头脑,指导党员的行动,促使党员队伍的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上一个新台阶。
2、坚持党支部的“”制度,经常检查对照党员岗位先进性要求,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
3、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及时更新学习内容。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社会经济发展和党员队伍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增强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渗透力。同时,积极创新学习形式,**台经济广播党支部组织各类学习活动,如:在七一党的生日赴东兰老区开展主题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组织生活团结了每个党员,凝聚了人心,激发了大家热爱集体、投身工作的积极性。
4、做好组织发展工作,把培养、发展工作落实到人,把愿意入党并符合党员标准的同志吸收到党组织中来。
二、完善建章立制工作,加强管理,调整完善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增强党员永葆先进性的外推力。保持党员的先进性要靠思想教育和个人自觉,更要靠制度保证和严格管理。构建制度管理的长效机制,是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关键所在。因此,**经济广播党支部认真总结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不断健全和创新制度,改进工作作风,建立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定期听取群众意见,及时解决影响采编播工作的问题,从而增强党员永葆先进性的外推力。
1、完善了《20**年经济广播岗位绩效工资发放与岗位定额计分办法》,进一步激励采编播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达到了奖勤罚懒、提高效率、促进工作的目的。
2、完善了主持人上岗考勤制度和安全播出管理办法,购买上岗登记打卡机,目前已开始使用,确保直播人员提前到岗,安全播出。
3、坚持每周一的监制例会、周二的主持人例会,建立各节目部的政治、业务学习制度。新闻部在周五下午召开定期例会,及时总结一周新闻采编的得与失,策划与部署下一周的工作重点和任务;综合部在周二上午进行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广泛交流节目创优、创收的经验。
4、把提高日常节目质量与精品节目制作结合起来,制定创优计划和选题,并落实到节目组以及个人。最近,**经济广播分批组织采编播成员前往广播事业较发达的省份学习取经,提高大家的业务水平,增强广播创新意识。
三、紧扣服务群众目标,按照“三贴近”的原则调整节目,提高了节目质量和收听率,增强党员永葆先进性的向心力。共产党员只有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才能体现党员的先进性特质。广大群众只有在党员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下,才能真正长期得实惠。因此,**经济广播以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以人为本、致富百姓的长效机制,从而增强党员永葆先进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完成新闻节目调整。早间的《经广晨报》节目以关注民生、记录民情、传递民意为宗旨,组织编辑记者深入百姓生活,采访报道百姓所关注的新闻。同时增加了午间黄金时段的《新闻浏览》,提供多视角、多元化的新闻资讯。
2、经济类节目以为百姓服务为宗旨,根据听众和市场的需求调整了节目内容和播出时间。如《经广财经》、《车天地》、《街大欢
喜》、《楼盘福星》、《吃遍**》等节目以满足百姓的需求为目的,在为听众服务上狠下功夫。
3、加大了综合、综艺类节目为听众提供咨询、休闲、娱乐服务的力度和质量,增加了《广播剧场》、《音乐晚八点》、《千色女人》、《今夜私语》等节目。原有的《风华正茂》节目也坚持创新,推出了帮助听众实现生活梦想的“愿望树”栏目。
4、从听众的听觉需求出发,精心制作节目和改进频率的包装,另外,增加了各个节目的形象宣传,在全天18小时直播中滚动播出,还让听众的声音出现在广播里,开办了听众诉说心声的“精彩人生经济台”,让听众喜闻乐听,此项工作在20**年6月初已经完成。
5、加强户外直播活动以及与其他媒体的协作互动,加大**经济广播的社会影响。现在**有线网的图文电视频道每天都在播出**经济广播的宣传;经济广播正在同金中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办“手机电台”,与**广播电视报等报刊合作栏目。
四、注重党员作用发挥,增强党员永葆先进性的创造力。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发展的,是靠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的。构建党员作用发挥的长效机制,可以充分展现党员的青春和活力。因此,**经济广播把先进性教育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坚持引导党员在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上持久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调动各种力量和各方面的积极性,想方设法完成20**年的创收任务,积极为党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切实为党员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党员永葆先进性的创造力。
五、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落实中长期整改目标。按照上级要求和总台部署,**经济广播党支部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回头看,同志们一致认为,经济广播党支部整改的近期目标已基本实现,中长期目标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之中。今后中长期目标将按照以下措施步步落实:
1、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高素质的经广采编播队伍。
2、充分利用现有的频率资源,开拓节目经营渠道,按市场化的要求经营节目,打造在全区有影响力的频率。这方面,《吃遍**》、《夜色百合》等节目已做了初步尝试。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精神;高校;师德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也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师德师风建设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培养大国工匠人才的需要向高等教育提出了“铸造匠魂”的师德建设新使命;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回归本分”的师德建设新任务。这些都要求教师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要求教师率先垂范,引领学生形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加速培养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要求教师按照提出的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的要求,回归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工匠精神是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工匠精神中爱岗敬业、执着专一、精益求精的价值取向与教书育人、热爱教育、追求卓越的新时代高校师德要求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提升新时代高校师德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工匠精神与新时代高校师德规范的内在关联性
工匠精神是技艺人一种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爱岗敬业、精致精细、精益求精、执着专一、坚持不懈、不断超越是工匠精神的特征,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的敬业要求已不再局限于技艺领域,而是包括教师在内所有专门技术从业人员的共同必备职业修养。工匠精神与高校师德规范在内涵和外延上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匠精神中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与高校师德规范基本要求的一致性。教育部公布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以下简称《准则》),明确提出了教师的职业规范,强调高校教师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心教书育人”。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针对公民职业道德方面的核心要求。《准则》实际上提出了高校教师要在全社会中起遵守职业道德榜样作用的职业行为要求。也就是说,就职业道德层面而言,高校教师要带头敬业、乐业、爱业,执着专一地潜心教书育人。这与工匠精神的内在要求十分契合。工匠精神是用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坚守,是一种执着的追求,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底色,营造敬业风气是弘扬工匠精神的主旨所在。因此,从职业精神来说,弘扬工匠精神也适用于高校师德建设。2.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与高校师德行为要求的一致性。艺术审美下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和追求一流技艺的工作作风,是工匠的立身之本,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特质。这一精神品质与高校教师培养卓越人才的立德树人目标任务具有内涵方面的相通性。高校教师师德以培养杰出人才为标志,以崇尚学术为基础,以追求卓越为目标。所谓卓越,就是把某种事情做到极致,达到让别人无法超越的地步。追求卓越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锻造精益求精的品质。高校教师既要像工匠一样具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在教学技艺上精雕细琢,又要引导学生追求卓越,让学生养成锲而不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心理品质,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工匠精神中独具一格的创新精神与高校师德内在品格的一致性。匠心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和灵魂。优秀的工匠者沉浸在手工艺的世界里,淬炼心性,慢慢打磨自己的技艺,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极致,打造绝技。他们从良工到巨匠的成长之路,体现了创造精神的力量。工匠精神实质上就是创新创造之心。传统的工匠创造精神的核心是立足生产实践基于理性实用的创新,其不断超越自我的价值追求和经验主义下的科学探索精神,与高校教师强调实践创新能力的行为准则要求具有内在品格的一致性。高校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探索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规律特点,引导教师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不断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观念上实现突破与创新,以身示范,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4.工匠精神中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与高校教师育人要求的关联性。工匠精神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劳动精神,是甘于立足平凡普通的岗位从事劳动和创造的思想意识,与劳模精神一道体现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价值理念。这种劳动精神与新时代高校教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职责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明确把劳动教育纳入立德树人的总体框架之中,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新要求。这正是对教育本质的呼唤,实际上是在倡导用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引领劳动价值的回归。
二、工匠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提升师德水平形成良好师风,是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力点。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师德师风教育,引导教师不忘初心、爱岗敬业,增强教师对立德树人事业的执着、专注与精益求精的信念,是加强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1.组织“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近年来,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联合主办了“大国工匠进校园”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高校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积极组织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将杰出技术技能人才请进校园,与师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使广大师生切身感受“大国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对于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教育者须先受教育。高校可结合学习《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组织系列活动,对教师进行工匠精神专项教育。例如,开展“弘扬工匠精神提升职业素养”师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收看《大国工匠》新闻片和纪录片,表彰学习“师德标兵”“教学名师”等典范,等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广大教师全面领会工匠精神的精髓和实质,增强职业道德素养,自觉提升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更好地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引路人的责任。2.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坚定职业理想潜心教书育人。高校应建立科学的师德师风评价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当前高校在师德师风评价方面的制度建设尚不完善,教师评价体系还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学术轻育人的倾向。高校要按照2018年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在重视学历、职称、论文、教师海外经历、国外期刊数量等指标的同时,按照“新时代高教40条”的要求,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的全过程。尤其是要按照新时代以本科教育为基石增强立德树人成效的新要求,将敬业的程度尤其是教师个人对本科教学的投入情况列入师德考核指标和评测点,对教师在教学时间投入、教学精力投入、教学情感投入和教学学术投入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精确衡量评估,奖优罚劣,引导教师加大教学投入,潜心教学、倾心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真正回归潜心教书育人的教师本分,让敬业、专注、精益、创新的工匠精神贯穿整个教学过程。3.坚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传统的工匠精神的基础上融入了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强调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以弘扬工匠精神为着力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高校教师不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而且要自觉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组织者、实施者和引导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开设“新时代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等教学专题,或将主要知识点有机融入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之中。教师可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和育人要求,开展与工匠精神有关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如根据培养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所需卓越工程师的要求,广搜博采大国工匠、大师劳模们成长成才的典型案例(尤其是本土巨匠大师的典型事迹),将其有机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之中,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了解巨匠和大师们的价值取向与职业态度,涵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理念,真正成为德技双修的高素质人才。4.适应社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提升高校教师实践创新能力。面对新一轮世界范围的技术革命、产业变革,我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质量强国的跨越,亟须相关高校加快构建与技术创新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且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的高等教育体系。目前一些高校普遍存在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不少教师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缺少行业、企业经历。高校可针对这些教师,出台政策鼓励其深入行业、企业一线锻炼,使其增进劳动情怀,体验并形成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严谨认真、敬业专注的职业精神,在实践中提升技艺,增强创新能力,自觉根据最新的科研动向和社会、企业的需求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推动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的深度融合。教师在提升自身实践育人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许多实践性强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在实践中摸索、在反思中改进才能更好地被掌握和提高。高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双创教育”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使其树立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理念,获得准确获取知识和娴熟掌握技能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3).